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身心减负

書城自編碼: 390794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保健/養生健康百科
作者: 李海峰,徐珂,李珈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099905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4.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韦伯政治著作选
《 韦伯政治著作选 》

售價:HK$ 94.8
世界园林艺术史:500年经典绘画中的园林全书
《 世界园林艺术史:500年经典绘画中的园林全书 》

售價:HK$ 477.6
觉醒(百万畅销书《格局》作者何权峰新作,影响数百万人命运的觉醒之书)
《 觉醒(百万畅销书《格局》作者何权峰新作,影响数百万人命运的觉醒之书) 》

售價:HK$ 47.8
图画书为什么重要
《 图画书为什么重要 》

售價:HK$ 117.6
东野圭吾:流星之绊
《 东野圭吾:流星之绊 》

售價:HK$ 70.8
金色沼泽:柏林的严谨与叛逆(列城志)
《 金色沼泽:柏林的严谨与叛逆(列城志) 》

售價:HK$ 129.6
大学问·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法律史研究
《 大学问·实践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史与法律史研究 》

售價:HK$ 141.6
体系模型理论与建模仿真技术
《 体系模型理论与建模仿真技术 》

售價:HK$ 117.6

 

編輯推薦:
★ 与其他减肥书不同,本书侧重于从心理角度分析如何减肥。卸掉心灵的重担,减肥轻而易举。
★ 42天“珂”轻松减重训练营版权课的研发人徐珂老师将自己的多年心得倾囊相授,干货满满,自成体系。
★ 不借助药物、理疗、器材、手术,你就可以实现轻松减肥。
★ 双色印刷,随书赠送精美书签,陪你走上一段愉悦的减肥之旅。
內容簡介:
很多人想要减肥,保持苗条的身材和健康的体魄,于是开始尝试市面上各种各样的减肥方法,如吃减肥药、做运动、节食、吃瘦身餐、做按摩理疗、使用减肥器械……结果,他们发现这些方法要么没什么作用,要么在瘦了一点点之后就迅速反弹,甚至比瘦身之前更胖。这让人很懊恼和无奈,减肥真的这么难吗?
其实,你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真的需要减肥吗?”答案是不一定,减肥并不是人生的必选项。在这个忙碌的社会,我们已经承受了这么大的压力,就不要再让减肥给我们制造压力了。你要明白,减重不单单指减去身体里多余的脂肪,因为情绪也是有重量的,身体和心灵都需要减负。
不同于一般的减肥书,只从身体层面教你减肥,本书侧重于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帮你瘦身。首先从身、心、脑的角度,找出你发胖的原因;然后通过觉察与转变,激发你的减肥动力;最后,指导你处理“减不了,总反弹”背后的三大问题。本书不仅有理论知识的剖析,还包含了9个版权课程老师真实的案例,通过她们身心减负的故事,告诉读者如何健康地瘦身。很多人瘦不了,背后是有看不见的需求的。只有进入内在,去觉察,去放下,才有可能身心合一。给心灵减负后,身体的减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目錄
第一章 了解你的大脑后,瘦下来很容易


为什么心理学能减肥?/ 8

为什么我减肥试了很多方法都失败了?/ 36

“减不了,总反弹”背后的三大问题/ 48


第二章 瘦不了,是因为大脑饿


身心合一,激发减重动力/ 58

找出你发胖的原因/ 64


第三章 想瘦,先要喂饱你的大脑


觉察与转变/ 108


第四章 实战案例——版权课程老师的真实经历


身心合一地清醒、快乐地活在世间——我们都可以走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上/ 彩虹/ 145

痛苦中释放出的爱和轻松/ 高宁 / 156

心灵减负——通往轻松、愉悦、成功人生的捷径/ 江丹华 / 162

钢琴教学 家庭教育,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金姿言 / 169

做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家庭教育传播者 / 刘晓艺 / 181

我的蜕变故事:42天减重17斤,逆袭成为气质女神/ 王恵瑾 / 186

扬起心灵的风帆/ 小月 / 193

心理减负的三个境界/ 祥云 / 198

一次心灵的净化之旅/ 杨蕊 / 206
內容試閱
前言一



42天瘦身法是怎样面世的?

我是徐珂,是一名“70后”,也是一名有21年培训经验的培训师和11年家庭及心灵成长辅导经验的导师。从2018年到2023年,我研发的42天减重训练营的课程收听人数达到35万人次,让8000多人成功减重,平均每人减重8.9斤。
参与者反馈最多的是:跟着训练营课程去做,减重一点都不难,反而很轻松愉快。不但收获了健康的身体,还收获了轻盈的心灵、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不少人问我:“老师,你是怎么发现这么有效的方法的呢?”
要知道,我也曾经胖过。我研发这套方法,最初是为了帮助我自己。
和许多女性朋友一样,在生孩子前,我是个苗条的姑娘:身高164厘米,体重110斤。可是在经历了怀孕生娃后,我就像吹气球一样胖了起来。
很多人说,没关系,等你“卸货”后,会慢慢瘦回去的。后来我才发现,这句话根本就是骗人的。生完孩子后的4年时间里,我的体重一直在130斤以上,是个名副其实的胖子。如果只是因为胖了,身材不够好,我还能勉强接受,可是伴随着肥胖,一堆问题接踵而来:我变得特别容易累,每天无精打采,心情也很不好。在体检时,还查出了许多和肥胖有关的问题,比如高血脂、脂肪肝、潜在心血管疾病等。医生严肃地告诫我,先减肥,再不减肥,身体只会越来越差。
于是,为了瘦身,我开始尝试市面上所有能找到的方法,包括吃药、做运动、节食、吃代餐瘦身餐、做按摩理疗、使用号称能瘦身的机器……但是这些方法,要么对我没什么作用,要么在很艰苦地瘦了一点点之后,快速地反弹了,甚至变得比瘦身之前更胖。试过这么多方法后,我发现居然没有一个方法能减肥,更不用说能长期维持苗条的身材,我开始陷入深深的怀疑之中:为什么瘦身这么难?我要这样胖一辈子吗?我看着以前瘦瘦的自己的照片,感到非常无奈。
那段时间,我的个人生活也陷入了低谷。各方面的不如意,让我有了动力去学习和研究各类与心理学相关的学问。我师从李中莹老师、郑立峰老师、李珂老师……系统地学习了NLP(神经语言程序学)、家庭系统排列、大脑神经学等学问。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一个问题:我做了那么多努力想瘦身,却没有效果,是因为什么呢?我是否在内心有让自己胖的动力?
我开始回忆自己生孩子前的状态,和自己肥胖时期作对比,我发现自己胖是因为我有着相应的心理需求。我觉察到自己在当妈妈后,一心扑在照顾孩子和家庭上,喜欢操控和操心。别人的事,我都要“热心”地参与和付出,自己生活的辛苦和难过都靠忍,情绪的表达都靠逃,我每天告诉自己“我挺好”,我甚至一度认为“黄脸婆”才是我的人设。有那么多需要我处理的事情,我也就需要更多的力量。“我没有资格享受美”的心理就表现在体型上,让我更重、更胖。我忽视了最根本的女性身份。
在工作和生活上,我和周围的人发生了很多冲突,从而造成情绪的起起落落。每次有不良情绪时,我习惯性地通过吃来安抚自己。于是,虽然我口头上说自己要减重,内心深处却在坚持着自己需要一个肥胖的体型。即使行动上少吃多动了,因为心灵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会觉得过程非常痛苦,结果是体重反弹了。
想清楚这点后,我下定决心重新瘦身。这次我要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不仅要达成短期的瘦身目标,更要培养一种“瘦”的心态和思维方式,让自己轻松、健康地过好这一生。于是,我一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充实自己,一边开始了自己的瘦身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我很自然地调整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最后用60天的时间,轻松减重20斤。我发现身体的轻松也带来了心灵的轻松,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点都不痛苦,非常愉快,并且在2011年减重成功后,我一直轻松地维持着这个体重和体型,直到今天。
我减重成功后没多久,我身边的朋友和一起学习心理学的同学一见到我就惊呼:“你怎么瘦了这么多?你现在身材怎么这么好?”包括我的老师李中莹老师、李珂老师,他们都很好奇,我是怎么减重成功的。听说我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成功减重后,他们便鼓励我把减重的方法分享给更多人。我一直认为心理学不应该是看不见的学问,而应该有看得见的效果。如何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次分享就是一次好的尝试。
随着分享次数的增多,我慢慢琢磨出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瘦身方法,并研发出了线上42天减重训练营,同步注册了国家版权课程,并培养瘦身导师。这套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对大脑思维网络的创新、心智模式的转变、心灵空间的觉察,实现心理减重,从而达到调整饮食和减重的目的。
这套方法的好处是自力可成:通过你自己的日常觉察、意识调整,从而自然地实现生活习惯的转变,达到健康减重的目的,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在的药物、器材、理疗手段。用训练营受益者的话来说,就是“听课,照做,就轻松地瘦下来了”,“这是瘦身过程中最愉快、最有效果的一次”,“这是我最后一次瘦身”。
因为这套方法的效果好,在很多参与并受益的学员的传播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了许许多多有瘦身需要的朋友。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个时代有瘦身需要的朋友太多了,但是健康有效,还有长期效果的方法太少了!在现代社会,体重超标人群的数量之庞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体重超标带来的健康问题更是让我触目惊心。
为什么情况会是这样的呢?这和我们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回首往昔,国人经过百年的奋斗,历经战争、社会变迁和自然灾害,而后4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经济复苏,我们的生活环境、温饱水平都有了明显改变,我们在向着世界强国的目标进发。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吃饱饭对人们来说不再是问题。多数家庭可以保证顿顿有肉,吃得特别好。在一个“民以食为天”的安宁和谐社会中,放眼周围,满大街都是各类小吃、奶茶、中西饭馆……随便进超市走一走,看到的都是好吃的、好喝的,花样翻新不说,还有各种广告吸引你购买,诱惑着你的味蕾。但是,沉浸于美食的我们还没有培养出健康的饮食习惯,于是,在各种美味食物的包围之中,我们的体重越来越重,健康风险逐渐增加。
正因为如此,42天减重训练营自开办以来,我一直坚持“尽可能帮助所有人”的理念。首先,参与过训练营的朋友都知道,只要认真参与,这个训练营实际只要几十元的费用,所以从花费上来说,这套方法是真正实现了人人学得起、用得起。其次,这套方法的背后虽然有高深的心理学、系统整合方法、脑神经科学的原理,但是在理解和操作上,是适用于所有心理学“小白”的。我一直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所以心理学不应该高高在上,而应该落地,更好地为大众服务。42天减重法就是一次把心理学落地到生活之中的成功尝试。这是一套“小白”也能使用的方法,从难度上来说,可以保证人人学得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我期待通过减重,让更多人去关注心理健康。
一个人长期肥胖,会很难有自信,很难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我希望能通过42天减重法,帮助大家重新找回快乐和信心。
从表面上看,肥胖是个身体层面的问题,但就我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每一次发胖的背后,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往往从身体层面入手,想通过少吃多动瘦下来,可如果心灵中的核心问题不解决,再次变胖不过是时间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身体的重,体现的是心灵的不可承受之重,我们想要实现身体的减重,就必须先为自己的心灵减负。
好的方法应该服务更多人,我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学员建议我出书,将方法分享给更多人。
这个时候,我遇到了李珈老师,她也是42天减重法的体验者和受益者,身高174厘米的她共减重38斤。李珈老师曾留学德国,并取得双硕士学位,爱好中医,博采众长,如OH卡、NLP……她也是一名擅长课程开发和项目管理的优秀管理咨询师和培训师。当我诚心邀请她一起执笔时,她欣然答应了。为了更全面地用文字呈现课程的核心原理和效果,我们筹备了11个月,反复研讨,访谈学员120多人。
就在我们一起筹备的过程中,市面上出现了多个42天盗版课程。42天减重法是注册了国家版权的课程,但某些无良淘宝商家,打着“导师”的旗号,盗用“42天”的标志,将课程对外报价9999元!这不仅不尊重知识产权,不尊重原创者,更和我们想帮助更多人获得身心健康的理念背道而驰。盗版会损害消费者和学员的利益,盗版中传授的错误知识还会误导和伤害消费者。
我们会在这本书里,完整而毫无保留地给大家呈现42天健康减重的核心原理和操作方法,帮助大家理解和掌握身心合一的瘦身技巧和知识,在瘦身的路上,越走越好。我希望你通过学习和实践42天减重法,能打通一条通往你内心的道路,掌握轻松瘦身的思维方式,拥有自信健康的心灵。就像42天健康减重的受益者说的:“瘦身这么难的事,我都这么轻松地做到了,还有什么是我做不到的呢?”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李中莹先生。从2005年起,我跟随他学习NLP神经语言程序学,借助NLP,我了解到每个人心智模式成长的重要性和方法,我也利用减重这个话题,帮助肥胖人群有效地改变信念和提高能力,在拥有健康身体的同时,也拥有良好的家庭关系。“传播好学问,幸福中国人”是恩师的使命,也是我的使命。
感谢郑立峰老师。从2012年起,我跟随他系统学习了家庭系统排列的知识。通过学习家庭系统排列的知识,我发现,每个人胖的背后都有家庭中不易觉知的爱。运用系统排列的技巧,我让学员在减重的过程中,看见家人、看见爱,让大家多一个幸福的选择。
感谢李珂老师、罗秋兰老师,她们在课程上给了我很多指导,亦师亦友的她们在我每次局限在自己的思维中时,总能第一时间看清我的短板和提升方向。在课程研发和导师成长的道路上,如果没有她们温和而坚定的指引,便没有今天的我。
感谢劳莘老师,是他一直鼓励我将这门课程出书分享,以帮助更多的学员。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我有过无数次退缩、拖延,甚至想放弃的念头。他始终用他的专业严谨来支持和督促我前行,直到书稿完成。没有他,就没有这本书的面世。
感谢我的伙伴邱丽芬老师,感谢我的家人、朋友、学员们,你们见证了心理学落地后的效果,让心理学成了“看得见的学问”。
祝大家成功!

徐珂

42天减重法版权课创始人
2023年6月18日



身心减负

前言二

42天减重成书的故事

我是李珈,是一名“70”后,是从德国留学归国的双硕士管理咨询师和培训师,也是42天减重法的受益者——身高174厘米的我共减重38斤。
我15岁就长到了174厘米。那时候,我还是业余体校的一名排球运动员,因为天天训练,肌肉线条明显,体脂率低,拥有特别漂亮的6块腹肌和马甲线,加上大长腿,经常被人说是“行走的衣架子”,拥有令人羡慕的“模特身材”。
可惜这一切随着我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就离我远去了。好在那个时候,我的体重还在标准范围之内。我在国内一所985大学的工科专业就读,当年是保送入学的,但专业不是我自己喜欢的,而是学校分配给我的,最后虽然顺利毕业了,但因为不适应工作方向,所以在毕业3年后,我去德国留学,换成了文科专业。我父母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留学期间的费用基本靠我勤工俭学,压力大加上只能吃最便宜的东西,那段时间,我除了收获图书学和管理学两个专业的学位证书,体重也增加了20斤。
我回国工作时都30多岁了,事业的压力不小,所以顾不上减重,我又投入管理咨询与培训的工作中。这份工作需要经常出差,长期熬夜加班,还因为要处理大客户的很多事情,所以人际关系的压力也特别大。我的常态是出门就在天上飞来飞去,落地就进培训中心处理工作,经常是白天在外胡乱应付一顿,晚上觉得压力大或者心情不好,就喝可乐、吃零食。特别是有几年,我负责高管领导力项目,我负责的客户都是各大型企业的老总,经常有各种聚餐。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出差9天,吃了11顿大餐,餐餐都是大鱼大肉,吃完了回招待所加班,和同事对着一堆零食一边吃一边写方案。这样几年下来,我从之前的“模特身材”变成了体重160斤的“高大壮”。
刚回国时,走在路上,我还会遇到男性主动跟我搭讪,等我变成“高大壮”时,都没人正眼看我了,我真的觉得自己已经成了没有性别的“社畜”。更可怕的是,后续我的腰椎间盘突出发作,导致腿部疼痛麻痹,时不时无法行走。2019年春节过后,我的体重更是达到了174斤的史上最高值。漂亮的衣服与我无缘了,而且我上个楼都喘不过气来,早上刚睡醒就困,晚上吃到停不下来,更可怕的是体检查出了高血糖、高血脂、中度脂肪肝、心率紊乱等问题,医生指着报告单说:“你这体重,腰就算撑得住,心血管病和肝硬化也不远了。”
减重嘛,我懂,不就是少吃多动吗!据说运动减重最健康,我曾经是运动员,还不会运动吗!于是我跑去办了健身卡,可是下了班,我累得直接躺平,健身房就没去过几次,浪费了好几千块钱。
多动不行,那就少吃呗。可是一想到我要挨饿,不能想吃就吃,告别巧克力、可乐、奶茶、烧烤、猪蹄、螺蛳粉、火锅、排骨、薯片、泡芙……我就退却了。不能吃,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呢?加班熬夜还不能想吃啥就吃啥,被甲方爸爸训成狗,却不能用甜食安慰自己,一个人出差的路上没有饮料相伴,还有什么意思?
一时间我左右为难,天天喊减重,实际上还在日益肥胖的老路上。
这段时间,我因为工作需要,要研究成人学习心理,于是专门去学习了NLP、简快积极心理学、健脑操等课程。在课程中,一位同学给推荐了线上的42天瘦身训练营,说是通过心理学方法能轻松减重。我认真研究了一下课程介绍,觉得还是靠谱的,因为我身边的确就有通过这个训练营成功减重的朋友。于是在2019年4月,我开始了我的42天瘦身之旅。
瘦身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的心态几经波折。
一开始,我还是有点怀疑的,这个方法真的有用吗?饮食还是要有改变,我能坚持吗?但是开始按要求听网课、记笔记、打卡后,我感觉还挺不错。特别是按课程要求照做后,我发现每天早上称体重,数字都在降,那种成就感别提有多好了!第一期训练营好像很容易就坚持下来了,成功减了16斤。不仅如此,我还自发地开始研究各种营养学知识,研究怎么吃得健康、愉快,以前设想的不能吃的痛苦完全没有。每当周围有朋友惊讶地问我“怎么瘦了这么多?”时,我都会欣喜地和对方分享瘦身知识,完全把瘦身当作了一种乐趣。
第一期训练营结束后,我的体重仍然不符合健康标准,所以我又加报了第二期。但这期一开始,我就遇到了瓶颈,卡在78公斤一动不动,卡了3周。我的心态特别崩溃,又开始怀疑,这个方法是不是只是短期有效呢?
还好训练营的群友每天都在鼓励我继续打卡坚持,我没有轻易放弃。这时候,训练营的导师徐珂老师也注意到了我的情况,单独给我做了指导,她的指导竟然是让我找我父亲要一个礼物。这和瘦身有什么关系?我完全没理解,但是我还是照做了。
没想到,当我向父亲提出要求买一条金项链时,父亲直接把他的退休金银行卡给我了,让我随便刷。我开玩笑说:“那我可就花光了啊!”父亲说:“我的钱存下来,不就是给家里人用的吗?”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一酸,忍不住流泪了,原来我的父亲这么爱我。
回想起来,小时候,家里的条件不好,早早懂事的我好像从来没向父亲主动要求买过什么贵重的东西,更别提金项链这种贵重的首饰了,于是小时候的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我没资格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我没资格满足自己的需要,甚至我得到父亲的爱也是有限制、有条件的。但我的心灵一直需要这份父爱,需要好好满足自己的心灵需求。这个礼物告诉我,父亲会给我祝福和力量,带我突破了那个“我没资格活好”的心理障碍,心灵的枷锁被打开,心灵的重负减轻了。
神奇的是,在这件事之后,我的体重又开始哗哗往下掉了。
不仅如此,我通过训练营,日常也有了更多对自己内心的觉察,比如,压力大的时候会想吃东西,我会告诉自己该面对压力,应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靠吃来糊弄自己;别人向我提要求,我的讨好型人格冒出来时,我会在觉察后鼓起勇气say no,和对方讨论我能接受的方案,而不是带着委屈去满足别人,然后用吃来缓解情绪;工作上被“甩锅”后,我能为自己说话,寻找协调方案,而不是愤怒、无奈地狂吃;甚至在一些独自出差的夜晚,我也知道自己想吃是因为寂寞,想疼惜自己,于是我不会点宵夜外卖,而是和家人、朋友打个电话,听听好听的音乐,设想一下工作结束后怎么好好地玩耍和放松。
瘦身的过程,是一个觉察自己的过程,是一个和自己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学着好好爱自己的过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训练营的伙伴们和徐珂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我记得我的减重之旅在进入第8个月时,体重已经基本维持在66公斤的标准水平,比我大学毕业时还苗条。可是突然有一次,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体重在2天内猛涨了5斤。这次,徐珂老师给我出了个主意:“给家里人打个电话,聊聊你的压力吧!”
于是,晚上8点,我拨通了家人的电话。当爸妈出现在视频那端时,我告诉他们:“我觉得工作上有点压力……”然后突然情绪就崩溃了,号啕大哭。我一边哭,一边很委屈地发现,原来我一直没有接纳我听力受损的事实。
我小时候,因为生病用药,导致听力严重下降,到需要戴助听器的地步,所以我虽然掌握两门外语,却无法实现自己做外交官的理想。虽然我最终选择了培训师作为终生职业,事业也发展得不错,但是在这个选择背后,我还有深深的无奈、愤怒和委屈没有表达出来,一直压在心里。
那次情绪爆发,我断断续续哭了一个半小时。情绪宣泄以后,该睡觉了,我吃惊地发现,一场大哭让我的体重掉了3斤多!第二天睡一觉起来,我的体重更是恢复到了原来的66公斤。原来一个心灵包袱能有5斤的重量!
距离减重成功已经有3年多了,我仍然轻松地保持着健康体重。我完全认可了42天减重训练营的理念,也完全看到了它的效果。有一天,在看到一份国内肥胖者的健康数据后,我深觉助人健康瘦身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线上训练营收费再低,参与的人数总是有限的,所以我建议徐珂老师把这个好方法写成书,让更多人能学到。

李珈
2023年5月23日

第一章 了解你的大脑后,瘦下来很容易

o进食之后,先存后用;脑、心优先。
o胖的本质作用:储备不时之需。
o瘦的本质:消耗库存。

一提起减重瘦身,大家想到的就是少吃多动。我自己瘦身期间,研究了进化心理学的胖瘦原则,才理解这个少吃多动是怎么来的,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只有几千年,而智人已经有几千万年的历史。从身体上说,我们首先是动物,而且属于哺乳动物。动物没有现代人这种不愁吃喝的生活条件,它们每天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吃,以保证身体所需。如果我们去看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过程,始终可以看到饥饿的影子。历史证明只有在水土肥沃、食物充足的地方,才能诞生出璀璨的文明。饥饿也是促进技术进步、社会变革的动力。
人一旦摄入食物,身体的第一反应是把能量储存下来,而不是直接消耗完。在有食物的情况下,身体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储存能量,这样才能保证在没有食物时不会马上饿死。身体之所以需要用饥饿感来逼迫我们吃饱肚子,就是要让我们体内储备的能量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不出现能量的短缺。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会在机体活动中被逐渐消耗,当能量储备的补充速度和能量消耗的速度相等的时候,机体就处在一种健康的平衡状态。凡是没有这个储存功能的动物,早就在进化的过程中被淘汰了,所以我们的祖先传给我们的身体运作的模式,就是“先存后用”的模式。
在此之前,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动物是怎么生存的,这样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原理。比如棕熊,它们一般生活在冬天比较冷的地方。一入冬,食物严重匮乏,为了减少消耗,棕熊就开始冬眠,一整个冬天都没有东西吃。为了不饿死,棕熊的方法就是在入冬前尽可能多吃,而且身体会大量存储脂肪,养出一身肥肉。如果有一只熊的身体出问题了,变成“狂吃不胖”,那会发生什么事呢?很可能它在冬眠中途饿了,得出来找吃的,天寒地冻没吃的不说,身体还没有能量储备,肯定熬不到开春了。
人的身体机能的原理和棕熊是一样的。我们的文明只有不到一万年的历史,而身体的进化已经历了几百万年。我们身体的一切功能都是为了适应大自然的环境,为了在各种极端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胖”的作用就是为了“备战”,以备不时之需。能活到今天的人类都是进化过程中的冠军。一吃就胖的基因,是保证我们今天还能在地球上活着的前提条件。
那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瘦呢?就是通过生命活动的消耗。棕熊哪怕在冬眠,它的心跳、呼吸、血液循环这些也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所以你如果喜欢看动物类的节目,你会看到睡了一个冬天的棕熊,会变成一只“瘦熊”。这些不动也在进行的基本生命活动,是基础代谢。如果棕熊还要找猎物、交配、繁衍,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如果棕熊遇到森林大火,食物变得很少,它就会一直瘦瘦的,没办法长胖,因为它的消耗远远大于摄入。
现代人这么容易发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几乎不再会遇到食物短缺的情况。不但没有食物短缺,反而为了满足大众的口舌之欲,我们还创造了很多自然界没有的高热量食物。你不仅不用挨饿,还每顿吃得很香,摄入大量的热量,而每天的消耗就那么点,怎么可能不胖呢?当你了解了这个原理,你就知道“瘦身规律”其实很简单:
瘦——能量消耗>能量储存

人脑如何知道要储存(进食)或者消耗能量?在我们的脂肪组织和大脑之间,一定存在某种信息交流的渠道。科学家们成功找到了这种激素,并把它命名为瘦素。
想象一个情景,我们在酒足饭饱后,脂肪开始堆积,并会释放大量的瘦素到血液中,这时大脑发出指令:“好了,够了,不需要再吃(储存)了。”同时提高全身细胞的代谢率,把多余的能量消耗掉。而当饥饿感出现的时候,一切就是相反的:瘦素水平降低,大脑里的另一群神经元被瘦素降低的信号激活,登上了舞台中央。它们对你大脑里负责进食的区域发出的命令则是:“能量不够了!大家迅速行动!吃起来!”于是你接收到了信号,开始了进食行为。
如果摄入的能量长期跟不上机体需求,我们之前储存的脂肪将被消耗,会导致你日渐消瘦;相反,当能量摄入和储备持续超过能量消耗,你的体脂量就会大大增加,或者说你的脂肪就会堆积起来,最终导致肥胖。
“瘦身规律”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想瘦只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增加消耗,一个是减少摄入。
增加消耗,就是需要增加我们日常生命活动的整体消耗。生命活动有两个最重要的消耗方式:一个是肢体活动,我们走路、跑步、站立……这些都有一定的消耗。
很多人一想到瘦身减重就想到运动,但是体育运动这种消耗是最需要我们去额外付出的,很容易产生机体的疲惫,消耗的能量也非常有限。跑步60分钟消耗的能量只需要吃几块饼干或者喝半杯奶茶,就能补上。
除了身体消耗,我们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还有一个消耗方式就是脑消耗。人类的大脑是生物界里独一无二的存在。人类大脑的平均重量在1400克左右,当我们的身体保持静止,只维持基础的呼吸、消化和体温时,身体供应给大脑的能量竟高达 20%~25%。这些能量主要是以葡萄糖的形式被消耗的。大脑成为身体里最消耗能量的器官——尽管它的重量只占人体体重的 2%。对于女性来说,这意味着大脑每天会消耗 350 千卡的能量,而男性则是 450 千卡。孩子的大脑更加饥饿。杜克大学的道格·博耶尔是一名进化人类学副教授,主要研究灵长类动物起源的解剖学、生理学变化。他表示,五六岁的小朋友,每天大脑消耗的能量超过了 60%。
瘦身的第二条途径是减少摄入热量。减少摄入热量就意味着我们要调整日常饮食。事实上,我们不仅会因为饥饿感而进食,也会因为“喜欢”而进食,而在我们喜欢的食物中,大多数都是高热量食物。如果我们每天继续嗨吃,只会继续发胖。可是我们前面也提到过,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吃就胖的基因,所以想通过强制性地节食、不吃来减少摄入,对我们来说,都是那么困难。
读到这里,你可能就发现了,如果只是强制性地要求自己少吃多动,瘦身将会是一个多么违背规律的过程。过往,你瘦身无法成功或者减重成功后又反弹,都是情有可原的。如果你曾经对自己失望,请你停下对自己的批评,因为这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时,我也请你带着信心继续读下去。因为减重和维持体重,只要找对方法,会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你肯定也可以做到。


为什么心理学能减肥?


身、心、脑的关系
既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具备了“先存再用,一吃就胖”的机能,靠意志力运动、节食都特别困难,我们怎么可能轻松瘦身呢?好消息是,人类的身心结构比动物复杂得多,只要能理解人类的身心结构,我们就能找出轻松减重、持续苗条的方法。
人类和其他动物只依靠本能来生存不同,我们有非常复杂的大脑结构,我们的身体除了能够应对吃、喝、排泄、睡眠这些基础的生理需要,还发展出了复杂的情感体系和社会角色的功能。人类的身心结构,简单来说可以视作“心—脑—身”三位一体的结构。


“心”是指我们的情感情绪和内心感受。心和我们的社会角色、内心信念密切相关,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关键的指导作用。比如,你今天走在路上,突然目睹一场很可怕的车祸,你很可能会感到害怕、惊慌失措。这种恐惧就是心的提醒,告诉你要注意交通安全,保护好自己。如果今天你和恋人在一起相处得特别甜蜜,这份快乐也是心在告诉你,这种爱的感觉对你很重要。但如果有一天你和恋人吵架了,甚至失恋了,你会感到悲伤、心痛,你不再是对方的男女朋友,这个角色的变化和痛苦的感受,都会对你产生影响。
我们人生的真正推动力不是理智,而是心。心灵的感受是决定我们行动的根本动力。心有了感受,有了决断,就会下指令给“脑”。而脑就像电脑的CPU,负责接收心的指令,传达给身体,使身体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你因为见到车祸非常害怕,可能下次当你走在离车辆特别近的地方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想离得远点。就算朋友告诉你其实没关系,只要走在人行道上,一般来说就是安全的,但你还是可能想走在人行道的里面,尽可能远离车辆。如果有人在感情上伤害了你,很可能你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想谈恋爱。因为想到恋爱就觉得伤心,害怕再次受伤,直到你内心的伤痛得到了修复。这期间,不管有多少人劝你“放下过去,理智看待感情”,恐怕你都很难做到。
身心减负:如何过上自由又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了解你的大脑后,瘦下来很容易
所谓靠意志力和理性,就是认为脑才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所以现代人会特别看重工具和方法,看重知识,看重智商。但是最后,我们会发现,只用脑子,不关注心,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道理我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减重瘦身也是这样,明明知道需要少吃多动,但是因为心灵不支持,最后总是非常痛苦,导致坚持不下来。
“三位一体”脑结构理论是美国神经科学家保罗·麦克莱恩于1990年提出的。这个理论指出,人类的神经系统由三个相对独立的脑系统组成,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进化阶段:爬虫脑、情绪脑和皮质脑。
爬虫脑是最基本的脑部结构,也称为脑干、原始脑、本能脑、脊椎动物脑,是哺乳动物大脑中最古老和最基础的部分。它负责基本的生命功能,如体温调节和本能反应(逃跑、攻击和性繁殖等)。爬虫脑出现在大约5亿年前,当时的生物还是非常简单的单细胞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单细胞生物逐渐进化成了多细胞生物,并最终发展成了脊椎动物。根据研究,爬虫脑的神经元数量在3000万到5000万个之间。
情绪脑是在爬虫脑的基础上进一步进化的产物,也称为边缘系统或古皮质。它出现在大约2亿年前,是哺乳动物大脑中相对古老的部分,早在爬虫动物时期就已经存在。它负责情感、动机、记忆和本能行为(食欲、性欲、母性行为等)。情绪脑与我们的情感生活密切相关,如恐惧、愉悦、愤怒和悲伤等情绪都源于它。根据研究,情绪脑的神经元数量在2亿到5亿个之间。
皮质脑也称为大脑皮层或新皮质,是哺乳动物大脑中最发达和最晚进化的部分。它出现在大约250万年前,当时原始人类刚刚出现。它负责高级认知功能,例如思考、规划、决策、学习和记忆等。这些功能使我们可以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如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和进行思考。根据研究,皮质脑的神经元数量大约是100亿个。
麦克莱恩的理论为理解人类神经系统和行为做好了框架,同时也为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先理解我们的心,用科学的方式与心对话,实现心、脑、身三位一体的统一,只有这样人生才可能轻松、成功、快乐。


瘦身核心——理解心灵
很多人瘦身失败,是因为忽视了心灵的需要。心脑闹矛盾,身体干脆躺平,事情越变越糟糕。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说服心灵和大脑,让它们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需要呢?第一步还是上面提到的,一定要先理解我们的心——读懂我们内心的需求。



情绪是心灵的语言



让我们看看,到底什么是情绪,为什么说“情绪是心灵的语言”。
“情绪”一词的拉丁文是motus,意指“运动”。情绪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体内部的一系列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为了方便区分,我们给它们取了不同的名字:同样是心跳加快,中彩票时的心跳加快,我们说是“兴奋”,但考试前的心跳加快,我们称作“紧张”。为什么我们的心跳会加快呢?因为我们遇到事情时,大脑神经系统会分泌一系列的神经递质,最终它们会共同产生一系列生化反应,带来心跳加快的结果。
有意思的是,如果某种情绪是我们期待的、能接受的,我们就把这种情绪称作“正面情绪”,比如平静、快乐、喜悦;如果某种情绪是我们不期待的、难以接受的,我们就称之为“负面情绪”,比如悲伤、痛苦、沮丧。但其实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情绪和心跳、呼吸、消化一样,是我们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一种身心反应。

达尔文认为“情绪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适应性产物”,比如羚羊见到狮子后,会因为害怕而逃走,“怕”在提醒羚羊“有危险,快逃”。你的工作让你很开心、有成就感,说明这份工作对你是有价值的、合适的,“喜”是告诉我们“这样就对了,请继续坚持”。被人欺负了、国家被侵略了,我们就会愤怒,“怒”是为了告诉人们要生出力量……每一种情绪就好像一个信使,为我们传递着身心的需要。如果我们正视情绪,就会知道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处在怎样的状态,我们还需要什么,从而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如果忽视情绪,只按别人的标准或者所谓的“理性”去行动,你就会和自己的身心失联。


情绪、生活方式和疾病是密切相关的。积极情绪代表我们在一种符合身心需要的状态下,可以促进机体活动的良性循环,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而当我们的身体面对愤怒、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时,身体为求自保,会停下很多常规的生理活动。一般情况下,在可控范围内的消极情绪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影响,不会致病,身体会通过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和改变神经内分泌活动等进行适应性调节。但如果我们长期处在消极情绪中,就会对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长期处在压力和焦虑中,人们很容易患上胃病和心血管疾病,还容易发胖,加速衰老。
可惜的是,很多人从小把负面情绪视为洪水猛兽,视作是需要“干掉”的问题。如果负面情绪干不掉,就用吃东西来缓解。可是你要知道,负面情绪通常比正面情绪更有价值,因为它们在告诉你:现在有些事情必须作出改变了。如果你视而不见,或者用吃去代替感受,逃避解决问题,你怎么可能实现内心所愿呢?
下次,当你的情绪来敲门时,请你打开心扉,欢迎它的到来吧,因为不管你喜不喜欢它,它都是如此忠诚,它传递给你的,是通向健康、快乐的指南。

理解神经递质,理解心灵需要
前面我们提到过,人具有心—脑—身的身心结构,我们的情绪也受到心、脑、身三者的共同影响。从身体的角度来说,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喜怒哀乐的变化发生

在我们的身体内部,主要由大脑和肠主管,比如下丘脑主管愤怒和喜悦,杏仁核主管恐惧,伏隔核主管快乐和成瘾,用电刺激这些部位,就会引发相应的情绪反应,如果加以破坏,人就会丧失一部分情绪能力。近10年来,欧美科学家对肠道进行的研究表明,除了大脑,我们的肠子里也密布着情绪感知神经元,所以我们还拥有一个“肠脑”。难怪我们心情好的时候会吃啥啥香,心情不好的时候容易得肠胃炎,在长期高压下,甚至会得“肠易激惹症”。
身心减负:如何过上自由又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了解你的大脑后,瘦下来很容易
大脑和“肠脑”的情绪感受又是受神经递质影响的。例如,幸福、喜悦等积极情绪会促进内啡肽、多巴胺、催产素等“快乐元素”的分泌,而这些物质又会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提高细胞代谢修复和身体自我恢复的能力。与此相反,悲伤、愤怒、恐惧等不良情绪也会和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消极元素”形成恶性循环,降低淋巴细胞修复人体的能力。
这个过程就像我们做菜,加入番茄、鸡蛋、油盐等,经过烹饪后,炒出了一道菜。不管每个人的做法有什么细节上的不同,我们都会把它叫作“番茄炒鸡蛋”。我们加入的菜、调料就是我们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它们共同产生的心理感受,我们会用“喜怒哀乐”来命名。情绪也像我们中国人丰盛的餐桌一样,是一个大家族。据统计,中文中常用的情绪名词竟然有700多种,不知道你是否都体验过呢?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对肥胖、暴食最有影响力的6种神经递质有哪些,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我们的心灵操控的。
5羟色胺(血清素)
说到 5羟色胺,大家或许会感到陌生,它还有个名字可能熟悉的人会多一些,叫作血清素。得过抑郁症的朋友可能会知道它,因为抑郁症的生理表现就是血清素分泌不足。血清素能带给我们平静、安宁的感受,如果它是住在我们身体里的人物,那么它的名字应该是“静静”。
身体里的血清素90%都在消化道里,主要作用是调节我们的消化道。大脑中的血清素其实只占身体里全部血清素的2%,发挥着神经递质的作用。其余8%的血清素在血小板里,主要起到的是止血和收缩血管的作用。
血清素对我们的情绪有什么影响呢?
当我们感到焦虑和抑郁,甚至恐惧时,比如孩子面对重要的考试,会很紧张,有压力,于是身体内的皮质醇会增加。这时,能让孩子感受到平静的是血清素。很多朋友心情一不好就会暴饮暴食,因为吃东西会刺激消化道多产生一些血清素,帮助消除心跳加快、血管收缩的感觉,让人们平静一些。但我们要看到,通过吃东西制造血清素,虽然能让人感到平静一些,可是压力源还在,问题并没有解决,皮质醇不断分泌,你得吃掉多少东西才能舒服点呢?面临考试的压力,孩子需要认真备考和比较好的家庭氛围,同时转变对考试的看法,把考试视作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那么身体就可以实现自动调节,恢复到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
多巴胺
多巴胺又被称作“快乐物质”,你出门玩得开心、达成目标的时候有成就感、被表扬的时候很有价值感、和人相处时觉得很甜蜜,这些快乐的感觉和幸福感是因为多巴胺的分泌而产生的。如果给多巴胺取个名字,那么,叫 “乐乐”会很合适。
多巴胺能操控一个人的行动意愿。如果有个孩子喜欢打游戏、不喜欢读书,那肯定是因为打游戏让他开心,使他大脑里产生了多巴胺。如果他读书是被逼迫的,感觉不到快乐,则没有足够的多巴胺推动他继续读书。不仅如此,当大脑分泌多巴胺时,多巴胺的孪生兄弟内啡肽也会跑出来。内啡肽是负责让人上瘾的物质——它能操控一个人反复做一件事,后面我们会详细解读内啡肽的作用。这两兄弟一起出来后,大脑就会推动这个孩子打游戏打到停不下来。
如果多巴胺不足,我们就会有抑郁、无力、无助的感觉。科学研究表明,老年人患帕金森综合征,与多巴胺分泌不足有很大关系。我们每个人都追求开心、快乐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得到多巴胺带来的快感。
多巴胺虽然让人很爽,但也不能过量。如果有一个人每天都在喊“我很快乐!我很积极!我很阳光!”每天都很亢奋,他就处于多巴胺分泌过多的状态,他的兴奋状态会长时间不正常地持续下去。如果有人不认同他的快乐,他会变得很有攻击性,做出一些不受控的行为。同时,这样的人还会有“人际依赖”的症状,他没办法平静地独处,总要和人待在一起。这样的人,他不允许自己体验负面情绪,只接受开心、快乐,但是正常人的情绪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只体验到快乐这一种单一的情绪,而且强度过高,也属于一种心理障碍和精神失调。严重的话,甚至会有精神分裂症状出现,或者导致人格分裂。从身体角度来说,中医认为“喜伤心”——过度欢欣会影响心脏的功能。《岳飞传》中的著名人物牛皋就是因为打了胜仗,太开心了,大笑三声而死,估计就是因为多巴胺飙升而导致心脏骤停。
体验人生的快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现代社会里“多巴胺经济”或者“奶头乐经济”对我们的影响。“奶头乐”是指小孩饿了,需要吃东西,但是周围的人不给他食物,只给他塞一个奶嘴,让他开心一下就算了。这就是典型的通过短期制造多巴胺,回避真正的问题。
现在,很多商家已经发现了“多巴胺经济”的潜力。特别是在食物生产上,商家用糖和各种食品添加剂调配出口感特别好,却缺乏营养的食物,加上一些健康的噱头,配上漂亮、可爱的包装,让你不知不觉吃了很多没营养甚至对身体有害的东西。这类食物口感好,让人愉悦,容易上瘾,而且吃完后,身体还是没得到所需要的营养,会继续发送信号,提醒你还不够,还得继续吃,所以这类食物不愁销量。因为它们没办法给身体提供营养,所以这类食物被称作“空热量”食物,除了制造超高的国民肥胖率和各种健康问题,真是有害无益。
为了解压不停打游戏,每天无聊刷手机,这些行为和长期热爱“空热量”食物一样,让人沉迷于短时的爽感,错过了创造人生真正价值的机会。多巴胺很棒,也请大家注意用量!
催产素
接下来介绍一个平时大家可能了解比较少的神经递质——催产素。单听名字,可能会想它是不是和妈妈生养孩子有关系。没错,催产素最初是和分娩、母婴关系相关的。它是一个制造“爱与连接”感受的神经递质,一切与“爱”相关的感受,其中都有催产素的身影。
虽然叫作催产素,但它并不是只产生于怀孕的妈妈体内,男女体内都有。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催产素最初是在分娩的时候产生的。当妈妈分娩的时候,孩子要从窄小的产道出来,对孩子和妈妈的身体都是很大的挑战,于是我们智慧的身体会自发在大脑中分泌催产素,降低妈妈和孩子对疼痛的感知。医学上认为疼痛是个主观感受,因人而异,但是生产所带来的疼痛毋庸置疑是极为强烈的。有人说生产之痛,如同10根肋骨一起断掉,一般人根本承受不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催产素这个神经递质来帮忙,大脑会弱化妈妈的疼痛感觉,让疼痛保持在身体可接受的范围内,以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孩子用力挤出产道的过程也是非常艰难的,需要催产素来帮忙降低疼痛感。而且对孩子来说,在离开妈妈体内的那一刻,婴儿会从身体上切断和妈妈的连接,身心都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时候,催产素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与妈妈在情感上产生合为一体的感受,所以有人说“爱就是连接,爱就是合一”,而这个“连接”和“合一”的源头,我们对爱的感知的源头,是在我们降生于这个世界时,由催产素带给我们的。
催产素对妈妈分泌母乳也有很大作用。妈妈在进行母乳喂养时,有个现象是婴儿吮吸妈妈的乳头后,刚开始吸奶不多,后面越吸越多。这就是因为婴儿吮吸的动作会刺激妈妈大脑中分泌催产素,然后催产素又刺激母乳加速分泌。而孩子吃到更多奶水,他/她体内的催产素也会增加,加强对妈妈的依恋和喜爱。所以当一个人觉得缺爱、孤独的时候,很可能会产生“想吃”的感觉,而且这时候的进食经常是“婴儿式”的——不用咀嚼或快速吞咽食物,不知不觉就吃过量了。人们试图用吃去代替对爱的追寻,最终收获的却是肥胖。
日常的母婴互动也会刺激妈妈和孩子分泌催产素,产生更多爱的感受。比如妈妈抱着孩子,和孩子有情绪的互动。哪怕是妈妈关注孩子,和孩子在潜意识中有交流,也非常有利于双方催产素的分泌。当这些互动足够时,孩子在妈妈爱的怀抱里能充分体会到“爱”的滋味,在心中绘制出爱的底色。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能够很轻松地接受他人的给予,也能自如地表达爱。而爱的滋养,是我们的人生拥有意义感、价值感的前提。
有很多成功人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结果却抑郁了,找不到活着的理由,其中一个原因很可能就是他们体内的催产素不足,体会不到和其他人的连接,找不到爱与被爱的感觉,失去了生活的动力。美国的知名演员、大热美剧《越狱》的男主角扮演者温特沃斯·米勒,虽然功成名就,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最帅气的明星,却在身患抑郁症后,通过大吃大喝安抚自己,变成了一个大胖子。很多网友不能理解,他回应说:“虽然我变胖了,但是通过吃吃喝喝,慢慢找回了内心的快乐。”
内啡肽
内啡肽被称作“大脑里的麻药”“身体里的吗啡”,它因为跟鸦片、吗啡中的成分有相同的作用而得名。它是一种很容易让人上瘾的神经递质,具有麻痹神经的作用。
我们在什么时候容易产生内啡肽呢?一种情况是通过外在的刺激产生幸福感,想重复体验这种感觉的时候。在寒冷的时候泡到热水里、大笑的时候,身体也会产生内啡肽。还有在打游戏的时候,感到很快乐,内啡肽就会跑出来,让我们想重复体验这种感觉。打游戏打到几天几夜停不下来,甚至猝死,就是内啡肽的“功劳”。很多东西会让我们上瘾,比如烟、酒、槟榔、大麻、毒品……这些东西能强烈地刺激内啡肽的分泌,一旦习惯食用,就很难戒除。甜食里所含的蔗糖给人带来的身心反应更复杂,后面我们会详细展开讲解,它也能刺激内啡肽的分泌,所以现代医学也把添加糖称为“合法毒品”。
身体分泌内啡肽的第二种情况是需要对抗不适与疼痛,即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麻痹神经的时候。喜欢慢跑的人能体会到,一旦坚持跑步一段时间,在长跑过程中,身体为了克服跑步所带来的肌肉不适,会产生内啡肽,所以慢跑是一种很健康的“上瘾”行为。有些“自虐狂”会喜欢挨打的感觉,就是因为一定的痛感能激发出欢欣的感受。据说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在临终时,大脑也会分泌内啡肽,以降低机体的不适感,这种感受来自大自然对生命的仁慈,当然也无缘反复“享受”了。
内啡肽的作用,就是能在大脑里建立一个奖励机制。当我们发现这件事让我们快乐时,我们就乐于温习这份感受。这时候,我们会像一个机器的轴轮一样,不断地重复做某件事。如果我们发现这种重复行为对我们产生了不良影响,该怎么办呢?比如我暴饮暴食成瘾,吃甜食成瘾,这时候处理问题的核心不是急着去改变外在的行为,因为问题的根源在大脑内,你强制改变行为不会有效果。我们必须找到更健康的替代行为,这个行为能让人产生同等甚至更多的快乐的感觉,能帮我们更健康地制造多巴胺、催产素和内啡肽。比如孩子打游戏上瘾,你需要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他一起运动,或者帮他培养一个新的健康的爱好,帮他找到爱与连接的感觉。比如你自己吃东西停不下来,是否应该思考下,这时候你需要的到底是食物,还是快乐、满足、成就感、价值感,又或是爱与被爱的感受呢?
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和神经传送体,由肾上腺释放。当人经历某些刺激(例如兴奋、恐惧、紧张等)时,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这种神经分泌物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的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肾上腺素会使心脏收缩力加大,使心脏、肝和筋骨的血管扩张,使皮肤、黏膜的血管收缩,是拯救濒死的人或其他动物时的*品。


肾上腺素也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药物,用于在心脏停止搏动时刺激心脏,或是哮喘时扩张气管。对皮肤、黏膜和内脏(如肾脏)的血管有收缩作用,对冠状动脉和骨骼肌血管有扩张作用。由于它能使冠状动脉血管扩张,改善心脏供血,所以可以缓解心跳微弱、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
但是过量使用肾上腺素或长期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就是神经上的焦虑,让人烦躁不安。这种不安是由一系列的身体反应带来的:内脏供血不足导致的面色苍白、眩晕、头痛、呕吐、出汗、四肢发冷、震颤、无力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恐惧、心悸、血压升高、失眠等症状;还有血管扩张、心跳加速带来的尿潴留、支气管水肿及肺水肿、短时的血乳酸或血糖升高等。如果剂量继续加大,会引起神经中枢过度兴奋,还可能造成呕吐甚至惊厥、休克等严重反应。长期紧张、压力引起的肾上腺素居高不下,可引起高血压、心律失常、脑出血、心颤,还可能带来慢性疼痛、脱发、消化道疾病等问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潜意识的紧张所带来的肾上腺素居高不下,还是痛风、癌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疾病的根源。
近年来,人们还发现肾上腺素是暴食症的根源。有暴饮暴食习惯的患者,内心好像长年处于火灾现场,一直处于求生的高压状态之中。为了减压而暴食,既可能导致体重超重,还可能引发症状完全相反的厌食症。肾上腺素既可以救我们于危难之中,也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做好压力管理,对我们每个人的健康而言都具有重大意义。
皮质醇
皮质醇是肾上腺释放的另一种激素,可以帮助身体应对压力。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类似,也是一种刺激性、警觉性的激素,皮质醇源于我们在遇到危险时身体的应激反应。一只兔子遇到狼时,它体内会大量分泌皮质醇。这种神经递质会激发动物的警觉性,让交感神经变得兴奋,具体表现是让兔子的肌肉紧张,让毛发竖起,还会放大瞳孔,增强对光线的吸收和对环境的观察力,增加逃跑的机会。同时,皮质醇还会加快兔子的呼吸和心跳,提高体表温度,使心脏把血液泵到四肢,减少内脏的供血,为兔子全力逃跑做好准备。如果万一跑不掉,皮质醇也能给身体持续加压,保证四肢力量增到最大,降低神经痛感,让兔子能够全力一击,在与狼的搏斗过程中求得一线生机。
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除了真实的“狼来了”的危机,我们还具备抽象的想象力,能设想未来潜在的危险。这个能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危机,但是如果过度的话,也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我们分不清脑子里想象出来的危险和环境里真实的危险有什么区别。换句话说,你担心一个大项目里甲方不满意,和一只兔子遇到狼的反应是一样的。可是兔子遇到狼只是一个短期事件,及时跑掉,压力源就消失了,但是项目甲方不满这件事,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皮质醇在短期内大量分泌有许多好处,它让一个人做好应对身体和情感挑战的准备。皮质醇能让人在面对紧急事件时产生大量能量,比如在病毒或细菌入侵的时候,大幅度增加免疫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但长期维持高水平的皮质醇是不行的,会导致高血糖、高血压,降低抵抗感染的能力,并增加脂肪在体内的储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例如体重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失眠或睡眠困难、情绪不规律和低能量水平(比如慢性疲劳)。
皮质醇是纺锤形身材的罪魁祸首。如果一个人四肢不胖,只有腹部肥胖,或者在一段时间内发现只有肚子在发胖,就要考虑是否有内心压力过大的问题。皮质醇水平高的人,往往都比较忙,运动和活动的时间少,应酬多、喝酒多,同时为了减压,很容易多吃、多喝酒,试图放松,所以成为胖子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让我们越来越胖、没有效果的“食疗”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里,更愿意体验的是令我们舒服的“正面感受”,希望神经系统里多分泌血清素,让我们感受到岁月静好;来点多巴胺,让我们觉得日子快乐似神仙;来点催产素,让我们体会爱与被爱的温暖和甜蜜;来点内啡肽,消除痛苦的感受,推动我们反复体会快乐的感觉。同时,我们会本能地排斥长期处于压力和紧张之中,想减轻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带给我们的痛苦感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吃!很多时候,当我们无力面对造成自身困境和心灵痛苦的问题之时,我们会企图通过食物去疗愈我们心灵上的痛苦。毕竟,和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相比较,吃简直就是易如反掌的!
吃的背后往往有更深层的心理需求,当我们需要爱、需要拥抱、需要缓解痛苦时,吃能满足我们。
有研究表明,摄入糖分,特别是蔗糖,能令我们的大脑短暂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巧克力这么受欢迎,背后也有脑神经学的理论支持,因为吃巧克力能够刺激大脑分泌催产素,创造恋爱般的快感。你看电影里,姑娘们失恋了就猛吃巧克力蛋糕,就是因为巧克力能短暂地消除和恋人失去亲密连接的痛苦,所以,“爱是甜蜜的”这个说法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只可惜,这种“食疗”效果是暂时的,一旦停止糖分的摄入,停下吃吃喝喝,我们就会被打回原形。有很多成年人,身体已经成年,内心还是缺爱的孩子。这类人如果遇到人际关系问题,压力大、缺少支持、感受到孤独时,就会拼命吃甜食,糖成了代替爱与连接的“毒品”。
当我们感到压力大、肾上腺素和皮质醇飙升之时,摄入高热量食物会让身体更有能量,短暂地克服身体的压力感,可这也是现代人“压力胖”的罪魁祸首。如果我们管理不好自身的压力,只懂靠吃高热量食物来缓解,结果就是头发日益稀少,肚子却日益变大,无忧青年最终变成了油腻的大叔、大妈。
我们谁也不想要这种结果。何不从今天开始,培养对自己内心的觉知,了解如何去管理好情绪、管理好压力,如何轻松、快乐地生活,如何自如地接受爱与表达爱,学会用更好的生活模式替代食疗法,活得更健康、更快乐。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