新書推薦:

《
中国法律史学学说史(中国法学学术史丛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售價:HK$
184.8

《
方尖碑(全2册)
》
售價:HK$
105.6

《
出土文献与汉唐法制史新论
》
售價:HK$
85.8

《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全5册)
》
售價:HK$
160.6

《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原创小品合集
》
售價:HK$
96.8

《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售價:HK$
49.5

《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精)--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85.8

《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售價:HK$
85.8
|
編輯推薦: |
叶广芩著《梦也何曾到谢桥》为“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之一种。
一、该丛书是由当代著名评论家点评的涵括中国百年经典中篇小说、展示中国百年中篇小说创作实绩的大型文学丛书。
该丛书对“五四”以来中篇小说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读者可以通过本丛书确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中篇小说的阅读坐标。当代著名评论家何向阳、孟繁华、陈晓明、白烨、吴义勤对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文本进行了精彩点评,这对于读者欣赏把握这些经典作品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形式有突破。
丛书以作家分册,每册精选该作家最经典、读者认知度最高的作品。除经典作品以外,另附文学化的作家小传及作家图片若干幅。所附内容既可以为文学研究者、文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对普通读者深入理解作家作品同样大有裨益。
三、所选作家有较大影响力。
本书收录的是当代著名作家叶广芩的小说代表作《梦也何曾到谢桥》《黄金台》及《太阳宫》。
《梦也何曾到谢桥》写的是清朝晚期一个贵族家庭里发生的一段往事。金老爷和谢娘在表面平静下的相互惦记,含而不露,又可触可感。《黄金台》用诙谐的语言、戏剧的手法写活了作者在黄金台村下乡时认
|
內容簡介: |
《梦也何曾到谢桥》是 “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之一种。
收录了叶广芩的中篇小说代表作《梦也何曾到谢桥》《太阳宫》及《黄金台》。
《梦也何曾到谢桥》曾获鲁迅文学奖,这部中篇小说写的是清朝晚期一个贵族家庭里发生的故事。《黄金台》是一部乡村题材的小说,通过书写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民间生活及价值的肯定。《太阳宫》主要描写儿时还是小丫头的“我”,与母亲去往位于城东太阳宫的乡下看望二姨一家人的往事,流露出对孩童之间清纯友情的深深怀恋。
叶广芩谙熟老北平与京派文人生活,文章有真气,并且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叙述从容,不急不躁而又老到俏皮,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现代风貌。本书由著名评论家白烨先生编选,具有独特的版本价值。
|
關於作者: |
叶广芩,满族,中共党员,1948年生于北京。一级作家。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曾获鲁迅文学奖等。主要作品有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本是同根生》《采桑子》《黑鱼千岁》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如《红灯停绿灯行》《黄连厚朴》《谁说我不在乎》等。
|
目錄:
|
梦也何曾到谢桥
黄金台
太阳宫
以“人”为中心的写作
——读叶广芩的三部中篇小说
白烨
|
內容試閱:
|
以“人”为中心的写作
——读叶广芩的三部中篇小说
白烨
叶广芩的小说创作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但真正有气象又成气候是在九十年代之后。在他们那一代文学写作者中,她应该属于大器晚成的一位。但因为“后起”,她厚积薄发,后来居上,接连推出系列性的中篇小说,一发而不可收,并以《梦也何曾到谢桥》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1997—200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还以其他作品先后获得骏马奖、老舍文学奖、柳青文学奖等重要奖项。由此,她既在文学界广受好评,也深得一些文学读者的喜爱。这种以系列性作品连续引起文坛内外高度注意的情形,使得叶广芩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代文坛名副其实的实力派作家。
叶广芩的中篇小说数量较多,质量较高,而且有着“家族文化”(或“京味”)、“生态伦理”、“世情民俗”等多个系列和板块。仅“家族文化”一脉,就有以“京剧曲牌”和“楼台亭阁”命名的多部中篇小说。可以说,她是当代作家之中,在中篇小说创作方面长期深耕并成就斐然的一个。
因为叶广芩写作的中篇小说数量较多,水平齐整,要想从中选出三部来编个集子,也颇费思量,并不容易。思来想去,反复掂量,选了属于“家族文化”系列的《梦也何曾到谢桥》,属于“京味小说”的《太阳宫》,属于现实题材的《黄金台》。这三部中篇小说,均为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依次读来,可以点带面地了解叶广芩中篇小说创作发展的某些侧影,并领略其卓有个性的艺术特点。
《梦也何曾到谢桥》描写的是清朝晚期一个贵族家庭里的一段往事。金家老爷在自己家里是一个什么事都不管的甩手掌柜,却对以做衣裳为生的守寡女人谢娘情有独钟。心思缜密的三太太看出了事情的端倪,私下里去见了谢娘并给她物色了新的郎君,使得谢娘悄然远离了金老爷。作品通过小女儿丫丫的口吻,写活了父亲与母亲各自的隐秘心理。金老爷与谢娘在表面平静背后的相互惦记,经由许多细节性描写,表现得既含而不露,又可触可感。作品由一段朦朦胧胧的看似“婚外情”的故事,写出了金老爷与谢娘之间的特殊情感,暗中又蕴含了父亲对封建婚姻之外的自由恋爱的向往,以及母亲对家庭安宁的竭力维护等多重意蕴。
《太阳宫》主要描写儿时还是小丫头的“我”,与母亲去往位于城东太阳宫的乡下看望二姨一家人的往事。“我”在那里,结识了二姨家的儿子日头,跟他一起在乡间玩耍,获得了在城里所没有的种种乐趣。之后,日头随他父亲到城里看望我们,还特别到雍和宫去看了所谓的“打鬼”表演。后来,他父亲病故,母亲改嫁后亡故,已是孤儿的日头毅然参军去了抗美援朝战场,从此杳无音信。作品由许多日常化的生活细节,描绘出了一个“闰土”一般的乡间男孩的纯朴形象。在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中,连带着写出了北京的发展变化;在对日头的无尽惦念中,流露出对孩童之间清纯友情的深深怀恋。
《黄金台》描写的是当下的生活现实,却是用诙谐的语言、戏剧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在黄金台村下乡时认识的乡村能人刘金台。老刘虽人在乡下,却并不务农。他酷爱古玩,热衷收藏,他心心念念的事是要在黄金台村建立一个“汉代文物博物馆”。为此,他辗转于西安一带,又来到北京的潘家园。但老刘这样一个看似不大不小的愿望,却被当地一个富商“建造大型商业会所”的宏大项目完全阻断,令人为之唏嘘。作品里的老刘,满口文词,出口成章,东拉西扯,巴三览四,一个很有志向又特别张扬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个人物的做派和他的遭遇,让人忍俊不禁,也令人为之同情。作品写出了“我”与老刘的交道,也写出了我眼中的老刘的独特性情,以及这个性情中人没有得到别人应有宽容的悲情命运。
我以为,阅读叶广芩的小说作品,可能需要抓住两个最为基本的要素,一个是“人”,一个是“情”。
叶广芩善于通过日常化的生活细节描画各色人物,作品里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乃至过场人物,她都力求留其声,存其形,显其神。主要人物就更是细心描绘,精雕细刻,力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如《梦也何曾到谢桥》里的金老爷,《太阳宫》里的小日头,《黄金台》里的刘金台,都是卓有个性、葆有情怀的角色,他们都不甘于现状,心怀着一定的梦想,却终究把握不了自己的人生命运。由此,作品又折射出了不同的时代与置身其中的人的密切关联。这些人物连同他们的悲情命运,读之给人鲜活生动的感觉,读后令人掩卷难忘。
叶广芩擅长在作品里言“情”,这或者是恋情,或者是亲情,或者是友情。由“情”的互动,细写个体人物的情感、情怀,折现人际之间的情谊、情义。而且在这些或温暖或忧伤的情感画面里,人们还能读到不同族群的风情、不同地域的民情、不同时代的世情。由于这样一些情感因素的彼此叠加与融汇,她的作品总能以浓厚而内在的情感力量吸引人和感染人。
可以说,叶广芩在各式小说的创作腾挪中,看似题材不同,故事各异,但始终是以“人”为中心点,立足于人物生发故事,围绕着人物穷形尽相,从各个层面和侧面去揣摩人物的心理,由各个角度和维度去度量人物的性情,探悉时代对于人生的无形约束,社会对于人性的严酷磨砺,文化对于人物的深刻浸润,性格对于命运的暗中主导。总之,林林总总的各色人物,形形色色的人性人情,包罗万象的世态民情,是她作品中基本不变的内核。我以为,了解了叶广芩写作追求中的这样一个主要特点,有益于人们更为内在地解读叶广芩的作品,也有助于更多的作家从中得到有益的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