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原浮士德(德国大诗人歌德《浮士德》的原始初稿首次全文译出,呈现这部巨著当初的原生状态,是歌德研究的重要文献)

書城自編碼: 386126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戏剧
作者: [德]歌德
國際書號(ISBN): 9787020178537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软精装

售價:HK$ 59.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守望者·人间世)自我: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
《 (守望者·人间世)自我: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 》

售價:HK$ 82.8
白蛇:浮生艺术画集
《 白蛇:浮生艺术画集 》

售價:HK$ 193.2
没有一种人生是完美的:百岁老人季羡林的人生智慧(读完季羡林,我再也不内耗了)
《 没有一种人生是完美的:百岁老人季羡林的人生智慧(读完季羡林,我再也不内耗了) 》

售價:HK$ 56.9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售價:HK$ 34.3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偏爱月亮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深度学习详解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內容簡介:
《原浮士德》形成于一七六八年至一七七五年间,系歌德诗剧《浮士德》第一部第一稿,彼时歌德年仅二十余岁。歌德去世后半个多世纪,在魏玛宫廷女官路易丝·封·戈希豪森(Luise von G?chhausen)的遗物中,埃利希·施密特(Erich Schmidt)发现了一本九十四页没有标题的四开本笔记本,里面有一部《浮士德》的誊写稿,经确认是歌德《浮士德》的早期版本。这部流传下来的《浮士德》早期作品后来被冠名为《原浮士德》或称《浮士德初稿》。该剧以诗歌和散文形式写成,自成一体,是青年歌德的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浮士德》版本与创作历程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浮士德》在国内有五十多种译本,但《原浮士德》一直未译成汉语,是《浮士德》汉译和歌德研究的一大遗憾。本书根据德国雷克拉姆出版社权威版本首次译出,译者参照手头丰富的研究资料,撰写了前言,添加了必要的注释。
關於作者: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德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思想家,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在魏玛去世。歌德是德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位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二十五岁那年出版了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使他名声大噪。一七七六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期间出版了《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和《维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一八〇八年出版诗剧《浮士德》第一部,一八三二年,《浮士德》第二部在歌德去世后出版。
目錄
青年歌德与《原浮士德》? 陈 巍


原浮士德

夜?
莱比锡奥艾巴赫地窖酒馆
乡村街道?
街道?
傍晚?
林荫道
邻妇之家?
浮士德 梅菲斯特
花园?
花园小屋
甘泪卿的闺房
马尔特的花园
井边?
内外城墙间的巷道
大教堂?
夜 在甘泪卿房前
浮士德 梅菲斯特
夜 空旷的原野?
地牢
內容試閱
青年歌德与《原浮士德》
(译序)



一?《浮士德》的翻译与接受

众所周知,德国大文豪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1749—1832)的传世名作《浮士德》诗剧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创作历程(1772—1832)。《浮士德》诗剧一般指长达12111诗行的《浮士德》第一部和第二部,在过去两百多年间,历代学者对这部德语文学经典著作的阐释与解读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与心血,各种研究文献可以说汗牛充栋。然而,如果我们聚焦整部诗剧的形成过程,就会强烈地意识到,要想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浮士德》版本演变之间的关系和真实含义,就不能忽略歌德青年时代创作的《原浮士德》(又译《浮士德的最初形态》《浮士德初稿》《浮士德的早期版本》)对整部《浮士德》之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
重温歌德《浮士德》诗剧近两个世纪的接受史,亦可清晰地发现历代学者对这部思想价值深远兼具诗歌与戏剧特征的欧洲文学代表作之一的翻译、阐释、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1808年,歌德《浮士德》第一部问世之后,1821年英国就出版了弗朗西斯爵士(Lord Francis Leveson Gower,1800—1857)翻译的《浮士德》第一部英译本,1823年法国出版了瑞士作家施塔普尔(Albert Stapfer,1802—1892)《浮士德》第一部法译本;法国浪漫派诗人奈瓦尔(Gérard de Nerval,1808—1855)在十八九岁时以散文翻译了《浮士德》第一部,于1827年出版。
1800年,歌德写出了《浮士德》第二部中“海伦剧”的草稿,1825年,七十六岁高龄的歌德才开始在“海伦剧”断片的基础上继续完善,1827年写完“海伦剧”,并出版了单行本。1831年,也就是歌德去世前一年,他的《浮士德》第二部才算大功告成。两百多年来,《浮士德》相继被翻译成世界上几十种文字,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众多译者都试图用各自的母语翻译或复译《浮士德》。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译文献数据库不完全统计,从1932年至2019年底,共产生了三百七十七种不同语言的《浮士德》译本。《浮士德》诗剧的外译史也是一部世界各国对《浮士德》的阐释、传播、接受的曲折历史,是歌德学和浮士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语世界究竟是谁最早翻译了歌德的《浮士德》呢?有论者认为是辜鸿铭(1857—1928),1910年,辜鸿铭在《张文襄幕府纪闻》的短文《自强不息箴》中汉译的德国名哲俄特(歌德)的“不趋不停,比如星辰,近德修业,力行近仁”几句诗,曾经被认为是源自歌德《浮士德》,其实,辜鸿铭弟子严士弘在《求是月刊》第一卷第四号(1944年6月15日)发表的《看忙楼诗话》中,将辜鸿铭的译文及所据英译文、德文原文都列出来了。经查核,这是歌德组诗Zahme Xenien中的一节,在钱春绮译《歌德诗集》中,组诗的标题被译为《温和的克塞尼恩》,钱春绮相应的译文如下:“像星辰一样,/不着急,/可也不休息,/各人去绕着/自己的重担旋转。”
辜鸿铭曾经在德国求学,他的养父布朗先生要求他背诵《浮士德》,因此他对《浮士德》非常熟悉。早在1901年,辜鸿铭就在他用英文所著的《尊王篇》中征引过歌德《浮士德》中的内容:
“地妖对浮士德喊道:当你理解妖怪的时候,你才能理解妖怪,这就是伟大的歌德为使德国人摆脱附体的普鲁士清教主义的魔鬼而念的咒语。”此外,辜鸿铭在他英译的《论语》中,也多次引用歌德、卡莱尔、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论述,注释他英译的《论语》。
而最早节译《浮士德》的当属王国维(1877—1927)。
1900年王国维开始从英文转译的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ermann Helmholtz,1821—1894)的《势力不灭论》,于1903年正式出版,其中摘引了《浮士德》第一部《书斋》一场中的六行诗,王国维的译文如下:
夫古代人民之开辟记,皆以为世界始于混沌及暗黑者也。梅斐司托翻尔司Mephistopheles(德国大诗人哥台之著作Faust中所假设之魔鬼之名)之诗曰:
渺矣吾身,支中之支。
原始之夜,厥幹在兹。
厥幹伊何,曰闇而藏。
一支豁然,发其耿光。
高岩之光,竞於太虚。
索其母夜,与其故居。
在以上引文中,王国维添加在括弧里的注释甚为重要,他并非简单翻译了《浮士德》的片段,而是非常清楚这句话来自歌德的《浮士德》,他在翻译此诗时特意向国人介绍这位伟大的德国作家及其作品。
翻译家严复(1854—1921)早年留学英国,曾经翻译了多部英语名著,亦从英译本读到过康德、黑格尔、歌德等人的著作。1916年9月,严复在《与熊纯如书》中,巧用歌德《浮士德》质问梁启超:
德文豪葛尔第Goethe戏曲中有鲍斯特Dr.Fawst(即Dr.Faust)者,无学不窥,最后学符咒神秘术,一夜招地球神,而地球神至,阴森狰狞,六种震动,问欲何为,鲍大恐屈伏,然而无术退之。嗟乎!任公既已笔端搅动社会如此矣。然惜无术再使吾国社会清明,则于救亡本旨又何济耶?
回顾《浮士德》一百多年的汉译史,五十七种汉译本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郭沫若(1919,片段,1928,第一部,1947,第二部)、张荫麟(1932,第一部前四场)、周学普(1935,第一版,首个第一部、第二部全译本;1978修订版)、梁宗岱(1936,第一部、第二部部分片段;1986,第一部)、董问樵(1982,全译本)、钱春绮(1982,全译本)、樊修章(1993,
全译本)、绿原(1994,全译本)、杨武能(1998,全译本)、陆钰明(2011,全译本)、潘子立(2013,全译本)、姜铮(2019,全译及注疏本)等人直接从德文翻译的译本。这些译
本之所以成功,都与上述译者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及合理的翻译策略密不可分。他们在翻译《浮士德》时,非常重视所依据的源语版本,有意识地学习和吸收之前出版的《浮士德》英译本、日译本、法译本等其他语种译本的长处,学习与借鉴前辈译者对《浮士德》的汉译成果,力求使他们的译文既充分展现《浮士德》诗剧的形式与韵律之美,又读起来通晓、流畅,易为中国读者所接受。
然而,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始终“道不尽,说不完”,《浮士德》诗剧的翻译、接受、研究同样符合这条规律。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前人的翻译与研究成果,不免还会发现若干遗憾。例如虽然郭沫若、董问樵、钱春绮等译者指出了歌德《浮士德》诗剧创作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也提到了流传下来的《浮士德》的早期版本——《原浮士德》(Urfaust),但是并未对《原
浮士德》展开细致的研究。甚至由于没有仔细对比《原浮士德》的内容,轻易地把《原浮士德》已有的场景如《莱比锡奥艾巴赫地下酒室》说成歌德1788年创作的《浮士德断片》的内容之一。因此,完全有必要从《浮士德》诗剧创作与出版、《原浮士德》与《浮士德断片》及《浮士德》第一部等各版本之间的递进关系、《原浮士德》的意义和价值等几个方面入手,
对歌德《浮士德》诗剧的早期版本——《原浮士德》做出客观与公正的评价与解读。


二?《原浮士德》《浮士德》的创作与出版

十六世纪以来,德国医生、天文学家和占卜家约翰·浮士德(JohannFaust,1480—1540年)的传奇故事逐渐成为各类艺术作品的主角。1587年,德国法兰克福出版了民间故事书《浮士德博士的故事》:传说中浮士德与魔鬼订约二十四年,订约期间魔鬼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期满后浮士德就得死去,灵魂为魔鬼所有。1588年,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的剧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问世,1759年德国剧作家莱辛(1729—1781)写下了戏剧断片《浮士德》。比莱辛小二十岁的歌德童年时代就曾观看过浮士德传说的木偶戏,熟悉上述浮士德素材。然而歌德在创作《浮士德》时,并没有像他创作其他作品那样一气呵成,而是花费了六十多年的时间,前后分四个不同的阶段才最终完成《浮士德》诗剧的全部创作。
第一阶段:
1753年圣诞节,歌德从祖母那里获赠一套木偶剧场,他从四岁开始就熟知浮士德与魔鬼结盟的传说。1768年,时年十九岁的歌德开始构思《浮士德》。1769年歌德的喜剧《同谋犯》中第一次出现了“浮士德博士”,1772年1月,判处谋杀婴儿的罪犯苏珊娜·马佳蕾特·勃兰特死刑,促使歌德以诗歌与散文形式写下了《原浮士德》的部分场景。1773年6月歌德在致凯斯特纳(Johann Christian Kestner)的信中,提到了他正在构思一部戏剧,1773年10月18日歌德在给约翰娜·法姆勒(Johanna Fahlmer)的信中强调“一个漂亮的新计划在我心中酝酿,会是一出伟大的戏剧”。
1775年歌德完成了《原浮士德》,随后将手稿带至魏玛,在朋友圈内朗读,但是后来歌德并不满意这部初稿,将其焚毁。幸运的是魏玛宫廷女官路易丝·封·格希豪森(Luisevon G?chhausen,1752—1807)誊写了这部手稿,在歌德去世多年之后才被发现。歌德创作《原浮士德》时,年龄大约在二十三至二十六岁之间,因此整部作品与歌德二十多年之后完成的《浮士德》第一部相比,虽然有不少内容重复,但是整部剧的主线和情节主要围绕浮士德与甘泪卿之间的爱欲展开,“学者戏剧”和“甘泪卿戏剧”还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故事,虽然最终也是以悲剧结束,但是歌德没有刻意突出这部剧的悲剧性。
在《原浮士德》中梅菲斯特魔鬼形象已经显现,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同主仆,也并未明确。《原浮士德》属于青年歌德创作的戏剧,这个阶段正处于文学史上的“狂飙突进”时期(Sturmund Drang)。
第二阶段:
1778年,歌德开始继续创作《浮士德》,1790年,完成了《浮士德断片》,由魏玛的伯劳(B?hlau)书店出版,这是歌德最早正式出版的浮士德作品。歌德在三十九至四十一岁之间,正当青壮年,其思想日趋成熟,此时适逢魏玛古典时期。
第三阶段:
1797—1808年,歌德时年四十八至五十六岁,在席勒的鼓励与催促下,他完成了《浮士德,悲剧第一部》的创作,1808年由莱比锡的戈申(G?schen)书店正式刊行。这部作品是在《原浮士德》和《浮士德断片》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而来,歌德在此基础上补写了1350行诗,弥补了瓦格纳场景和学生场景之间的空白,通过天帝与梅菲斯特、梅菲斯特与浮士德的赌约,使《浮士德》第一部戏剧情节的演绎更合理、更完整。在此期间,即1800年,歌德还开始创作了海伦剧,此剧后来成为《浮士德》第二部第三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阶段:
1825—1831年,歌德时年七十六至八十二岁,在他离世之前,终于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的创作,因此这是一部典型的老年歌德产物,其思想深度也超越了歌德任何时期创作的其他文学作品。在这个阶段,魏玛古典时期逐步结束,浪漫派兴起。
按照出版年代来看,1790年出版的《浮士德断片》系最早印行的歌德《浮士德》作品。之后在席勒的积极推动下,歌德最终完成《浮士德》第一部创作,并于1808年出版;之后
歌德停顿了二十多年,才于1825年开始创作《浮士德》第二部,1831年完稿,1832年出版。1834年哥达书店出版的《歌德全集》首次把《浮士德》第一部、第二部收入一册。
1816年单独印行的《浮士德》第一部若干场景是建立在《原浮士德》基础上,由此推断至少在当时《原浮士德》的手稿尚存,但后来失传了,多半是因为歌德不满意他的初稿,而自行销毁。非常幸运的是,歌德早期创作的《原浮士德》在湮没了将近九十年之后,得以重见天日。但是按照歌德的创作习惯,他会对自己的手稿不断进行修改或者修订。格希豪森誊写或者听写记录下来的这部手稿,充其量只是包含了歌德创作中的若干场景,是歌德为了在魏玛宫廷朗诵而公之于众的,最初称为《原浮士德》,是因为没有更合适的名称来命名这部手稿。因此,《原浮士德》只是流传下来的歌德早期创作的《浮士德》作品之一,但容易让人误解为歌德最早创作的《浮士德》。近年来已有德国学者如乌尔里希·盖耶尔(Ulrich Gaier,1935—)把这部作品改称《浮士德较早的版本》,阿尔布莱希特·修纳(Albrecht Sch?ne,1925—)则称之为《浮士德早期版本》,为了行文统一,本书仍沿用旧名《原浮士德》。
1775年歌德移居魏玛时,从法兰克福带来此稿。同年12月歌德就在魏玛宫廷公爵夫人安娜·阿玛利亚的圈子内朗诵了《浮士德》的若干场景。安娜·阿玛利亚的宫廷女官路易丝·封·格希豪森,在此期间完成了这部手稿的誊写。而歌德1773年至1775年间的亲笔手稿,只留下《乡间街道》这一幕。1887年歌德研究专家埃利希·施密特(Erich Schmidt,1853—1913)在发现这部誊写稿之后,将其冠名为《原浮士德——浮士德的初稿》,交魏玛的伯劳书店印行。
根据德国歌德学者、康斯坦茨大学教授乌尔里希·盖耶尔的划分,歌德的《浮士德》诗剧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浮士德,一部悲剧:献词,剧院前奏,天上序曲,悲剧第一部,悲剧第二部;
浮士德初稿(原浮士德);
补遗:I. 结尾诗;II. 1800年的海伦剧;III. 总结性内容说明(《诗与真》第十八章的设计);IV. 浮士德第一部、第二部补遗。
而德国歌德学者、哥廷根大学教授阿尔布莱希特·修纳采取了另一种划分,《浮士德》诗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浮士德?一部悲剧:献词,剧院前奏,天上序曲,悲剧第一部;悲剧第二部;浮士德早期版本;浮士德补遗。

一百多年来《原浮士德》作为《浮士德》诗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在德国出版了多种单行本,而且被各种版本的歌德文集、歌德全集收录到《浮士德》第一部与第二部的合集当中。同时《原浮士德》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译者与研究者的重视。例如《原浮士德》早在1927年就由玛丽·普伦蒂斯·莉莉(Mary Prentice Lillie)翻译成了英文,在美国纽约出版了单行本。截至1999年共出版了六种《原浮士德》英译本,其中四种《原浮士德》的英译单行本和两种包括《原浮士德》在内的《浮士德》诗剧的全译本。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译文献数据库不完全统计,从1932年至2013年底,《原浮士德》还被翻译成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捷克语、匈牙利语等多种欧洲文字,共出版了十二种不同的译本。在德国国家图书馆数据库输入Goethe和Urfaust两个关键词,共藏有一百九十六种《原浮士德》单行本或者合集,可见《原浮士德》长期以来作为歌德另一部《浮士德》文本,得到了广泛的阅读和传播。
在《原浮士德》众多研究版本中,最具特色的是1985年由德国法兰克福岛屿出版社(InselVerlag)出版、国际歌德协会名誉会长维尔纳·凯勒(WernerKeller,1930—2018)主编的《浮士德》第一部、《原浮士德》、《浮士德断片》三版平行排印本,该书为盒装,分两册,共691页,这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浮士德》早期版本比较本,主编凯勒撰写了长达49页后记,对读者和研究者比较《浮士德》早期版本的内容与演变以及《浮士德》第一部的最终形成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另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研究版,2005年由德国斯图加特的雷克拉姆(Reclam)出版社出版、乌尔里希·盖耶尔教授主编的《原浮士德》(1775)、《浮士德断片》(1790)、《浮士德》第一部歌德生前最后审定版(1828)三版平行排印本,此书未对文稿做任何现代正字法的改动,是最接近歌德原著的版本。此外,盖耶尔还著有《〈原浮士德〉的阐释与文献》。以上三种较为有特色的研究版本能够极大方便读者充分理解三个互相递进的版本之间文字上的细微差别,从而深刻体验《浮士德》第一部的艰难成书之路。
另外,雷克拉姆出版社1941年就开始印行《原浮士德》单行本,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被纳入德国经典文学读物,到2019年已印了二十六次之多。1941年至1965年间共印刷八次,书名为《歌德浮士德的最初形态》,1967年至2012年间共印刷十七次,书名为《原浮士德》,2019书名改为《浮士德,早期版本》共印刷一次,在德语国家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三?《原浮士德》《浮士德断片》《浮士德》第一部内容对比

歌德早在青少年时代就观看过浮士德素材的木偶剧,1768年歌德在莱比锡求学期间创作的喜剧《同谋犯》中第一次提到了“浮士德博士”的名字。1769年在该剧第二版中提到了浮士德送给玛格丽特的小首饰盒。歌德首次提及“浮士德戏剧”是1770年,在他晚年的回忆录《诗与真》(1808—1831)中有如下描述:

我非常小心地在赫尔德面前隐藏了对某些题材的兴趣,这些题材曾植根于我心中,逐渐演变成诗的形式。这就是《铁手骑士葛茨·封·伯利欣根》和《浮士德》。前者的生命历程使我内心得到深深的触动,在野蛮而混乱的时代一位粗鲁而善良的形象引起了我内心最深刻的共鸣。后者著名的木偶戏寓言在我心中激起多种声调的回响。

1772年1月14日谋杀婴儿的女犯人苏珊娜·玛加蕾塔·勃兰特被判处死刑,促使歌德经过了多年对“浮士德素材”的孕育之后用散文写下了《原浮士德》结尾部分的三场:
《浮士德,梅菲斯特》《夜空旷的原野》《地牢》。1772年和1773年添加了《奥艾巴赫地窖酒馆》及《乡村街道》。所有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甘泪卿戏剧”部分(V.354—597,V.603—605,学生场景、《奥艾巴赫地窖酒馆》)可能在1773年秋天就已完成。除了结尾外,《原浮士德》“甘泪卿戏剧”的另一部分在1773年至1775年间完成,具体包括:《街道》(1773/1774)、
《夜》《林荫大道》《邻妇之家》(约1773年开始)、《浮士德,梅菲斯特》(1773/1774)、《花园》(约1773年春)、《花园小屋》、《甘泪卿的闺房》(约1773/1774)、《马尔特的花园》(1774,不早于秋季)、《井边》、《内外城墙间的巷道》(约1774/1775)、《大教堂》、《夜》(瓦伦廷,约1773/1774)。b可见这部流传下来的《浮士德》早期版本,并没有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创作,而是先写完结尾部分,再补写前面的若干场景。
1775年10月,歌德在致好友梅尔克(Johann Heinrich Merck,1741—1791)的信中强调他在创作《浮士德》时费力甚多。歌德移居魏玛之后,《浮士德》的创作却停滞了。
歌德在《浮士德》诗剧的第二个创作阶段,1788年至1789年创作了诗行V.1770—1867、V.2051—72、《女巫的厨房》《森林与洞窟》(《原浮士德》的诗行V.1408—35移至《井旁》后面);改写了学生场景和《奥艾巴赫地窖酒馆》(用诗歌替代了散文,扩展了内容),这些新写和修改过的内容基本保留在《浮士德》第一部的最终版本内。
席勒自1794年开始催促歌德完成《浮士德》第一部。直到1797年歌德才开始发力,完成了《献词》和《舞台序幕》两大部分,到1801年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终稿的补充与修改工作。上述三种不同的《浮士德》版本的内容与相互之间的递进关系。
其中,《原浮士德》与《浮士德》第一部的主要内容高度吻合。《原浮士德》《断片》与《浮士德》第一部之间存在着逐步递进、逐步完善的关系。其中《原浮士德》中的《乡村街道》一场,并未收入《断片》和《浮士德》第一部。

四?《原浮士德》在国内的研究

陈铨是最早关注《原浮士德》与《浮士德断片》及《浮士德》第一部关系的研究者,1936年,他在《清华学报》上发表了长篇论文《歌德〈浮士德〉上部的表演问题》。陈铨在此文中旁征博引,分析独到,试图解决《浮士德》上部通常遇到的表演难题。陈铨依据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戏剧理论知识,论证了戏剧导演应当如何准确理解歌德《浮士德》上部的人物形象。《浮士德》上部最大的表演问题是主人公浮士德应该如何扮演:到底是依照传统采用两名演员分别饰演少年浮士德和老年浮士德,还是该另有选择?陈铨通过分析歌德创作《浮士德》的时代背景、《浮士德》第一部的文本演变过程,强调《原浮士德》《浮士德断片》《浮士德》(第一部)虽然创作的时代不同,但都成书于歌德五十岁之前,三部作品中的浮士德始终不能算是老年浮士德,所以,《浮士德》第一部中的浮士德一直都是少年浮士德,无需由两个不同年龄段的演员扮演,从而彻底地解决了《浮士德》上部主要演员的选择给戏剧表演带来的难题。
陈铨认为:“第一:我们一定要认清歌德《浮士德》上部是狂飙时代的产物,浮士德是狂飙时代的代表。第二:歌德的《浮士德》不能有少年老年的分别,他只是一个少年的浮士德。第三:歌德《浮士德》上部是整个浮士德生活演进中的一个阶段。这一个阶段,是少年的阶段,是狂飙时代的阶段。这一个阶段中间,如果要掺杂老年的成分,不但在上部前后不一贯,就是在浮士德全剧来说,也紊乱了演进的程序。”
陈铨通过分析《浮士德》上部的表演问题,匡正了人们对《浮士德》第一部浮士德身份的误读,这是中国学者在浮士德研究上一个论据充分的观点,遗憾的是他的这篇论文以中文写成,并没有引起国内外《浮士德》戏剧和电影导演的注意。对比多个版本的《浮士德》话剧和电影,导演们大多选择了两位不同年龄段的演员扮演青年浮士德和老年浮士德,使观众常常被青年和老年浮士德身份的转换所迷惑。
1936年,留法学者李辰冬翻译了法国《浮士德》研究专家、《浮士德》法文译者利希滕贝格教授(Henri Lichtenberger,1864—1941)的专著《浮士德研究》。其中《浮士德初稿研究》
(上、下)刊登在当年的《国闻周报》第13卷第30、31期上,1945年此书的全译本在重庆刊行。《浮士德初稿研究》在全译本第三章改为“原始的浮士德”(第24—50页),是国内最早介绍《原浮士德》的文字。该文详细分析了初稿的形成、主要场景和人物以及作品的意义,共分九个部分:一、浮士德初稿;二、浮士德的萌芽;三、独白;四、地灵;五、与华格纳的谈话;六、梅菲斯特的学生;七、莱普锡的奥尔伯哈地下酒肆;八、玛格里特的悲剧;九、浮士德初稿的意义。
这是迄今汉语世界最详细的《原浮士德》介绍与研究文字。后来在国内出版的多种《德国文学史》中对《原浮士德》的发现和创作大多一笔带过,没有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同样,在五十七种《浮士德》汉译本中,除了前言或译序中提到过《原浮士德》外,也没有人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解读。

五?《原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歌德创作《原浮士德》之际,只有二十来岁,因此《原浮士德》无疑隐藏了更多的青春气息,也符合文学史上的“狂飙突进”的时代特征。歌德除了写出了当时引起巨大轰动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戏剧《铁手骑士葛茨·封·伯利欣根》(1773)之外,还以其创作的一系列优秀诗篇奠定了德国杰出诗人的声誉。歌德1770年至1775年间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情歌《迎来与别离》、《五月节》(1771)、颂歌《普罗米修斯》(1774),以及一系列叙事谣曲,如《野玫瑰》《从前有一位恋人》等等。
《原浮士德》共二十一场,包括一千八百三十二行诗与散文,诗歌仍然是这部歌德早期《浮士德》作品的表现形式,其中自然也不乏精彩之作,例如诙谐幽默的《跳蚤歌》、爱情民歌《图勒的国王》、情诗《甘泪卿的闺房》,都是百读不厌的经典作品。这些诗歌不但在表现形式上简练明快,而且在内容上也体现了青年歌德对现实生活的调侃与讥讽、对爱情的热烈歌
颂与赞美。
《原浮士德》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也就是所谓的“学者戏剧”(前四场);其二是“甘泪卿戏剧”(后十七场)。
第一场《夜》和第二场《莱比锡奥艾巴赫地窖酒馆》构成了“学者戏剧”的主要内容。《夜》描述了浮士德博士独坐在狭窄的书房里,虽然学富五车,却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唯有痛苦与矛盾的情绪。因此他只好醉心于魔法,通过与地灵的对话,力图解开心中的困顿。之后他的助手瓦格纳以及梅菲斯特相继登场,作者通过浮士德与瓦格纳、梅菲斯特的对话,以及梅菲斯特与大学生的交谈,批评、调侃了当时四大学科内容的迂腐与守旧,以及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互相利用的关系。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梅菲斯特代替浮士德与前来求学的学生对话:两人交流了学习四大学科的感受和学业前途。歌德在此借梅菲斯特之口说出了那句关于寻求真知的经典名言:

尊贵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
只有生命的金树长青。

与《浮士德》第一部不同,《原浮士德》不含浮士德与梅菲斯特赌赛的情节,梅菲斯特的魔鬼形象也不及后来的《浮士德》第一部丰满。但是梅菲斯特仍然主导了浮士德追求甘泪卿的全部过程。
第二场直接过渡到《莱比锡奥艾巴赫地窖酒馆》,生动地描写了四个酒徒,代表大一到大四的大学生纵酒高歌的欢乐场面。浮士德与梅菲斯特出现在酒馆时,他们之间的对话达到了高潮。尤其是梅菲斯特高唱的《跳蚤歌》,更是引起众人喝彩。
而之后浮士德与梅菲斯特表演的魔术,更让这四个酒鬼酒醒之后惊叹不已。
《原浮士德》的前两场可以说是《浮士德》第一部“学者悲剧”的雏形,但是显然《原浮士德》中梅菲斯特的人物形象比较单薄。歌德只是通过梅菲斯特的自言自语交代了其身世:倘若我自己不是魔鬼我也想立刻托付给这个魔鬼。
而从“学者戏剧”到“甘泪卿戏剧”的过渡显得较为突兀,相对来说,《原浮士德》的重头戏是“甘泪卿悲剧”:浮士德在街道上偶遇十四岁少女玛格丽特(Margarethe),马上被这
位纯洁美丽的姑娘所深深吸引(玛格丽特—Margarethe与甘泪卿—Gretgen两个名字交替出现在《原浮士德》中,Gretgen系Margarethe的昵称)。浮士德与姑娘搭讪,却遭到婉拒。他命令梅菲斯特设法赢得少女的欢心。梅菲斯特设下圈套,把偷来的首饰放入玛格丽特闺房的橱柜内,又安排两人在女邻居家见面,两人一见如故,深深相爱。为了能够长时间约会,浮士德送给玛格丽特安眠药,让她给她母亲服用。没有想到,她给药过量,不慎毒死了母亲,被投入了监狱,后来又在狱中杀死了她与浮士德的孩子。虽然浮士德最终前来营救她,但是为了赎罪,玛格丽特欣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浮士德》第一部的“甘泪卿悲剧”几乎全部采用了这部《浮士德》早期版本中“甘泪卿戏剧”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增添了浮士德与甘泪卿的哥哥瓦伦廷决斗等场景。在《原浮士德》中,一位试图冲破世俗偏见和宗教枷锁、至死不渝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这与歌德同时代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绿蒂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樊修章认为:“《初稿浮士德》总共二十一场,葛瑞琛(甘泪卿)悲剧就占了十七场。这其实只能算一个爱情悲剧,是典型的‘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品,与《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同一路数。这说明青年歌德还驾驭不了这么重大的题材。”虽然这一评论并非完全公允,但是多少能促使读者在《原浮士德》描述的爱情悲剧背后寻找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理解《浮士德》诗剧需要对若干基本概念有比较准确的阐释,而作为歌德早期创作的《浮士德》作品之一的《原浮士德》则是理解这些概念最合适的钥匙。例如在《原浮士德》中出现的“魔法”(Magie)一词,在整部《浮士德》诗剧中贯穿始终。
在《原浮士德》中V.25出现了:
“我因此醉心于魔法”;
而《浮士德》第二部V.11404出现了:
“我愿魔法从我的道路脱离。”
那么歌德所指的魔法到底是什么呢?盖耶尔从“Magie”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分析。哲学家和医生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1493—1531)认为这个词表示“面对自然力的上帝内心的神圣之物”。文艺复兴时代的“Magie”以哲学、秘密传授和古代历书为基础,因此“Magie”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魔术,而是普遍的自然科学。之后“Magie”又经历了两条途径,精神上的和超自然(魔性)的魔法。盖耶尔认为歌德所谓的“Magie”是运用未知的手段在人和专业关系中实现影响与改变的能力,在整部《浮士德》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a。因此不少译者把“Magie”一词翻译成“魔术”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原浮士德》包含的这类概念还有很多,对这些概念的追根溯源、准确把握是理解整部《浮士德》诗剧的基础,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歌德在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奉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原浮士德》中采用了诗歌与散文的混合形式,但主要以诗歌为主。这些诗歌采用了大量的变体。如开场白《夜》,在格律上采用了德国十五世纪自由四音步双韵格(freierKnittelvers),使得这种过去受到排斥的不规范的诗歌格律获得了新生。
例如:Hab nun ach die Philosophey
Medizin und Juristerey(V.1f)
倘若想要表现说话者的情绪、心境、举止,这种自由四音步双韵格一开始就能体现出说话者的不安与焦躁,或者映照出一种简单自然的性格,其安静的情绪不受干扰。比如描写玛格丽特:
Ich g?b was drum wenn ich nur wüsst
Wer heut der Herr gewesen ist(V.530f.)
直到玛格丽特独白的结尾,以单音节词语和平整的抑扬格为标志,通过双抑音节,产生轻微的不安。
又如:Das konnt ich ihn an die Stirne lesen.
Es w?r auch sonst nicht so keck gewesen.(V.534)
自由四音双韵格,又称“浮士德格律”,其特点为,每行四音步;每音步的音节可有一至五个引导音节(Auftakt),即诗行开头的非重读音节可有可无;韵脚为双韵的格律,其结尾阴阳均可。这样作者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空间,让诗歌恰当地表现说话者的举止和情绪。
另外,歌德在《原浮士德》中还使用了音步不定诗行(Madrigalverse)或者自由韵律诗。歌德对自由四音步双韵格和音步不定诗行的运用,体现了十六到十八世纪德国诗歌的发展脉络。
杨武能对整部《浮士德》诗剧的诗歌体裁与格律的运用做了以下的概括:“在这部巨著中,诗体和格律可谓多种多样,并且随人物、场景、时代的变化而相应改变,语言就显得格外的丰富多彩。以体裁分,《浮士德》中既有古希腊无韵的自由颂歌与哀歌,又有古希腊悲剧的三音格诗,既有北欧古典的长短格无韵诗,又有浪漫主义的短行诗乃至德国民歌,诸如此
类,不胜枚举。”
《原浮士德》则是歌德运用上述多种诗歌体裁的小试牛刀,其中若干篇什完全可以当作独立成篇的诗歌来阅读与欣赏。
对《浮士德初稿》的意义,利希滕贝格作出了以下恰如其分的总结:“《原始浮士德》由他最初的形式,是很好的一种草案,以顺次然前后连接得尚未十分圆满的绘画,歌德在那里给我们表现了他的壮年生活之最完整的忏悔与最活跃的经验。学生,他曾深刻地受过大学课堂与学校生活的欺骗,他蔑视干燥无味的纯理性主义而热情地趋向自然与生活。情人,他知道怎
样避免他所处的感伤主义时代之过度与做作。关于爱情的观念,他较同时代的大部分诗人要自认为近人情得多。他以‘不忠实的情人’来表现他自己,而这位‘不忠实的情人’同时是天真的与有罪的,同时是自责与自赦,他咒骂在自己身上知道的淫佚、懦弱、卑劣,但他知道他的无恒是由他生性而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