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李舫散文(作家散文典藏)(精)一种酣畅高昂、丰沛热烈的历史书写方式

書城自編碼: 386013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李舫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221077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70.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宝鸡出土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 宝鸡出土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

售價:HK$ 308.2
地方戏曲文献汇编.河北卷.中(全三册)
《 地方戏曲文献汇编.河北卷.中(全三册) 》

售價:HK$ 1147.7
心可以知道:先秦儒家“情”论
《 心可以知道:先秦儒家“情”论 》

售價:HK$ 89.7
黄埔军校史 1924-1927
《 黄埔军校史 1924-1927 》

售價:HK$ 158.7
复杂心智:在变动时代重启人类天赋能力
《 复杂心智:在变动时代重启人类天赋能力 》

售價:HK$ 59.8
图像工程(第5版)
《 图像工程(第5版) 》

售價:HK$ 457.7
权力制衡:罗马宪法对近代西欧宪制的影响
《 权力制衡:罗马宪法对近代西欧宪制的影响 》

售價:HK$ 89.7
间谍大师:情报、技术与以色列商业创新
《 间谍大师:情报、技术与以色列商业创新 》

售價:HK$ 90.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4.7
《心安即是归处》
+

HK$ 163.5
《周汝昌讲诗词谈散文:千秋一寸心+岁华晴影(套装2册)》
+

HK$ 83.0
《未来的雨都已落在未来》
+

HK$ 95.2
《安第斯山脉随笔》
+

HK$ 62.3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

HK$ 56.1
《玩月记事》
編輯推薦:
穿越古今,气势雄强,以寻根和守望确证中华文化的磅礴力量。
——鲁迅文学奖授奖词

李舫的散文创作有三大特色,即大气、灵动和整体性。李舫的散文中总是贯穿着一股充盈大气,笔尖回荡着的那股浩然之气,如涓涓细流汇成一股洪流,流向长江;同时,她的文笔又如初春融化的雪滴般灵动有节奏;为难得的是,她的散文创作有一种整体的文学观和价值观,作为记者,她用脚丈量过万里江山,在行走的过程中,她选择了历史中的某个时间点作为创作对象,让瞬间变为永恒,让时间的切片变成了历史长河中的精彩一页。
——作家、评论家邱华栋
內容簡介:
李舫身为著名的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发表过大量文化散文。本集所选篇章为其历年经典之作,倾向于历史与艺术题材,文风深刻厚重,宏阔而超拔,酣畅淋漓地展现中外文明的全景与细节,大手笔梳理历史文化脉络,深入思考理想与信念、人类与世界、文明与传承、时间与空间、历史与文学、经纬与未来等大命题,尤其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时间长河之下中国文化根脉的传承与变化,抒写了中华民族葆有的理想和信念。她曾自言:“我对于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以笔为刀、为剑、为玫瑰、为火炬的作家。以一己之力,遥问苍穹。”这使得她的散文有一种剑指南天的气概,锐然不可当。
關於作者:
李舫,学者、作家、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博士。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目錄
我们终将抵达的远方(序) 1

辑 春雨集
春秋时代的春与秋 3
在火中生莲 15
大道兮低回 26
江春入旧年 39
一蓑烟雨任平生 53
南岳一声雷 89
山山记水程 103

第二辑 夏露集
能不忆江南 161
长相思,忆长安 173
漂泊中的永恒 186
成都的七张面孔 194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214
天 堂 221
苟利国家生死以 237

第三辑 秋霜集
弗里达:不安的缪斯 253
“蓝骑士” 264
“我神智健全,我就是圣灵” 280
贾柯梅蒂:青铜魔法师 298
那色彩仿佛正在呐喊 312
爱丁堡的魔法女侠 322
我的睡眠是长夜的清醒 330

第四辑 冬雪集
良知,导航生命的灯塔 343
骄傲的苏格兰 353
爱丁堡城堡:苏格兰王冠上的明珠 358
苏格兰风笛:高地的天籁之音 365
卡尔顿的春天来了 371
曾记得夏日邂逅 377
彼得·梅尔:永远的普罗旺斯 385
內容試閱
我们终将抵达的远方(序)

公元前500余年的某一天,两位衣袂飘飘的智者翩然相遇。时间,不详;地点,不详;观众,不详。但是,他们短暂的对话,却留下一段妙趣横生的传世佳话。其中的一位,温而厉,恭而安,儒雅敦厚,威而不猛。另一位,年略长,耳垂肩,深藏若虚,含而不露。这也许是他们的第二次会面,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的天空,就在这一刻定格。此后2500余年的岁月中,我们将渐渐知晓这场对话对于世界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
——这两位智者,便是老子与孔子。
公元263年,一位器宇轩昂、玉树临风的翩翩佳公子毅然决然走向刑场。当其之时,司马昭当魏室未衰,乘机窃权,废一帝、弑一帝而夺其位。此后,凡性烈不甘投其诚者,尽为司马昭所害。彼其时,三千太学生为这位佳公子集体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然而,司马昭不允。临行前,佳公子无一丝伤感,从容不迫索琴弹奏,天籁般的曲调弥漫在刑场上空。他弹罢一曲,慨然叹惋:“世间从此再无此曲矣!”
——这便是嵇康和他的《广陵散》。
819年,元和十四年,短暂的“元和中兴”已经攀到了。唐宪宗励精图治,国家政治由动荡渐渐回归正轨。这一年,是值得书写的一年:李愬讨伐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横海节度使程权奏请入朝为官;申州、光州全部投降;朝廷收复沧、景二州;幽州刘总上表请归顺;成德镇上表自新,献德州、棣州;刘悟杀节度使李师道降唐;成德王承宗、卢龙刘总相继自请离镇入朝……藩镇割据的局面暂告结束。这一年,还有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小到同这一年的任何一件事相比,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刑部侍郎的一篇小文章,开启了中国政治史上文人因言获罪的耻辱一页,也开启了中国文化彪炳史册的伟大篇章。恰是这一篇文章,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命运。
——这篇文章,便是韩愈的《论佛骨表》。
1004年,大宋王朝进入景德元年。宋真宗历经天灾、人祸、兵燹的考验,审时度势,终于在这年的腊月打开了一个“锦囊”,签下了“宋辽誓书”。从此,大宋王朝开始了养精蓄锐、潜心发展的进程。这个“宋辽誓书”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屈辱的象征,而今经历了千余年的风云变幻,我们终于知道,这是中国外交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中华民族搁置争议,着眼大局,互相尊重,合作共赢,为宋、辽两国争得了切切实实的发展机会,使得人民得以休息养生,安度和平岁月。
——这份誓书,被称为“澶渊之盟”。
1492年8月3日,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带着87名水手,驾驶着“圣马利亚”号、“平特”号、“宁雅”号三艘帆船,离开了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开始远航。经过两个多月的满满航程,水手们终于看到了一片黑压压的陆地,全船发出了欢呼声。哥伦布的内心也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喜悦,因为他坚信自己不久就可以找到典籍记载的“天城”,踏上梦寐以求的黄金之路。
——这个吸引哥伦布开启万里航程的“天城”,便是中国杭州。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毕加索、马蒂斯、蒙克等一批画家已经确立了现代主义的地位,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也已兴起,正在酝酿一场革命。达利在巴塞罗那举办了次个展,康定斯基的《几个圆圈》已完成。与此同时,远在遥远的墨西哥,一个出生便患有小儿麻痹的少女,一个月前遭遇了一起严重车祸,造成了她脊柱、锁骨和两根肋骨断裂,盆骨破碎,右腿十一处骨折,整个脚掌粉碎性骨折。此外,她的肩膀脱臼,右脚脱臼、粉碎性骨折。一根钢扶手穿透了她的腹部,割开了子宫并从阴道穿出,使得她终身不能生育。还没有从疼痛中完全恢复过来,她握着画笔在病榻上完成了她人生中幅杰作——《自画像》。此后,她用一生的时间创作了大约两百件作品,它们构筑了她艰难生活的世界,还原了墨西哥的艰难成长。
——这便是享誉世界的画家弗里达·卡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某一天,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见到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两位风云人物抵膝畅谈。池田大作问道:“假如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生活在中国这五千年漫长历史中的哪个朝代?”汤因比毫不犹豫地回答:“要是出现这种可能性的话,我会选择唐代。”池田大作哈哈大笑:“那么,你的居住之地,必定是长安了!”
——这个让汤因比和池田大作倾慕不已的“长安”,便是今天的陕西西安。
2000年千禧年伊始,法国巴黎,有一家报纸——《世界报》,它的主编叫作让-皮埃尔·朗日里耶。他和他的同事们决定用一种创新的方式,迎接新千年的到来——用专栏的形式,写一批专栏文章,讲述在公元1000年至2000年这千年中生活的世界知名的重要人物的生活故事,覆盖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亚洲、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他们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整理公元1000年一直影响到2000年的重要人物的备选名单,选出十二位重要人物,并编辑成册,名为《千年英雄》。这些影响世界的“千年英雄”中有一位是中国人,他也是其中的一位中国人。
——这便是一生受尽委屈与苦痛却始终甘之如饴、淡然自得的苏轼,老百姓更喜欢称呼他为“东坡居士”。

这些年,我喜欢读书,更喜欢读历史书,喜欢在历史故纸堆的缝隙中找寻有趣的故事,在有趣的故事中寻找有趣的线索。我发现,许多大事件大变革大结局,其实仅仅是缘于藏在历史缝隙中的某一个细节,而历史上的大时代小时代,则是由许许多多个为人所忽视的小细节连缀而成。所以,要想读懂今天,就一定要返回历史的现场,读懂昨天。
文学的功用,就是试图将那些早已枯萎数百数千甚至数万年的花朵重新放回历史的清水里,还原其时间、人物、场景、环境、思想,使其再度绽放。
说到历史,中国有一个诗意盎然的词——春秋。
春秋,是中国历史的大时代。
老子与孔子所处之时代,西周衰微久矣,东周亦如强弩之末。有周一朝,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余年,是周朝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代。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老子作为周守藏室之史,孔子作为摄相事的鲁国大司寇,两者自然都有辅教天子行政的职责,救亡图存的使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老子和孔子的奇特之处在于,他们将哲学问题扩大到人类思考和生存的宏大范畴,甚至由人生扩展为整个宇宙。他们开创了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一种哲学研究范式,一种身处喧嚣而凝神静听的能力,一种身处繁杂而自在悠远的智慧。这是个人与自我相处的一种能力,更是人类与社会相处的一种能力。
春秋者,时也,史也,质也,文也。古代先人春、秋两季的祭祀,让这个词具有了农耕文明的鲜明气质,春种秋收、春华秋实、春韭秋菘、春露秋霜、春花秋月……典籍里的美好词汇,负载着先人的美好期待,也收获着先人的美好祈福。春去秋来,四季轮回,成就了中华五千年的浩浩汤汤。
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历史的本意其实是记事者,也就是记录历史的史官。在西方,多种语言的历史概念源自希腊语historia,亦即调查、探究,出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历史包括一切过往,以及关于过往的记录和思考、研究和诠释。这样说来,历史具有三个特性,一是时间的意识性,二是思想的在场性,三是向未来的开放性。时间是流动的,今天的明天是明天的昨天,未来的历史又是过去的未来,历史的意义在于不断发现真实的过去,不断用新的发现修正以往的谬见与误读,这恰是历史研究的价值,而在历史学家不能及、无所及之处,让历史的细节变得更加丰盈丰富丰美,恰是文学家存在的意义。
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何以不同?司马迁给了我们一个坚定有力的回答,文学的书写在历史的深处,更在岁月的留白处。文学家书写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部分,说到底,就是人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和勇气。于是,我们看到了司马迁笔下春秋时代种种顽强坚韧、不屈不挠。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我们可以想象,2500年前漆黑的长夜里,两位仰望星空的智者,刚刚结束一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对话,旋即坚定地奔向各自的未来——一个怀抱“至智”的讥诮,“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一个满腹“至善”的温良,惶惶不可终日,“累累若丧家之狗”。在那个风起云涌、命如草芥的时代,他们孜孜矻矻,奔突以求,终于用冷峻包藏了宽柔,从渺小拓展着宏阔,由卑微抵达伟岸,正是因为有他们的秉烛探幽,才有了中国文化的纵横捭阖、博大精深。
孔子同老子论道的春秋之时,人道亦是天道。正是在这个时代,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古代以色列一道,开始了“终极关怀的觉醒”,还处于童年时期的人类文明,已经完成了思想的次重大突破。在四个文明的起源地,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理智和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从而成就了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与此同时,那些没有实现突破的古代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然规模宏大,终却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
人类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变故,一次又一次迁徙,大航海时代、大动荡时代、大颠覆时代、大变革时代……正是有了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对于这些历史的不断探究,才有了人类思考的无限丰富,人类进步的无限可能。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理想和信念;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够葆有理想和信念。

美国有一位叫作玛格丽特·米德的人类学家。她将人类学的视野与思考方法教给了成千上万的公众,从而把人类学带入了光辉的科学时代。
很多年前,玛格丽特·米德的学生问她,究竟什么是文明的初标志。学生以为玛格丽特·米德会谈起鱼钩、陶罐或磨石。然而,没有。米德说,古代文化中文明的个迹象是股骨(大腿骨)被折断,然后被治愈。她解释说,在动物界,如果摔断腿,就会死亡。一个摔断腿的动物是无法逃避危险的,不能去河边喝水或狩猎食物,很快便会成为四处游荡的野兽的食物。没有动物在断腿的过程中存活得足够长,以至于骨头无法愈合。而人不同,断裂的股骨已经愈合,这表明有人花了很长时间与受伤的人待在一起,养好了伤口,将人带到了安全地点,并让他慢慢趋于康复。米德说,从困难中帮助别人,才是文明的起点。“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才会使我们成为好的自己。做个文明的人。”
玛格丽特·米德所说到的历史细节,正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人也是一样,很难想象,“人不能卓立”而能使其“垂不朽者”。
春秋,这个具有浪漫色彩的词语,令人闻之则喜。春秋是岁月的一道大门,也是历史的一条长廊,以笔为犁,耕耘岁月,以情织思,回眸过往——这是文学的旨归。深知生命苦楚,却始终葆有甘露般的心意;懂得岁月艰难,更始终坚定对光明的向往——这是文学的真谛。笔底,潜伏着真的絮语、善的慈悲、美的热烈;笔端埋藏着世间万物,各有其灵,各葆其名,尽善尽美——这是文学的精髓。用天真隽永、朴素热烈的书写,深情抒发对自我的呼唤、对生命的勘悟、对永恒的追寻——这是文学的价值,它们如漫漫长夜中的启明星,用晨曦征兆光明;如茫茫东流去的江河水,用清冷唤起清醒。
立文之道,唯字与义。
今天,经历了疫情、战争、冷战、孤立,很多人对文明有了怀疑,甚至有人担心,文明的缰绳会不会无力扼住如脱缰野马一样的野蛮,人类会不会重新回到丛林时代?其实,人类社会发展同大自然一样,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风雨交加的时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读懂历史,方能在种种动荡和变革中行稳致远。岁月的机锋、历史的机智,其实,就隐藏在一个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转角处。
时间,就像卑微的西西弗斯,每个凌晨推巨石上山,每临山顶随巨石滚落,周而复始,不知所终。而今,走在时代浩荡的变革中,我不时绝望地发现,那些被喧嚣遮蔽的废墟、被繁华粉饰的凌乱以及被肆意破坏的传承密码,它们不时切断我们重返历史现场的心路,让我在迷失中一路狂奔。
路虽远,行则将至。

春秋时代的春与秋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一段生趣盎然的历史悬案。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中国思想史上两位智者的相遇,更是两个流派、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激发。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别有深意;在2500年后的今天来看,亦颇具启示。
——题记

公元前500余年的某一天,两位衣袂飘飘的智者翩然相遇。时间,不详;地点,不详;观众,不详。但是,他们短暂的对话,却留下一段妙趣横生的传世佳话。
其中的一位,温而厉,恭而安,儒雅敦厚,威而不猛。另一位,年略长,耳垂肩,深藏若虚,含而不露。这也许是他们的第二次会面,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后2500余年的岁月中,我们将渐渐知晓这场对话对于世界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



他们,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孔子是2500年来儒家的始祖,老子是2500年来道学的滥觞。司马迁对两人有过明确考证,“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史记·孔子世家》),“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一天,年幼些的孔子将去向年长的老子求教。
贵族世家的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尽管他被后世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但身世并不光彩,“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七漏,首上圩顶,所以他的母亲为他取名曰丘。与孔子相比,平民出身的老子身世颇为含混,除弥漫坊间的奇闻逸趣外,只知道他“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某一日,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从此一去不复返。
2500年来,人们对他们的会面颇多好奇,也颇多猜测和演绎。《礼记·曾子问》考据孔子十七岁时问礼于老子,即鲁昭公七年(前535),地点在鲁国的巷党,这是他们的次会面。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史记》载,他们的第二次相见是在十七年之后的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孔子适周,这一年他已经三十四岁。第三次,孔子年过半百,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庄子·天运》曰:“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第四次在鹿邑,具体时间不详,只有《吕氏春秋·当染》简单的记载:“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历史不可妄测,但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这样的记载虽然未必逼近真实,却足见后人的善意与期待。
孔子对老子一向有着极大的好奇。我们不妨想象这样的场景——两位孤独的智者踽踽独行,他们的神情疲倦而诡谲,赫然卓立,没人理解他们的激奋,更没人理解他们的孤独和愁苦。
孔子的弟子曾点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颇得孔子的赞许。这是一幅春秋末期世态人情的风俗画,生命的充实和欢乐盎然风中。阳光明媚,春意欢愉,人们沐浴、歌唱、远眺,无忧无虑,身心自由,我们似乎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煦,歌的嘹亮,诗的馥郁。
老子也徘徊在这春末的暖阳中,他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景象:“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在他的耳边,是呼喊声、应诺声、斥责声,世事喧嚣纷扰,世人兴高采烈,就像要参加盛大宴席,又如春日登台览胜,媸妍良善邪恶美丽狰狞,又有什么分别,谁又能够分辨?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如此忧伤而又抒情的语气,在老子散文般的叙事中,并不少见。在茫茫人海中,老子反复抒写自己“独异于人”的孤独与惆怅,在“小我”与“大众”之间种种难以融合的差异中,老子在反思,在犹豫,在踟蹰,在审视众生,在考问自己。这孤独和惆怅曾吸引过年幼的孔子,而这一次,他想问的是,孤独和惆怅背后的机杼。
历史的天空,就在这一刻定格。
一个温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一个智慧狡黠,其文潇洒峻峭,秋般飘逸。他们是春秋时代的春与秋。2500年前的这一刻,他们终于相遇。司马迁以如椽巨笔记录了这历史的一刻: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妙趣横生的描画,读来令人浮想联翩。
老子直言不讳。他认为孔子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其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老子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他建议孔子,抛弃他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孔子、对于世人,都是没有好处的。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中国思想史上两位智者的相遇,更是两个流派、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激发。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别有深意。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一段生趣盎然的历史悬案。时光远去,短暂的四次会面,诸多细节已不可考,其对话却涉及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所有核心内容。毋庸置疑,孔子的思想就是在数次向老子讨教中逐步形成和成熟的,与此同时,孔子的提问也敦促老子的反思。司马迁评价老子之学和孔子之学的异同,历数后世道学与儒学对于他者眼界、胸怀的退缩,怅然若失:“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这次问礼对于孔子,是晴天霹雳,更是醍醐灌顶。
孔子辞别老子,沉吟良久,对弟子们感慨:“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能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而龙,御风飞天,何其迅疾。回味着与老子的对话,孔子说:“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1600年后,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引用诗人唐子西的话来表达他对这位坦荡求真、不惧坎坷的君子的崇敬之情:“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老子与孔子性格迥异。老子致虚守静、知雄守雌,孔子信而好古、直道而行。然而,老子作为周守藏室之史,孔子作为摄相事的鲁国大司寇,两者自然都有辅教天子行政的职责,救亡图存的使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春秋左氏传》评价,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翻开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不难看到其中充斥的血污和战乱。诸侯国君的私欲膨胀引发了各国间的兼并战争,诸侯国内那些权臣之间的争斗攻杀更是异常激烈,“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以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诸侯割据,礼教崩殂,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坠落,世袭、世卿、世禄的礼乐制度渐次瓦解,各国诸侯假“仁义”之名竞相争霸,卿大夫之间互相倾轧。值此之时,老子的避世、孔子的救世,不可谓不哀不恸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