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分解工作法:聪明人如何解决复杂问题
》
售價:HK$
65.8

《
翡翠鉴赏(全彩珍藏版)
》
售價:HK$
75.9

《
艺文志·石川啄木: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人
》
售價:HK$
74.8

《
DK葡萄酒大百科:一本关于葡萄酒的百科全书
》
售價:HK$
547.8

《
未来简史 从智人到智神(2025白金纪念版)
》
售價:HK$
86.9

《
社区矫正(第六版):美国地方治理的新议题及其比较
》
售價:HK$
107.8

《
动物与人体的比较解剖书
》
售價:HK$
98.8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全5册)
》
售價:HK$
274.5
|
內容簡介: |
《数字大羊:一个中国乡村社交媒体在地化的民族志》一书通过详细描绘和分析居于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人运用社交媒体的过程,并将这种分析与媒介技术实践者的生命历程、生活情境、文化身份、地域特征、流动轨迹、时间体系等诸多方面结合起来,将社交媒体技术所面临的全球与地方的关系放置在当今中国的文化时空中,建立了“社交媒体在地化”的分析框架。本研究提出,社交媒体在地化的概念和分析框架由技术实践背后的人和时空所构成,即分析媒介技术使用者如何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展开的一系列媒介实践活动及过程,最终理解和阐释技术实践者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社交媒体使用的整体经验和文化表达。
|
關於作者: |
王东林,云南大学文化传播博士,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昆明理工大学传媒人类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云南大学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互联网人类学,新媒体与乡村社会。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记者》《新闻大学》《科研管理》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有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持省级、地厅级课题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获2020 年全国第二届青年新媒体学术研究“启皓奖”;2019 年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2018年云南省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本书第二作者孙信茹,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腾讯腾云智库专家。经济人类学博士、传播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人类学、传播与社会,互联网人类学。
|
目錄:
|
导论
第一章大羊十年:田野历程与方法探索
一田野个案与方法阐释
二田野作业与反思
第二章社会交往中的技术体系
一血缘氏族的交往关系与技术
二村落行政化中的组织传播
三流动场景下的新技术
第三章古寨里的社交媒体与生活
一大羊村的流动图景
二新技术的崛起
三社交媒体的关系与功能运用
第四章流动中的社交媒体实践者
一固守本乡本土
二进城的日子
三普米族精英的世界
四不能遗忘的“角落”
第五章可确定的数码空间
一社交媒体与地方意象
二社交媒体中的位置
三风景的网络再现
四网络技术与场所互构
第六章可共享的文化时间
一社交媒体里的发布契机
二文化时间中的个体时刻
三村落文化中的“神圣时间”
第七章迈向整体情境
一“总体性”的技术实践者
二空间成为方法
三时间的再思考
四“人-时-空”下的社交媒体实践
结语
附录主要报告人的基本信息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2022年岁末,一场大雪降落在了大羊村。村道踪迹难辨,大树被白雪压弯了腰,木楞房几乎看不出一丝木头的原色,牛儿被村民赶进圈里,人们不再外出,围坐火塘烤火聊天。这个地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横断山脉纵谷地带的普米族村寨,因为海拔较高,每年都会有落雪,但今年的雪格外大。
微信朋友圈里的内容斑驳芜杂,它们切割了我完整的时间,以一种不可辩驳的方式强行进入我的生活,虽然时常感觉怎么也刷不完的手机信息已经对自己形成干扰,但我却深陷其中,欲罢不能。尤其是,我不愿意错过和大羊村有关的任何一条信息。于是,我在朋友圈和我的普米族朋友们一起赏了雪,在短视频里围观了大羊村村民对来年的祈福与祝愿。我能想象出他们拿起手机奔跑进乡间田野,拍下他们古老而熟悉的家园,在欢笑中将这些画面和视频发布在社交媒体中的场景。虽然身体不在大羊,我却仿佛和朋友们一同置身于白雪之中。幸好有了手机和社交媒体,我能够和大羊的朋友们共享冬日盛景,感受冰冷却热情洋溢的雪花。也因为这些数字化媒介的进入,大羊人轻而易举就能将他们的日常生活记录并表达。
这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也是大羊人身处的崭新的世界。
这个新型社会的形成,得益于深度嵌入社会生活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无论个体、群体,还是组织,经由这些逐渐成为主导性媒介的数字化技术,生活的各类要素被网络化了。相较其他媒介,社交媒体的技术特质为人们在不同场景之间自如切换和连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这种连接,一方面使全球化和社会化加速,人、信息、商品和观念在全球传递与交换;另一方面也为居于特定地区的人展开个体性的线上生活与编织自身独特文化提供可能。
当我和东林在田野调查中目睹了这种由社交媒体技术开创出的共享空间和多样性表达后,我们被深深吸引。但是,我们同时更加明确地意识到,我们需要进入使用者的生活与文化结构,才能更好地分析、研究这种新型社会。
事实上,近10年来,我们一直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