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BIM的理念和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实践应用,不再是行业前沿性的技术,而是政策指导,是建筑行业的大趋势,具备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特点。
BIM技术的概念源于美国,经过迅速发展,美国是目前BIM技术研究和应用较为成熟和领先的国家。2007年以来,为鼓励所有GSA项目采用3D-4D-BIM技术,美国政府对采用该技术的项目承包商根据技术应用深度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资助,极大地推动了美国BIM技术的应用及相关标准的落地。加拿大对BIM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也是不遗余力,2010年加拿大BIM学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加拿大已经实现BIM技术的深度应用,BIM参与的建设项目实现了软件与建筑生命周期的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相对应。新加坡政府早在1995年就启动了建筑信息化项目CORENET(construction and real estate network),该项目旨在将琐碎的建筑业务联系起来,形成建筑体系,提高建筑的质量和生产率,但受限于2D的建筑表达方式,使得该项目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2003年,开发了具有建筑规划功能的?IBP(integrated building plan)系统;2004年,完成了具有建筑服务功能的系统IBS(integrated building system),2005年该系统通过了测试。新加坡的e-Plan Check计划是国际上政府机构支持IFC标准和BIM技术的最大集成建筑服务系统工程,充分体现了新加坡政府建立基于IFC标准数据格式建筑信息化集成服务系统的信心。
我国BIM发展起步较晚,主要经历两个关键节点:第一个节点,住建部于2011年发布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建质〔2011〕67号),首次指出BIM应纳入信息化建设标准内容。在2011—2013年国家政策对BIM发展的推行和指导作用下,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及北京市等发达省市先后发布地方政策,主要以政策为导向,示范引领推动BIM?发展。第二个节点,住建部于?2016?年发布了《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建质函〔2016〕183号),BIM被列为“十三五”建筑业重点推广的五大信息技术之首。进入2017年,BIM发展进入高峰期,全国各省市大力推进BIM发展进程,发布的相关政策急速增加。截至2022年底,上海、广东、浙江和广西4个省区市正式出台了BIM收费标准,其余各省市也在加快收费标准的编制。后续几年内,国家及各省市将逐步完善各专业领域BIM相关标准,BIM政策已由初步示范引导阶段发展为全面推进融合阶段。
目前我国高校BIM人才培养现状主要包括设置BIM课程,开设BIM专业或成立BIM学院,设置BIM工作室和研发中心,与企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举办BIM大赛等。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各个高校都制订了相关的培养方案及改革措施,逐渐将重点从传统的单一理论教学转向加大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把BIM相关基础课程融入原有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操作BIM技术软件的基本能力,并通过实际项目的建设案例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各类BIM专业竞赛,企业、高校间得到很好的交流,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市面上有关BIM建模的书籍相对较多,但介绍高级技术应用的书较少。本书从BIM商用类软件Revit建模的使用讲起,涉及BIM参数化建模中图形编程和代码编程两种方式。全书共9章,分别为BIM技术概述、BIM建模技术、BIM参数化建模技术、基于API技术的BIM二次开发、BIM模型的可视化交底和应用技术、BIM轻量化技术、基于BIMFACE的BIM项目管理平台开发、国产自主BIM软件介绍、BIM 技术。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结合实际应用,配有详细的操作说明及可参考的实际工程案例。本书适合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由朱力担任主编,刘智敏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1章,朱力、李佳欢;第2章,张晓虎、尤孙锋;第3章,朱力、刘一迪;第4章,朱力、郭甲超;第5章,朱力、赵利佳;第6章,朱力、张维举;第7章,季鑫霖、李佳欢;第8章,尤孙锋、朱力;第9章,刘智敏、李双宇。
感谢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高校部、市场部、BIMBase研发中心、授权中心等部门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提供的帮助,特别鸣谢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马尚、刘逸凡两位专家提供的通信联络和技术问答支持。
刘一迪同学为本书的资料整理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配有配套视频资料,仅供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使用,可发邮件至zhuli@bjtu.edu.cn索取。鉴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及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