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数据导论(第2版)
》
售價:HK$
75.9

《
帝国时代
》
售價:HK$
206.8

《
现象学的心灵(第三版)(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扎哈维系列)
》
售價:HK$
107.8

《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售價:HK$
184.8

《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售價:HK$
494.9

《
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
》
售價:HK$
96.8

《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售價:HK$
94.6

《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穆旦年谱》编撰者历时二十余年心血之作,基于《穆旦评传》精心修订,文献翔实可靠,完整讲述了一位中国诗人与翻译家并不平顺的一生。)
》
售價:HK$
140.8
|
內容簡介: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全面变革,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中国社会变革蕴含的法理是什么?本书以为,中国社会变革,实是“一种法治文明秩序”的生成,而造成“一种法治文明秩序”生成的力量,则是“法与改革”联合结构。 “法与改革”联合结构是一个由“法”与“改革”联结而成的“共生结构”;审视这一共生结构可见,中国社会变革的本质,是一个法权全面建构的过程;中国法的成长史,是法权与国家法良性互动互构的历史,而这一历史就是“一种法治文明秩序”的成长史。由于“法与改革”联合结构的开放扩展特质,“一种法治文明秩序”又表现为面向整个人类的一种永久和平秩序。与此同时,立足宪法审视中国社会变革,又是一个始于《共同纲领》,一直延伸至“八二宪法”的宪法传统形成的过程。
|
關於作者: |
杨在平,山西岚县人,法学博士,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报刊社副社长、《理论探讨》副主编、副研究员。大学毕业后一度在县级机关和乡镇工作,缘于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法学的强烈兴趣,走上学术之路。学术旨趣集中于法理学、法社会学、党内法规学和决策咨询诸多方面,近年来更加关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和“法治中国”建设内涵的法理问。发表各类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中国法学的转型思路——通过对发展与法律关系的追问》《“改革于法有据”的四维审视》等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
目錄:
|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法与改革”联合结构的概念初析
第一节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规律的完整表达
第二节 “法”与“改革”联结而成的一体化结构
第三节 “法”与“改革”关系命题的概念跃升
小 结
第二章
“法与改革”联合结构的法权系属
第一节 追问改革的本质需确立的基准
第二节 改革的本质是法权的全面建构
第三节 法权在“法与改革”联合结构中的系属功能
小 结
第三章
“法与改革”联合结构的秩序进路
第一节 中国社会变革中的秩序诉求
第二节 中国社会变革秩序建构的逻辑遵循
第三节 “法与改革”联合结构:一种永久和平秩序的奠基方式
小 结
第四章
“法与改革”联合结构的宪法检视
第一节 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法与改革”联合结构的最初奠基
第二节 “八二宪法”及其宪法修正:“法与改革”联合结构的全面证成
第三节 “法与改革”联合结构:一种宪法传统的表达
小 结
后记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自 序
这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基础上的修改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读博期间,我一直在思考,1978 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蕴含的法理究竟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持续追问,使我强烈意识到,正是“法与改革”联合结构,作为一种持续性和根本性的力量,促成中国社会变革,并使得中国社会变革表现为“一种法治文明秩序”的生成。
以1840 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第一次进入了一个“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相交汇的全新语境。然而,置身这一全新语境的中国究竟如何变革,变向何处,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978 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由于是对建立在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行动基础上、与内生于中国社会的法治相呼应的全新社会结构和秩序结构的缔造,因此从根本上赋予中国社会变革之大解。《“法与改革”联合结构:一种法治文明秩序的生成》一书,就是试图揭示这一大解蕴含的法理逻辑。
读博期间,有幸得到导师刘海年先生的教诲和关心。从确定选题到完善结构直至字词句的修改,倾注了先生的大量心血。对先生的付出,由衷感谢!论文完成过程中,我的硕士导师杨宗科先生多次提出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亲母亲、我的妻子孩子,在我求学路上给予的支持和关怀!
最后,要特别感谢本书责任编辑庞从容女士。从策划到出版,庞从容女士的倾情相助,让我铭记在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