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经典秩序的重构:廖平的世界观与经学之路(探究廖平经学思想,以新视角理解中国传统学术在西学冲击下的转型)
》
售價:HK$
97.9

《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
售價:HK$
52.8

《
背影渐远犹低徊:清北民国大先生
》
售價:HK$
96.8

《
恨、空虚与希望: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
》
售價:HK$
87.8

《
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
》
售價:HK$
85.8

《
我很可爱,绝对可爱
》
售價:HK$
107.8

《
溺爱之罪
》
售價:HK$
54.9

《
走出无力感 : 解锁生命力量的成长密码(跟随心理咨询师找回积极能量!)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1.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丛书。以课本内容为核心,精心编选的名家经典。
2.注重提升孩子的语文阅读力、思辨力、写作力和文学鉴赏力。
3.《表里的生物》被选作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课文
4.“大作家的语文课”书系选入语文教科书中的大作家的经典作品,结集出版,成为小学生的拓展阅读图书。
作家包括汪曾祺、丰子恺、叶圣陶、严文井、陈伯吹、洪汛涛、孙幼军、叶永烈、任溶溶等,每一位都是课本里的大作家,每一位都是底蕴深厚的大家、名家,他们的作品值得每个中国孩子阅读。
5.一、二年级标注拼音,三年级及以上文字版,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独立阅读能力,拓展知识储备,提高文学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升课外阅读效率。
|
內容簡介: |
本书精选冯至散文,以孩童的星光、师友的面貌、学习之风气分章、先哲的精神、山海之间,目的在于启发小读者阅读经典的习惯、培养学习意识、发现身边细节、感悟情感等。冯至先生是诗歌散文大家,他的文章自然涌动,开阔小读者的视野,对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亦有助益。
其中《表里的生物》 被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收录,是一篇冯至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文中写到作者小时候听到父亲的表里发出清脆的声音,认定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当父亲打开表盖,说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的尾巴时,他便信以为真。表达出作者对那段天真又充满好奇的童年生活的深切怀恋。
|
關於作者: |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作家、
翻译家,中国新诗的代表人物。历任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
內容試閱:
|
父亲的生日
天正热而月正圆的一天是父亲的生日。
想起繁盛的往日,在那天除了家家每逢生日所应有的事务外,使我念念不忘的是宋先生的曲子和满桌的西瓜。
宋先生同许多唱曲子的人一样,是个没有眼睛的人。但他是其中的一位古典派,他的三弦从不在夏夜的深巷里浪漫地沿着门弹。他只是每逢年、节、喜、寿在城里少数的几家唱。他的曲子多经过我的祖父们的审定与修改,词句文雅得多了,自然也失掉了不少的民间的气味,可是曲中的情节更合理些,他的歌声是很平和的,我的耳朵受惯了它的训练,所以对于那些站在十字街头扯起喉咙只是乱叫,叫了半夜而叫不出一个“所以然”的歌者,觉得很是“粗”得讨厌。他还有一件令我佩服的事,就是我从不曾看见他的身上带有Note book1,可是全家大小不下数十人的生辰死日都分毫不爽地记在他的脑中;我的记忆力却不很强,除了少数几个人外,多半早已忘记,一旦将来有孝子贤孙出现请我帮他忙重修家谱,恐怕不免要“礼失而求诸野”,但可惜这位阅尽了兴衰的老“伏生”却早已在地下长眠了。
至于西瓜,乃是入夏以来每逢午睡醒后日日必有的盛事,并不一定到父亲的生日才吃,不过我如今想,那天一定更饶趣味罢了。父亲时常把我在三四岁时吃西瓜的景象告诉我:衣服是脱得一丝不挂,两只小手抱着一大块西瓜乱啃,满脸的汗水,西瓜汁、西瓜瓤流遍了全身,吃完就被母亲按在澡盆里凫水。那时我的小灵魂或许会感到非常的舒适吧,可是我当时不知,如今也无从经验了。
不幸的事件一年跟着一年地走进我们的家门。它是怎样从那极端的荣华而堕入了难堪的衰落,直到现在,其中底细,我也是茫然。只知道其中最难堪的,要算是当我九岁时母亲的死亡了。
我岁数小,不很深地知道没有母亲的悲哀。现在只是无时不觉得母亲把父亲抛弃得太苦了。——母亲出殡不久,便是父亲的生日。往年这日母亲总是亲自下厨,制几样精致的菜。女仆把桌子摆好,菜也端上来了,我同哥哥姊姊父亲都围着桌子坐下,母亲的座位还是空着,我们等候母亲,母亲远远地从厨房里嚷道:“别等我了,先吃吧。”但是我们还不动筷子。我脚踏着桌子底下的西瓜,心里充满了快乐的希冀。不久母亲笑容可掬地端着一大盘她轻易不做的、美味的伊府面走了进来,满意而又安慰着说:“怎么还不吃呢,菜都凉了。”这时宋先生的“八仙进寿”正在弹着。大家庭里的种种几乎没有一件不是使父亲伤心母亲发愁的,但在那天却多半是勉强着有说有笑地过去。——这次呢,宋先生的曲还是依旧地在唱,女仆也是照样把菜端了上来,母亲的座位空着,大家都仿佛有所期待似的谁也不肯先拿筷子。经过女仆的催促说是菜凉了吧,怎么还不吃呢,父亲才无精打采地拿起一碗面草草地拌。
“爹爹,怎么没有搁芝麻酱呢?”
“啊,因为是你娘最喜欢吃的东西呀。”
说着泪珠落在碗里做了芝麻酱的代替了。随后父亲说,将来母亲的坟边松柏固然是不可少的,但还要多多地栽些桃花杏花,每逢清明祭扫,从很远的地方便可以望见一片花霞,并且与旁人的坟墓也可以有些分别。我附和着说,真的,母亲是江南人,这里再也找不到像母亲那样的人呢。父亲抬起头望一望窗外的阴蒙蒙的天气,脱口而出了一句——“杏花春雨江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