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语言哲学新发展研究

書城自編碼: 392654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王寅、王天翼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573852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42.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
《 棺材船:爱尔兰大饥荒时期海上的生与死 》

售價:HK$ 103.8
新左派政治经济学:一个局外人的看法(汉译名著本14)
《 新左派政治经济学:一个局外人的看法(汉译名著本14) 》

售價:HK$ 33.6
汗青堂丛书006·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2024版)
《 汗青堂丛书006·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2024版) 》

售價:HK$ 141.6
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年(英国史前沿译丛)
《 英国人:国家的形成,1707-1837年(英国史前沿译丛) 》

售價:HK$ 177.6
人物与视角:小说创作的要素(创意写作书系)
《 人物与视角:小说创作的要素(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70.8
海上帝国-现代航运世界的故事
《 海上帝国-现代航运世界的故事 》

售價:HK$ 117.6
狞厉与肃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纹样
《 狞厉与肃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纹样 》

售價:HK$ 261.6
古代中医养生典籍精选
《 古代中医养生典籍精选 》

售價:HK$ 202.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40.0
《 艺术:音乐鉴赏与实践 》
+

HK$ 125.4
《 市场营销:原理与实践(第17版)(工商管理经典译丛) 》
+

HK$ 73.8
《 内经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

HK$ 79.3
《 无机化学(第五版,下册) 》
+

HK$ 109.8
《 财务管理学(第9版·教材+教辅) 》
+

HK$ 115.9
《 中医食疗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編輯推薦:
《语言哲学新发展研究》出版助于该学科和领域的学习者和兴趣者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参考。可以更有效地积聚全国外国语言文学的研究力量和资源,融合语言文学的研究力量和资源,调动各相关学术团体的学术研究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內容簡介:
《语言哲学新发展研究》系统梳理21世纪以来语言哲学研究新发展,语言哲学同语言现象、语言哲学同语言教学相结合。其次,梳理最近十余年来学界在范畴理论基础上的新发展、新动态,比如动态范畴化,自我范畴化等新思想。运用原型范畴、动态范畴化、自我范畴化解释汉语中各层面的语言现象,具体从语音、词汇、语义、句法、语法等层面分类列举,详细解释。课题的成果定位为: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充分结合。潜在读者对象:既可将其作为语言学研究生的理论学习教材,也可为语言教学人员、语言学习者的参考书目。
關於作者:
王 寅:男,江苏盐城人。四川外国语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二级教授。现任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体认语言学研究会会长。川外语言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认知翻译学等,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达1800万字。先后8次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含一等奖1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项目5项。
目錄
第1章 语言哲学概论 1
1.1 西方哲学史概述:四个转向 1
1.2 语哲学习之主线:四五六七 4
1.2.1 四个转向 5
1.2.2 五段情缘 6
1.2.3 六项成因 9
1.2.4 七条途径 12
1.3 语哲:分析语言解决哲学问题 17
1.3.1 弗莱格 19
1.3.2 罗素 20
1.3.3 维特根斯坦 24
1.3.4 塔尔斯基 26
1.3.5 奎因 27
第2章 内外兼治的体认语义学 31
2.1 引言 31
2.2 外在论 32
2.2.1 指称论 32
2.2.2 观念论 32
2.2.3 涵义论 33
2.2.4 证实论 33
2.2.5 真值论 33
2.2.6 功用论 34
2.2.7 行为论 34
2.2.8 语境论 35
2.3 内在论 35
2.3.1 意向论 35
2.3.2 关系论 36
2.3.3 成分论 36
2.3.4 替代论 37
2.3.5 解释派意义观 37
2.3.6 生成派意义观 38
2.3.7 菲尔墨的格语法和框架语义学 38
2.3.8 现象学意义观 38
2.3.9 存在主义意义观 39
2.3.10 解释学意义观 39
2.3.11 解构主义意义观 40
2.3.12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 40
2.4 内外兼治的体认语义学 41
2.4.1 从三元走向线性 41
2.4.2 一物多名之体认新解 43
2.4.3 从内外分治走向内外合治 45
2.4.4 从客观主义走向客主兼治 48
2.4.5 从认知教学法走向体认教学法 49
2.5 推荐四则体认练习 52
2.5.1 描写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比较关系 52
2.5.2 三角形的边与角关系 53
2.5.3 读表造句 53
2.5.4 看图说话 54
第3章 国内语言哲学的崛起 55
3.1 形势分析 55
3.1.1 新时代的大发展 55
3.1.2 外语界的觉醒 57
3.2 中国后语言哲学 60
3.2.1 从语言哲学的定义说起 60
3.2.2 中国后语哲出场 61
3.2.3 四项原则 63
3.2.4 四原则的递进关系 64
3.3 结语 68
第4章 哲学与语言学互为摇篮 71
4.1 反思语言与语言哲学“两张皮” 71
4.2 语言学界急需哲学素养 74
4.2.1 理论思辨与实据考证 74
4.2.2 语言学与哲学互补 75
4.2.3 语言学当须进入后现代 77
4.3 哲学与语言学互为摇篮 82
4.3.1 哲学与语言学的五段情缘 82
4.3.2 语言学帮助哲学解决难题 84
4.4 再析概念整合论对哲学的贡献 85
4.4.1 概念新解 86
4.4.2 可能世界 86
4.4.3 自然语言模糊之因 89
4.4.4 无意识性 89
4.5 结语 90
第5章 主客主多重互动理解模式 93
5.1 概述 93
5.2 认识和理解:哲学的永恒主题 93
5.3 理解模型:对传统观点的反思 95
5.3.1 单向运思模式 96
5.3.2 主客双向模式 97
5.3.3 主主双向模式 98
5.4 SOS理解模型:强调多元互动 99
5.5 结语 103
第6章 言语行为论在后现代哲学中的新发展 107
6.1 概述 107
6.2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论 107
6.3 哈氏的普遍语用学 108
6.4 罗蒂的对话协同论 110
6.5 福柯的话语权力 111
6.5.1 话语权力 111
6.5.2 汉语例证 112
6.5.3 命名理据 115
6.6 布迪厄的文化/符号资本 116
6.7 结语 118
第7章 基于摹状论分析英语 There-be 存在构式 121
7.1 引言 121
7.2 亚氏的S-P逻辑模板和罗素的摹状论 122
7.2.1 S-P模板 122
7.2.2 幕状论 123
7.2.3 “存在”是量词,不作谓词 124
7.2.4 反思传统逻辑学的排中律 126
7.3 There-be存在构式中不用限定性 NP 127
7.3.1概述 127
7.3.2 There-be存在构式 128
7.3.3 There-be 存在构式的语料统计与分析 130
7.4 结语 131
第8章 经典范畴论和原型范畴论 133
8.1 引言 133
8.2 亚氏的经典范畴论 134
8.3 原型范畴论 138
8.3.1 家族相似性 139
8.3.2 罗茜的原型范畴论 141
第9章 范畴理论的新发展 145
9.1 图式范畴论 145
9.1.1 对 prototype的两种不同理解 145
9.1.2 图式 147
9.1.3 基于图式建构的范畴论 149
9.1.4 图式范畴论的解释力 151
9.2 动态范畴论 155
9.2.1 概述 155
9.2.2 动态范畴论 156
9.2.3 动态范畴论的解释力 159
9.3 动态图式范畴论 167
9.3.1 范畴的图式性和动态性 167
9.3.2 范畴化的民族性 168
9.3.3 词汇范畴化的差异 168
9.3.4 音译 范畴词 173
第10章 动态图式范畴论与语音研究 175
10.1 引言 175
10.2 标准语与方言 176
10.3 音素、音位、音节 179
10.4拟声词 179
10.5 语音象征 182
10.5.1 /sn/ 182
10.5.2 /n/ 182
10.5.3 /sl/ 183
10.5.4/?/ 183
10.5.5/ni?/和/laik/ 184
10.5.6 /m/ 184
10.5.7/di/和/dis/ 184
10.5.8 隐蔽拟声 185
10.6 时值与动作长短 185
10.7 语调 186
第11章 动态图式范畴论与词法研究 189
11.1 词与词缀 189
11.2 多义单词 190
11.3 词类划分 191
11.4 名词 192
11.4.1 名词分类 192
11.4.2 可数与不可数 193
11.4.3 以s结尾的名词用作单数 195
11.5 形容词 196
11.5.1 只作表语或定语的形容词 196
11.5.2 没有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形容词 196
11.5.3 形容词级变化的特殊性 197
11.5.4 形容词属性对照表 198
11.5.5 形容词加ly构成副词 199
11.5.6 形容词的位置 200
11.6 动词 203
11.6.1 常规动词与非常规动词 203
11.6.2 连系动词 205
11.6.3 不及物动词 206
11.6.4 动词过去式 207
11.6.5 动词 ing所属类别 207
11.6.6 动名互转 208
11.7 所有格 209
11.7.1所有格的原型图式 209
11.7.2 所有格的非典成员 211
11.8 时态和语态 212
11.8.1 一般现在时 212
11.8.2 进行体 213
11.8.3 语态 215
第12章 动态图式范畴论与句法和语篇研究 219
12.1 引言 219
12.2 动态图式范畴论与句型分类 220
12.2.1 四类功能句 220
12.2.2 反意疑问句 221
12.2.3 祈使句 223
12.2.4 三类结构句 225
12.3 主谓宾构式 228
12.4 否定句 231
12.4.1 否定句不一定都用not或 no 231
12.4.2 冗余否定和双重否定 233
12.4.3 否定主句 肯定从句 235
12.4.4 否定前缀 237
12.4.5 正话反说与反话正说 242
12.5 普遍现象的原型性 244
12.6 常规搭配与非常规搭配 246
12.7 语言演变 250
12.7.1 语言变化 250
12.7.2 语言风格 252
12.8 施为句 253
12.9 语篇层面 254
12.9.1 文体的原型性 254
12.9.2 文体的调变性 255
12.9.3 汉句的对称性 256
参考文献 263
术语表 273
跋 281
內容試閱

“与时俱进”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继承发展”是当今科研的座右铭。我国迎来了大变革的21世纪,各行各业在“振兴中华、中国智造”思想的指导下奋发图强,成就斐然。外语界在此大好形势的鼓舞下也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积极响应我国大力倡导的“新文科”教研方针,打通文史哲,兼治古今中外,扩大学术视野,结出了累累硕果。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和上海时代教育出版研究中心适时地联手出版“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新发展研究丛书”,意义重大而深远。
本书依据上述思路,既有传承,更有发展,每个章节都有我们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基本能反映出我国外语界语言哲学研究的前沿成果,也能充分体现我国的“新文科”方针。

西方哲学在2000多年中主要经历了四次转向——“毕因论”(ontology)、认识论、语言论、后现代,其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第一次转向的毕因论在形而上哲学的统摄下追问世界的本质;第二次转向的认识论认为,在厘清“认识”之前,追问本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哲学家应该首先研究人类认识的来源和本质,然后才能实现毕因论的目标;几百年后,哲学家自然语言本身不精确,不能担当论述严谨哲学命题的大任,故而出现第三次转向的语言论,聚焦研究意义和表达,以求设计出精确的人工语言而取而代之;时至20世纪中叶,哲学家发现传统理论问题太多,沿着逻实论者批判形而上学的思路走得更远,主张摧毁“基础论、中心主义”,强调“多元论、非理性、非客观主义”等新观(王寅,2019b)。西哲四个转向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反映在第1章表1-1中所列八个主题的承继和发展关系上。
本书第1章简要介绍了西方语言哲学的理论取向和研究内容,建构了以“四五六七”为主线的学习思路,即四个转向、五段情缘、六项成因、七条途径(王寅,2014)。第2章较全地收集了学界对“意义”作出的20种定义,且将其分为两大阵营——外在论和内在论,指出各自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外兼治的“体认语义学”。第3章简述了西方语哲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主要是在外语界的普及和发展情况。中西语言哲学专委会自21世纪初成立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年会,每年暑假7月26日至8月1日举办一期夏日哲学读书院,培训高校教师和研究生,每期参会人数达200多人,现已举办16期。特别是钱冠连先生(2015)提出的“中国后语言哲学”,不仅为我国外语界开辟了一个新方向,也为汉语界列出了“补课内容”;同时,也为全世界的语言学者指出了一个新方向。其意义还在于既为振兴中华民族、实现强国梦、平视世界、走向世界学术舞台中央做出了文人应有的贡献,也为世界学术界尽了一份中国人的责任。
本书其余9章主要沿着“中国后语言哲学”指出的方向,介绍和论述了我们的最新科研成果。第4章将罗宾斯(Robins,1967)提出的“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发展为“语言学与哲学互为摇篮”,主要论述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如何帮助哲学家回答他们未能解决的问题。第5章以“客观与主观”为主线梳理西方哲学简史:
①毕因论时期的基本立场是“先客后主”(OS);
②认识论阶段将此关系颠倒为“先主后客”(SO);
③语言论阶段的两大派也是围绕主客关系展开的,理想语哲学派强调语言与客观的同构关系(LO);日常语哲学派强调语言与主观(人、语境)之间的关系(LS)。
这一发展趋势进而为欧陆人本哲学的出场铺平了道路。有些哲学家还沿此进路走上了极端,如胡塞尔和哈贝马斯提出了“主体间性”(SS),大有忽视客观之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法国后现代哲学军团还提出了“激进人本观”,也曾引起学界的迷惑。据此王寅(2009c)在《哲学动态》上提出了“主客主多重互动理解模型”(subject-object-subject multiple-action understanding model,简称SOS理解模型),学界普遍认为这一模型很有解释力,可“救救我们”(这是英语缩写单词SOS的本义),免使哲学研究陷入保守或过激言论的泥潭之中。
第6章论述了日常语哲学派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论”(speechact theory)如何在后现代哲学家的笔下得到传承和发展:
①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论、普遍语用学;
②罗蒂的对话协同论;
③福柯的话语的权力;
④布迪厄的符号资本。
这也充分说明了20世纪初和中叶形成的语言哲学并未式微,而是在后现代哲学中得到发扬光大,我们所提出的体认哲学和体认语言学也是语言哲学的延续。
第7章理论结合实践,基于罗素建构的“摹状论”(descriptiontheory)分析了英语中由There-be引导的存在构式及其后不能接限定性名词短语(限定摹状语)的原因。我国传统英语语法书对这一现象鲜有述及,国外学者也仅是提了一笔,都未能解释其成因,本书运用摹状论为其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第8—9章简述了日常语哲学派的创始人维特根斯坦于1953年提出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以及罗茜基于此提出的“原型范畴论”(prototype theory of category)。对比了这两者与亚里士多德所创建的“经典范畴论”(classical theory of category)之间的异同,我们认为前两者更适用于人文社科界,后者更适用于自然科学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人文研究中要彻底放弃亚氏理论。在此论述中我们发现,家族相似性和原型范畴论也存在诸多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图式范畴论”和“动态范畴论”以作补充。
第10—12章基于上文建构的“范畴新论”分析了语言中的语音层面、词法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可见范畴新论适用于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具有更好的解释力。我们相信这一范畴新论也适用于其他人文学科。

国内语言学界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及其研究生培养普遍存在以下三大严重缺陷:
①缺乏对西方哲学的全面了解,更谈不上对语言哲学的系统研究,因而哲学视野一直是语言学界(含其他人文学科)的空缺。
②20世纪末从西方同时传来两股学术思湖——后现代主义和认知语言学,但两界一直缺少对话,未能很好融合起来,难以共进前沿。
③很多学者未能认识到建构本土化语言学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未能认识到立足新文科来打通文史哲,以构建我国自己的学科体系。
这些年来,四川外国语大学的体认团队为能有效解决上述三大缺陷,积极地做出了以下努力:
①以西哲发展史为基本线索,系统梳理了各时期对应产生的语言学流派,这在语言哲学研究会上已讲了20多年;2014年,出版了《语言哲学研究——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沉思录》(上下卷);2019年,出版了《西哲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思潮——探索世界人文社科之前沿》,进一步做了小结。
②努力贯彻“既有传承,又有发展”的科研方针,将马列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后现代哲学最新观点与认知语言学、翻译研究等结合起来,建构了“体认语言学”;2020年,出版了《体认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2021年,出版了跨学科论著《体认翻译学》(上下卷)。
③尝试用本土化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来统一解释语言的各个层面,而且还基于“体认 ”的科研思路,努力将其扩展到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拟建构“体认研究的学科体系”,这也将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2023年,将出版《英语体认语法》和《汉语体认语法》。
借助本土化的体认哲学和体认语言学,以及中国后语言哲学的最新成果,必将有利于我们揭示语言的奥秘,走出语言的迷宫,同仁尚需努力。
外语界学人能为“实现强国梦”所做之事,就是不断提出我们自己的新理论,摆脱“照着讲,跟着讲”之旧习,践行“想着讲,领着讲”之新风。正如钱冠连在《体认语言学》序中所言:
把自己的述著留在历史这把筛子的上面而不是下面。(王寅,2020)
但愿本书能充当一块拙砖,引得众方家之贵玉,期盼我国各路学者能唱出语言哲学和语言学两界联手的“中国好声音”,讲出理论联系实践的“中国好故事”,尽早编织出“中国话语新体系”。
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诸多著名学者,如钱冠连、江怡、成晓光、王治河等的大力支持,川外研究生邬德平、徐峰、刘德林、杨玉顺、钱静等帮助查找相关资料,也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和上海时代教育出版研究中心的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致谢!
王 寅
2022年3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