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科技安全:战略与对策

書城自編碼: 390579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中國經濟
作者: 王宏广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758962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6.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樱照良宵(全2册)
《 樱照良宵(全2册) 》

售價:HK$ 83.8
我应该,我要,我愿意
《 我应该,我要,我愿意 》

售價:HK$ 62.4
长江小史
《 长江小史 》

售價:HK$ 59.8
智慧城市安全韧性评价与时空演化
《 智慧城市安全韧性评价与时空演化 》

售價:HK$ 93.6
流程即组织力:华为高效增长的业务管理逻辑
《 流程即组织力:华为高效增长的业务管理逻辑 》

售價:HK$ 78.0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全十四册)
《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全十四册) 》

售價:HK$ 1873.8
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第一辑)
《 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151.0
九色鹿·镇守与共荣:唐代的太原尹
《 九色鹿·镇守与共荣:唐代的太原尹 》

售價:HK$ 92.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3.0
《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

HK$ 106.5
《 赶超:产业政策与强国之路 》
+

HK$ 95.6
《 潮起:中国创新型企业的诞生 》
+

HK$ 83.0
《 财之道丛书·中国小镇:撬动全球经济的重镇(四色全彩) 》
編輯推薦:
(1)提出保障中国科技安全的战略与对策,主题宏大。在中美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的背景下,本书运用大量事实与数据分析中国科技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提出保障科技安全的战略与对策,对保障经济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生物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2)预测科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前瞻未来。本书从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以及信息、生物、新能源等科技重大领域出发,研究科技安全现状、趋势与政策导向,预测世界科技发展方向、重点、趋势,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3)探讨科技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理论前沿。本书基于对近2000年来历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探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与理论体系,力求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展示了许多前沿的新理念、新概念、新成果。
內容簡介:
一部研究科技安全的深透析读本
科技发展正在促使世界政治、经济、外交、教育、文化、安全六大格局发生百年未有的巨变,而科技安全又影响世界科技格局的变化。美国发动针对中国的科技战,中国与世界的科技安全怎么变、怎么看、怎么办?本书从历史、国际、国情三个角度,运用技术预测、人才预测、经济预测等方法,评估了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可能途径、风险与危害,研判了世界科技安全面临的形势与问题,提出了中国科技安全面临的十大难题,探讨了保障科技安全、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重点、战略与对策,探索了打赢科技战的战略与战术。
本书既是政府决策、干部培训、企业投资、学者研究的难得参考资料,也是广大公众把握中国及世界科技安全形势,了解未来科技的科普读物。
關於作者: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2020—2024年),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人民生命安全研究院院长。曾任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副司长、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
先后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等6所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差距经济学”创始人,“生物技术引领新科技革命”“第二经济大国陷阱”“第二次农业绿色革命”提出者,著有《中国的生物经济》《填平第二经济大国陷阱》《中国粮食安全》《中国生物安全》等著作26部,发表《科教兴国》等论文110余篇。提出“发展生物经济”“第三产业拥有20万亿元潜力”“健康产业拥有8万亿元潜力”等建议并被政府采纳。发起并组织首届国际农业科技大会和首届国际生物经济大会。
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个人”,2008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评为“抗震救灾模范”。
目錄
序一 科技安全事关国家兴旺和民族复兴 _ IX
序二 科技安全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根本保障 _ XIII
前言 _ XIX
第一篇 形势与挑战/ 001
第一章 科技安全与科技安全系数 003
第一节 什么是科技安全 _ 004
第二节 科技安全系数及其特点 _ 012
第二章 科技安全事关国家安全 021
第一节 科技安全制约经济安全 _ 021
第二节 科技安全制约生命安全 _ 023
第三节 科技安全制约生物安全 _ 025
第四节 科技安全制约粮食安全 _ 026
第五节 科技安全制约能源安全 _ 027
第六节 科技安全影响金融安全 _ 028
第七节 科技安全制约军事安全 _ 030
第三章 世界科技安全形势整体在恶化 031
第一节 世界科技四大格局 _ 032
第二节 当今世界科技安全的十大难题 _ 035
第三节 世界科技安全出现恶化的趋势 _ 046
第二篇 国际启示/ 051
第四章 美国重视科技安全,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053
第一节 美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历程与途径 _ 054
第二节 美国保障科技安全的做法 _ 065
第五章 英国科技安全失策,丧失科技中心地位 069
第一节 英国引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_ 070
第二节 英国失去世界科技中心地位的教训 _ 076
第三节 英国保障科技安全的问题与措施 _ 079
第六章 德国和瑞士创新能力经久不衰的奥秘 087
第一节 德国创新能力经久不衰的启示 _ 087
第二节 瑞士创新指数常居世界第一的奥秘 _ 097
第七章 东洋奇迹与荷兰光刻机成功的秘密 111
第一节 东洋奇迹为什么来去匆匆 _ 111
第二节 荷兰重视创新与保密使光刻机称霸世界 _ 121
第三篇 成就与差距/ 127
第八章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十大成就 129
第一节 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大国 _ 129
第二节 科技支撑名义GDP增长2 596倍 _ 137
第三节 农业科技保障14亿人口粮食安全 _ 139
第四节 工业技术催生第一制造业大国 _ 141
第五节 第三产业科技催生第一大产业 _ 143
第六节 健康科技促进人均寿命增43岁 _ 147
第七节 “两弹一星”结束受人欺辱的历史 _ 150
第八节 建筑业技术创造多项世界第一 _ 154
第九节 高技术产品出口稳居世界第一 _ 156
第十节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享誉全球 _ 159
第九章 中美科技与综合国力差距和走向 163
第一节 国力差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_ 164
第二节 经济差距:中国总量有望超美,人均差距巨大 _ 166
第三节 创新差距:数量指标接近,质量差距明显 _ 169
第四节 教育差距:中美差距巨大,短期难以赶上 _ 171
第十章 美国发动科技战的走向与风险 173
第一节 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 _ 174
第二节 中美竞争格局的五个基本走向 _ 177
第三节 中美科技竞争与脱钩的主要风险 _ 181
第十一章 中国科技安全面临十大困难 185
第一节 芯片被卡,制约数字经济发展 _ 186
第二节 爬错山头,错失新科技革命 _ 188
第三节 原创不足,甚至找不准原因 _ 193
第四节 人才赤字,2/3顶尖人才在国外 _ 194
第五节 仪器被限,科技依赖症犹存 _ 198
第六节 机制不顺,科技经济融合难 _ 199
第七节 创新主体,创新能力弱 _ 201
第八节 研发经费,不足与浪费并存 _ 202
第九节 区域创新,差距持续拉大 _ 203
第十节 国际合作,遏制和脱钩加剧 _ 206
第四篇 产业科技安全/ 209
第十二章 第一产业科技总体安全,个别行业弱安全 211
第一节 新中国农业科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_ 212
第二节 建设农业强国需推进第三次绿色革命 _ 219
第三节 农业科技总体安全,少数行业弱安全 _ 226
第四节 农业科技安全面临的困难不容忽视 _ 246
第十三章 第二产业科技总体安全,一些行业不安全 251
第一节 中国已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 _ 252
第二节 中国已成为第二产业创新大国 _ 255
第三节 美国遏制中国工业科技的主要手段 _ 259
第四节 中国工业科技总体安全,少数行业不安全 _ 263
第十四章 第三产业科技总体安全,少数行业不安全 277
第一节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低 _ 278
第二节 第三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 _ 283
第三节 第三产业部分行业科技弱安全 _ 286
第五篇 战略与对策/ 297
第十五章 保障科技安全、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 299
第一节 科技安全及科技强国的总体目标 _ 300
第二节 科技安全及科技强国的指导思想 _ 307
第三节 科技安全及科技强国的基本原则 _ 309
第十六章 保障科技安全、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 313
第一节 打赢芯片反击战,引领信息科技革命后半程 _ 313
第二节 发展生物技术,力争引领新科技革命 _ 319
第三节 推进第三次绿色革命,建成农业强国 _ 330
第四节 保障第二产业科技安全,建成制造业强国 _ 335
第五节 保障第三产业科技安全,建成第一经济大国 _ 340
第六节 创新方法,突破制约原始创新的瓶颈 _ 352
第七节 建设创新高地,引领新科技革命 _ 355
第十七章 保障科技安全、建设科技强国的对策 361
第一节 开展科技安全普查,找准国家重大科技需求 _ 361
第二节 开展四大预测,始终把握国际科技前沿方向 _ 364
第三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_ 371
第四节 改革科技体制,调动科技主力进入经济主战场 _ 374
第五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速培养顶尖人才 _ 384
第十八章 坚决打赢科技战 391
第一节 把规律:找准新科技革命重点 _ 391
第二节 造优势:打造新时代的“两弹一星” _ 394
第三节 保发展:三箭齐发打赢科技战 _ 402
后记 _ 407
內容試閱
第十七章 保障科技安全、建设科技强国的对策
第四节 改革科技体制,调动科技主力进入经济主战场
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而科技体制的未来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科技发展的未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为加速科技体制改革,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与措施,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极大地解放并发展了科学技术生产力。中国科技创新指数已跃居世界第11位,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大国。
在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仍然存在着一些阻碍科技发展、阻碍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突出问题,不能适应建设科技强国的需要,包括: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很多核心技术仍然依赖进口,高端芯片严重依赖进口,计算机与通信制造产业发展“空心化”问题十分严重;原始创新能力弱,有可能失去新科技革命机遇;科技力量分散、项目重复、整体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顶尖人才缺乏的现状没有得到改善;等等。
一、重构国家创新体系,实施新型举国体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大力促进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进一步加速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支撑经济强国建设。
(一)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是中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的经验结晶,核心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研究认为,新型举国体制与改革开放前的举国体制本质上都是举国体制,只是组织、动员科技力量的方式有区别,变“集中”为“集成”就能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就是“统一规划、集成力量”办大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新成立的中央科技委员会的作用,从国家发展的高度,抓战略、抓规划、抓方向、抓重点、抓协调,创新科学战略、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大幅度提高科技治理能力,构建符合科学规律、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创新体系,打造支撑科技强国的战略科技力量;加大实施新型举国体制的力度,切实改变科技与经济脱节,以及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政府与企业分割的状况;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切实减少经费分散、课题重复、仪器闲置、设施重建、人员浪费等问题;大幅度提升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在美国疯狂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创出一条“人类科技共同体”的新路子。
一是推动科技管理创新,建立现代科技治理体系。在中央科技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明确中央各部门的职责,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科技管理事权。中央政府职能侧重全局性、基础性、共同性、长远性工作,地方政府职能侧重区域性、实用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二是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军民之间的统筹协调,改变科技管理政出多门、课题重复、经费浪费的状况,建立健全职责明确、高效协调、公正廉洁的科技管理体系。加强科技决策机制改革,完善决策咨询机制,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的作用,既要避免政府盲目决策的行为,也要防止以专家评审代替政府决策的现象,建立政府决策、专业化管理机构执行、社会力量监督相结合,决策、执行、评价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
三是推进军民融合,竖立科技体制改革第三个里程碑。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正在迎来第三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断粮断奶”,鼓励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从基础研究、高科技产业化、经济主战场三个层次部署科技工作,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改变科技与经济脱节、军民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况。第二个里程碑是实施科技举国战略,加速企业成为创新主体。199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1997年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被进一步强化,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第三个里程碑是建设科技强国,加强军民融合。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美国极力反对中国科技“军民融合”,这正说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必将迎来科技发展新的突破、质的飞跃。
(二)建立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用世界第11位的创新体系支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持续发展,处于“小马拉大车”的被动局面,迫切需要按照建设科技强国的需求,建立能够支撑、引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迫切需要绘制科技强国路线图、施工图。新型国家创新体系需建好“八大支柱”。
一是知识创新体系。建立与世界科技强国地位相适应的知识创新体系,瞄准新科技革命的需求,重点办好一批国际一流的大学或研究所、学科,建立一批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研发基地。
二是技术创新体系。针对不同行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在创新中成为6个主体:科技项目提出的主体、执行的主体、投入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利益分享的主体、风险承担的主体。政府要创造公正、公平、公开的科技竞争环境,要“引导大专家、进入大企业、攻克大技术、开发大产品、占领大市场、发展大产业”。
三是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建立机构多元化、人员专业化、机制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成果转化推广体系,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形成宏大的高科技产业孵化体系。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保护与转化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增强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强化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健全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审查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国际调查和海外维权机制。
五是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多元化、国际化、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在鼓励、支持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比重,使政府科技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25%左右。
六是区域创新体系。建立健全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技术需求的区域创新体系,支撑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加大对经济落后省区的科技支持与扶持。资源有限、创造无限,欠发达地区、经济效益低的行业要把创新作为跨越发展的战略措施和均衡发展的突破口,而政府则要对相对落后的区域、行业开展技术支持。
七是国防科技体系。建立健全满足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技术需求的强大的、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体系,发挥国防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八是国际科技合作体系。探索建立在美国及其盟友不断遏制下的新型国际科技合作体系。
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主力进主战场
2022年我国全时科技人员达508万人,加速科技人员分流改革,留20%科技人员从事基础研究,以原始创新为目标,仍然以高质量论文为考核指标,调动其余80%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主要考核其对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国防建设、民生改善的贡献。一是完善人才评价制度,破四唯树两唯,基础研究要“顶天”,应用研究要“立地”,即基础研究主要考核原始创新成果,其余研究一律考核实际贡献与作用。二是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增加用人单位评价自主权,深化岗位聘任制度,加大流动岗位比例,加快科研人员流动。三是加速顶尖人才向企业流动,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赴企业兼职或创办企业,着力解决顶尖人才少、企业人才少、人才流动难等问题。四是改革工资制度,强化实际贡献与工资挂钩,加大绩效工资的比重。
三、改革科技立项制度,始终坚持四个面向
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应用研究坚持课题从生产中来、成果到生产中去的基本原则。重大应用研究项目应一律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选题。根据“四个面向”的不同内容,提出可量化的立项指标与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彻底打破“专家出题、专家评审、专家解题、专家验收”的科技小循环,进入“企业出题、企业出钱、专家解题、政府引导”的经济大循环,彻底改变“会什么、做什么”,“科研课题100%完成目标”的旧模式,建立“要什么、做什么”,“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新做法。
建立国家重大应急专项制度。建议每年从中央科技经费中拿出10%左右的经费,设立应急专项,专门研究各种紧急、重大、关键性的科技任务。对于应急科技项目,以“揭榜挂帅”的形式尽快立项,力争做到当月立项、当月启动、当年见效、长年奏效。打造一支科技应急队伍,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密切跟踪国内外科技、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切实改变科技人员对科技、经济事件不敏感、不关心的现状。
四、加速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坚决推倒一堵“墙”
一是推倒隔离科技与经济的“墙”,实现科技体制、经济体制同步改革、协同改革,让更多科技力量走出高校与科研院所进入经济主战场,让企业进入高校、科研院所提课题、谈合作,加速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把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科技工作新导向。
二是加速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力争使企业在创新中成为6个主体:科研项目提出的主体、执行的主体、投入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利益分享的主体、风险承担的主体。凡是企业不支持、不参与的应用研究项目,政府就应慎重立项或不立项;企业提出的项目,企业必须是投入的主体,政府进行适当补贴和资助。
三是围绕产业链技术需求,建立5条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建立5条链就是要紧紧围绕产业链构建技术链、价值链、人才链、利益链。围绕市场选产业、围绕产业选产品、围绕产品选技术、围绕技术选人才,认真遴选对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性作用的产业及相关企业,构建大批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许多地区建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或研究中心也是一种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方式。
五、改革科研模式,支持学科交叉创产品
科研模式是指开展科研工作的方式,科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研成果。通常,单一学科只能写论文、报专利,而一个新产品的诞生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创新。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可以支持单一学科写论文,而应用研究、试验开发要加速“从单个学科写论文、报专利向多学科交叉开发新产品的科技新模式转变”。原则上,政府经费不再支持单学科承担的项目,必须建立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叉的联合攻关模式,以新产品为开发目标,以“军令状”形式确立各学科的任务、目标,并要求按期限完成任务。
六、调整科技评价导向,实施新产品战略
调整科技评价导向,破除“四唯”,树立“两唯”。坚决停止以论文作为一切科技工作评价导向的做法,要对不同科技工作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基础研究仍以论文质量为评价导向,应用研究则应以新产品开发数量和销售额为评价导向,取消当前应用研究以论文、奖励为主要评价指标的传统做法。
实施新产品战略,建立健全以新产品开发数量、销售额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新机制,调动全社会科技力量进入经济主战场。引导国内更多科技人员以开发新产品为研究目标,制定新产品转化优惠政策,吸引世界各地专家、企业带着有产权的新产品来中国进行产业化。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中国成为新产品开发强国、世界技术创新中心之一。
七、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逐步试行提名制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奖励对科学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全体公民,而不仅仅是科学家。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要采取不同的奖励标准。国家科技奖励应由“申请制”改为“提名制”:科学类奖励以科学发现为导向,根据论文大数据,在不同学科遴选顶尖人才,提出拟奖励名单,经过公示无异议后直接奖励,以节约专家申报时间,防止评奖不正之风;技术发明与应用类奖励应以发明专利、专利转让收入,以及新产品所产生的效益作为奖励和考核指标,在不同行业选择贡献大、无争议的项目直接进行奖励,不再组织申报。
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优化结构、减少数量、提高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奖励,努力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激励贡献、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调整奖励导向,加大对经济建设、民生改善、国防巩固做出重大贡献的公民与组织的奖励力度;扩大奖励范围,增设“创新型机构奖”“创新型企业奖”“创新型标兵奖”,奖励在专利、新产品开发、论文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机构、企业与个人;增设“创新型产品奖”,重点奖励中国独创、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改进奖励方式,在政府奖励的基础上,允许企业按技术所创造的价值的一定比例,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奖励补贴。
八、推进院士评选制度改革,逐步试行积分制
院士制度对我国科技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生态建设,特别是在造就顶尖人才、使用顶尖人才、吸引顶尖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个别院士在学术活动中出现行政化、官僚化作风,成为“科研包工头”,导致研发经费过度集中。有的地方花几十亿元建科研机构,挂了20多位院士的名,却有一半以上的院士根本没有去过。有的院士申请人组建“竞选团队”到处拉票,浪费了大量精力与财力。种种问题,给院士制度、顶尖人才制度带来了许多诟病。建议改革院士评选的投票制度,逐步试行积分制或者投票与积分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科学院院士评选按照科学发现、科学论文影响因子统计积分。按照学科统计近5年科学发现积分,每年向全社会公开一次下一年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名单,接受全社会监督,科学发现积分高,且没有政治、道德、学术不当行为的学者,报请有关部门批准晋升为院士。积分统计办法由中国科学院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原则上5年不变,逐步完善。关于积分统计指标,建议重点考虑科学论文影响因子、国内外科技奖励、重大科学发现、发明专利质量与数量等。
第二,工程院院士评选主要依据技术创新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统计积分。按照学科或行业分别统计积分,每年公布下一年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名单,接受全社会监督。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学会每年公布过去5年对行业发展发挥重大作用的10项技术,而技术的发明人就是下一年工程院院士的候选人。建议工程院院士积分统计按照新产品开发数量、销售额、惠及人群数量等指标统计,引导专家围绕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生态效益、国防建设等开展研究工作。统计指标与权重由中国工程院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相对固定,每5年完善一次。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