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时间的故事

書城自編碼: 384806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张丽英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1189642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3.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危机与秩序:全球转型下的俄罗斯对外关系
《 危机与秩序:全球转型下的俄罗斯对外关系 》

售價:HK$ 405.6
西域考古记 世界科普名著经典译丛(精装)
《 西域考古记 世界科普名著经典译丛(精装) 》

售價:HK$ 106.8
数字图像处理——使用MATLAB分析与实现(第2版)
《 数字图像处理——使用MATLAB分析与实现(第2版) 》

售價:HK$ 82.8
陪你的情绪坐一坐
《 陪你的情绪坐一坐 》

售價:HK$ 71.8
公开的密谋
《 公开的密谋 》

售價:HK$ 70.8
可怕的战争——美国内战及其创伤(第三版)
《 可怕的战争——美国内战及其创伤(第三版) 》

售價:HK$ 177.6
超能团队:提高团队绩效的30个工具   [英]帕梅拉·汉密尔顿
《 超能团队:提高团队绩效的30个工具 [英]帕梅拉·汉密尔顿 》

售價:HK$ 82.8
渡鸦的文化史
《 渡鸦的文化史 》

售價:HK$ 94.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9.6
《 万般滋味,都是生活: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 》
+

HK$ 73.9
《 人间草木(插图本) 》
+

HK$ 83.6
《 了不起 》
+

HK$ 60.0
《 正是橙黄橘绿时 》
+

HK$ 92.4
《 我与地坛(精装插图珍藏版2020) 》
+

HK$ 62.7
《 秋园 》
編輯推薦:
从第一部分——根,到第二部分——我的小城,再到第三部分——生命之声,作者以时间为线,将看起来如家长里短,却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似邻家姐姐般亲切,又不失“杯水人生”般,以生活点滴映射人间百态,正如作者在跋里写的——“最好的日子是将一个美丽的心愿,交给一个一个的日子,最后时间会给出美丽的答案。”“珍惜时间的人,最终被时间记住了。虽然呈现方式不同,但各有各的存在方式。”“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时间里忍耐。人生的许多悲剧,多是源于对时间的否定。”“平凡人的日子充满了种种考验和辛酸悲苦,平凡的日子更需要包容和勇敢。平凡人,更多的生命体验是担忧,没有太多保障,唯一的保障就是日复一日的耕耘和奋斗。就像我的父母姐弟,以及我遇到的可爱的人、不可爱的人,都在与自然、与人、与时代、与世界的种种交集中,常常惶恐不安。可,无论怎么难,只要握紧了时间,也就握住了生活”。愿我们都能珍惜时间,握紧生活。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根,记录了作者17岁以前,以作者的视角,展现的我国东北农村的生活现状,以及作者融注其间的情感记录;第二部分——我的小城,作者选取中东铁路的出境点的小城来记叙,作者希望通过这些记录,可以展现这个城市30年的变迁的一角;第三部分——生命之声,作者把对生命的感悟和敬畏融注笔端。
關於作者:
张丽英,出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恒山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任职于绥芬河高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16年开始在《北方文学》《散文诗》《岁月》《散文选刊》等发表散文、诗歌等百余篇,代表作有《时代里的时光》《雪的故事》《秋叶》《父亲的土地情》等。曾合著出版诗集一部。
目錄
目录
第一部分?根
家乡,我们来的地方 002
那些时光 005
时代里的时光 008
西山四季 010
似水光阴 012
拜见大伯父 020
石 022
珍惜 024
收麦子 026
有个女人来过 029
回家 031
父亲的土地情 033
刻入生命的味道 035
四伯父 038
根 044
端午情 046
黄牛 048
好好活着 050
趣事记忆 053
一副对联 060
我们的童年 063
我的姐姐 065
第二部分?我的小城
我的小城 078
故乡如兰 082
与时光同行 084
雪冬 089
那一年 092
春生物华 095
恒久的春天 097
城市光影 099
夜雨敲窗 105
校园记 107
冬日阳光 109
生命的回声 111
行走的夜晚 114
记一次读书交流会 116
一段路 118
一生要搬几次家 120
雪从天降 124
太阳照过来 127
校园的秋天 132
第三部分?生命之声
因为去深爱,所以会飞翔 136
今天是教师节 138
惜福 140
追旅 142
静守一段光阴 144
我和梅 146
木青 149
载爱车程 151
大栅栏 153
三月樱花飞 155
北京四月 157
清华园 159
有多少事从梦中流出 162
两个人 166
未命名 169
人生两翼 171
北京盛夏 173
走向林徽因 176
这一方天地 179
秋 182
文学来自生命的声响 185
雨来了 187
师大夜市 189
在青岛的日子 192
崂山呼唤 197
时时擦拭心灵 205
用诗句构筑凝望 207
诗句构筑的凝望 209
怀念萧红 216
那时青春 221
留梦阿勒泰 224
昙花遇 225
去看油菜花 228
情愫 230
跋:时间的故事 233
內容試閱
/?留住光?/
舟自横
近几年,我基本放弃散文写作。大抵原因有二:一是我的散文基本都是激情写作,耗时耗力,不如诗歌来得痛快;二是人的记忆有限,乡土散文写作会达到记忆与技术的极限。记得有人说过,人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20万字就已经足够了。倘若再写下去,如果不改变语言与叙事方式,便会穷途末路。对此,我深以为然。
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乡土与乡情之类的散文。这类散文,往往能够找到时代的共同记忆。尽管生活环境千差万别,但每个人的青春模样大抵一致,无论生活还是学习。看着这些文字,与其说是在阅览别人的生活,不如说是在寻找自己的影子。
我与张老师算是同龄人。正因为如此,她的散文散发出来的气质、风貌、魂魄,与我的生命历程有些契合。
她收入集子中的散文,我以前读过一些,再读,会觉眼前一亮,她越写越好。无论语言的准确与练达、结构的敞开与收敛、立意的宽阔与高蹈,还是叙事的沉稳与清晰,都恰到好处,像一缕缕微光穿过琐碎的生活尘埃。
因为偶尔写诗,便喜欢语言的特质,包括散文。我阅读散文有个习惯,看几行开头和几行结尾,对作者的基本功力便略知一二。尽管我个人散文写作算是刚刚入门。
好诗歌是“无理而妙”,所谓的“无理而妙”是诗之奇趣构成的原则之一。对于散文而言,也是如此。泥古循法的散文,看起来很周正,但毫无生气可言,也少了新意与突围。散文是没有窄化、没有体裁、没有边界的,所谓“形散而神不散”,说的正是这样的奥义。
看来,张老师已经悟透了。
匍匐于大地汲取能量,才能更好地迎风站立。从开始的乡土散文,到如今的生命体验,再到捕捉时空浩瀚里的点点星光和露水,张老师有了新的开掘与提升。而写作的自觉,更使她跨入异质的空间成为可能。
时代在变化,而散文写作处于“脱胎换骨”中。生命体验和非虚构散文如今大行其道,这其中有历史的因素。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的庞杂与琐碎。大时代也好,小时代也罢,我们不得不告别那种单一的农耕生活而进入信息社会。钢铁也会哭泣或欣喜,水泥也能长出向日葵。对此,我毫不怀疑。
这个时代的写作,必须“卑微”地将身子沉下去,即使悲悯的笔墨,也必须像光那样进入灵魂,唯其如此,我们才不至于被文字抛弃,不至于浮光掠影在写作的大海上浪荡一生,及至虚无和消逝。
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么多,有些偏离序的本意。但我想,我说的这些,既是自勉,也是对张老师未来写作的希望。
写什么、怎么写,其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留住光。
自序
/?杯水人生?/
张丽英
先说说为什么要写作吧。50年间,经历了一些事儿,这些事儿仿佛在生命里睡去。50岁时,忽然醒来,生命有话要说。常言道:五十知天命。到了中年,人越来越沉默,抑或习惯了一个人化解难题,慢慢地很享受这种状态。可人是有感情的,人生也是有话要说的。在不愿说又不能不说之间,我钟情于读书和写作。
写作之后,慢慢地体会到自己所能承担之少:宇宙神秘浩瀚,云谲波诡;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而逝。李贺在《梦天》诗中驰骋幻想“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九州渺小如九个小点,大海小如一杯水,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宇宙中渺小到如飘浮的尘埃。可人生又是有意义的,许许多多的真情可抚慰辛劳而短暂的一生。写作,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儿,至少我每每写作时都会思考,渐渐地让我和世界的距离尽可能缩短。
回望过往,我常常知足和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50年来,作为生命的个体,我有着怎样的经历,又如何在东北的这片土地上生存;伴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我又有着怎样的生活,以及有着怎样的生命体验。我开始了半生的回忆,也开始了对以后人生的规划。于是,生活的全部热闹和喧嚣沉静了下来,就像大海进入杯中。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根”。主要记录了我17岁之前,20世纪80年代东北农村的生活状况,而这些是我和我的父亲张凤学、母亲张瑞芳、大弟张义国、二弟张义良、姐姐张玉珍一同经历过的。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视角来展现,在记录我们如根一样的真实故事的同时,也记录了我姐姐和姐夫陈家生的一些生活片段。
第二部分是“我的小城”。我来到这座小城,参加了工作,和爱人结婚,有了可爱的女儿。在小城中,开始了我30年的教师生涯。这座小城是中东铁路的出境点,这里有英雄嘎丽娅纪念碑,有载着小城人情感的大光明寺、北海公园的日月湖。我于青春年少时来到这里,转眼已是30个春秋。30年如一日耕耘在三尺讲台上,30年不是一个影子,更不是空白,我将个人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也记录了小城30年来的发展变化。
第三部分是“生命之声”。包含我的经历,以及经由我生命的他人的经历,关于生命的路。
我曾和好朋友说过,其实我没有时间读书和写作,我写东西就像我的生存一样,都是在缝隙里活着,可我依然享受追逐光明的感觉。
我很喜欢一个词,“大道至简”。把一件事认认真真地做好,做到最好,像我的父亲种地那样,一切的土地都是好的,都能长出最好的粮食。日常穿衣也信奉简单就是美的道理,与人交往也喜欢简单,遇到复杂会产生障碍感。写作上,更喜欢简单地表达,《有个女人来过》简单地记录了一个女人被一个男人抛弃的故事,但我的意思是想借这个故事,提醒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心怀良知。“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的一次擦肩”“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万年修得齐白首。”既然遇见了,彼此就尽量多一些爱惜之情,以减少生命的悲凉;如果有不得已的情由要劳燕分飞,也要处理好,尽量避免人性的暴力。不能在一起了,但毕竟曾经在一起过,要记得彼此的好。
这是我开始写作之后的第一部散文随笔集,各方面都略显稚嫩,技法不足,内容上缺乏厚重感。但我写作的本意不是追求这些,我写作只求抚慰我对“真”的追寻。
曾读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说,写散文随笔需要勇气,因为写作的人,将自己完完全全地暴露出来,想起来都觉得可怕。可我喜欢这“真”,真实的生活从来都不是容易的。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丽的旗袍,里面爬满了虱子”。人生充满了种种华丽,也需要付出种种代价,因为,人从一出生,就注定投入一个家庭,携带着结结实实的基因密码,然后会遇到很多人,会融入一个大时代。我将这些写出来,写出大时代里的一个人、一些人、一代人,发现了一杯水里蕴含着海的命运。人生的滋味是甜的,也是咸的,太多的波折和动荡,都藏在波光粼粼的海水里,但也正因其包容,才有与日月同进退的壮阔。
我不喜欢听到不去惜命的事儿,人生来向生,莫为自己安排太多的心灵障碍。闲愁最苦,多为自己安排一些追求,哪怕会倒在追梦的路上。我姐夫陈家生是想活下来的,可惜,在哈巴罗夫斯克的一个中午突然离去,姐夫善良奋斗的一生和对生命苦苦挽留的痕迹,是一部厚厚的无字书,烛照着我和亲人的生命。
一直喜欢海子的一首短诗《夏天的太阳》,我想把它放到这里,表达我对那些赤诚生命的敬意。“夏天,如果这条街没有鞋匠,我就打着赤脚,站在太阳下看太阳,我想到在白天出生的孩子,一定是出于故意,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了解她,也要了解太阳……”
我从2016年开始写散文随笔,其中有一部分文章曾在一些纯文学刊物上发表过,我将这些整理成集。每一部分大体上按时间排序,我想无论在哪一个年龄段,成长都是必修课,我想看看我的写作在时光流转中有没有进步。
写作路上,得到诸多友人支持,这些爱都已化作我用心对待写作、不辍笔耕的动力,大恩不言谢。写作,永远在路上。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孟子·离娄》)走过人生50年,我的杯子更喜欢盛纳真诚、友爱、奋斗,盛纳清流。
写于2020年10月20日
定稿于2020年11月30日

/?家乡,我们来的地方?/
谨以此文,深深怀念我的青葱岁月和家乡。
岁月的长河里总有一首歌伴着自己。那青葱岁月里的童谣,一直响彻我生命的深处。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这首小时候的童谣教会了我查数儿,更带给我无穷欢乐。我和小伙伴们在我家的泥土小院子里,像一群小燕子一样,又像太阳下的小精灵一样,蹦着、跳着,蹦着高地跳着,扎起的羊角辫使劲儿地甩向天空,我们不停地唱着、数着,不停地唱着、笑着,笑声穿破童年的梦,直入云霄;天空蓝得像海,我们的欢快写满了小院,也写满了天空。那硬邦邦的阿拉伯数字,一个又一个地从我们欢快的心田里流淌出来,流向邻家,流向弯弯的乡路,流向正在成长中的小树,也流进了我最快乐的年华岁月里。那最清澈的和最响亮的,都成了我生命里的青葱音符。伴着欢快的童谣,我告别了最快乐的蹦跳时光,也告别了最无忧的年华。
那青葱的西山哈,我去了又去,来来回回,带着好奇的心和最美丽的梦。妈妈带我去地里干活儿,我渴了,去喝西山脚下的泉水,水真好,又清又甜;去抓河中石头下的蝼蛄,回家放到灶坑火炭里,烧熟的蝼蛄,又红又香;西山上有草莓,我家的那片地在西山道南,走过一个乡间小道到山上去寻草莓,那比黄豆粒大一点儿的草莓,绿绿的小粒,再过段时间就会红了。于是,我等着,盼着,天天走出家门,走过西街,蹚过西山前蜿蜒的河,爬到山坡上,那些自己不舍得摘的,已经被别人摘走吃掉了,还有被踩坏的,心疼了好一阵子,便把剩下的吃了。草莓很小,但很甜。西山坡的山花最绚烂,每到花开季节,山上的杏花先是粉红色的花苞,粉粉的惊艳在树枝和叶之间。当白天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时,那些粉红色的花苞会一夜开放,西山的坡一下子变得分外妖娆起来。西山的光特别足,特别亮,西山也会特别热,几天不去的西山坡总会给我带来不尽的惊喜。杏树枝上长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青杏,实在是等不及了,比高粱粒稍大一点儿时就开始摘着吃了,小小的青杏粒附着薄薄的一层绿,一咬里面全是苦苦的水汁儿。再过些时候,小青杏长成了小铜钱大小,这时候的青杏最好吃了,里面的汁儿不太苦了,青杏里面的膜不硬,一咬就碎,且不是很酸,吃起来口感好极了。一直吃,一直吃,可以一直吃到青杏变成黄杏,里面的核太硬了,外面的杏肉太薄了,直到吃不了为止。到了秋天,当我跟在妈妈身后去收地时,我会跑到西山去摘榛子,然后拿回家,坐在我家的泥土小院子里,砸榛子吃。榛子瓤里有一种浓浓的西山的味道,那是大自然的味道,那是幸福的味道。虽说一不小心榛子叶上的浆粘到衣服上再也洗不掉了,心疼衣服,可这阻挡不了我,阻挡不了我对榛子的喜欢,阻挡不了我对西山的爱。
那黄了又绿,绿了又黄,黄了又红,红了又白,白了又黑,黑了又黄,黄了又绿的西山啊,我带着好奇的心去追寻你,驻足在你的脚下去观察你:观察你的坡、你的树、你的光、你的草、你的高度。投进你的怀抱,感受你的香、你的汁、你的丰、你的温度。我把我的快乐写进你的坡、你的树、你的光、你的草、你的高度;我把我的爱融进了你的怀抱、你的香、你的汁、你的丰、你的温度。我的青葱的西山啊,你的多姿,你的真情,你的包容和大度,一次次地吸引着我少年时的脚步,让我一次次投进你的怀抱。躺进你的怀抱里,仰望你头上的天,梦想倏地腾空。
倏忽间,我长大了。我要告别我可爱的家乡,告别我家的泥土小院,告别我无数次深情拥抱的西山,告别我那无忧无虑的青涩年代。长大,就要勇敢地出发。
可不知道为什么,不管岁月被怎样拉长,不管我走多远,不管所到之处是否繁华,我总是钟情于:我的小时候,我小时候的伙伴,我小时候的农家小院,我小时候的那片青葱的西山。
那滋养过我生命情感和灵魂的地方啊,它的名字叫家乡。家乡,是我们来的地方。
写于2016年9月30日
2017年发表于《远东文学》第二期
2017年11月发表于《北方文学》
/?那些时光?/
17岁之前的岁月就像是天边的彩霞,永远有着最美丽的光。这种情深植在我的心根,常常在我孤独寂寞的时候,忽地长满了心房,温暖顺着血液,顺着我的心房流淌,流淌出了那些岁月里的时光。
我的记忆开始于哪一年已经不记得了,但爷爷把朴实、善良、厚道、贴心、慈祥融进了我7年的成长里。在日后的43年里,我常常用爷爷温暖的怀抱驱逐寒冷,化解伤害,撑起心灵依靠。
爷爷去世后,在爷爷住过的草房里,在爷爷曾来来去去的农家小院里,我和父亲、母亲、姐姐,还有两个亲爱的弟弟,过着相依相靠的生活。母亲把心给了父亲,最重要的是母亲把爱给了我们姐弟四个。我不记得当时家里条件具体怎么样了,只记得我们很幸福。每天只要能在一个饭桌上吃饭,父亲就会给我们姐弟四个夹菜,拿干粮。我们姐弟四个围着小炕桌坐在父亲、母亲身边,吃着母亲做的热乎乎的饭菜,开心极了。幸福跟着饭菜,一口一口地进了嘴里、小手里、小脚丫里,小小身体,肉乎乎、白胖胖,享受着和父母姐弟一起开心吃饭的时光。父亲每天在天空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时,就吃完早饭出发了,一走一天,很晚才回来,但晚饭我们一定要等到父亲回来全家一起吃。灯光下,有我的父母,我的姐弟,我的温暖的家。父亲默默无语,披星戴月,母亲说:“这一天忙的,脚打后脑勺。”为此我试验了母亲的话,但无论怎么努力,脚始终打不到后脑勺。村里人都夸姐姐好看。而我的性格则很欢快,跑来跑去,仿佛世界是我的,跳皮筋,踢口袋,玩嘎拉哈、老鹞子抓小鸡。两个弟弟怎么长大的记不清了,只记得他们很可爱。
夏天的时候,吃完晚饭,一家人要到院子里纳凉,母亲总是喜欢到道南柳树下凑热闹,妇人们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时清时不清的,但“嘎嘎”的笑声总让我觉得,小山村还挺热闹。消化了一小会儿食儿,就都回屋睡觉了。累了一天,躺下就都睡着了,睡得好香,第二天,又是浑身的力量。二弟曾在一年过年时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对联写的是“父子同心山成玉,兄弟团结土变金”。意为我们团结在父母身边,心朝着一个方向使劲儿。
后来队里实行大集体制度。大集体,就是全队的地大家一起种,一起除草、收割,饭也在一起做,大家在一口锅里吃饭,母亲称之大锅饭。走集体时,家里出几个人都行,但必须至少出一个人挣工分,家里出的人多,挣的工分也多。但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挣工分。到了一片地里,开始干活了,地里的垄有长有短,但工作量按垄算。我的父亲很愚钝,不知道去弄个短垄,常常是乡亲们干完活都回家了,父亲还在那儿干活,垄真的很长,可父亲的活实在细数。播种时,他会根据种的庄稼种类来确定苗眼的深浅,以及苗眼与苗眼之间的距离,还有土埋的多少;除草时,父亲会很小心,先从哪儿开始锄,锄下多深,都拿捏着,不只是除垄上垄下的草,苗根的草也要薅掉;秋季收地时,父亲总一棵不落地收拾得干干净净,板板整整。因为这样,父亲得了个“劳模”的称号。干得好不意味着干得少,这片地弄完了,又去弄下一片地,周而复始,虽说伺候地的质量不一样,但只要出工了,挣的工分是一样的。母亲又疼又气,就经常教育父亲:“不要死心眼,好不好?”父亲常常是默默地,不和母亲理论,只是偶尔会红着脸回应说:“你这是干啥呢!”
大锅饭没吃多久,大集体制度有了些许变化,地还是大家一起种,只是秋天按工分到队里把粮食领回家,自己做着吃。每一年按工分分玉米时,会有很多说道,小棒子玉米小、不实成,出不了多少粮食,但父亲不会去刻意获得大棒子玉米。
父亲的心于公厚道,于己更是一片赤诚。对我们和母亲,父亲给予了深爱。他常常会把锄掉的曲麻菜和婆婆丁带回家,挖田间地头的苋菜、灰菜、马齿苋等很多野菜,还有采摘刺五加嫩叶带回家。带回家后让母亲做熟了给我们吃。秋天,父亲会用他的布兜给我们揣回来榛子、刺玫果、山里红。家里如果有一点儿好吃的,比如鸭蛋、鹅蛋、鸡蛋,父亲总是让给母亲和我们姐弟四个,他自己不吃。
后来,我上学了,在课本里知道了,当年父亲带回家的那些个不被看好的、被我们吃到肚子里、流进血液里的野菜山果,都是弥足珍贵的宝,钱买不到。
写于2016年11月2日
2017年发表于《远东文学》第二期
2017年11月发表于《北方文学》
/?时代里的时光?/
队里大约在我7岁到17岁的10年间,发生了很多政策性的变化。在这10年的成长里,我深刻感受着社会轰轰隆隆的变化,沐浴着时代里的时光。
队里最初实行原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制,爷爷去世后不到两年,队部召集全队社员开会,通知大家除了自己家房前屋后的院子外,其余的地一律由队里收回,大家一起种、一起享用,一日三餐都到东头队部场院里吃。可以说,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这个制度在我家的队里实行不到半年就又开始实行另一种大集体,叫走社制。新制度实行了很多年,其间,队里发生了很多事儿。姐姐为减轻家里负担,由学生变成了社员,和成年人一起干活儿挣工分了。在那个大集体的年代里,队里来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知青姐姐们穿得都很漂亮,是她们让我知道了小山村外还有城市,还可以打扮得更美。后来,知识青年都返城了。
有一天,队部召集全队劳动力到东头队部场院开会。父亲开完会回来后,母亲问:“开会什么事儿?”父亲回答说:“走社制要停了,下一步实行包产到户制度。”母亲问:“说没说怎么分?”父亲说:“具体怎么分,国家有政策。按人口计算,一个人分二分地,咱家六口人,能分一亩二分地。”
关于包产到户,人们是欢欣鼓舞的,仿佛即将开始“海阔凭鱼跃”的人生,以满怀的热情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为了能让地分得公平、合理,队长和会计先把地分好,然后有好有赖地搭配着抓阄。
父亲抓到了三块儿地,分别是后沙包子、西岭岗、裤裆地。记得有一次和母亲上地,我问母亲:“为什么这块儿地叫裤裆地?”母亲说:“因地靠着河边,水渗到地里,地中间的洼处总是湿的。所以,就叫裤裆地。”父亲用这块儿地种大白菜,菜长得又绿又壮。
春天里,父亲带着我和姐姐,还有大弟去后沙包子种土豆,父亲在前面刨苗眼,我们往苗眼里放土豆芽子,低头哈腰起身用脚一带,又低头哈腰起身用脚一带,和父亲、姐姐、弟弟一起劳动的时光定格在简单重复的起落间。过了一个多小时后,腰越来越疼,好像有千万根针扎着腰眼儿,一阵泥土的清香随着微风吹过,不声不语,只是干活儿的父亲、姐姐和弟弟,已经把我落了很远。
在那两年多的时光里,父亲起早贪黑,甚至在有月亮的晚上一干就是一整夜,父亲用在走社时用心做事、精心耕作的丰富经验,为我和母亲、姐姐、弟弟带来了财富。队里人都夸父亲:“肯吃苦,种啥都长得好,收得多。”父亲收获的也不仅仅只有蔬菜和粮食。
一个能者多劳多得的大时代走进了村庄,走进了队里,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里。父亲因为有了姐姐的帮衬,承包了相应量的土地,我也在那一年的夏天去城里上学了。从此,我便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姐弟,离开了土地,离开了一家人一起劳作、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的时光,离开了就再也回不去了。那一年我17岁。
写于2016年11月4日
2017年发表于《远东文学》第二期
2017年11月发表于《北方文学》
/?西山四季?/
记下过往,深深品味生命的真谛。
经历了一个冬的寒冷,大地回春了,一切都在萌动,西山的美应运而生。树吐珠,草冒芽,山露生机,一场雨后,万物猛生,鹅黄猛然变绿,西山有了独一无二的新鲜空气,我被它养育着。雨后的水滴在树叶上滚动,小草在微风中轻轻晃动,鸟儿抖起被淋湿的羽翼,时时飞起,心情的雀跃用语言无法撑起,那一刻,小小的我差一点儿随着鸟儿一起飞去。水洗后的青山干净、透亮、舒心,一切仿佛又重新开始。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万物在春雨中孕育着。
时光飞逝,有了三春的光、大地的暖、春雨的润,西山迎来了夏季。家乡的西山一天一个样儿,树由浅绿变深绿,再到墨绿;叶由稀疏到茂密,再到郁郁葱葱,呼风唤雨。阳光下浓密的树,占据了山坡,风吹过时,树一晃一晃,形成了壮美的绿浪,站在山脚下较远处,放眼一看,心头顿生澎湃!西山夏季,山花盛开。芍药花,贵气端庄,粉粉的,红红的,一大朵一大朵的,娇艳中透着沉淀,花瓣一层层地展开,最后呈现出张开的小碗状大小,粉粉嫩嫩的,一簇簇地扎根在西山坡,一年又一年,将西山的夏季点燃,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野牡丹。还有一种花儿,叫矮棵树,也是一簇一簇的,树枝上长满了尖刺,枝上的叶不多,也不大,长圆形;在山花烂漫的夏季,在绿叶和带刺的枝上长出粉色花苞,那花朵不是很大,但花瓣很多,紧凑娟美,像青苹果那么大小,一朵朵的粉花,缀在绿叶间,令人陶醉,它的名字叫野玫瑰,也叫蔷薇。玫瑰花,西山的爱。西山除了这些花,还有一些矮小的草花,红的、黄的、紫的、白的、蓝的,以及杂色的,它们不争不抢的,在树荫下,在地头间,在道路旁,在小溪边……花朵不大,但仍在花开的夏季,美艳芬芳。西山山上,西山脚下,花开烂漫,万物生机无限。
8月的一场雨后,有一种东西开始悄悄萌生,它们或依附在树根下,或贴于地皮,或隐藏在微黄的草里,万物生长在夜里。晴天后,再等个一两天,你会发现那大大小小的真菌菇,一棵一棵、一簇一簇地破土而出。经历了风,搏过了雨,沐浴了阳光,承受了黑寂,几经深扎根,西山迎来了沉甸甸的秋季。山榛、山丁、山葡萄、山松子、山刺梅果,以及西山后坡深处的山核桃……白菜、土豆、萝卜满地,放眼望去,金色万里,沉甸甸的谷子,以及成熟待收的黄豆、玉米。万物告别涌动,开始下沉,水清澈,天高远。“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收获,不需要太多言语。当然,西山也会寂寥,这家乡的西山啊,在秋天强劲的西风里,树呜呜地叫着,树叶呼呼地飘零着,冬天快来了。
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西山在乡亲们的呼唤中迎来了霜降,迎来了小雪、大雪,冬季来了。
寒冷中,西山脚下蜿蜒的河结冰了,没有了春天里的叮咚、夏日里的水响,也没有了秋的沉静,现在只是结冰、沉寂。雪花鹅毛大,一片一片地落下,静静地落在西山坡上。西山被大雪覆盖,万物深藏,整座山变成了白色,一望无边,连绵起伏。偶尔扬起的大烟炮,也会将西山笼罩。
西山的四季啊,春雨、夏花、秋实、冬藏,给了我无尽的启迪,也深深地融进了我成长的岁月里。

写于2016年11月3日
2017发表于《远东文学》第二期
2017年8月发表于《丰泽文学》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