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廿二史札记(清代史学经典丛书)

書城自編碼: 386935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學理論
作者: [清]赵翼撰 曹光甫校点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639232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17.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方法与应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 全球价值链测度理论、方法与应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

售價:HK$ 172.5
神秘文化与先秦两汉诗学
《 神秘文化与先秦两汉诗学 》

售價:HK$ 148.4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南:理论·方法·案例
《 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南:理论·方法·案例 》

售價:HK$ 147.2
俾斯麦与德意志崛起(牛津大学课堂讲义,带你重新审视俾斯麦与德国近代史!德裔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埃克,用全新的视角,重新为你解读德意志统一的神话!世界历史)
《 俾斯麦与德意志崛起(牛津大学课堂讲义,带你重新审视俾斯麦与德国近代史!德裔英国历史学家埃里克·埃克,用全新的视角,重新为你解读德意志统一的神话!世界历史) 》

售價:HK$ 68.8
现代工笔重彩画技法解析
《 现代工笔重彩画技法解析 》

售價:HK$ 102.4
欧洲文明的进程(《欧洲文明十五讲》的延伸与细化,欧洲学创始人陈乐民巨作,深度解析欧洲的发展真相)
《 欧洲文明的进程(《欧洲文明十五讲》的延伸与细化,欧洲学创始人陈乐民巨作,深度解析欧洲的发展真相) 》

售價:HK$ 158.7
法理学十六讲:主题与理论
《 法理学十六讲:主题与理论 》

售價:HK$ 82.8
少年解码侦探团(全6册)旗语密码、字母数字密码、加密暗号密码、多重密码、语言密码!每册解锁一种!沉浸式解码,提升专注力、逻辑思维能力!
《 少年解码侦探团(全6册)旗语密码、字母数字密码、加密暗号密码、多重密码、语言密码!每册解锁一种!沉浸式解码,提升专注力、逻辑思维能力! 》

售價:HK$ 205.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2.5
《唯物史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1919-1949)》
+

HK$ 118.8
《礼乐政治与明朝国家祭祀》
+

HK$ 374.1
《甲骨文丛书·地中海史诗三部曲(精装珍藏版)》
+

HK$ 105.0
《外国史学史 新版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王晴佳 李隆国》
+

HK$ 117.6
《阎崇年史学论集:燕史卷》
+

HK$ 93.2
《何以中国·何以帝国:从财政视角再看中华史》
編輯推薦:
意思的清人史学笔记
內容簡介:
《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著读史札记,共36卷,所考实为廿四史,因其将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看成是分别反映同一时代的史书,不予分开考证,所以称廿二史。作者意图在总贯群史,故对每一部史书,先叙述著作沿革,评价其得失;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再以原书排比史事,考证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认识。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關於作者:
赵翼(1727—1814),字云崧(一作耘崧),号瓯北,别号三半老人。常州府阳湖县(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中期史学家、诗人、文学家。 曹光甫,上海古籍出版社资深编审,校点过多部古籍,主要有《瓯北集》《瓶水斋诗集》《赵翼全集》等,《赵翼全集》于2010年获第二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
目錄
目录






卷一史记汉书

司马迁作史年岁班固作史年岁
各史例目异同史记编次
褚少孙补史记不止十篇史记有后人窜入处
史记律书即兵书史记变体
汉王父母妻子五世相韩
过秦论三处引用史记自相歧互处
史汉不同处史汉互有得失

卷二史记汉书

汉书移置史记文汉书多载有用之文
汉书增传汉书增事迹
汉书书恒山王汉书武帝纪赞不言武功
汉帝多自立庙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汉初诸侯王自置官属武帝年号系元狩以后追建
汉儒言灾异汉重日食
汉诏多惧词汉时以经义断事
贤良方正茂材直言多举现任官汉时诸王国各自纪年
三老孝悌力田皆乡官名汉三公官
灾异策免三公上书无忌讳
上书召见汉武用将
武帝三大将皆由女宠与苏武同出使者


卷三史记汉书

汉使立功绝域武帝时刑罚之滥
两帝捕盗法不同吕武不当并称
汉初妃后多出微贱婚娶不论行辈
皇子系母姓汉公主不讳私夫
汉诸王荒乱上尊养牛
两汉多凤凰汉多黄金
先生或只称一字汉外戚辅政
两汉外戚之祸两汉丧服无定制
长官丧服王莽之败
王莽时起兵者皆称汉后王莽自杀子孙
王莽引经义以文其奸


卷四后汉书

后汉书编次订正后汉书间有疏漏处
汉帝多自作诏光武信谶书
光武多免奴婢东汉功臣多近儒
东汉四亲庙别祭东汉诸帝多不永年
东汉多母后临朝外藩入继外藩入继追尊本生
夫在称太东汉废太子皆保全


卷五后汉书

累世经学四世三公
东汉尚名节曹娥叔先雄
召用不论资格擅去官者无禁
籍没财产代民租倩代文字
党禁之起东汉宦官
宦官之害民汉末诸臣劾治宦官
宦官亦有贤者


卷六三国志

后汉书三国志书法不同处三国志书法
三国志多回护三国志书事得实处
三国志立传繁简不同处三国志误处
荀彧传荀彧郭嘉二传附会处
陈寿论诸葛亮裴松之三国志注


卷七三国志晋书

汉复古九州关张之勇
借荆州之非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
禅代魏晋禅代不同
九锡文一人二史各传
晋书晋书二
王导陶侃二传褒贬失当

卷八晋书

八王之乱晋书所记怪异
东晋多幼主晋帝多兄终弟及
愍元二帝即位僭伪诸君有文学
九品中正六朝清谈之习
清谈用麈尾驺虞幡
建业有三城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
相墓唐人避讳之法

卷九宋齐梁陈书

宋书多徐爰旧本宋书书晋宋革易之际
宋书书宋齐革易之际宋书本纪书法
宋齐书带叙法宋书纪魏事多误
宋书南史俱无沈田子沈林子传齐书旧本
齐书缺一卷齐书书法用意处
齐书类叙法善梁书悉据国史立传
梁书编传失检处梁书多载饰终之诏
梁书有止足传无方伎传古文自姚察始
陈书多避讳
萧子显姚思廉皆为父作传入正史
八朝史至宋始行

卷十宋齐梁陈书并南史

南史仿陈寿三国志体例南北史子孙附传之例
南史删宋书多南史过求简净之失
南史误处南史增齐书处
南史与齐书互异处南史增删梁书处
南史删梁书处南史增梁书有关系处

卷十一宋齐梁陈书并南史

南史增梁书琐言碎事梁南二史歧互处
南史于陈书无甚增删南史与陈书歧互处
宋齐多荒主宋世闺门无礼
宋子孙屠戮之惨

卷十二宋齐梁陈书并南史

人君即位冠白纱帽齐梁之君多才学
齐明帝杀高武子孙齐制典签之权太重
南朝以射雉为猎江左世族无功臣
梁武存齐室子孙陈武帝多用敌将
齐梁台使之害六朝多以反语作谶
哀策文南朝陈地小

卷十三魏齐周隋书并北史

魏书多曲笔魏书纪传互异处
尔朱荣传西魏书
附谢启昆答书答谢蕴山藩伯书
北史魏书多以魏收书为本北史改编各传
北史全用隋书南北史两国交兵不详载
北史与魏齐周隋书歧互处北史书法与周隋书不同处
北史纪传互异处大业十四年
太上皇帝

卷十四魏齐周隋书并北史

皇太孙皇太弟
帝王行三年之丧女后之贤
南北朝通好以使命为重后魏追谥之滥
保太后异姓封王之滥自后魏始
后魏以铸像卜休咎后魏百官无禄
后魏刑杀太过魏以奄人为外吏
魏孝文迁洛魏孝文帝文学

卷十五魏齐周隋书并北史

北朝经学南朝经学
后魏多家庭之变魏齐诸帝皆早生子
魏诸帝多幼年即位元魏时人多以神将为名
财婚高门士女
魏齐斗秤假官
周隋唐皆出自武川北齐以厮役为县令
齐文宣帝能预知北齐宫闱之丑
北齐百官无妾北齐有贤阉
诵经获报后周诏诰用尚书体
魏末周初无年号隋书志
一帝数后隋文帝杀宇文氏子孙
隋独孤后妒及臣子

卷十六新旧唐书

旧唐书源委新唐书
唐实录国史凡两次散失
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
新唐书本纪书法新书本纪书安史之乱
新书改编各传

卷十七新旧唐书

新书增旧书处新书增旧书有关系处
新书增旧书琐言碎事新书立传独详处
新书删旧书处

卷十八新旧唐书

新书改旧书文义处新书尽删骈体旧文
新书好用韩柳文新书详载章疏
新旧书互异处新旧书各有纪传互异处
新旧书误处新旧书刻本各有脱误处

卷十九新旧唐书

贞观中直谏者不止魏徵时政记
天子不观起居注唐诸帝多饵丹药
玄宗五代一堂唐有两上元年号
德宗好为诗褒贬前代忠奸
谥兼美恶唐追赠太子之滥
帝号标后谥皇后哀册尊称
祔葬变礼谥后于庙
两太后并称皇太后不祔葬
建成元吉之子被诛没入掖廷
唐女祸武后之忍
武后纳谏知人改恶人姓名
朝贺近臣先行礼大臣搜检
度牒

卷二十新旧唐书

唐代宦官之祸中官出使及监军之弊
唐宦官多闽广人唐节度使之祸
方镇兵出境即仰度支供馈方镇骄兵
盗杀宰相有二事六等定罪三日除服之论
间架除陌宫市五坊小使之病民豪宴
名父之子多败德李子孙
安禄山执送京师之事睢阳殉节尚有姚訚
唐初三礼汉书文选之学唐古文不始于韩柳
唐前后米价贵贱之数长安地气
黄巢李自成

卷二十一五代史

薛居正五代史薛史全采各朝实录
薛史书法回护处薛史失检处
薛史亦有直笔薛欧二史体例不同
欧史不专据薛史旧本欧史书法谨严
欧史传赞不苟作欧史失检处
一产三男入史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

卷二十二五代史

五代枢密使之权重五代姑息藩镇
五代藩郡皆用武人五代藩帅劫财之习
五代幕僚之祸五代盐曲之禁
五代滥刑
五代诸侯贡奉多用鞍马器械魏博牙兵凡两次诛戮
一军中有五帝五代诸帝皆无后
周祖四娶皆再醮妇宠待功臣改赐乡里名号
张全义冯道五代人多以彦为名

卷二十三宋辽金史

宋辽金三史宋辽金三史重修①
宋史事详宋史多国史原本
宋史各传回护处宋史各传附会处


卷二十四宋史

宋史数人共事传各专功宋史各传错谬处
宋史列传又有遗漏者宋史排次失当处
史家一人两传监板宋史脱误处
赵良嗣不应入奸臣传王伦
宋初降王子弟布满中外宋诸帝御集皆建阁藏贮
录名臣后宋皇后所生太子皆不吉
宋初考古之学宋初严惩赃吏

卷二十五宋史

宋封王之制宋待周后之厚
宋郊祀之费宋制禄之厚
宋祠禄之制宋恩荫之滥
宋恩赏之厚宋冗官冗费
南宋取民无艺宋军律之弛
宋科场处分之轻定罪归刑部
宋辽金夏交际仪

卷二十六宋史

岁币和议
西夏番盐宋宰相屡改官名
宋节度使继世为相
三入相四次入相
两次入相王安石之得君
青苗钱不始于王安石车盖亭诗
同文馆之狱秦桧文字之祸
秦桧史弥远之揽权宋南渡诸将皆北人
端平入洛之师宋史缺传
张世杰李庭芝姜才夏贵
宋四六多用本朝事

卷二十七辽史金史

辽史辽史二
辽史立表善辽史疏漏处
辽帝皆有简便徽号辽后族皆姓萧氏
辽正后所生太子多不吉辽官世选之例
辽族多好文学辽燕京
金广燕京元筑燕京
明南北京营建金史
金史失当处辽金二史各有疏漏处
金史避讳处金史误处
金史纪传不相符处金史氏名不画一
宋史金人名多与金史不符宋金二史不符处
宗弼渡江宋金二史互异宋金二史传闻之误
宋金用兵须参观二史

卷二十八金史

辽金之祖皆能先知金制追谥帝后之滥
金初父子兄弟同志金代文物远胜辽元
金一人二名金记注官得职
大定中乱民独多金考察官吏
金推排物力之制明安穆昆散处中原
金元俱有汉人南人之名
宋金齐交割地界守土官随地为属
衍庆宫图画功臣金用兵先后强弱不同
金初汉人宰相金俗重马
金以坏和议而亡九公十郡王
金末赐姓之例通惠河不始于郭守敬
海陵荒淫海陵兼齐文宣隋炀帝之恶
金中叶以后宰相不与兵事悯忠寺故事
日行千里避孔圣讳
金末种人被害之惨②

卷二十九元史

元史金元二史不符处
宋元二史不符处金史当参观元史
元史自相歧互处元史列传详记月日
元史回护处元史附传有得失
元史补见夏金宋殉节诸臣元人译诏旨雅俗不同
元史人名不画一蒙古官名
金义宗元建国号始用文义
元诸帝多由大臣拥立元宫中称皇后者不一
元帝子称太子者不一元帝后皆不讳名
元封子弟驸马于各部元代叛王
各朝国书

卷三十元史

元初用兵多有天助元世祖嗜利黩武
元诸帝多不习汉文元初郊庙不亲祀
元制百官皆蒙古人为之长元初州县官多世袭
元州县官多在外铨选元代专用交钞
金元二朝待宋后厚薄不同元时选秀女之制
元代以江南田赐臣下色目人随便居住
元汉人多作蒙古名元初诸将多掠人为私户
元杖罪以七为断元季风雅相尚
元末殉难者多进士一母生数帝
金元二代立皇太子皆不吉
弟为皇太子叔母为太皇太后庚申帝
守节绝域郝经昔班帖木儿
元初用两国状元纵囚
元封乳母及其夫安南王居汉阳
老爷同寅臬司牛腹疗重伤
忍痛牛皮船
弥勒佛谣言贾鲁治河无久计

卷三十一明史

明史明史立传多存大体
大礼之议李福达之狱
袁崇焕之死周延儒之入奸臣传
刘基廖永忠等传乔允升刘之凤二传

卷三十二明史

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明祖文义
明初文字之祸明初文人多不仕
胡蓝之狱涂节汪广洋之死
明祖晚年去严刑明祖多养异姓为子
明初徙民之令明分封宗藩之制
明官俸薄明宫殿凡数次被灾
明正后所生太子明宫人殉葬之制
明代选秀女之制

卷三十三明史

明初吏治
因部民乞留而留任且加擢者特简廷臣出守
遣大臣考察官吏重惩贪吏
明大臣久任者大臣荐举
明内阁首辅之权重明翰林中书舍人不由吏部
明吏部权重扬州同时四知府
永乐中海外诸番来朝

卷三十四明史

明中叶南北用兵强弱不同明边省攻剿兵数多
用兵有御史核奏将帅家丁
景泰帝欲仍立沂王成化嘉靖中方技授官之滥
成化嘉靖中百官伏阙争礼凡两次
正德中谏南巡受杖百官明代文人不必皆翰林
明中叶才士傲诞之习明仕宦僭越之甚
擅挞品官明乡官虐民之害
吏役至大官海外诸番多内地人为通事
嘉靖中倭寇之乱外番借地互市
天主教

卷三十五明史

万历中矿税之害万历中缺官不补
三案三案俱有故事
张居正久病百官斋祷之多明言路习气先后不同
明末书生误国明代宦官
魏阉生祠阉党

卷三十六明史

汪文言之狱明末辽饷剿饷练饷
明末督抚之多明末巡抚多由边道擢用
明季辽左阵亡诸将之多明末督抚诛戮之多
四正六隅明末僭号者多疏属
流贼伪官号明从贼官六等定罪
明代先后流贼唐赛儿
刘千斤李胡子
叶宗留等邓茂七
李添保黄萧养
刘六刘七齐彦名赵疯子
江西盗四川盗
曾一本徐鸿儒
刘香明祖本纪③
皇陵碑明祖以不嗜杀得天下
明祖用法严明祖重儒
郭子兴之被执刘继祖汪文
张士德之擒刘福通被杀
明祖之取江州徐达纵元君之误
新月诗通州粮运京二传所载不同
于谦王文之死喜宁之擒
曹吉祥江彬明代宦官先后权势
权奸黩贿明代科场之弊
明人说部长随
明朝米价贵贱
內容試閱
前言


清朝乾嘉间有三部著名历史考证著作问世,即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张舜徽先生云:“三家之书,内容不尽相同。钱氏详于校勘文字异同,训释名物制度,及纠正原书事实之讹谬;王氏重在典章故实之考证,亦间校释文句;赵氏偏于历史事实的综合比较。各有所长,相互为用。”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第九编《清代考证家整理文献的业绩》。比较而言,钱、王二书主要重在考证;赵书则重在议论,即在考证的基础上展开史学批评与历史评论,形成寓议论于考证的特色。三书各有千秋,均为读史之津梁,而就其对后世及域外影响而论,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以下简称《札记》)堪称独领风骚,尤胜一筹。近代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云:“此项作品,我以为好的有两部:(一)顾亭林炎武的《日知录》卷八之十三;(二)赵瓯北翼之《廿二史札记》。……为现在治史学的好模范。”吕思勉《吕思勉论学丛稿·怎样读中国历史》。日本近代史学大师内藤湖南说《札记》“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大体是很方便的著作,以至近年张之洞曾说过无法通读正史的人,应该大略读一读《廿二史札记》这样意思的话”[日]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第十二章《清朝的史学》之九《考订旧史的史学》。。在日本,史学界将赵翼列为“中国史学家十杰”之一(孔子、司马迁、左丘明、刘知幾、杜佑、司马光、顾炎武、顾祖禹、赵翼、崔述)。1983年,东京大学开设《廿二史札记》专业课。可见其浸润之深,嘉惠之广。“百年史学推瓯北”(陈垣语),洵非虚誉。
赵翼《札记》三十六卷、补遗一卷,虽沿旧称二十二史标名,实际上包括《旧唐书》与《旧五代史》,是清史以前的全部正史,即二十四史。其分卷考证情况为:卷一至卷三,《史记》、《汉书》;卷四卷五,《后汉书》;卷六至卷八,《三国志》、《晋书》;卷九至卷十二,《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卷十三至卷十五,《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卷十六至卷二十,《新唐书》、《旧唐书》;卷二十一卷二十二,《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八,《宋史》、《辽史》、《金史》;卷二十九卷三十,《元史》;卷三十一至卷三十六,《明史》。补遗一卷为《辽史》、《金史》、《元史》中人名、官名、地名的新旧译名对照表。清朝考史诸作,遍考二十四史者,仅赵翼《札记》一部而已。
“撑肠五千卷,纵目廿二史”《瓯北集》卷四十一《放歌》。,赵翼纵论历史,有扎实渊博的知识作基础,功底深厚。其考史特点“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忤处,自见辄摘出”,即限定以正史作内校或外校,不取野史校正史,因为“间有稗乘脞说与正史歧互者,又不敢遽诧为得间之奇。盖一代修史时,此等记载无不搜入史局,其所弃而不取者,必有难以征信之处。今或反据以驳正史之讹,不免贻讥有识”赵翼《廿二史札记·小引》。。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治史方法,从审慎严谨角度而言,也无可厚非,钱大昕就非常欣赏:“此论古特识,颜师古以后未有能见及此者矣。”钱大昕《廿二史札记·序》。但过于依赖或盲从正史而一概鄙弃野史也有失偏颇。正史未必可信。《札记》卷二十三《宋史各传回护处》:“盖宋人之家传、表志、行状以及言行录、笔谈、遗事之类,流传于世者甚多,皆子弟门生所以标榜其父师者,自必扬其善而讳其恶,遇有功处辄迁就以分其美,有罪则隐约其词以避之。宋时修国史者即据以立传,元人修史又不暇参互考证而悉仍其旧,毋怪乎是非失当也。”赵翼也明知正史不可全信,他甚至在一首诗中不无偏激地说:“乃知青史上,大半亦属诬!”《瓯北集》卷十《后园居诗》之五。野史则未必概不可信。如宋人王栐《燕翼诒谋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大加赞赏:“其胪陈故实,如丝联绳贯,本末粲然,诚杂史中之有典据者也。”其实野史亦多佳作,堪作正史的重要补充。许多野史,修史者未必都能寓目,即使寓目,由于主客观原因,也未必乐于或敢于录用。因此,考史而摒弃野史,并非明智之举。赵翼虽如此说,实际上却并未彻底遵循,《札记》中也时有引野史质疑正史的篇章。卷二十四《宋史列传又有遗漏者》引俞文豹《清夜录》与曹勋《北狩录》,认为《宋史》应当替忠节凛然的姜尧章与王婉容两人立传;卷三十《庚申帝》中引用六种野史,肯定庚申帝扑朔迷离的身世“未必无因”,从而非议《元史》未能“疑以传疑”。可见野史在赵翼心目中还是能够用来考证正史的。他在《关索插枪岩歌》一诗中说:“呜呼!书生论古勿泥古,未必传闻皆伪史策真!”《瓯北集》卷十九。这种观点显然比单信正史来得圆通。
......................

廿二史札记卷一

司马迁作史年岁

司马迁《报任安书》谓“身遭腐刑而隐忍苟活者,恐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论者遂谓迁遭李陵之祸,始发愤作《史记》,而不知非也。其《自序》谓父谈临卒,属迁论著列代之史。父卒三岁,迁为太史令,即紬石室金匮之书。为太史令五年,当太初元年,改正朔,正值孔子《春秋》后五百年之期,于是论次其文。会草创未就而遭李陵之祸,惜其不成,是以就刑而无怨。是迁为太史令即编纂史事。五年为太初元年,则初为太史令时,乃元封二年也。元封二年至天汉二年遭李陵之祸,已十年。又《报任安书》内谓“安抱不测之罪,将迫季冬,恐卒然不讳,则仆之意终不得达,故略陈之”。安所抱不测之罪,缘戾太子以巫蛊事斩江充,使安发兵助战,安受其节而不发兵,武帝闻之以为怀二心,故诏弃市。此书正安坐罪将死之时,则征和二年间事也。自天汉二年至征和二年,又阅八年。统计迁作《史记》,前后共十八年。况安死后,迁尚未亡,必更有删订改削之功,盖书之成,凡二十余年也。其《自序》末谓“自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乃指所述历代之事止于太初,非谓作史岁月至太初而讫也。

李延寿作《南》、《北史》凡十七年,欧阳修、宋子京修《新唐书》亦十七年,司马温公作《资治通鉴》凡十九年,迁作史之岁月更有过之。合班固作史之岁月并观之,可知编订史事未可聊尔命笔矣。元末修《宋》、《辽》、《金》三史不过三年,明初修《元史》,两次设局不过一年,毋怪乎草率荒谬,为史家劣也。

班固作史年岁

《汉书》武帝以前纪、传、表,多用《史记》文,其所撰述,不过昭、宣、元、成、哀、平、王莽七朝君臣事迹,且有史迁创例于前,宜其成之易易。乃考其始末,凡经四人手,阅三四十年始成完书,然后知其审订之密也。据《后汉书·班固传》,固父彪接迁书太初以后,继采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是彪已有撰述也。固以父书未详,欲就其业,会有人告其私改国史,明帝阅其书而善之,使固终成之。固乃起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为纪、表、志、传,凡百篇。自永平始受诏,积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是固成此书已二十余年。其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就而固已卒,和帝又诏其妹昭就东观藏书阁踵成之。是固所未成,又有妹为之卒业也。

《汉书》始出,多未能通,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是昭之外又有马续也。百篇之书,得之于史迁者已居其半,其半又经四人之手而成。其后张衡又条上《汉书》与典籍不合者十余事,卢植、马日、杨彪、蔡邕、韩说等校书东观,又补续《汉记》,则是书亦尚有未尽善者,益信著书之难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