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售價:HK$
85.8

《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68.2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HK$
129.8

《
帝国痼疾:殖民主义、奴隶制和战争如何改变医学
》
售價:HK$
79.2

《
理智与疯狂
》
售價:HK$
74.8

《
明代一条鞭法(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85.8

《
自我与本我:弗洛伊德经典心理学著作(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74.8

《
消费是什么 : 关于消费主义的社会学研究(一本书告诉你为什么买买买之后也有巨大空虚感)
》
售價:HK$
64.9
|
編輯推薦: |
★精装插图版,内文全彩美绘插画。 ★打造心悦读·轻生活系列,选取英国声誉响彻全球的心灵导师和畅销书作家,安妮·佩森·考尔的经典作品。 ★直击心灵的最深处,寻找人生的幸福状态。 ◎安妮·佩森·考尔,英国声誉响彻全球的心灵导师和畅销书作家,本书为安妮的实用心理学经典作品之一。 ◎美国亚马逊畅销超千万册。 ◎硬壳精装,内页精心编排,采用精品纸张,装帧凸显品质。
|
內容簡介: |
《立志把生活过成喜欢的样子》是安妮的经典作品之一,可为处在压力、焦虑和迷茫中的人们带来宽慰,找到生活的本真;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让人们懂得关爱自己和身边的人及事物,注重心灵和精神的健康及修炼;学会放松自己,学会静心、养心;懂得调整自己,学会欣赏别人、享受生活。
|
關於作者: |
安妮·佩森·考尔(Annie Payson Call,1853-1940),英国作家、心理学家。一生著述颇丰,其文章常见于著名《女士·家周刊》上,著作主题多关注人类的精神和心灵健康。代表作:《生活本来随心所愿》《宁静的力量》《放飞你的心》《不焦虑的常识》《静静的生活》等。
|
目錄:
|
第一章?家庭乃快乐之源 001
第二章?育人先育己 017
第三章?良好的教养 035
第四章?时间的利用 053
第五章?金钱的压力 069
第六章?一些怨恨 085
第七章?借口与托词 101
第八章?如何克服敏感的性情 117
第九章?自私的痛苦 135
第十章?行善的自私 155
第十一章?另一种观点 171
第十二章?大学女生最需要的东西 189
第十三章?消遣的两面 221
第十四章?过好每一天 235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家庭乃快乐之源
我们都相信一件事,即不论命运多么不公,都能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并将逆境视为锻炼自己的品格力量与提升为他人服务能力的一个机会。所以,千万不要将个人的负担看作一种限制。我们深信,不论别人多么不好,多么不友善或是不公平,我们也不应该怀着主观恶意的态度去面对这些不公与不善,而是应该首先进行自我反省审视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是否恰如其分,看看批评者对我们所持的观点是否正确。不管别人对我们做出多么不友善或不公正的评价,我们都只能自我反思。与此同时,我们对别人还必须严格坚持一种友善与公正的态度。当我们完全摆脱了愤怒与不满的情绪之后,才能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看待事情的全貌。这样做有助于减轻批评者心中不满的情绪或是不友善的行为。
我们相信一点,如果只是单纯地控制外在举止,却没有改变内在初衷的话,就只能演变成一种压抑外在举动的行为。真正的自我掌控是控制内在的信念,不管是赞美还是反对。通过改变内在信念,我们就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一种自然的状态来掌控自己的行为。当我们出于一种发自内心去热爱的态度而变得安静、友善、慷慨与不做抱怨时,我们的行为就将依照一种比自身更为强大的法则来进行,并且遵循这样一条唯一的、能让我们获得身心自由的法则。我们知道,这样的自由是需要为之努力的,而且必须要经过艰苦与持久的努力才能获得。我们深知,在这段充满艰辛的旅程中,我们很可能会多次摔倒,但我们绝对不能沉湎于失败之中,而是要爬起来,勇敢地抬起脚步,满怀自信地继续向前。一旦我们看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变得愈发清晰时,一切负担就都不会显得过于沉重,任何苦楚就都不会显得难以承受,因为我们正在走向胜利、自由与帮助别人的道路上。本书所写的一系列文章就是阐述如何将这些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具体应用。
处于“相爱”的状态,与“爱”本身的区别是很大的,这种“相爱”的感觉可能只是一种纯粹的自私的情感,与爱的真实含义截然相反。在不了解爱的真实含义的情况下去爱别人,其实是一种束缚有时可能觉得愉快,有时则感觉痛苦但不论怎样,这都是一种束缚。真正的爱意味着自由当我们真心爱某人的时候,我们会爱他的优点、他的能力,为他的幸福而感到幸福,而不是只考虑我们自身。所以,真爱才能带给我们自由,以力量赐予我们和我们所爱之人。
曾经,某个家庭的一位母亲深深地“爱”着她的丈夫,但她的丈夫,却深深地爱着他自己。这位丈夫经常以自己是良好的自律者而骄傲,并为自己按照严谨的教育方式将孩子抚养成人感到无比自豪。但实际上,他只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孩子,并没有根据孩子的潜能去因材施教。他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培养孩子,却忽视了孩子身上某些与他的教育方式不相融的特点。因此,他的行为在不经意间滋生了让别人感到沉重压力的“邪恶”。这位母亲不想让丈夫感到不快,虽然她的性情变得更加温和,这本来是可以真正为孩子利益着想的,但是她为了赢得丈夫的欢喜,反而放弃了自己更为良好的判断力。这样的默许与放纵导致这个家庭里的每个人都处于一种长期压抑的状态。孩子们感到强烈的恐惧与压抑,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发泄自身痛苦的天然渠道,所有的紧张与压抑都累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在他们成长为男女时,必将显露无遗。这种发泄的表现方式不是以一种更加让人痛苦的方式表露出来,就是以一种自我放纵的形式表露出来这显然是孩子们对自己从小就压抑已久的紧张和束缚的一种剧烈的释放。
在这个家庭,产生持久束缚感的不只是孩子,还有他们的母亲。作为母亲,她感觉到丈夫的行为方式与自己天然的母爱产生了冲突。她要比丈夫更了解孩子的行为,她的潜意识似乎知道自己放弃了对孩子的爱,而只是一味地满足丈夫的“胡作非为”以及他的私欲。这样的意识也会让这位母亲处于一种严重的神经紧绷的状态。
这位父亲时刻保持着一种自负的思想,对一个人来说,为了时刻展现自身高尚的情操而努力,其实就是产生压力的根源之一。要是他的性情比较敏感,那他就可能在漫长的岁月里自我瓦解;倘若他不是性情敏感的类型,那么他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加粗野。
在另一个家庭中,压力与束缚也很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完全不一样。父母与孩子都有各自的兴趣与爱好,吃饭的时间也完全不一样。每个人对家里的其他成员都缺乏容忍,虽然他们在外人面前表现出了良好的教养,不至于发生争吵。但是,到他们家做客的人却都不想待得太久,因为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这个家庭弥漫着一种令人压抑的气氛。这个家庭的孩子长大以后,都想到其他地方休息一段时间,以避免受到家庭带来的压抑氛围的影响,这似乎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或许,家庭生活中最大的压力,就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太过注重外在的良好举止,太过注重每个人的外在行为,却漠视了相互理解与怜惜的重要性。每个人都会对他人这种“善意的关心”感到压抑,但谁也不会真正坦诚自己感到的压力,因为他们想别人会觉得这是一种不友好的行为。最后,家庭的气氛变得极其压抑,每个人都在心中郁积着一股仇恨,只是没有释放出来,但是谁都能感受得出来。
我想起了属于这种性格类型的姐妹俩。她们总是在语言上赞美对方可是她们却不敢做一些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因为她们害怕对方会产生受伤或是被遗弃的感觉虽然这些事情是美好的,是很有意义的。这姐妹俩的性情并不相似,兴趣也完全不同。如果她们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就可能给对方带来快乐,她们的生活也可以得到持续的拓展。在相互尊重彼此观点的前提下,她们的陪伴感会更加强烈,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们能够更好地互相促进,不但是好姐妹,而且还能够变成亲密的朋友。但是,她们现在有一种心态只重视外在表现,内心却时刻害怕打扰对方,不敢试着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只能让她们背上沉重的包袱。每个能够感受到她们这种压力的人都会对此感到遗憾,因为她们实际上都是非常优秀的女性,有能力去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能给许多人带来真正的快乐。但是,她们却习惯了彼此“表面上的友善”,并且将这种错误的行为习惯一直延续下去,使她们觉得想要改变这种习惯是不可能的。
这些“友善”的人想要向快乐转变的难点在于,在他们爱上某个人之前,必须先要了解自己自私的满足感,自己厌恶甚至是仇恨哪些东西,这些东西很可能深藏在他举止友善的表面之下。
这种认识可能与别人眼中看到的良好举止形成两个极端,与别人心中所怀揣的那种信念她是向别人无私奉献的完全相反。如果某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表现出恼怒或是厌恶的情绪,那她一定会因为发现了自己内心的仇恨感到由衷的震惊,并且会立即产生远离这些东西的想法。接下来,她就会学到宽容,进而让别人获得自由的爱。最为重要的是,她会学到一点,即只有当我们尊重他人的自由时,才真的有可能接近并爱上对方。
例如在父亲强势、母亲弱势的家庭中,父亲意识到了自身的自负与强势之后,就会发挥自身更为强大的意志与良好的判断力来避免自己给孩子和妻子带来压力,他会真正地关注妻儿内心的真实需求,那么这个家庭的气氛就能渐渐变得温馨与自在,而不是之前所感觉到的压抑与冷漠。如果妻子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向丈夫提出要求如果为她好,就不要借着爱她的名义去做一些事情,而是应该让她去做一些她自己觉得对丈夫和孩子都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她这种坚强、无私与大爱的精神就可能会唤醒丈夫男子气的一面,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会更爱自己的妻子,因为妻子的坚持不懈让他开阔了眼界。想象一下,这对孩子的未来会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家庭的某个成员凭借一己之力摒弃怨恨与个人的不满,就能够让家里充满平和温馨的氛围。这需要细心与周全,需要我们不断放弃自以为是的想法,荡涤心中自私的想法,那么,我们获得的回报就将是更高的服务他人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当某位家庭成员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无私的道路,那么其他家庭成员也会随之走上这条道路,随后,整个家庭都充溢着一种无私的气氛。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点,就是为了表面的和平而做出软弱屈服的行为与为了正义而在原则上有所妥协两者的区别是很大的。前者绝对不是无私的行为,虽然看上去很无私。我们的屈服只能助长他人自私的行为,这绝对不是正确的做法。
当人们隐藏自己真正的情感,表面上装出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但内心却是翻江倒海,感到极度愤懑,这种慢性的恼怒就会让他积郁成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保证自己一定要有真诚的态度。若是在紧急情况下,某位朋友潜藏已久的恼怒爆发了,真正的想法从心底浮现出来了,我们如果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恼怒的情绪就会自然“熄灭”。那位曾经“珍视”恼怒情绪的人会为自己可以得到发泄而感恩,而不会在意之前忍受这些情绪时的不堪。通常情况下,很多人在自己漫长的人生过程中,都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但他们却又以一种友善的姿态示人,以此来掩盖内心真实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不论男女,只要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人进行自然与友爱的交流,就能成功地根除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正是因为不明白这一点,才导致很多家庭中出现了许多无谓的争吵与打闹。
要想保持家庭气氛的融洽,使每个人都能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我们需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这不在于某些人需要压抑自身的性情来满足其他人的自由发挥,更不在于让每个人都尊重其他人的利益。即使上述这些行为全都实现,家里也可能依然缺乏一种自由、欢乐与坦诚的气氛。家庭快乐的源泉在于彼此都能够尊重基本的法则。如果我们能全身心地尊重与事情本质相关的原则,那么这种尊重行为本身就能让我们将尊重别人视为理所应当的行为。这种尊重能够让我们友善、周到地对待别人这不仅是为了别人,更是因为这样的做法符合尊重基本法则的要求。在我们尊重基本法则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对别人产生一种爱意与相互理解的态度,如果缺少了这一前提,就是不可想象的。“在基本原则上一致,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自由发挥,对所有事物都抱着仁慈之心。”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让家庭更加富有秩序、充满人情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