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医临床病证大典·外科病卷

書城自編碼: 394971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醫學中医
作者: 总主编 陈仁寿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864654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大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696.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情感的转化力量:AEDP的疗愈之路
《 情感的转化力量:AEDP的疗愈之路 》

售價:HK$ 143.8
美国产业关系领域的起源与演变
《 美国产业关系领域的起源与演变 》

售價:HK$ 81.6
拐点:站在AI颠覆世界的前夜
《 拐点:站在AI颠覆世界的前夜 》

售價:HK$ 82.8
竞争优势:透视企业护城河(珍藏版) 6[美]布鲁斯·格林沃尔德
《 竞争优势:透视企业护城河(珍藏版) 6[美]布鲁斯·格林沃尔德 》

售價:HK$ 118.8
日本通史(修订本)上下
《 日本通史(修订本)上下 》

售價:HK$ 309.6
好的爱,有边界
《 好的爱,有边界 》

售價:HK$ 70.8
心悦读丛书·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
《 心悦读丛书·倍速社会:快电影、剧透与新消费文化 》

售價:HK$ 69.6
马王堆考古手记
《 马王堆考古手记 》

售價:HK$ 118.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360.6
《 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症候学 》
+

HK$ 69.6
《 《扁鹊心书》灸法讲解 》
+

HK$ 68.6
《 针灸基本功(第2版/配增值) 》
+

HK$ 164.6
《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
+

HK$ 108.9
《 妇人大全良方 》
+

HK$ 36.0
《 掌中宝系列:掌中宝系列:掌中宝系列:人体经络穴位掌中查 》
編輯推薦:
全面系统整理中医临床外病证的类书,对指导中医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內容簡介:
《中医临床病证大典?外科病卷》以常见中医外科的疮疡、瘿、瘤、乳房疾病、肛肠疾病、皮肤病等为纲,全面汇集外科病证的历代文献,摘录辑要历代文献中外科病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法、用方、用药、医论医案等原文进行类编,归纳总结历代医家辨治外科疾病的理论和经验,系统反映外科病证的发展源流和认识轨迹。
本书融理、法、方、药与实践为一体,是一部为中医外科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学习和参考的工具书,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同时为现代临床诊治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理论依据,既可以提高临床对外科病的诊疗水平,也可为中医药科研和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信息和思路借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和临床价值。
關於作者:
陈仁寿研究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品审评中医药理论与方剂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药学会理事及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葛洪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与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从事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工作35年,主持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重点和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以及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3项。曾任《中华本草》编委、学术秘书、总审组成员,主编《中药大辞典》(第二版)《江苏中药志》《临床实用中药辞典》《国家药典实用中药手册》《国家药典实用成方手册》《毒性本草类纂》《江苏中医历史与流派传承》《话说国医?江苏卷》《青囊》等著作60多部以及《中医文献学》《本草学概论》《中医药文献研究与利用》等教材3部,参编著作与教材若干部,校勘《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中医珍本集成?本草卷》等中医古籍4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主讲研究生和本科生多门课程,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50名。
临床擅长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消化、内分泌、呼吸系统与妇科、皮肤科、恶性肿瘤等疾病。
目錄
第一章
疮疡 · 1
第一节 疔 · 1
【辨病名】 · 1
一、疔疮的不同称谓 · 1
1丁 · 1
2疔疮 · 1
3疔肿 · 2
4疔 · 3
二、疔疮的分类命名 · 3
(一)按发病部位命名 · 4
1眉疔 · 4
2目疔 · 4
3鱼尾疔 · 4
4耳疔(黑疔)· 4
5鼻疔 · 4
6颧疔(赤面疔)· 4
7颊疔 · 4
8人中疔 · 4
9唇疔(龙泉疔、虎须疔、反唇疔、锁口疔)· 4
10舌疔 · 5
11牙疔 · 5
12喉疔 · 5
13髭疔 · 5
14寸疔 · 5
15虎口疔(虎口疽)· 5
16脐疔 · 5
17胁疔 · 5
18足面疔 · 5
(二)按发生形态命名 · 5
1红丝疔(血箭疔、赤疔、红演疔)· 5
2紫色火赤疔 · 6
3火焰疔 · 6
4紫燕疔 · 6
5黄鼓疔 · 6
6白刃疔 · 6
7黑靥疔 · 6
8麻子疔 · 6
9刀镰疔 · 6
10蛇头疔 · 6
11蛇眼疔 · 7
12羊毛疔(羊疔)· 7
13鱼脐疔 · 7
14赤根疔 · 7
15石疔 · 7
16浮沤疔 · 7
17牛疔疮 · 7
18牛拘疔 · 7
19气疔 · 7
20樱桃疔 · 7
21蒲桃疔 · 7
22杨梅疔 · 7
23蜈蚣疔 · 7
24瓜藤疔 · 7
(三)按发生性质命名 · 7
1暗疔(黯疔)· 7
2内疔 · 8
3雄疔 · 8
4雌疔 · 8
5烂疔 · 8
6三十六疔 · 8
7盐肤疔 · 8
8水洗疔 · 8
9驿马疔 · 8
10腐疔 · 8
11鬼疔 · 8
12冷疔 · 8
【辨病因病机】 · 8
一、饮食不节,蕴热成毒 · 8
二、外感邪毒,壅隔腠理 · 10
【辨病证】 · 10
一、辨病位 · 10
二、辨虚实 · 12
三、辨肿 · 13
四、辨表里 · 14
五、辨雌雄 · 14
六、辨吉凶 · 14
七、辨色脉 · 15
【论治法】 · 16
一、概论 · 16
二、清心和营 · 16
三、理汗清毒 · 17
四、走黄失治救逆 · 17
五、外治法 · 17
六、灸法 · 20
七、其他疗法 · 21
1霹雳火法 · 21
2松针法 · 21
3观音火针 · 21
【论用方】 · 21
一、治疔疮通用方 · 21
1生芎膏 · 21
2耆婆万病丸 · 22
3治十三种疔方 · 22
4齐州荣姥丸 · 22
5赵娆方 · 22
6玉山韩光方 · 22
7乌麻膏 · 23
8五香丸并汤 · 23
9阿伽陀药 · 23
10内令消神验方 · 23
11乞力伽丸 · 23
12地骨皮散 · 23
13苍耳散 · 23
14牛黄散 · 24
15丁香散 · 24
16蛇蜕散 · 24
17日本国敷巴豆涂方 · 24
18露蜂房散 · 24
19白牙涂敷方 · 24
20苍耳膏 · 24
21大黄散敷方 · 24
22斑蝥敷方 · 24
23白僵蚕散敷方 · 24
24胡麻涂敷方 · 24
25棘针散 · 25
26二灰散 · 25
27碧金散 · 25
28救生汤 · 25
29苏合香丸 · 25
30拔毒散 · 25
31硇砂散 · 25
32圣力散 · 25
33夺命散 · 25
34三圣散 · 26
35紫金丹 · 26
36千金托里散 · 26
37土鬼丹 · 26
38立马回疔丹 · 26
39二仙散 · 26
40赤芍药散 · 26
41藿香托里散 · 26
42金砂散 · 27
43二乌散 · 27
44返魂丹 · 27
45破棺丹 · 27
46保生锭子 · 27
47漏芦汤 · 27
48回疮锭子 · 28
49回疮蟾酥锭子 · 28
50四圣旋丁散 · 28
51天丁散 · 28
52万应膏 · 28
53止痛拔毒膏 · 29
54玄武膏 · 29
55酒煎散 · 29
56蝉蜕散 · 29
57蟾蜍膏 · 29
58追毒丹 · 29
59水沉膏 · 30
60乳香散 · 30
61百二散 · 30
62飞龙夺命丹 · 30
63化毒消肿托里散 · 30
64桃红散 · 31
65当归散 · 31
66海马拔毒散 · 31
67万应针头丸 · 31
68神圣膏药 · 31
69内托连翘散 · 32
70神效回疔膏 · 32
71走马赴筵丹 · 32
72夺命返魂散 · 32
73青金散 · 32
74消毒丸 · 32
75透骨散 · 32
76牛黄丹 · 32
77连翘散 · 33
78滴滴金 · 33
79麝香丸 · 33
80疔疮锭子 · 33
81铁粉散 · 33
82五香汤 · 33
83夺命轻粉散 · 33
84青金散 · 33
85消毒散 · 33
86神仙金丸 · 33
87苍金砂散 · 34
88二黄散 · 34
89回疔散 · 34
90耆老丹 · 34
91白膏药 · 34
92一捻散 · 34
93一捻金散 · 34
94夺命丹 · 34
95立马回疔夺命散 · 35
96圣授夺命丹 · 35
97救生丹 · 35
98救生散 · 35
99乳香黄芪散 · 35
100麝香蟾酥丸 · 35
101方覆煎散 · 35
102全宝赴筵膏 · 36
103保安膏 · 36
104千金锭子 · 36
105水晶膏 · 36
106十香膏 · 36
107夺命膏 · 36
108黑虎膏 · 36
109韶粉膏 · 37
110一善膏 · 37
111长肉膏 · 37
112万宝代针膏 · 37
113神效乌金散 · 37
114托里荣卫汤 · 37
115托里散 · 37
116竹叶黄芪汤 · 38
117五圣散 · 38
118神功散 · 38
119荣卫返魂汤 · 38
120赤芍药汤 · 38
121追疔夺命汤 · 38
122紫金锭 · 39
123蟾酥丸 · 39
124地丁散 · 39
125神仙救苦丹 · 39
126保生锭子 · 39
127阴阳黄 · 39
128忍冬花酒 · 39
129加味托里散 · 39
130仙方活命饮 · 40
131追疔夺命丹 · 40
132化生丸 · 40
133赵府小灵丹 · 40
134金蟾丸 · 40
135神仙解毒丸 · 40
136老军散 · 40
137还魂散 · 40
138类圣散 · 41
139点点金丹 · 41
140陶潜膏 · 41
141槐花酒 · 41
142荆黄汤 · 41
......
內容試閱
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中医药文献进行阶段性分类整理研究,一直是历代中医药文献研究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无论是古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证类本草》《普济方》《本草纲目》,还是当代的《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均成为划时代的著作,为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等大型著作的出版,表明现代对中医方药的研究成果已有了全面的系统整理,而对于临床中医病证的系统整理工作一直属于空白,因此有必要对中医病证进行系统整理研究,这是编纂本书的初衷之一。
历史上的医家均十分重视对中医病证的理论和诊治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目前中医临床的分科就是在对古代中医病证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代医家对病证的认识与研究,对现代中医临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可以发现,在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病证比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病证种类要多得多。在临床上也可以发现,有许多病证从现在的教科书上找不出对应的病证,但是从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比较相应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所以对于一些疑难杂证,应不忘从古文献中查找治疗方法。即使是一些古今均属常见病证,也需在中医传统思维下进行辨治,方能起到最佳疗效。
近年来,对中医病证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专家提出应加强对中医临床文献的研究,倡导对中医病证的全面认识。有专家提出“中医临床离不开中医文献的研究”的观点,并举例说明一些疑难杂证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相应的病证,对如何进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认为对病、证、治的研究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重点,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医文献中有关病证的认识,做到“古为今用”。虽然研究中医病证的相关论文近年来也屡有发表,如水肿、消渴、咳嗽、胃痛等,从认识源流到诊治演变均有归纳和阐释。但大多以单个疾病为主题展开,尚不够系统和全面。部分以古代病证为专题的图书出版物也仅仅以一个或几个疾病为主题进行历代文献的介绍,对内容的分析与分类皆不够深入和细致。
鉴于目前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不足及临床需求,我们认为应对历代中医病证文献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以病证为纲,从病证名称出处、概念、鉴别、病因病机到治法、方药、病案等进行逐项介绍,从而反映古今中医文献有关各病证的学术发展源流,阐述历代医家对中医病证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的认识与发展沿革,总结他们诊治各科病证的学术理论和临证经验,编撰完成一部为中医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学习和参考的工具书,既为现代临床诊治提供丰富资料,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也为中医药科研、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信息。此外,系统整理研究中医病证及其内容和体系,对中医临床教材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此,我们一直在计划并实施编纂这样一部大型的中医临床病证文献著作《中医临床病证大典》。经过多年的努力,本书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得到了很多专家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收载病证的中医古籍浩如烟海,各种病证分散在不同的书籍之中,为此在编纂过程中,我们首先对中医古籍进行目录编排、版本考证,并参考有关病证辞书,制定了文献目标,涉及中医古籍逾1000种,从中采集各种病证,确定了总目录与各科分目录。接下来以病证为纲,对历代文献进行考证、梳理、分类、简评,对病证正本清源、梳理源流、整理治法、古今对照,从而系统介绍历代文献对临床病证从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到治法、方剂、药物、医论与医案等内容的论述,尽可能为现代临床提供丰富的古代文献资料。
从古代病证到现代疾病,其间经过了中医本身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演变,又到现代西方医学疾病的明确诊断,故古今“疾病观”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区别。可以说,古今疾病名称既有相关性,又有明显的区别,如消渴与糖尿病、头痛与高血压,它们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可以说古代文献中的中医病名与现代某一病名绝对一致者,这样的病证十分稀少。因此本书主要以中医病名为纲,但在分类与分科上,书中或多或少蕴含我们对古今病证(病名)相关性的探索。当然,中医病证(病名)认识下的文献摘录与编排,对于利用好中医传统的“病证思维”来辨治现代疾病,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中医对病证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完全是两条不同的思路,不仅古今病名无法一一对应,而且从现代疾病观的角度看,古代疾病本身也存在混杂的现象,如泄泻与痢疾、胃痛与腹痛、痞病与积病等。对于疾病的认识,今天的中医已经无法完全脱离现代医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将一些古代资料尽可能按照不同病证进行分开摘录与表述,但一些无法分开的病证资料只能并存共载,如泄泻与痢疾,宋之前资料混杂较为严重,宋以后尽量做到分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古代病证的“混杂”,或许正是中医病证体系和架构的特征,所以必须予以保留,为中医临床提供“守正”思路与方法。
历代中医药文献对于病证的记载,资料重复甚至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我们在编纂过程中,对于重复者尽量予以删除,但有些资料为了保持文献的完整性,部分重复的内容有所保留。按病名、病因、病机到医案分类后的引用资料,均按年代排列。本书的编纂风格,以收载历代医家论述为主,通过建立小标题与撰写概述的方式,对古代文献进行归纳评述,给现代中医临床给予指导。
全书按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科分类编纂,内科下又分脾胃病、肺系病、肾系病、心系病、肝系病、气血津液与肢体经络病卷等,分不同卷册分批出版。各册之间的内容亦是尽量避免重复,但由于病名的重合以及资料的不可分割,因此少量的重复也在所难免。
本书的编写难度超出预期,不仅涉及资料多、年代跨越长,而且历代文献存在相互摘抄的情况,因此内容重复现象也十分严重,加上很多资料的流传过程中,错漏亦不时存在。为此编纂中尽管允许借助电子图书或现代网络寻找资料线索,但要求认真核对原文,出处也尽量选择最佳版本,以保证原文的正确性。然而,由于工作量巨大,时间有限,加上作者水平的原因,书中错漏难免存在,敬请读者与同行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正!
编 者
2023.5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