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大美国学 论语

書城自編碼: 389875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文心工作室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742810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金融化研究
《 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金融化研究 》

售價:HK$ 140.8
证明的故事:从勾股定理到现代数学
《 证明的故事:从勾股定理到现代数学 》

售價:HK$ 131.8
雀鸟与群狼的对决:扭转战局的兵棋游戏
《 雀鸟与群狼的对决:扭转战局的兵棋游戏 》

售價:HK$ 96.8
老年膳食与营养配餐 第2版
《 老年膳食与营养配餐 第2版 》

售價:HK$ 49.5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广东省博物馆卷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广东省博物馆卷 》

售價:HK$ 1078.0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乐书:从战国到北宋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乐书:从战国到北宋 》

售價:HK$ 162.8
明代赋役与白银——梁方仲著作集
《 明代赋役与白银——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79.2
量子纠缠
《 量子纠缠 》

售價:HK$ 63.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1.9
《神话里的真实历史(女娲其实确有其人?为什么玉帝比如来佛祖的地》
+

HK$ 118.8
《唐诗百话》
+

HK$ 103.0
《茶之三味:茶经·茶谱·茶疏+大观茶论·煮泉小品·茗史+续茶经》
+

HK$ 172.5
《故宫三书:紫禁城宫殿》
+

HK$ 45.0
《诗词声律启蒙(平装)》
+

HK$ 112.7
《纸上寻幽:中国画里的二十四节气之美(精装) “冰心散文奖”得》
編輯推薦:
读经典名句,品大美国学
谈古论今说名句,深入浅出读经典
走进中文殿堂,撷取古人智慧

《论语》之最大价值,在教人以人格的修养。修养人格,绝非徒恃记诵或考证,最要是身体力行,使古人所教变成我所自得。
——梁启超
《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要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BD书。
——钱穆
內容簡介:
精选中文经典《论语》名句100则,就该名句的相关语文知识,提供一篇完整而实用的介绍。文字活泼,糅合现代风格,趣味性高。包括以下板块:【名句的诞生】呈现原文,同时节录上下文,有助于理解与记忆完整段落。【完全读懂名句】难字与难词的意义解释。整段原文的白话语译。【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轶事、字词语的典故故事、历代的品评。【历久弥新说名句】介绍相关主题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并完整说明故事背景与应用情境。
關於作者:
文心工作室,台湾的一个工作室。部分成员简介林宛蓉,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曾担任小学教师、杂志采访编辑,现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东吴大学中文研究所进修。胡云薇,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毕业,现就读台湾大学历史博士班。曾任国中、高中代课老师。翁淑玲,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毕业,目前从事资讯业,平日喜爱阅读,并对上网接收资讯有狂热,同时需要一个宗教的怀抱,在那里撇下所有的有知和无知。
目錄
目录未知生,焉知死
——生活态度001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003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007
敬鬼神而远之01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014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017
未知生,焉知死020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023
不患人之不己知026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029
鸟兽不可与同群032
无可无不可036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040吾日三省吾身
——品德修养045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047
吾日三省吾身050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053
不迁怒,不贰过056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059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062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065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068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071
小不忍则乱大谋074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077
乡原,德之贼也
——言语行为081
巧言令色,鲜矣仁08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086
朽木不可雕也089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092
子不语:怪、力、乱、神095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098
仁者,其言也讱102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06
邦无道,危行言孙109
知其不可而为之112
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15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18
君子有三戒121
乡原,德之贼也124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127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130
不学诗,无以言133
君子成人之美
——待人接物137
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39
有事弟子服其劳142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145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48
礼,与其奢也,宁俭151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154
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157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60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163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166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169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172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75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78温故而知新
——学习求知18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83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86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8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9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9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98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201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04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208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212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215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218
君子固穷
——人生志向22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23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227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231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3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37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240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243
当仁,不让于师246
欲速则不达
——事物道理249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251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254
三月不知肉味257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260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63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267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271
过犹不及274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277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28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83
道不同,不相为谋286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289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292
虽蛮貊之邦行矣296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300
宗庙之美,百官之富303君子之德,风
——领导风格307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309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312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315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19
近者说,远者来322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325
名不正,则言不顺328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332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336
內容試閱
未知生,焉知死——生活态度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1?”子贡曰:“诺2,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3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4乎?”曰:“求仁而得仁5,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述而·十四
1为卫君乎:为,帮助的意思。卫君,卫出公。卫灵公驱逐太子蒯聩,灵公死后,卫国人立蒯聩的儿子辄为君主,即是卫出公。晋人接纳了蒯聩,并协助他攻打卫国夺取王位,卫国人奋力抵抗晋兵,形成父子争国的局面。当时孔子正住在卫国,弟子不知道是否要帮助卫君以子抗父。2诺:承诺,即“好”的意思。3伯夷、叔齐:两人皆为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遗命立叔齐为君主,叔齐想要让位于哥哥伯夷,伯夷为了遵从父亲的遗命便离去,叔齐也不当国王而逃走。最后两人因为改朝换代,不想吃新朝代的东西,双双饿死于首阳山。子贡透过借问伯夷、叔齐是何等人,来探试孔子对于父子争国的立场。4怨:埋怨,悔恨。5仁:此章的“仁”,可解释为“心安”。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我去问他。”子贡走进屋见孔子,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回答道:“他们是古代的贤德之士。”子贡又问:“他们心中会有悔恨吗?”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仁,也终于得到了仁,怎么会有悔恨呢?”子贡走出来说:“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君的。”
孔子不只一次称赞“伯夷、叔齐”,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也记载孔子称两人“不念旧恶”,朱熹解释此章时说,伯夷、叔齐连国君都不愿当了,怎么会有什么抱怨。
根据《史记》,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在今天河北省的卢龙县西)国君的长子与三子,孤竹国国君在遗嘱中表示要叔齐为王位继承人。但在父亲死后,叔齐认为伯夷是大哥,要把王位让给他,但伯夷认为不能违抗父亲的遗命,于是从孤竹国逃走,而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于是也逃走了。
于是,孤竹国百姓就推孤竹国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史称“夷齐让国”。后来,伯夷、叔齐隐居在渤海之滨,听说周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道德之士,于是长途跋涉来见他。但来到周时,文王已死、武王继位,武王派弟弟周公迎接,并承诺给他们俸禄与职位,但他们却不悦地走了,因为他们希望武王不要讨伐商。
后来,周灭商,伯夷、叔齐为了表示气节,便不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天山西省永济县西),采山上的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下山,他们仍拒绝下山到周朝做官,最后双双饿死。
有不少学者认为,伯夷、叔齐的“求仁而得仁”带有失败者的悲剧色彩,接近亚里士多德悲剧使灵魂升华的观点,而最适合诠释悲剧理论的人物,其实正是亚里士多德的“师公”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在雅典的普通法院,被指控他的学说有“不敬国神”、“另立新神”等罪,可以选择喝毒酒、流放与“易科罚金”。后两者虽然可以保性命,但却等于承认自己有罪,因此他选择了喝毒酒而死,舍弃生命追求真理。
虽然在现实中遭到失败,仁者是毫无怨言的,因为他“求仁得仁”。晋代诗人阮籍的《咏怀诗》中有:“求仁自得仁,岂复叹咨嗟。”诗句中流露出对伯夷、叔齐求仁得仁的钦羡,同时也感叹自己只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首,生性放荡不羁,有时兴致一来,独自游山玩水,迷路了便放声大哭,哭的不只是迷路,更是哭人生的“穷途末路”。阮籍行为荒诞,世人皆以为狂人,但当时掌握朝权的司马昭却不如此想,他使尽各种方法要阮籍当官,阮籍只好“装疯卖傻”地应付,不免羡慕起“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齐,甚至觉得“不得好死”的李斯也比自己强。
“求仁而得仁”常引申为无怨无悔的作为,或等同于“舍生取义”、“义无反顾”,例如戊戌六君子中谭嗣同之死便属“求仁得仁”精神的体现。清末光绪皇帝百日维新,拔擢谭嗣同等年轻书生为官,不料慈禧太后反扑,维新土崩瓦解,谭嗣同本可以逃脱朝廷的逮捕,但他却不走,并表明要用自己的血唤醒国人的爱国意识。在牢中他捡起地上的煤屑,在墙上写下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壮烈献身,慷慨激昂,对后代学子影响甚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2。子曰:“女3奚不4曰:‘其为人也,发愤5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6。’”
——述而·十八
1叶公: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担任叶县尹。楚君称王,大夫跟着僭称公。2不对:没有回答。3女:即汝,你。4奚不:何不。5发愤:勤奋。6云尔:语末助词,如此而已的意思。叶公问子路关于孔子的为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孔子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用功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所有忧愁,连自己快老了都不知道呢!’”
对于有人问起孔子,子路为何回答不出来,历代有许多说法,而宋代的朱熹则认为,叶公提出这种问题,显示他根本不了解孔子,因此子路才懒得回答。后世大多数学者将此章的重点,放在孔子治学态度的“愤”与“乐”上,而康有为的《论语注》则强调“忘”与“不知”,他说孔子因为忘食,所以不知贫贱;忘忧,所以不知苦戚;忘老,所以不知死生,可以“安贫乐道”地自在生活。
关于孔子好学的程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读《易经》时“韦编三绝”,指的就是孔子非常用功,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不管在家出外都要带着,他曾经表示,如果上天能多给他几年时间,人生修养就更圆满了(把《易经》学得更好)。
此章的叶公便是“叶公好龙”故事中的主角,这句成语引申为“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根据汉朝刘向《新序·杂事》中的记载,叶公爱龙成痴,身上的佩剑、凿刀饰有龙纹,家里的梁柱、门窗上也都雕刻着龙。天上的龙知道叶公这项喜好后,便下凡来拜访他,不仅盘踞在他家上头,还将头探进窗户内,尾巴伸入堂屋中。没想到叶公一看到真正的龙,吓得面如土色、失魂落魄,原来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是喜欢龙非龙的东西而已。
孔子这段自述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典范。晋代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道出了类似的心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一般人在这段话中往往只见到“不求甚解”,却忽略了五柳先生“好读书”与“会意忘食”的精神。
相传,曾有一学子向陶渊明求教,希望能得知读书的妙法,自认没有什么秘诀的陶渊明送给他一句话:“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即告诉年轻人,读书必须默默耕耘,就像种稻子跟磨刀一样,每天看似没有任何长进,日积月累下来便相当可观,但是如果不能持之以恒,那么每天都会有亏欠。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勤学态度。
清朝的康熙皇帝算得上是历史上最爱读书的皇帝了,他说过:“读书一卷,即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即有一日之益。”他八岁当皇帝,儒家经典不但日日读、字字成诵,十七八岁时因读书太过劳累而吐血,却仍然坚持不肯休息。二十四岁时,在宫廷设南书房,请饱学之士与他每天一起讨论学问,甚至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事期间,也没有间断。到了晚年,康熙皇帝依旧手不释卷,毫无倦容,便是希望从书中找寻经邦治国的真理。
近代学者蔡元培在书房中挂有一幅自己的画像,上面的题字便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亦不知老之将至”呢!而在西方,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大科学家牛顿,一天二十四小时有十八到十九个小时都在做研究,经常是“发愤忘食”,他就曾因为太过专心投入,而把手表当成鸡蛋煮个熟透!当牛顿在天体物理学上的成就得到赞誉时,他只是谦虚地表示:“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成为传颂不朽的名言。看来若没那股勤奋不懈、天真执着的原动力,又怎能攀登上“巨人的肩膀”呢?
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后来也可引申为“没有时间老”的意思,从工作、嗜好中得到乐趣,连吃饭、睡觉全都可以搁在一边了,哪里有功夫去在意老不老呢?未知生,焉知死——生活态度

敬鬼神而远之

樊迟问知1。子曰:“务民之义2,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3,可谓仁矣。”
——雍也·二十
1知:同“智”。2务民之义:专心致力于人应当从事的事情。民,指人。3获:得到。樊迟请教怎样才是明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应当从事的事情,敬奉鬼神但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便可以说是明智了。”他又请教怎样才算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比别人先把难事做好,遇到可获得私利的事情,便退居人后,这样可以算是有仁德了。”
宋朝理学家程颐解释此章时认为,因为多数人信奉鬼神,所以常陷于困惑中,但不信鬼神者便无法尊敬宗教,能够尊敬宗教又与它保持距离,才算是明智。此外,遇到艰难的事情争先去做,是克己的功夫,而比众人晚获得回报,是仁的表现。
樊迟提出这两个关于智与仁的问题时,应正担任鲁国的官员。朱熹认为,很可能是樊迟施政有所缺失,也许是太过于迷信,以致耽误了政务,所以孔子特别叮咛他,要专心致力于管理众人的事,不要被鬼神等不可预知的事所惑。
《论语》中樊迟三次问仁,其中两次兼问知,然而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同。在《颜渊·二十二》,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问知,孔子回答“知人”。在《子路·十九》,樊迟问仁,孔子答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就是日常生活态度要恭谨,行事要认真敬慎,与人相处要忠诚,即使到了蛮荒之地,也不放弃这些原则。
孔子三次回答樊迟同样的问题,三次的答案都不一样,孔子应是针对当时所看到的缺失,对症下药,教诲弟子。
孔子将“人”看得比“神”还重要,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就成为儒家的宗教观。
“不问苍生问鬼神”可说是与此相反的态度,这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贾生》中的诗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就是贾谊,这首诗是讥讽汉文帝求贤才,求到了却不能让他们好好发挥。在宣室(天子的正堂)召见贾谊时,问的都是些虚无缥渺的鬼神,不是现实的国计民生,因此贾谊就算有经天纬地的才能,也毫无用武之地。
历史中,因为“不问苍生问鬼神”而亡国的国君,最著名者有二,一是印度的阿育王,二是中国南北朝的梁武帝。两个帝王早年雄才大略、杀人如麻,之后皈依佛门,实行素食、禁止杀生,之后因为建庙与供养僧侣过多,国势由盛而衰。阿育王的晚年在子孙合谋下失去王权,孔雀王朝几乎崩溃;梁武帝被部将围攻而饿死宫中,梁朝也因此土崩瓦解。
只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时代,不少政治人物与大商贾,依然信风水信算命,不访民之所欲,不察员工的心声,一心在意的是自己的官位与利益,结果往往名利不保了。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罕1言2利,与命3,与仁。
——子罕·一
1罕:很少。2言:直言,直接谈论。3命:天命。孔子平日甚少谈论利这回事,只与天命、仁德为伍。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解体,社会经济发生大变动,一时间,君子言利,小人逐利,形成“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梁惠王见着孟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
孔子提出的思想,正意味着当时社会所欠缺的部分。他四处鼓吹“天命”、“仁义”,可以推测当时社会恐怕已经是仁稀、义微。反之,孔子很少谈论“利”这件事,也就间接表示着当时社会可能到处都在言利、逐利了。
既然逐利、言利的人很多,自然也就不差孔子一人,何须他再费唇舌鼓吹,这就是孔子为什么“罕言利”的原因。“罕言利”的原因未必表示孔子反对利,而是认为,相对而言,大家花太少的心思在天命与仁德上面。
关于本章,另一解为:“孔子很少谈论利、命和仁这三件事。”对此说法,钱穆先生的解释是:“《论语》言仁最多,言命亦不少,并皆郑重言之。故本章之意,并非孔子甚少论及利、命、仁三者。”
春秋战国时期,协助齐国富强的管仲就明白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然而,衣食足之后就一定知荣辱吗?孔子似乎不这样认为,关于荣辱、礼节、仁义,孔子认为是要用心学习才能有所成就的,品格修为并不是财富的附赠品。
一味追求利益容易做出伤害正义的事情。春秋时期的楚庄王出兵讨伐陈国的夏征舒(因为他杀害自己的君主),并计划占领陈国。楚庄王的举动获得诸侯的称赞,认为他做了正义之事(讨伐不义之人)。唯独大夫申叔时不高兴,他批评楚庄王说:“您怎么可以只因为某人牵牛踩坏了别人田里的庄稼,就没收了他的牛。您讨伐有罪的人,是正义,但现在您进一步并吞陈国,这是贪婪、不义了。”(成语“蹊田夺牛”的来源。)楚庄王听了申叔时的话,觉得汗颜,自己差点就“以利害义”,于是立刻打消并吞的意图。
“子罕言利”成为教条之后,儒者就认为逐利是不好的事情。事实上,能够“逐利又逐义”的大有人在,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是位大商人,而帮助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的范蠡,后来成为大商人陶朱公,他常常行善,救济贫苦之人。因此,见利忘义、以利害义,是个人修为的问题,实非“利”之过。
《君王论》的作者、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思想家马基维利便主张,我们和他人之间最牢固的关系就是利。共同的利益,如同磁铁异性相吸一般团结;利害不同,恐怕就是互相排斥了。他甚至说过:“杀父之仇可以不报,夺财之恨铭记终身!”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2,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3也。”
——子罕·十八
1箦:用竹所制的箩筐,用来盛土。2止:中止,停止。3往:前进。孔子说:“譬如用土去堆山,仅仅差一箩筐的土就可大功告成,却停止不做了,这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譬如在平地上,虽然才刚刚倒了一箩筐的土,然而这样往上堆,也是我自己决定要继续的!”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根据朱熹的解释,孔子此语源自《尚书》的“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六尺,也有人说是八尺,这句意思就是要用土造一座有九仞高的山,但因缺乏最后一箩筐的土,因此功败垂成。
朱熹认为此章乃是孔子劝喻弟子应该自强不息,不能有任何一丝懈怠,否则很容易棋差一着,满盘皆输,前功尽弃。而不管是成功或失败,关键不在他人,就在自己。
是否努力不懈怠,也是孔子臧否弟子的标准。在此章之后,孔子赞赏颜回努力精进的精神,说:“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孔子只见到颜回往前进,不见其往后退。孔子说这句话时,颜回已经过世,因此深感痛惜。
在《雍也·十》中,冉求曾对孔子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冉求认为不是不喜欢老师的道理,实在是力有未逮,孔子回答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批评冉求不知长进,画地自限,半途而废。
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掘井九仞不及泉,犹为弃井。”即使挖井挖了九仞,如果没挖到地下水,仍是一座废井,孟子和孔子一样,反对虎头蛇尾,没有恒心毅力。
棒球场上,最容易体会“功亏一篑”、“行百里半九十”的道理,唯有最后一个出局数出现,裁判举手宣布球赛结束,胜负才分晓。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纽约洋基队的当家捕手约吉·贝拉(Yogi Berra)说过一句名言:“It aint overtil its over”即球赛只有在结束之后才算结束,在球赛结束前,过程中的领先或落后都不算数。
1986年的波士顿红袜队,便是胜利在望却阴沟里翻船有名的例子。当时,在美国职棒总冠军赛第六战,红袜队尚以三胜二负领先纽约大都会队,延长赛十局下半以五比三领先,大都会队甚至做好了恭贺对方封王的准备。没想到红袜队却因封王在望而过于松懈,接连被打出安打,分数立刻扳平,最后一垒手太过大意,让大都会队打者一个软弱的滚地球穿过胯下,反倒输了。
成败并非决定于谁出发得早,而是谁的心理素质较强,可以坚持到最后。“Baseball is 90 percent mental;the other half is physical”这是约吉·贝拉的另一句话,棒球有百分之九十是心理战,体能仅占一小部分。
就像红袜队虽然在第六战意外输了,其实并非完全与冠军绝缘,但士气却如泄了气的皮球,最后的第七战以五比八再度败北,拱手将冠军戒指让给敌队,并成为棒球史上讲述“功亏一篑”的最佳教材。

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事1鬼神2。子曰:“未能事人,焉3能事鬼?”“敢4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先进·十一
1事:侍奉、祭祀之意。2鬼神:指奉祀鬼神。3焉:怎么,如何。4敢:大胆地。表示礼貌的用语。子路问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说:“人都无法侍奉好,哪能够侍奉鬼神呢?”子路又问:“请问死是怎么一回事吗?”孔子回答说:“生都还没弄清楚,哪能知道什么是死呢?”
对于孔子生死观的了解,通常是从这句话开始的。子路请教孔子如何侍奉鬼神,这令人颇感意外,因为我们知道孔子是不语“怪力乱神”的,也无怪乎孔子会表示,人世间的事情都不见得可以处理好,哪能够去谈伺候鬼神呢?对于子路不死心继续提出的问题:“能问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吗?”孔子的回答听起来倒有几分幽默:“活着是怎么一回事都还没搞清楚,哪能知道死是什么呢?”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古人对于鬼神、祖先的祭祀是非常注重的,皇帝登基之后,也要择时祭天、祭祖,以求庇佑。然而孔子的生死观却显示了另一种立场,朱熹的解释是:“盖幽明始终,初无二理,但学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之如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就像昼夜一般,分不出谁先谁后,但是学道修业有先后顺序,不可以随便超越,所以孔子才这样告诉子路,要先侍奉好人,才能去谈如何侍奉鬼神;要先了解生的道理,才有可能了解死为何物。或许正基于“学之有序”的理由,孔子认为活生生存在的事情,人都不见得可以了解,更何况是上天的鬼神、未来的死亡等这些生活经验中无法捉摸的事情呢!
孔子重视人,所以会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也曾经强调“敬鬼神而远之”(《雍也·二十》),无非是希望教育弟子重视“人”的问题。
从人类的文化史来看,人对于死亡的规划十分慎重。历史上“殷人尚鬼”,殷人的“亚字形墓”就是对死后世界的憧憬。近年来,因《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着,郑振煌译)的引荐,以及《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傅伟勋著)等著作引起重视,生死学成为大众关注的课题,“临终关怀”受到重视,各大医院也有“临终病房”的设立。
生死学作为一门学问,是要透过“存在”去认识“死亡”,并借由思考死亡的同时,重新界定存在的价值。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人是向着死亡的存在。”死亡是每个人必然的结果。庄子认为死就是生,“彼出于是,是亦因彼”,生是因为死而来,死也是因为生而有,所以说“方生方死”。当庄子的妻子过世时,他可是击鼓狂歌呢!在畅销著作《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中有句话:“只要你学会死亡,你就学会了活着。”换言之,理解死亡的意义,方体会存在的价值,才能“安身立命”。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