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 胃
》
售價:HK$
657.8

《
南移:宋代社会中心的转迁
》
售價:HK$
162.8

《
纯粹·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另一条线索
》
售價:HK$
101.2

《
肌骨复健实践指南:运动损伤与慢性疼痛
》
售價:HK$
294.8

《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ySQL版)
》
售價:HK$
64.9

《
商业数据与分析决策:解锁数据资产,提高商业创新能力
》
售價:HK$
79.2

《
倾盖如故:人物研究视角下的近世东亚海域史
》
售價:HK$
77.0

《
史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一): 追踪谱系、轨迹与多样性
》
售價:HK$
104.5
|
內容簡介: |
本书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部分。在理论研究部分,将分别从古代医籍及现代文献两个维度,梳理证候的概念及成因的历史变迁与现代争鸣;分析证候“三因”学说提出的背景;从临床试验及动物试验研究证据,详细阐释致病因素、遗传体质、疾病阶段对于证候形成的影响,全方位解析证候“三因”学说的科学内涵。在应用研究部分,从证候辨识模式、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等三个方面,系统论述证候“三因”学说在临床诊疗及证候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及未来发展前景。
|
關於作者: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医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终审专家。
|
目錄:
|
上篇理论研究
第一章证候的内涵及理论源流/1
第一节证候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变迁/1
第二节现代医家对证候概念的新诠释/5
第二章“新三因”证候理论的提出/8
第一节证候成因的古籍梳理/8
第二节证候成因的现代争鸣/13
第三节证候成因的“新三因”理论的提出/14
第三章“新三因”证候理论详述/18
第一节致病因素/18
第二节遗传体质/24
第三节疾病发展阶段/33
下篇应用研究
第四章“三因”证候辨识模式/47
第一节证候辨识方法的历史变迁/47
第二节新“三因”证候辨识模式的临床应用/55
第五章“三维”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66
第一节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的现状与意义/66
第二节“三维”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与评价的思路与方法/68
第三节常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92
第四节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临床前药效评价中的应用/144
第六章“三维”比较的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150
第一节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意义与现状/150
第二节“同病异证”与“异病同证”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方法的提出/158
第三节常见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164
展望/243
|
內容試閱:
|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的主要方式,而证候既是诊断的主要对象,也是论治的重要依据。因此,证候研究在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备受关注,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早期的证候研究,更多地关注证候的辨识规范,研究证据主要来自于临床患者,关注的重点多为四诊信息的规范与量化。由于传统四诊信息辨识证候的方案更多地依赖医者的经验和感受,初学者难以快速掌握、精准辨证,使得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周期更长,临床疗效参差不齐。
如何能进一步提升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精准度,形成更便于学习和传承的中医辨证方案,提高中医药对重大疾病诊疗的贡献度?中医药同行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广泛的思考与探索。一方面,从宏观的维度,通过研发新的诊疗装备,拓展四诊信息的边界,使得望、闻、问、切的精度、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和延伸;另一方面,从微观的视角,借鉴现代医学诊疗的理念,试图揭示证候的现代生物学内涵,从更接近疾病本质、反映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指标中,尝试发现可量化、可重现、可操作的生物学指标。
过去的30 年间,笔者团队围绕着证候的宏观、微观指标开展了系列的探索性研究,也碰到了不少难题,比如临床患者证候兼夹的问题,比如证候动物模型缺乏的问题,比如证候生物学内涵不清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似乎很难从其中找到突破口。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坚持在这个领域做了一些实证研究,同时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中寻找线索,致力于发现中医原创思维与现代医学实证理念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开辟用现代科学解读“证候”原理的新路径。随着证据的积累,以及中西医理念的不断碰撞,我们逐渐意识到,证候概念宏观、内涵复杂,而现代实证研究手段要求关键科学问题明确、考察因素相对单一,这两者之间的不协调、不匹配是制约证候研究的关键瓶颈问题。
针对上述瓶颈问题,我们聚焦证候形成的原因,从文献、实验和临床的证据中,提炼出致病因素、遗传体质、疾病发展阶段三个关键因素,形成了证候的“三因学说”。从证候的“三因”维度分析,不难理解临床患者证候复杂多样的特点。从证候的“三因”维度,也可以很好地解决证候动物模型制备的问题,也就是通过选择不同的造模方法模拟不同致病因素(单一或叠加),通过优选不同种属品系的实验动物模拟患者不同的遗传体质,通过对特定疾病动物模型不同阶段的动态观察模拟出更符合临床患者特点的证候动物模型,可以有效地解决单纯依靠临床证候研究难以深入的问题。从证候的“三因”维度思考临床辨治,更关注致病因素与患者的相互作用,从关注刻下证拓展到关注时间轴、证候演变、疾病转归,从关注证候拓展到病证结合,使得辨证论治更精准,更有前瞻性,更能见微知著。从证候的“三因”维度考察证候的生物学内涵,一方面我们发现了证候除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特点外,相同疾病背景下不同阶段出现的同一证候也存在同证异象的情况,提示现有证候还可以进一步分化、细化和精准化;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利用西医学疾病研究成果,同时有可能从中医视角深化对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实现中西医的互话、融合和相互促进,推动证候成为普遍认可的疾病分类体系。证候形成的“三因”学说的提出,有可能成为突破证候研究瓶颈的新契机。同时,作为一个新的学说观点,可能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因此,我们系统梳理了证候的内涵及理论源流,分享了提出证候新“三因”学说的思考轨迹与求证路径,详细介绍了证候新“三因”学说的内涵,列举了“三因”理论指导下证候辨识模式、“三维”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三维”比较的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形成了这本《中医证候三因学说》,希望能有更多的同道关注、讨论和提出宝贵建议,帮助丰富和完善证候的三因理论。同时,也希望我们这些工作能为证候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新的线索,能为“说清楚、讲明白”证候的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尽绵薄之力。
王伟
2023 年1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