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形式语言学新发展研究

書城自編碼: 384711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程工、沈园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573357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70.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售價:HK$ 140.8
论美国(附赠解读手册)
《 论美国(附赠解读手册) 》

售價:HK$ 140.8
无人机飞行原理与气象环境(第2版)
《 无人机飞行原理与气象环境(第2版) 》

售價:HK$ 31.9
理解性别差距:美国女性经济史
《 理解性别差距:美国女性经济史 》

售價:HK$ 90.2
从助理到合伙人-青年律师业务进阶指南
《 从助理到合伙人-青年律师业务进阶指南 》

售價:HK$ 74.8
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
《 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 》

售價:HK$ 217.8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修订二版)
《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修订二版) 》

售價:HK$ 107.8
德州扑克自学一本通
《 德州扑克自学一本通 》

售價:HK$ 55.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9.4
《颈肩腰腿痛的精诊简治》
+

HK$ 57.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六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

HK$ 92.9
《托马斯微积分(第11版)(影印版)(上册)》
+

HK$ 82.5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5版)》
+

HK$ 98.8
《方剂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HK$ 142.6
《金融学(第五版)(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国家级精品课》
編輯推薦:
本书旨在介绍形式语言学近 20 年来的新发展研究,分上篇和下篇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上篇为句法篇,主要讨论生成语法的现状,包括了既有著作中一般不包括的形态/词库和生物语言学方面的内容;下篇为语义篇,主要讨论形式语义学的发展,包括了语义学已有研究中尚未系统梳理的本体研究以及方法研究。所以,本书的内容相较于既有的著作也更为翔实,主题涵盖范围更广,希望由此增进国内研究者对前沿理论的了解,掌握新的分析体系。
內容簡介:
本书分句法篇和语义篇两个部分,较为翔实地介绍、阐述了形式语言学近20 年来的发 展情况,内容的前沿性和丰富度领先于国内外同类著作。其中句法篇介绍了生成语法的最 新理论模型——最简方案,包括其背景情况、总体架构和核心概念(合并、语段、加标等); 语义篇重点围绕意义标准的切换展开论述,覆盖多维语义、语境依赖性、语义本体等研究话 题以及诊断测试、实验等研究方法。 本书可以作为高校语言学方向研究生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对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也有 较高参考价值。
關於作者:
第一作者,程工,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浙江大学文科领军学者,教授。主要研究专长是语言结构比较研究,包括句法学和形态学两个领域。是国内培养的第一个以生成语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博士,第一个向国内介绍生成语法最新理论模型“最简方案”的学者,也是国内最早在最简方案理论中进行汉语研究的学者之一。著有学术专著《语言共性论》、《远程反身代词的最简方案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目錄
上篇 句法篇
第1 章 总论 3
1.1 引言 3
1.2 原则与参数理论 10
1.3 早期最简方案 14
1.3.1 总体架构 15
1.3.2 取消D- 结构与S- 结构 16
1.3.3 消除非必要表征符号 18
1.3.4 确立“完全诠释”条件 20
1.3.5 引入经济原则 22
1.3.6 消除内部模块与不自然概念 25
1.4 近期最简方案 27
1.4.1 强式最简命题 27
1.4.2 “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 37
1.4.3 超越解释充分性 38
1.4.4 对分析机制的改进 40
1.5 总结 41
第2 章 合并操作 45
2.1 引言 45
2.2 理论铺垫 47
2.2.1 基本概念 47
2.2.2 X 阶标理论 52
2.3 纯合并 53
2.3.1 纯合并及其基本特性 54
2.3.2 合并操作的演示 56
2.3.3 工作区和递归 59
2.3.4 词汇数组 61
2.3.5 纯合并的限制条件 62
2.3.6 集合与树形图 65
2.4 内合并 71
2.4.1 “移位= 拷贝 合并”模型 72
2.4.2 “移位= 一致 合并”模型 76
2.4.3 “移位= 内合并”模型 79
2.5 最简合并 83
2.6 基于工作区的合并 86
2.7 对合并 90
2.8 总结 94
第3 章 语段推导 97
3.1 引言 97
3.2 理论铺垫 99
3.2.1 特征 99
3.2.2 多重标志语 100
3.2.3 核查理论与经济原则 102
3.3 一致操作 107
3.3.1 一致操作的基本构想 107
3.3.2 一致操作与移位 112
3.3.3 一致操作与经济原则 114
3.4 语段理论的核心内涵 118
3.4.1 语段与一致操作 119
3.4.2 语段与词汇子数组 124
3.4.3 语段与移交操作 129
3.5 语段的性质 132
3.6 语段的诊断 135
3.6.1 CP 136
3.6.2 vP 139
3.6.3 TP 143
3.7 特征继承假说 145
3.7.1 理论概要 146
3.7.2 概念和经验蕴涵 147
3.8 总结 151
3.8.1 本章回顾 151
3.8.2 语段理论的重要性 153
3.8.3 对语段理论的探讨与争议 160
第4 章 加标理论 163
4.1 引言 163
4.2 理论铺垫 164
4.3 加标理论的基本假设 167
4.4 不同结构的加标机制 170
4.4.1 {H, XP} 的加标 170
4.4.2 {XP, YP} 的加标 170
4.4.3 X 或Y 无法充当标签 181
4.4.4 {H, H} 的加标 182
4.5 EPP 与ECP 的统一 183
4.5.1 原则与参数理论中的EPP 与ECP 184
4.5.2 加标理论下EPP 与ECP 的统一 186
4.6 加标时机 196
4.7 总结 199
4.7.1 本章回顾 200
4.7.2 加标理论的价值 201
4.7.3 相关探讨与争议 204
第5 章 形态与词库 207
5.1 引言 207
5.2 词库论 208
5.3 分布式形态学的总体架构 212
5.3.1 理论架构 212
5.3.2 DM 中的语素 215
5.3.3 词根的功能 216
5.4 构词的句法操作和局域 219
5.4.1 概述 219
5.4.2 名物化和语类化假设 224
5.4.3 局域条件和语段推导 226
5.5 形态操作 231
5.5.1 形态调整 234
5.5.2 线性操作 237
5.5.3 词汇插入 239
5.5.4 语境性语素变体 241
5.6 百科表和语义变体 243
5.6.1 百科表 243
5.6.2 语境性语义变体 245
5.7 论元结构 248
5.8 总结 254
第6 章 生物语言学 257
6.1 引言 257
6.2 研究背景 259
6.2.1 总体情况 259
6.2.2 语言学中的情况 262
6.2.3 语言演化中的核心问题 264
6.3 共有还是独有? 265
6.3.1 感知– 运动系统 265
6.3.2 概念– 意向系统 268
6.3.3 计算系统 270
6.4 语言的演化 278
6.5 语言的外化 282
6.5.1 鸣啭与人类言语的比较 283
6.5.2 外化的原因与效应 287
6.6 总结 291
6.6.1 本章回顾 291
6.6.2 理论评价 294
下篇 语义篇
第7 章 总论 299
7.1 引言 299
7.2 语义和语用的分界标准 299
7.3 从真值条件到规约义 301
7.4 语境依赖性和真值 305
7.5 从静态到动态语义:语义和语用的分界 307
7.6 总结 311
第8 章 语义的多维性 313
8.1 引言 313
8.2 在言义和非在言义的分类 314
8.2.1 预设和投射性 314
8.2.2 规约含义 316
8.2.3 具有断言惰性的蕴涵 319
8.2.4 言外义 322
8.3 多维语义与多维语义分析 325
8.4 在言和非在言的解释模型 327
8.5 总结 330
第9 章 意义与语境 331
9.1 引言 331
9.2 真值和语境 332
9.3 语义组合和语境依赖性 334
9.3.1 “组合性原则”和“语境原则” 334
9.3.2 语义组合:形容词语义和语境的关系 335
9.3.3 类型组合逻辑 336
9.3.4 语篇关系推理和语境依赖性 339
9.3.5 词汇语义和语篇结构 340
9.4 模糊性与语境依赖性 341
9.4.1 模糊性和语境依赖性的相关性 341
9.4.2 和模糊表达关联的语境参数 342
9.4.3 梯级结构和语境依赖性 344
9.5 总结 345
第10 章 语义诊断测试:方法和误区 347
10.1 引言 347
10.2 语义诊断测试的常用方法:最小对立对 348
10.3 语义诊断测试的趋势:细颗粒度测试 349
10.4 语义诊断测试需要注意的问题 351
10.4.1 标准的清晰性和测试的针对性 351
10.4.2 怎样看待例外和反例 352
10.4.3 跨语言适用性 353
10.5 总结 355
第11 章 形式语义学和实验方法 357
11.1 引言 357
11.2 语义实验的探索领域( 一):语义和语用的
分界 357
11.3 语义实验的探索领域( 二):隐性语义 359
11.4 语义实验的探索领域( 三):语义属性/ 表征
的心理现实性 360
11.4.1 语义学:数学还是心理学? 360
11.4.2 主观语义属性判断和认知可及性研究 361
11.4.3 等值语义表征和相关验证策略研究 363
11. 5 总结 366
第12 章 语义本体的探索 367
12.1 本体研究的类型 367
12.2 形式语义学和自然语言本体研究 368
12.3 本体类型的丰富性 369
12.3.1 事件 369
12.3.2 情境 371
12.3.3 喻示 373
12.3.4 部分整体关系 377
12.3.5 对“整体”的研究 380
12.4 本体的甄别:名词化和本体研究 383
12.5 类型预设和常识本体 387
12.6 总结 390
参考文献 393
內容試閱
本书旨在介绍、阐述形式语言学近 20 年来的发展情况,分上篇和 下篇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上篇为句法篇,主要讨论生成语法的现状; 下篇为语义篇,主要讨论形式语义学的发展。
本书之所以做如此编排,与“形式语言学”这个名称密不可分。根 据可查的文献,该名称最初是几名在美国加州工作的生成语法学者—— Peter Culicover、Tom Wasow、Adrian Akmajian 等——于 1976 年创造 的。他们当时有意召集志趣相投的同行举行一次学术会议,一方面他们 希望只邀请坚持用 Chomsky 在《句法结构》(1957)一书中所开创的 形式化理论的学者,排除那些放弃这一传统的生成语义学(generative semantics)的学者;另一方面,他们想通过一个名为“数学社科委员 会”的机构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申请资助,需要一个与数学相关的名 称,以使申请名正言顺。在这两方面因素的驱动下,他们将会议命名为 “形式句法”。该会议顺利获得资助,组织得也非常出色,邀请到 Noam Chomsky 等学界名流,会议因此名噪一时(Culicover et al.,1977)。几 年后,这批深受鼓舞的加州学者决定把这个会议接续下去,并赋予其 一个正式的名称——“西海岸形式语言学会议”(WCCFL),并于 1982
年召开了第一届。这个系列会议目前已经召开了 40 余届,享有极高的 声望和良好的口碑,形式语言学这个名称也随之不胫而走。这一称谓 的诞生交织了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诸多的偶然因素,所指称的 对象未必十分精准,Haspelmath(2019)甚至称之为“错误的命名”
(misnomer)1。尽管如此,它远非率尔之举,相反具有深层次的理据。重 要的是,形式语言学这个名称将生成语法与形式语义学这两个原本相对 独立的理论关联到了一起,凸显了二者的共有特质。本书的句法篇和语 义篇之分即来源于此。
生成语法和形式语义学之所以被纳入形式语言学这个总称,主要

1 “形式语言学”这个名称的由来涉及多元的研究背景,本书不展开讨论。可以参阅
Culicover et al.(1977)、Chomsky(1990)、Newmeyer(2010)、Haspelmath
(2019)等。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它们都脱胎于某种形式理论体系,具有数 学、逻辑的学科背景,追求研究的形式化,而这正是哲学和科学意义 上“形式”的基本含义之一。就生成语法而言,它从 20 世纪上半叶问 世的“形式科学”(formal sciences)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用 Chomsky
(1995:4)的话说,“可以认为,生成语法是两种因素的某种汇聚,一 种是语言和心智研究中久已忘却的某些关注点 1,另一种是形式科学提供 的新认识”。简言之,形式科学是一套可用于任何算符系统的公理 – 演绎 分析体系,由一组显性的公理(axiom)、由公理派生的定理(theorem), 以及明晰的、可验证、可比较的结论组成(参阅 Lees,1957:377–378)。 其中,有关算符的可计算性的递归理论与生成语法的创立关系尤为 密切。具体而言,美国数学家 Emil Post(1943)开创了一种用于表 征递归程序的数学理论, 即“递归不可解度 ”(Degrees of Recursive Unsolvability)理论,为解决自动机和形式语言理论的相关问题提供了 基础。Chomsky(1957)基于对该理论的应用与改造,提出了转换 – 生 成语法,把语言结构的生成实现为明晰且固定的程序性推导过程。这种 语法是一种演绎性理论,一改之前的结构 – 描写语言学对语料的归纳、 描写和分类体系,在语言学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
就形式语义学而言,它植根于逻辑学和语言哲学,属于形式理论 中的分析分支。哲学家 Yehoshua Bar-Hillel 在 1954 年便提出将哲学和 语义学相结合的观点,并且,他认为语义学家可以向逻辑学家借鉴,用 形式化的方法描写自然语言的语义。1967 年,Bar-Hillel 组织了一个题 为“形式逻辑在自然语言论证的评估中的作用”的专题研讨会。Katz、 Montague、Hintikka 等学者悉数参加,该会议为形式语义学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早期的形式语义学者,如 Montague、Lewis、Partee 等,大 多是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而形式语义学中的诸多重要概念,如 组合性原则、涵义与指称、模型理论、可能世界等,均来自哲学和逻 辑学。
基于上述原因,形式语言学比以往的语言学理论更为缜密,更符合 科学的标准,或者说更具自然科学的性质。不过,形式语言学,特别是 生成语法,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并没有把形式化作为压倒一切的追求。

1 这里指以 17 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传统,其核心关注是为何只
有人类有思维和语言,而其他动物没有。参阅第 1 章。


正如 Chomsky(1995)的话隐含的那样,形式语言学同时关注语言的 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 / 生物的现实性,即心智 / 大脑的基础,另一个 是理论的形式化,前者的地位实际上是高于后者的。为了更好地服务前 者,形式语言学逐渐超越了用形式化的改写规则来生成语言中所有合格 句子的目标,转而开辟了另一种路径,即从这些改写规则中抽象出更高 层次的原则,并把这些原则归因于人类心智中的普遍语法,亦即人类大 脑中的语言官能。普遍语法不是生成语言结构的语法本身,而是对语法 可能形式的限定。它是由基因决定的,内在于人类的心智 / 大脑之中, 高度抽象,其机制和原始项是极其稀少的。在探寻普遍语法的进程中, 基于形式科学的改写规则不再是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与之关联的形式 化相应地有所淡化(参阅 Chomsky,1990)。尽管如此,形式语言学基 于公理演绎的体系并没有改变,形式化依然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吴道平
(2012)认为,目前真正能够被视为形式语言学的只有生成语法以及它 的一些变体,还有就是诸如蒙太古语法等在内的形式语义学。
再者,形式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是语言系统中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 系,包括层级、区域、依存、分布和蕴涵等。这些关系在形式语言学中 通过严格定义得到概念化表达,如我们熟知的支配、成分统制、局部区 域等。这是“形式”的另一个基本含义,即它主要是对“关系”的研究, 而不是对实质、内容或实体等的研究。索绪尔(1985:158)很早就说过: “语言的内容要素是思想和声音,语言还可以被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 面,声音是反面。”如果我们以内容为研究对象,“结果就成了纯粹的心 理学或音位学。所以语言学是在这两类要素相结合的边缘地区进行工作 的;这种结合产生的是形式(form),而不是实质(substance)”。实际上, 正如吴道平(2012)所言,当代科学,从物理、化学到生物学,无一不 是以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不断有人批评形式语言学不重视对意义的 研究,这是一种误解——形式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恰恰就是语言意义,只 是它是从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不是从内容 / 实体着手来研究意义的, 从形式语义学早期被称为“句法的语义学”可见一斑。形式语义学对 “和”“或者”等词的研究有极大的兴趣,却很少着力于实词的研究,就 是因为前者关联着成分间的关系,与意义的组合性最为相关。实词的语 义,除了出于语义组合的需要为它们分配语义类型外,传统认为是形式 语义学之外的经验性问题。综上,形式语言学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个


是形式化的理论体系,另一个是以语言中的结构关系为研究对象。 本书旨在介绍形式语言学近 20 年来的新发展研究,希望由此增进
国内研究者对前沿理论的了解,掌握新的分析体系。我们面临的困难之
一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目前还没有一部类似的著作可供参考。 为此,我们付出了极大的精力,查阅了难以计数的文献资料并反复加以 研读,最终本书涵括了近 20 年来的最新研究发展。不仅如此,本书的 内容相较于既有的著作也更为翔实,主题涵盖范围更广,在句法篇中包 括了既有著作中一般不包括的形态 / 词库和生物语言学方面的内容,在 语义篇中包括了语义学已有研究中尚未系统梳理的本体研究以及方法研 究。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在前沿性和全面性上超过了国内外既有的任 何一部著作。同时,我们还在控制讲解难度、循序渐进方面下了不少功 夫。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在本校的研究生课程中试讲了本书稿。根据使 用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我们调整、优化了本书的内容安排,在正式的 讨论之前设置了必要的理论铺垫,介绍基础概念。我们还以大量实例对 新的知识点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总体看来,本书的教学效果 良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形式语言学的前沿理论。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准确地反映形式语言学 的现状,做到句句有据可查、有源可循。为此我们大量引用了 Chomsky 等学者的表述,详细标明了相关文献。鉴于目前对汉语的研究还不够成 熟,至少在具体的语料分析中还存在不少争议,所以我们对汉语例子的 使用比较慎重,只在有把握或者汉语例子有出处的条件下才使用。另外, 我们始终聚焦于对主流理论的介绍和阐述,对其他理论着墨不多。
本书的句法篇部分共有 6 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 1 章概括性地介绍生成语法最新的理论模型——最简方案,包 括其形成的背景情况、理论架构的分期、主要特色和基本主张。本章指 出,最简方案发轫于 20 世纪 90 年代,是生成语法迄今为止使用时间最 长的一个理论模型。它经历了早期版和近期版两个发展阶段。早期版以 Chomsky(1993,1995)为代表,主要受方法最简论驱动,以“概念必 要性”为指导思想,要求在理论建构中只使用必不可少且自然的概念, 剔除一切超出必要性范围的原始项和公理,尽可能地消除工程性的解决 方案和硬性的规定。近期版发轫于 21 世纪初,主要代表作为 Chomsky
(2000a,2001)及其后续著述。它更多地受实质最简论驱动,以“强式


最简命题”(Strong Minimalist Thesis)为指导思想,认为语言官能只做 最简单的递归性组合操作,语言的其他特性均源自接口条件和“第三因 素”原则——不为语言官能专用的生物乃至物理的法则,如效率计算等。 在这两种最简论的指导下,最简方案在概念的简洁性和经验的完备性方 面均有了极大提升。此外,它还与生物学实现了更为紧密的结合,在语 言演化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
第 2 章讨论的合并(Merge)操作是最简方案中语言成分的组合机 制,也是普遍语法所决定的唯一内容。按照最新的理论,合并负责把两 个句法客体(?, ?)放入同一个集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句法客体 {?, ?}, 即新的表达式。合并是最简单的组合操作,一次只能操作两个句法客体, 而且不得添加、删除或改变其特征,同时也不能指定其线性顺序。合并 分两个种类:如果 ??和 ??互不相同,称“外合并”;如果 ??是 ??的一部 分,即来源于结构中已有成分,则称“内合并”。外合并和内合并形成 的客体是相同的,都是 {?, ?},它们遵守的条件和具有的性质也是相同 的。如此,合并这个简单的计算操作派生出了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 包含层级结构的离散无限性和易位。
第 3 章“语段推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致操作和语段推导。 一致操作是将不同句法客体中的特征进行关联,包含未定值一致(?) 特征的功能性中心语(T 和 v)是探针,它在其补足语区域寻找一个包 含定值的 ??特征的目标,从而使自身未定值的特征得到赋值。该操作切 断了不可诠释特征与移位的必然联系,派生出经济原则的很多效应,如 不得已、最简性、拖延等;语段推导则是一个集限制计算区域、减少词 库资源访问、确保推导循环性、负责向接口移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概 念。语段由包含未定值特征的中心语定义,至少有 CP 和 v*P 两个语类。 句子结构的推导是以语段为单位逐步完成的。该理论的核心是“语段不 可穿透性条件”,它规定当某个语段构建完毕后,其补足语区域被移交 给接口,从而不再接受进一步的操作。只有中心语 H 和其边缘仍然可 以操作。语段不可穿透性条件允许语段内部的成分通过边缘移出,从而 衍生出推导严格循环(逐级循环)的性质。换言之,语段在句法中具有 某种中枢作用,除合并之外的所有推导均发生在语段的边界之内。
第 4 章讨论的“加标理论”是合并操作的补充,负责对合并生成 的句法客体进行识别,以使其在接口得到诠释。加标是通过最小搜索


完成的,以客体中最显著的中心语或者特征为探测目标。加标有两种 基本情形。第一种是 {H, XP} 形式的句法客体,H 是中心语,XP 是短 语。此时,最小搜索选取 H 作为标签,使客体 {H, XP} 在接口被识别为 H。第二种是 {XP, YP} 形式的客体,XP 和 YP 都不是中心语。此时,最 小搜索无法得出一个确定的结果来识别整个客体的身份,加标失败。然 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该客体加以挽救:一是对客体进行改造,移出 集合中的成员之一,只保留一个可见的中心语,使之成为标签;二是两 个中心语通过一致而共享某个显著特征,并以该特征充当该句法客体的 标签。
第 5 章介绍了生成语法在形态 / 构词方面的最新发展,特别是近 20 年中发生在该领域的一种新的理论走向,即非词库论。它主张压缩 和精简词库,尽量把对语言事实的解释交由句法以及后句法的诠释系统 承担。更具体地说,非词库论认为语法中不存在构词和造句两个相互独 立的部门,不存在独立于句法之外的形态 / 构词规则。相反,句法操作 不仅作用于词以上单位,也是构词的主体机制。构词必须遵守句法规则, 其推导受句法性局部区域条件的限制。换言之,词跟短语一样,也是由 句法组合而成的音 – 义匹配系统。
第 6 章以语言的演化与外化为主题,介绍了与最简方案密切关联 的生物语言学理论。生物语言学从生物学的视角对语言的研究,旨在揭 示语言的生物基础的一项跨学科研究。在语言演化方面,它致力于解答 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为什么存在语言?第二,为什么有多种语言?对 于第一个问题,生物语言学认为某个微小的基因突变导致了脑神经网络 的一次“改线”,连接了若干关键的脑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计算系统, 最终演化为人类语言。该演化形成的表型即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递 归构建包含层级结构的表达式,并使其获得确定的语义诠释。对于第二 个问题,它的答案是:语言在出现后的某个阶段,因为明显的益处得到 外化,即与感知 – 运动系统实现了连接,从而被征用为交际工具,语言 的多样性也随之产生。
语义篇也有 6 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 7 章针对“意义这块蛋糕如何切分”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通过 追溯历史上语义和语用的不同分界标准,讨论标准之间的冲突,以及形 式语义学意义标准的切换和语义研究范围扩大的关系,解释为何原来属


于语用研究的核心话题,包括含义、预设、言语行为、直指词、语境等, 近年来几乎无一例外成为语义学讨论的重要课题。同时,通过说明传统 语用话题下语义学研究的特点、比较形式语义学开创初期语义 / 语用的 划界和今天动态语义学框架下语义语用的对话,强调语义和语用的分界 一直存在,无论是非真值义、语境,还是“动态性”,都不能成为区分 语义和语用的标准。是否受词汇语义和语法驱动才是区分的关键。
第 8 章呈现语义的多维性,聚焦在言义和非在言义这一语义区分。 从投射性作为预设的专门属性开始,到对包括规约含义、具有断言惰性 的蕴涵、言外义等多种具有非在言表现的语义类型的刻画,讨论涵盖丰 富的子类型以及子类型之间的区分,并辅之以诊断测试方法的介绍。在 呈现在言义和非在言义多样表现的同时,本章也通过模型解释揭示在 言和非在言以及非在言子类型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另外,语义的多维性 也带来不同维度语义如何组合的新问题。研究表明,语义的多维性和多 维语义分析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
第 9 章阐述在语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哲学背景下,形式语义学从真 值和组合论角度出发开展语境研究的独特魅力,分析语境影响真值的途 径,讨论组合原则和语境原则之间的张力。形式语义学信奉模块论,更 注重对语境依赖过程的刻画以及对语境依赖性本质的甄别。这使语境是 否影响语义这样一个笼统的问题得以细化为以下问题:有哪些语境因 素?这些语境因素以何种方式影响语义?语境因素导入的限制条件是什 么?形式语义学框架下开展的对语境的精细化研究是对现有语境研究的 丰富、拓展和深化,尤其是在语境影响语义的层面和途径、语义组合和 语境依赖性关系、语境参数类型、语境因素本质的区分方面做了开创性 的工作。
第 10 章讨论语义诊断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在开 发和运用诊断测试方法时避免可能存在的误区和陷阱。在语义学研究对 象从真值条件向规约性标准的转变趋势下,语义学研究扩展到多个层面 的语义,使语义研究呈现日趋细颗粒度的发展态势,也使诊断测试方法 的作用日渐凸显。在语义诊断测试方法的开发方面,我们强调定义的清 晰性和测试的针对性,尤其对语义重叠造成的测试误区加以特别提醒。 在语义诊断测试的运用方面,指出有哪些类型的例外和反例、如何区别 对待这些例外和反例,并提出诊断测试的跨语言适用性问题。由于跨语


言语素、词汇、结构的差异,语义诊断测试方法并不一定具有跨语言普 遍适用性。
第 11 章探讨实验方法对语义学研究的特殊意义,重点介绍语义研 究必须凭借实验才能开展的课题,以及这些实验是基于怎样的语义学理 论思考,对语义学理论研究又会产生哪些影响。讨论的专题包括语义和 语用的分界、隐性成分的甄别、语义属性 / 表征心理现实性的验证等。 实验对于语义学研究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填补理论分析方法的空白,使语 义和语用的动态关系以及语义组合的内在机制得到更精细的研究。另一 方面,实验的独特意义在于其提供的认知视角。这一视角和语义学学科 定位密切相关。语义学是数学还是心理学的问题已经提出 30 多年,但 从实验层面协调两种语义观的努力才刚刚起步。零星的实验涉及抽象的 语义属性是否具有心理现实性、以真值为核心的语义表征能否更好地反 映认知过程等前沿话题。以形式语义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方法对认 知心理进行探索,是连接形式语义学和语义能力研究的有益尝试。
第 12 章“语义本体研究的探索”描绘形式语义学本体研究发展的 大致脉络,梳理了事件、情境、喻示等重要本体概念以及部分整体关系 在自然语言中的体现。本章还通过名词化个案研究,指出本体类型定义、 本体属性甄别以及相关语言证据挖掘的重要性,并从词汇语义学和语义 组合角度指出开发常识本体、丰富类型系统的必要性。本体研究是关 于存在的研究,形式语义学是关于自然语言和外部世界的指称理论,存 在和指称的密切联系使本体研究在形式语义学研究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 位。从经典的模型结构提出到今天,形式语义学的发展历史很大程度上 也是本体概念和结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
在本书完稿之际,我们深感有必要对下列机构和个人表达最诚挚的 谢意,他们向我们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首先是我们的导师徐 烈炯教授,是他把我们带入形式语言学的研究。他撰写的《生成语法理 论》和《语义学》是引介形式语言学理论的两部经典之作,也是本书效 仿的对象。其次,许多国内同行多年来对最简方案的诸多话题进行了普 及与介绍,撰写了大量论著,对我们有颇多启发。篇幅的限制使我们不 能对他们的工作一一列举,只能一并表示谢忱。再次,有很多同行和学 生参与了书稿的审阅工作,提出了大量宝贵的修改意见,包括宁春岩、 田启林、杨炎华、安丰存、熊建国、陈哲、刘莹、朱文清、祝赫等,提


升了书稿的质量和可读性。本书语义篇的第 9 章至第 11 章曾以单篇的 形式于《当代语言学》刊出(此次有修改),新增章节的撰写得到教育 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9JZD010)的资助。最后, 我们要向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上海时代教育出版中心和清华大学 出版社外语分社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直接的动 因,并对书稿进行了出色的编辑工作,在我们撰写过程中给予了多方面 的支持。
程工 沈园
2022 年 9 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