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功名诀:左宗棠镜像
》
售價:HK$
195.8

《
布克哈特书信选
》
售價:HK$
94.6

《
DK园艺的科学(100+个与园艺有关的真相,让你读懂你的植物,打造理想花园。)
》
售價:HK$
107.8

《
牛津呼吸护理指南(原书第2版) 国际经典护理学译著
》
售價:HK$
206.8

《
窥夜:全二册
》
售價:HK$
87.8

《
有底气(冯唐半生成事精华,写给所有人的底气心法,一个人内核越强,越有底气!)
》
售價:HK$
74.8

《
广州贸易:近代中国沿海贸易与对外交流(1700-1845)(一部了解清代对外贸易的经典著作!国际知名史学家深度解读鸦片战争的起源!)
》
售價:HK$
97.9

《
真爱遗事:中国现代爱情观的形成
》
售價:HK$
118.8
|
編輯推薦: |
湖湘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了绚丽多彩、凝重深厚的篇章,在琴学文化方面亦如此。古语有云“楚琴赵瑟齐竽秦筝”,“楚琴”二字点明了湖北(荆楚)湖南(湘楚)是古琴的故乡;先秦时期楚地琴家不胜枚举;湖南地区的战国及汉代墓葬中都曾出土了2200—2400多年前的古琴实物。这些都雄辩地证明了“楚琴”二字厚重的文化内涵。
古琴音乐艺术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几乎承载了中国传统音乐精神的全部要义。在这样的意义上,研究湖湘琴学文化中的传统个性与审美观念,培养主体人格的伦理思想与教育理念,及其与时俱进的开放精神和经世理念,有助于拓展全球化背景下的音乐文化精神整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更是湖湘音乐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研究琴学思想和琴乐审美对于艺术、美学思想,甚至是美育观念的发展与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这也是本书研究的最终落实处。
中国古琴艺术自2003年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本书兼顾湖湘琴人群体的的艺术实践考察与文本学说梳理,做到了文献细读与理论阐释有机融合。
|
內容簡介: |
本书沿着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纵向线索,以中国传统哲学、古琴音乐美学为理论依据,对老子、屈原、蔡邕、朱熹和杨宗稷等代表性湖湘琴人的琴学著作和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研究,通过分析探讨他们的琴学思想,建构湖湘琴乐审美理念发展进行的逻辑体系。在作者看来,各位琴人的琴学思想最终都走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技入道”的审美范式。因此,从琴音、琴象和琴意三个层面探讨古琴艺术的审美特征,并挖掘其当代价值,是湖湘琴学思想研究的实践意义所在。
|
關於作者: |
张娣,武汉大学博士,现任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近10年来主要教授“中外音乐史与作品鉴赏”“音乐美学”和“艺术概论”等音乐理论类课程。先后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船山学刊》《社会科学论坛》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厅级课题近10项,著有《中国古代琴道思想研究》。
|
目錄:
|
前 言 / 1
绪 论 / 1
第一章 湖湘琴学之源——老子的“道”与审美 / 16
第一节 老子之“道” / 18
第二节 “道”与审美 / 27
第二章 屈原的琴学思想 / 32
第一节 《楚辞》诗歌中的音乐审美 / 34
第二节 琴曲《离骚》 / 42
第三章 蔡邕的琴学思想 / 54
第一节 以儒为尊 / 55
第二节 以道为辅 / 68
第三节 以悲为美 / 73
第四章 朱熹的琴学思想 / 80
第一节 “格物”之琴律 / 82
第二节 淡和的琴乐审美 / 90
第三节 琴乐“致知”的成圣理想 / 100
第五章 杨宗稷的琴学思想 / 116
第一节 明琴器 / 121
第二节 析琴技 / 138
第三节 正琴音 / 151
第四节 论琴道 / 165
第六章 琴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 184
第一节 琴音的审美特点与当代价值 / 190
第二节 琴象的审美特点与当代价值 / 222
第三节 琴意的审美特点与当代价值 / 247
结 语 / 283
主要参考文献 / 287
后 记 / 295
|
內容試閱:
|
本书既是两个省级课题的研究成果,也是笔者十多年来研究的延续和发展。古琴艺术自2003年成为我国第二个入选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围绕古琴艺术的音乐美学、律吕发展、打谱研究、演奏方式等进行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形成了系统的“琴学”思想。笔者从大学阶段开始关注古琴艺术,通过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对古琴艺术从哲学、美学和音乐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进入地方院校工作后,逐渐对地域性琴学的发展产生了兴趣。
事实上,由于口传心授的艺术传承模式,古琴音乐自宋代以后就形成了有历史记载的地域流派发展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精神的影响下,各流派之间的琴学思想个性与共性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琴乐审美观。通过文献的整理不难发现,地域性琴学的研究业已被研究者们关注,但主要集中在江浙、四川和江西等历史上有较多明确记载琴派存在的地域。其他地区,特别是笔者所在的湖湘地区的琴学研究整体不多,仅有的研究主要针对清末民初的琴家群体,特别是对以杨宗稷为代表的琴学理论和实践活动进行发掘整理。
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目前已有的湖湘琴学研究绝大部分都以一位或几位琴家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历史考据式的分析研究,缺乏以中国传统哲学、古琴音乐美学为理论依据的研究,也未从历史的角度对湖湘琴家进行梳理。这就意味着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都未对湖湘琴学进行建构体系式的探索,因此,发现湖湘琴学的价值,推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一项必要且有意义的研究。
此外,古琴音乐艺术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几乎承载了中国传统音乐精神的全部要义。在这样的意义上,研究湖湘琴学文化中的传统个性与审美观念,培养主体人格的伦理思想与教育理念,及其与时俱进的开放精神和经世理念,有助于拓展全球化背景下的音乐文化精神整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更是湖湘音乐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源。因此,研究琴学思想和琴乐审美对于艺术、美学思想,甚至是美育观念的发展与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这也是本书研究的最终落实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