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数学分析(第一卷)(第7版)(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97.9

《
什么是思想史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
售價:HK$
61.6

《
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全新增订版)
》
售價:HK$
63.8

《
从宁波到日本:生活世界的对话
》
售價:HK$
74.8

《
西夏史(历史通识书系)
》
售價:HK$
77.0

《
怪谈:一本详知日本怪谈文学发展脉络史!
》
售價:HK$
57.2

《
韩江黑夜的狂欢: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出道作品
》
售價:HK$
63.8

《
销售的力量
》
售價:HK$
97.9
|
編輯推薦: |
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
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监管中央政府各部门。
创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特务机构,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
內容簡介: |
明朝是中国传统君主制度进一步向专制方向发展的关键时期。绝对君权的出现,导致在政治体制上,与前代诸王朝相比,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化,如废除丞相,创设锦衣卫、东厂、西厂,实行以都察院、六科等机构为核心的监察制度,设立通政司,在地方行政上设立三司,实行程朱理学对思想界的绝对统治。本书稿论述上逻辑严谨,引证正确,史料丰富。语言上深入浅出,方便大众阅读,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学术读物。
|
關於作者: |
马平安,1964年生,河南卢氏人,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政治史、文化史研究,先后撰写出版《北洋集团与晚清政局》《近代东北移民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得失》《走向大一统》《政治家与古代国家治理》《黄帝文化与中华文明》《孔子之学与中国文化》《先秦法家与中国政治》《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主题》等著作50余部。
|
目錄:
|
第一章 洪武奠基
第二章 建文削藩
第三章 成祖开拓
第四章 仁宣之治
第五章 英代乱局
第六章 弘治中兴
第七章 正德败政
第八章 嘉靖兴废
第九章 隆庆小治
第十章 张居正改革
第十一章 天启党争
第十二章 崇祯悲歌
结语 明朝政治得失论
|
內容試閱:
|
(五)锐意削藩
藩王制度是朱元璋重视与推行的一项重要制度。他将诸皇子分封到各地,与之以护卫,供给其粮禄,目的是要这些皇子各镇一方,成为皇室的屏障,保证朱明江山的长治久安。朱元璋是这样说明他建立藩王制度的目的的:“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帝室。”d 明初藩王权力很大,各自的势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初, 高皇帝欲强宗藩以镇安天下,诸亲王多拥三护卫重兵。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知乃发”e。不仅如此,一些亲王如朱棣等还直接拥有节制朝廷军队的权力,“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a。而燕王朱棣的权力尤其大,“令王节制沿边士马”b。权力过大,加之一些人因此做出许多不法之事,藩王问题也成为明初政治稳定中的隐患。朱元璋在世时,诸藩王尚不敢为所欲为,但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因为辈分低、威望未著等因素,藩王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就自然增大,故对皇权的危险性也就迅速凸显出来。因而,朱元璋时的分封制势必要有所改变。不过,需要调整藩王制度是一回事,但能否合理改革与调整又是另外一回事。显然,这是对建文帝能否巩固统治的一项最为严峻的考验。
建文帝改革分封制最重要的措施是削藩。削藩的酝酿,在建文帝为皇太孙时就开始了,即著名的“东角门之议”。“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其后的削藩,实际是“东角门之议”的继续和具体实施。建文帝即位四个月后,便开始采用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开始大刀阔斧地“骤事削藩”c。“八月,周王有罪,废为庶人,徙云南。”d此后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在建文元年(1399年)相继被废为庶人,一时间,削藩声势浩大而又严厉,各藩王惶惶不能自安,都在寻求自保之路,一场导致政局骤变的危机正在酝酿。
在削藩的同时,建文帝还针对藩王制度推出了两项改革,首先是“诏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e,对诸王的权力进行限制。建文帝的此项政策是建文元年二月推出的,显然是在为进一步的削藩做准备,其目的就是针对燕王朱棣等握有重兵的藩王而推行的举措。其次是对王府内部的官制进行改革。各王府的长史司是管理王府事务的机构,其主要官员由朝廷选派。洪武时期这一机构的名称和职官的配置多次变更,至洪武十三年(1380 年)才基本定型。建文时则对长史府再次进行调整,“增置亲王宾辅二人,伴读、伴讲、伴书各一人,长史三人。郡王宾友二人,教授一人, 记室二人,直史一人,左右直史各一人,吏目一人……其宾辅、三伴、宾友、教授进见时,侍坐,称名而不称臣,礼如宾师”a。从这条史料中可以看出,对长史府的此次改革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即增设官职增加人员、为郡王单独设置一套人马、提高新增人员的地位。b 建文帝之所以这样改革,其目的显然是尊朝廷与加强中央集权。
对这种大规模的削藩举动,朝廷中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藩王是朱元璋所封,也是建文帝的骨肉至亲,削藩就是骨肉相残,既于心不忍,也易引起藩王们的造反。一些官员虽支持建文帝削藩,但认为应采取稳妥的因循渐进的办法逐步解决藩王问题。如前军都督府官员高巍提出应仿效汉代贾谊那种“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和主父偃“推恩令”的办法对藩王子弟再加以分封,或将居东南的藩王子弟分封于西北,居西北藩王的子弟分封于东南,这样藩王势力自然就会逐渐衰弱。户部侍郎卓敬也提出将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迁封到南昌的建议,这样既可维护亲情之谊,不伤藩王面子, 又可以削弱他的势力。从后来的局势发展看,高巍、卓敬等人的主张是很有道理的, 这样至少可以延缓和避免皇帝与藩王之间矛盾的激化,可以使新登基的建文帝进一步巩固统治并有充足的时间去解决藩王问题。建文帝削藩本意是为了巩固政权,但操之过急反而激化了矛盾,过早地导致了危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