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设计生活方式(28次生活方式的颠覆,28个品牌设计的思考)

書城自編碼: 385387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艺术理论
作者: 朱星海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130885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58.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人工智能新时代:核心技术与行业赋能
《 人工智能新时代:核心技术与行业赋能 》

售價:HK$ 105.6
西方文明4000年(战争与和平,野蛮与文明,沉沦与觉醒,记录影响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瞬间)
《 西方文明4000年(战争与和平,野蛮与文明,沉沦与觉醒,记录影响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瞬间) 》

售價:HK$ 93.6
樱照良宵(全2册)
《 樱照良宵(全2册) 》

售價:HK$ 83.8
长江小史
《 长江小史 》

售價:HK$ 59.8
智慧城市安全韧性评价与时空演化
《 智慧城市安全韧性评价与时空演化 》

售價:HK$ 93.6
流程即组织力:华为高效增长的业务管理逻辑
《 流程即组织力:华为高效增长的业务管理逻辑 》

售價:HK$ 78.0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全十四册)
《 资治通鉴全本新注(全十四册) 》

售價:HK$ 1873.8
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第一辑)
《 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151.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69.0
《 艺术与观念:立体主义 》
+

HK$ 160.0
《 艺术与观念10:达达与超现实主义 》
+

HK$ 70.0
《 千只鹤 》
+

HK$ 162.8
《 现代主义群星闪耀(一场现代主义的流动盛宴,咖啡馆、酒馆及其他灵感聚集地) 》
+

HK$ 182.2
《 局部.伟大的工匠 》
+

HK$ 185.0
《 埃及神庙(完全埃及系列) 》
編輯推薦:
本书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谈设计,作者讲述了作为生活方式品牌设计师的设计观,分享了自己对品牌设计的独到见解。开篇以中外喝茶方式的不同为切入点,引出生活方式受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导致设计外在形式的差异。提出设计不能单纯模仿,应遵循人类的自然生活方式,注重在地文化,主张贴近生活的设计理念。同时,阐释了熟悉感、陌生感、孤独感等感官体验对设计的影响。
本书是作者继设计类图书《设计研习》后又一新作,对年轻设计师和对生活方式有独特追求的读者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內容簡介:
生活方式包含了衣、食、住、行、用、赏、游的方方面面,从茶馆到书店,从咖啡到旅行,全新的生活理念近年来持续升温。如何设计生活方式也广受关注。作为成都知名的生活方式品牌设计师,本书作者从成都出发,结合自己亲手设计的知名品牌案例,从逻辑到美学、从视觉到空间,去讲述如何设计生活方式品牌,涵盖的品牌包括:明月远家、木墨、卓锦和驾咖啡等。
關於作者:
朱星海
品牌设计师,研习品牌设计公司创始人。
1981年出生于吉林长白山,先后在长春、广州、成都三地读书、工作与生活,现定居成都。
2018年创办成都研习品牌设计公司,专注于生活方式领域的品牌设计咨询,主要作品有远家、木墨、卓锦、驾咖啡、不知春斋、众书房、诗婢家、寻麓书馆、何师烧烤、四川省歌舞剧院、此刻博物馆等。
2020年,参与万科物业品牌升级,为万科物业更名后的全新品牌万物云设计了品牌标识。2022年,万物云在港交所上市。
2021年,在成都轻安举办研习设计展。
已出版的著作有《设计研习》《升级:成长品牌的突围之路》《品牌行销九式》《大众娱乐大众:新娱乐营销攻略》等。
目錄
001六个柿子身在何处——从喝茶到生活方式
015落地窗外那棵古树——被设计的生活方式
023美是效率的敌人——设计感
033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去设计木墨
067童年里的隐秘孤独——情绪的设计
079与自我舒服地相处——明月远家
099与众不同的猴面包树——陌生感
109濯锦江边两岸花——从蜀锦到卓锦
123用咖啡勺丈量出的人生——咖啡与旅途
131旅行自由,也要咖啡自由——驾咖啡
15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孤独感
內容試閱
序言
2016年初夏,我旅行至台北。在诚品敦南店喝咖啡时,我买了一包充满文学意味的咖啡豆,叫作“猜火车”,名字的灵感来自于欧文·威尔士的同名小说。这包咖啡豆我一直没舍得喝,留存至今。令人遗憾的是,台北敦化南路上这家最早的诚品书店已于2020年歇业。据说它是全球第一家二十四小时书店,不知点亮过多少爱书人的漫漫长夜。
喝完咖啡,我又步行到离书店不远的小茶栽堂喝茶。当时,大陆的新茶品牌方兴未艾,我也是初次发现,设计可以让长期活在过去的中国茶重回当下,和法式甜点搭配在一起,赢得年轻一代的喜爱。回酒店的路上,曾经去过深圳的台北计程车司机与我聊起大陆的崛起和台湾的衰落,话语里充满失意。车窗外,很少能见到工地上的吊塔,满眼都是20世纪的建筑,而彼时的中国大陆正处在遍地起高楼的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企业都在计划扩张。
从台北带回来的那包咖啡豆启发了我对生活方式品牌的好奇心,并让我站在商业的视角,重新认识到文学和艺术的价值。这两样东西我并不陌生,在我成为品牌顾问和设计师之前,我曾经出版过一本小说,并在国内最好的艺术品拍卖行工作过多年。也是从那时起,我将工作的重心转向生活方式品牌的咨询与设计。回首七年来已逝的光阴,我感到无比欣慰。生活方式所给予我的滋养远远多过我所付出的努力。
如今,每天在咖啡馆里读一小时书已成为我日常的生活方式。我也经常旅行,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重返自然。我又开始提笔写作,偶尔还在大学或咖啡馆里讲讲品牌设计课,试图把这些年来对设计生活方式的一些认知分享给更多人。
在设计生活方式时,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旅行者,永远走在通往未知的路上,一直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第一章 六个柿子身在何处——从喝茶到生活方式
成都城北有个昭觉寺,门庭上悬挂着“第一禅林”的手书,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在这里圆寂。听说“禅茶一味”是圆悟 克勤禅师最早提出的,如今被日本茶人奉为茶道之源。日本茶 道受禅宗影响颇深,就连他们的茶室设计也源于对禅堂的效法, 禅堂里供着的佛坛就是茶室里壁龛的原型。
宋代被看作中式美学的高峰时期,这与禅宗对个人主义和 自然主义的推崇不无关系。在当时的中国北方,儒家思想主导 着一切。人们遵循祖先的遗训,强调君臣伦理、父子纲常,个 人意志常常受到压抑。然而在长江以南,主张心无外物的禅宗 思想开始盛行,许多生活在南方的人开始关注内心、当下和生活日常。宋代绘画、瓷器及物具的清简、留白和其后的元、清 时期的风格相比,无不透露出一种美学上的自信。
宋代的极简美学在南宋时期发展到了鼎盛,这与禅宗画的 高峰几乎同步。南宋蜀人牧溪所绘的《六柿图》,没有背景、阴影和透视关系,甚至没有时间感,全看不出这六个柿子身在何处,寥寥数笔,仅凭笔墨的浓淡之别,却有种“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意。当下看来,很难觉出那是八百年前的画作。如果隐去作者名姓,将其说成是当代笔墨,恐怕也会有人信以为真,这也许就是《六柿图》的出世之处。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说:“牧溪是中国早期的禅僧,在中国并未受到重视。似乎是由于他的画多少有一些粗糙,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几乎不受尊重。而在日本却受到极大的尊重。中国画论并不怎么推崇牧溪,这种观点当然也随着牧溪的作品一同来到了日本。虽然这样的画论进入了日本,但是日本仍然把牧溪视为最高。由此可以窥见中国与日本不同之一斑。”
牧溪的《六柿图》常被拿来和日本龙安寺石庭一起讨论,被 当作禅宗精神的外化之物。它的影响已经不止于日本枯山水,更越洋归来,成为东方极简主义的精神内核,对庭园、建筑和 平面设计都有着重要影响。牧溪在中国本土未得到足够重视,缘于中国绘画的主流审美是繁复而非极简。还有个原因是中国 画界名家辈出,如群峰林立,即使是极简一派,也还有更为突出的八大山人,牧溪未被看重也算情有可原。
我曾寻访过京都、奈良等地的茶室,它们多是些平淡无奇的木屋或草庵。室内算不上开阔,一般能容纳五人左右,布局极其简单,全无繁华的装饰。茶室的垂檐很低,对着庭园的拉 窗也并不以大为美,多贴着娴静的和纸,将强烈的光线隔绝在外,使室内现出幽玄之美。人一旦进入茶室,便置身于静寂的氛围中,内心也跟着平静下来。
京都慈照寺东求堂中有一间叫同仁斋的茶室,被视为日本国宝。慈照寺是足利义政将军传位于子后的隐居之所,同仁斋 曾是他的书房兼茶室。无印良品在这里拍摄过一张茶室的海报: 一只白瓷碗置于茶室中央,正对着半掩的拉窗,窗外可见庭园一隅,除此别无他物。无印良品想以此来表达品牌在日常中寻求简单的美学观念,这种观念无疑是对日本传统美学的继承。在当下,如果要选出一个品牌代表日本的主流审美,首推无印 良品。它的产品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汤匙,大到住宅,无不围绕“极简”这一设计理念展开。极简的背后,是“空”的哲学,与日本主流审美如出一辙。
日本是个美学意识相对统一的岛国,这与中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像日本、丹麦、荷兰这样国土面积不大的国家,自然风 物相当一致,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很接近。由于资源有限,匠人们会物尽其用,尽量将产品发挥到极致。比如,丹麦盛产一种叫山毛榉的树,这种木材适合制作音箱的箱体,丹麦因此发展出了许多享誉世界的音响品牌。北欧诸多国家由于靠近北极圈,昼短夜长,人们有大把时间用来打发漫漫长夜,待在家里的时间便多,北欧的家居设计也因此长期位处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日 常生活方式千差万别,很难用单一的观念来概括。长江是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的南北分界。长江以北,冬季多萧瑟,在黑、 白、灰的布景下,人们往往更喜欢明艳的色调。我一直觉得下过雪的故宫是北方建筑美学的杰作。红墙与金瓦间点缀着景泰 蓝色的檐廊,在雪景的衬托下,紫禁城褪去了繁华与躁气,只留下静谧与庄严。而在潮湿多雨的江南,审美的高点落在了民间。白墙黛瓦的徽州民居,经年的雨水在山墙上留下岁月的痕迹,残瓦、霉污和寄生于阴暗潮湿处的苔藓让老宅多出了几分沉寂之美。
除以长江划界的南北之别外,东西气象也是形态万千。东部既有上海这样的当代都市,又有极具古典之美的苏州园林。西部是广袤的多民族聚居地,山地和高原将来自东部的城市文化隔绝在外,即使有少部分流入,在与当地特有的人文、宗教相互融合后,也发展出了与众不同的审美和生活方式。在这样复杂的前提下,试想哪个品牌敢于代表整个中国呢?恐怕一个都找不出来。如果将日本的美学意识概括为极简,中国的美学 意识则是多样性的集合。
喝茶方式的不同能够反映生活方式的差异。日本从效仿中国宋代的喝茶方式开始,逐渐渗入禅宗精神,在本土发展出自己的茶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本出产的茶叶多为未经发酵 的绿茶,品类十分单一,可供发挥的空间也相对有限。因此得以专注于饮茶方式,从起造茶室、制作茶器到茶会活动,逐渐发展出一套仪式感十足的喝茶方式。
与日本一水相隔的中国,被称为“世界茶源”, 茶的品种 和类别纷繁多样。福建有武夷岩茶、福鼎白茶、铁观音等,云南有普洱、滇红,四川有雀舌、毛峰、茉莉飘雪、蒙顶黄芽、雅安藏茶,浙江有龙井、碧螺春、安吉白茶,广东潮州有凤凰单丛,广西有六堡茶……近年来,云南也开始用当地的茶树叶子制作白茶,贵州、四川一带产的茶叶又被运到福建、浙江,做成了龙井或金骏眉 。且不说茶叶的小品类不计其数,连制茶的工艺也千差万别 。就泡茶方式而言,福建人讲究斗茶,潮州人善饮工夫茶,四川人喜欢坐在院坝里喝盖碗茶,藏族群众喜 欢用康砖做酥油茶……一方水土一方茶,都是当地生活方式的反映。
我常被茶人请去他们的茶室喝茶,屡见博古架上陈列着各 式茶器,有的高深,有的开敞,有仿宋的青白瓷,也有粗制的 柴烧。壶的产地各不相同,宜兴的紫砂、建水的紫陶……不胜枚举。喝茶时,茶室主人往往因茶择器,若喝肉桂之类的高香 岩茶,常在每人面前摆上两个杯,高杯闻香,宽杯品茗。闻香和品茶是中国茶人喝茶时最重视的两个部分,这与日本茶道多有不同。
日本茶人更加注重饮茶的仪式感,并将这种仪式感发展成信仰。在日本茶人冈仓天心看来,中国当下的饮茶方式,即将茶叶放入茶碗,直接用热水冲泡,早已丢失了唐代的浪漫和宋 代的礼仪,昔日的崇高信念因朝代更迭被迫中断,茶之理想荡 然无存。又有许多当代的中国茶人,将千利休于16世纪在日本 创立的茶道礼仪当成“圣经”,教授茶课。在我看来,这颇有几 分数典忘祖的意思,全忘了我们的陆羽写过一本《茶经》。
中国从不缺少喝茶的智慧。中国茶与日本茶好比唐诗和俳句,前者意境更加深远,荡气回肠中又有精神寄托。相比日本茶道,中国人更注重茶的本质——茶味。烧炭煮水、因茶择器,这些外在的形式都是为了泡出一道好茶而做的准备。对于茶叶 而言,这难道不是十分的尊重吗?试问,若以茶的滋味而论,又有哪个国家的茶可以和中国茶相提并论呢?
苏轼在诗中写道:“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我在云南见过乡下人用柴火焙茶:在灶膛里拢上炭火,将普洱 茶叶盛在粗制的陶罐中,再往里面注水,水在陶罐里沸腾时,茶的香气扑鼻而来……如今回想起来,仍觉得这才是茶之真味。这种冲茶的方式,相较于近乎教条的日本茶道并不逊色。茶文化已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中国人抛弃了宋时的饮茶方式,宋诗里追求的人生境界却沿袭至今,文人雅士、乡野村夫皆是如此。
若说起喝茶的仪式感,英国人值得一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英式下午茶不仅在欧美根深蒂固,在东方也相当普及。初到成都那年,有人约我去喝下午茶,在鹭岛一间英伦风格的茶室。我点了一壶大吉岭红茶,茶器是西式的,骨瓷的杯身外侧 绘着缠枝花卉,杯口上镶嵌着金边。三层盘碟里盛着精致点心,令人赏心悦目。我没有去过英国,算是英伦生活的门外汉,只在英国作家的小说里有过一点浅陋的见识。后来看英剧《唐顿庄园》,才算是大开眼界。剧中有各种英式下午茶的场景,让人叹为观止。庄园里有专门的茶室,空间阔绰有余,摆满古董家具,盘碟极尽华丽,来客也都身着盛装,这样的场合不仅是饮茶,也是社交。
剧中也有一些简单的下午茶场面,比如在室外,一棵繁茂 的树下,只有一桌两人,然而仪式感分毫未减。老妇人头戴垂着蕾丝花边的帽子,手戴白色手套,身穿束腰礼服,极尽优雅之能事。喝杯茶都如此讲究,难怪在英国人眼里,美国人的生 活方式就显得粗陋了。
在英国,比下午茶更隆重的是晚宴。餐桌上摆满银质餐具和烛台,不仅要擦拭得溜光锃亮,水晶酒杯也要纤尘不染。我还在拍卖行里工作时,有位中国藏家在欧洲购买了一幢破产的古堡,并把能搬动的东西尽数运回了中国,包括三十四幅维多 利亚时期的油画和全套银制餐具,其中仅餐勺就有十几种之多:主餐勺、中餐勺、茶勺、咖啡勺、圆汤勺、分菜勺、贝壳勺、雪糕勺、色拉勺、长柄搅拌勺等,式样之多远超我的想象。每一种勺子都有它独特的用处,拿错了便有粗陋之嫌。我曾站在一排银制餐具面前时想,如果我受邀去参加一场英式晚宴,多半会尴尬至极。我是靠一双筷子培养出饮食习惯的,在这般繁 复面前,难免无所适从。很多西方设计师热衷于餐具的设计,就连许多颇有名望的建筑师也参与其中。然而东方设计师却鲜有人去设计餐具。筷子这种东西,从古至今,从中国到日本、韩国,似乎都大同小异,少有可发挥的余地。面对闪闪发光的银质餐具,我们也多少会有些不适之感。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写道:
我们一旦见到闪闪发光的东西就心神不安。西洋人的餐具也用银制、钢制和镍制,打磨得锃亮耀眼,但我们讨厌那种亮光。我们这里,水壶、茶杯、酒铫,有的也用银制,但不怎么研磨。相反,我们喜爱那种光亮消失、有时代感、变得沉滞黯淡的东西。无知的女佣将带着锈迹的银器擦拭得光亮如新,反而遭到主人的叱骂,这种事儿谁家都曾发生过……我们喜欢那些带有人的污垢、油烟、风沙雨尘的东西,甚至于挖空心思爱其色彩和光泽,而且一旦居于这样的建筑和器物之中,便会奇妙地感到心平气和,精神安然。
如果说,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审美上是繁复与极简的差别,那么东方人和西方人之间便如同隔着一道高墙。西方美学外向,讲求形式。东方美学由内而外,注重精神内涵。早年,我们对 中国传统文化不够自信,西风东渐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远离了本土的审美。诸多前面带了“洋”字的生活用品以 及今天仍在使用洋品牌名的国货之光便是最好的例证。这些年发生了一些改变,我们正在回归自我,开始正视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
路易威登在非洲拍摄过一系列平面广告,主题叫“与路易威 登一起去旅行 ”。其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在一望无际的非洲沙漠中,堆叠着二十几只路易威登的行李箱,广告模特身穿长款风衣和高帮皮鞋,坐在一堆箱子的最高处,左右两手各拎着一款路易威登的提包。在我看来,广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是当下生活方式的倒影。试想在非洲这种旅途不便的荒野之地,带着一整车沉重的旅行箱去旅行,必定也会带着许多随行之人,否则这种旅行便成了劳苦之旅。欧洲人的旅行方式和喝英式下午茶的方式十分相似,这与我们东方人的旅行方式大相径庭,我们喜欢“兴来每独往”的随意,追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境。如果让我带着一大堆家当去远行,我情愿待在家里,哪儿也不去。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批评非洲人的着装不够“文明”。试想在非洲那种炎热的地方,整日穿着系了领带的衬衫,外面再套上件西服,在少有空调的环境下,不得热病才怪。“文明”的代价很高,一个地方的在地生活方式往往饱含着当地人的生活智慧。
近几年流行的露营也是源于欧洲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欧洲人是背上帐篷、睡袋等装备到山野里去,亲手搭建营地。然而到了中国,虽也有少数户外爱好者照着原样去践行,但看看那些游客盈门的营地,哪个不是早早就搭好帐篷,支起炉灶,甚至修建好淋浴房和厕所,只等游客光顾?
生活方式因人而异,讲究因地制宜。作为生活方式的设计师,我早年曾受北欧品牌的影响,对其地的生活方式深爱有加。装修房子、选择家具,无不以北欧设计师所建立的审美标准为参照。然而当我有了些生活阅历,在被琴、棋、书、画、诗、酒、花的世界熏陶后,便觉出了北欧生活方式的局限。它除了外在形式上的美感让我喜欢之外,很难让我打心里爱上。我们自小便不是在北欧的风土环境中长大的。这个时候,日本品牌所传递出的生活美学闯入了我的视野,那种由内而外的精简和克制让我一见倾心,审美趣味也跟着回到东方。
然而,人过中年,我跑遍了中国的大好河山,见识了些文化遗存,逐渐觉出本土文化的丰饶,于是开始研究起我们自己 的美学经验和生活方式来。我把一年中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旅行,每天在咖啡馆里翻书,去探访各种独具特色的小店,和有趣的人闲聊,不知不觉中,我已置身于自己营造的生活之中,从中获得滋养。我又将这些经验总结出来,用在设计中,去改变他人的生活。
我时常去川西高原旅行,见着些颇具风貌的当地民居,都与我小时候在长白山下住过的红砖房大有不同。房屋的高度、窗户的大小以及和牲畜的相处方式,看上去都与设计无关,又似乎是精心设计过的。我收集与衣、食、住、行、用、赏、游 相关的各种经验,试图从过去中汲取灵感,去想象和构建未来生活的样子。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