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历史文本的文化间交织:中国上古历史及其欧洲书写(论衡系列)
》
售價:HK$
118.8

《
1688:第一次现代革命(革命不是新制度推翻旧制度,而是两条现代化道路的殊死斗争!屡获大奖,了解光荣革命可以只看这一本)
》
售價:HK$
217.8

《
东方小熊日本幼儿园思维训练 听力专注力(4册)
》
售價:HK$
88.0

《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
售價:HK$
107.8

《
她们登上了太空:第一批NASA女性宇航员成长纪实
》
售價:HK$
107.8

《
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金融化研究
》
售價:HK$
140.8

《
证明的故事:从勾股定理到现代数学
》
售價:HK$
131.8

《
雀鸟与群狼的对决:扭转战局的兵棋游戏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用联语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宏大时代里的小知识分子的一生。
|
內容簡介: |
《刘慕苏对联选编》是刘慕苏先生生平所撰对联的精选部分,计200余副。刘慕苏先生的长子刘宇红完成了全书的编写、注释和赏析。本书题材广阔,包括新构华堂、嫁女娶媳、寿 诞宴请、超度荐亡、节日庆典、时政大事、社团聚会之类。每副对联意境优美,用典精到,对仗工整,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和对联艺术的示范与推广功效。大部分对联由刘慕苏先 生撰写了简单的按语和注释,在此基础上刘宇红教授对每一副对联做了更详细的注解和赏析。
|
關於作者: |
刘慕苏先生,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宇红教授先父,生于1934年,17岁参加工作,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员,工作至1996年退休。他为学“三苏”自号“慕苏”,一生创作 了大量反映时代风貌的对联。 刘宇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早年留学于美国休斯敦的莱斯大学。
|
目錄:
|
目录
序言
1. 答老秀才问
2. 乡政府1956年元旦门联
3. 贺刘凤恒昆仲新构
4. 贺陈立延新婚
5. 吾妹晚姑新婚
6. 挽雷锋
7. 贺高绍槐父子新构
8. 代贺陆咨尧新构
9. 吾家厅堂联
10. 1971年元旦门联
11. 代拟邱君六十自寿联
12. 题吴晓平尊照
13. 戏题伍蒲兰新房
14—15. 哀悼周总理逝世
16. 哀悼毛主席逝世
17. 题王大新新婚洞房
18. 贺杨师傅新构并娶媳
19. 贺刘治中新构
20. 贺慕英新构
21. 贺伍开本新构
22. 贺刘书庭新构
23. 贺简绍怡新构
24. 某君丧妻联
25. 刘德光、陈素梅新婚
26. 梁济生新构
27. 贺杨锡清新构
28. 贺陈历祥新构
29. 贺刘易庭新构
30. 贺陈新求新构
31. 为某中学1983年毕业典礼撰联
32. 胞弟刘慕湛追悼会联
33. 刘正永新婚
34. 陆氏老伯逝世门联
35. 代贺伍玉福新构
36. 学校“教工之家”联
37. 贺陈代恒新构
38. 横阳区供销社批发部联
39—41. 益君新婚联
42. 孟公学区第一个教师节联
43. 教育工会俱乐部
44. 毕业班学生家长会联
45. 杨成新新婚
46. 横阳中学部分毕业生回校联欢
47. 刘氏南甫公陵寝
48. 代周某撰联贺其岳父六十大寿
49. 代道元昆仲作其父丧门联
50—51. 代拟肖君六十自寿联
52. 刘敏贤、杨绿云新婚联
53. 刘崇乐新构联
54. 何君悼继母联
55. 胜红新婚联
56. 贺某翁伉俪同日六旬寿庆
57. 向某戊辰春节挽丁父联
58. 戊辰春节吾家孝联
59. 贺肖孚南新构
60. 曾某母丧联
61. 某侄新婚联
62. 长男宇红新婚联
63. 枝林森店开业
64. 贺华光、华康兄弟新构
65—66. 孟公镇中学新楼落成联
67—68. 杨溆新新婚
69. 肖光枚、陈三梅新婚联
70. 鹅塘学区1993年庆祝“六一”会场联
71. 猪婆洞水井联0
72. 肖本寿新婚0
73. 贺袁景生新构
74. 陈建田新婚联
75. 刘基勇新婚联
76. 道九逝世门联
77. 题曾益廉遗像
78. 纪念魏源诞生200周年
79. 代吾侄事宏兄弟撰其母五十寿辰联
80. 退休前不久口占
81. 退休抵家口占
82. 题“红梅”香烟
83. 题“玉兔”牌香茶
84—85. 曾君六十、其母八十同日寿联
86. 堂嫂伍氏逝世门联
87. 金沙村工农桥联
88. 代堂兄贺其姨甥道高五十寿
89. 某镇讲演比赛会场
90. 题“醒醉”联
91. 贺一舟乔迁联
92. 贺唐友勇老师
93. 酒店
94. 烟花爆竹店
95. 彭君小店联
96. 香港回归志感
97. 挽陆某
98. 某中学新楼落成联
99. 题东岭中学联
100. 伍母逝世联
101. 唐婶逝世门联
102. 代挽祖父
103. 贺菊兰女士新构
104. 代撰沈君挽胞弟联
105. 凤叔之母丧联
106. 代拟高宗义六十自寿联
107. 贺方君小店
108. 缝纫店
109. 题某衣帽店
110. 题澳门回归
111—112. 代拟慎初六十自寿联
113. 某中学楼梯口
114. 悼胡某
115. 代信用员刘君拟六十自寿联
116. 村委会门联
117—119. 自挽三联
120. 预挽老荆
121. 悼田叟
122. 偶感示儿曹
123—126. 开口笑酒厂应对联
127—128. 邵阳大曲、开口笑酒厂联
129—132. 邵阳大曲和开口笑酒厂广告词
133. 2001年元旦
134—135. 家居
136. 闻某犯受审
137. 丙子清明,刘氏八修迎谱
138—139. 伍开旺之父母墓碑联
140—144. 代伍善兵拟
145—146. 华忠叔与婶墓碑
147—148. 先严、先慈墓冢联
149. 湛氏墓碑联
150—151. 石板山九姑母墓碑
152. 游福民墓碑
153. 游府杨孺人墓碑
154. 魁文叔祖母墓碑
155. 经奎叔祖墓碑
156. 纪念孙中山先生
157. 颐先生
158. 奉子挽妻
159. 悼龙章触电身亡
160. 凡佑先生补行追悼
161. 代某氏悼母
162. 挽邓小平
163. 挽刘少奇
164. 挽朱德
165. 路旁小吃店
166. 酒店
167—168. 自来水设施
169. 某处农贸市场开业联
170. 题某眼镜店
171. 建筑工程队
172. 瓜菜店
173. 冷饮店(冰厂门市部)
174. 玻璃店
175. 照相馆
176. 蜂窝煤厂
177. 鞋店
178. 缝纫店
179. 酒店
180. 渔具店
181. 饭店
182. 床具店
183—185. 理发店
186. 水果店
187. 书画店
188—195. 再题理发店
196. 十一侄健红新居落成宴客
197. 又拟某山村联
198. 聚形散形:刘合润(登润)
199. 刘合诚联
200. 合忠
201. 合桂
202. 伍本烨(伍继晶,三塘乡伍政先之子)
203. 奉尧先生求作合仁散形
204—206. 曾元智(凤尧先生之孙)
207. 曾合传(曾令旭之子)
208—210. 本烨、合润、合诚联
211—213. 刘本煌(新颜村刘泽洪,彦安之孙,游晚玉之子)
214. 刘本靖联
215—218. 刘登康求作谢神求福对联
219—222. 刘登康求作白事联
223. 罗后求君抄去的白事联
224. 竹山村某君新构联
225. 金星村自来水厂联
226. 先辉、秋花新婚
227. 贺席琳先生宴尔
228. 与老伴改为同日做生自寿联
229. 某君六十,先年其母八十
230. 某生母丧后新春联
附录:乡邻颂先贤
|
內容試閱:
|
序言
父亲去世19年了。19年前的2003年11月20日,父亲离开了这个世界。父亲在世的时候,多次提到他的几个愿望。这些愿望像是小时候父亲布置给我的作业,恰如每天写一页大字,半页小字,背诵一首唐诗。
我领受了任务,也盘算着什么时候可以完成。
这些愿望中的一个,就是本书的出版。19年来,我本人出版了11本专著和教材。每次和出版社接触之初,或者期间,或者达成协议之后,我都会郑重地推荐本书的书稿。话说得很诚恳,我尽量把自己渲染成为一个孝子,不图名,不图利,只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但是,总有某些原因的羁绊,本书的出版就是不能如愿。
再后来,终于有了一个机缘,本书的出版迎来了一个转机。感恩有缘人,感恩各种善缘。诸法因缘生。人子终于可以了却一个心愿了。
本书包括230副对联,题材包括新构华堂、嫁女娶媳、寿诞宴请、超度荐亡、节日庆典、时政大事、各类比赛、社团聚会等等。对联的数量不算少了,但是总字数只有2万字,加上父亲生前对部分对联有一些按语和注解,字数还是不到3万。这点篇幅,对于一本著作来说显然太单薄了。
增加篇幅不是问题,我可以增加注解,还可以撰写或长或短的赏析。注解和赏析,对于高质量和高品位的对联来说,是必需的。父亲的注解,太少了。父亲在世的时候,没有机会也没有条件使用互联网,所以父亲的注解全凭记忆,记不准确的内容估计就不想写了。但是,信手拈来的典故,彰显着父亲的博学。腹有万卷书,这是后辈年轻人难以企及的优势。
所以,增补注释是我必须完成的工作。而且,换一个人为每一副对联写赏析,第三者的视角,可以把赏析写得更加入情入理。因为自己说自己的对联好在哪里,用典如何恰当,对仗如何工整,难免令读者感到自我吹嘘之嫌。他者的视角,就是读者的视角,可以抒发感慨,可以表达赞叹,可以肆意地揣度。这种感慨和赞叹,是代替读者说出内心的感受,甚至可以引导读者朝特定的思路前行。第三者的立场,还可以是上帝的视角,可以全知全能地去抒发,去联想,去揣度。未有而有,不知而知,这些内容不一定是作者的预设,也不一定是作者本有的意图。这是读者的自由,也是读者的代言人的自由。
上面说的是赏析的必要性,再说赏析的可能性。本书的很多对联,父亲生前在家人面前都曾提及,由人想到对联,由对联想到人,所以我至少比读者更早地听闻其事,也更多地了解其内容。这是客观的缘由。当然也还有主观的因素。
所谓主观的因素,是说我的自身优势,或者说,是我写赏析的资质。我20年前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评上教授也20年了。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有长期的学术思辨和学术论文创作的经历。发表了100余篇研究性论文,出版了15本著作为了“验明正身”,也为了接受读者的监督,有关我的个人简历和科研成果,可以查阅南京师范大学的官网。在我退休之前,这个网页是可以查验的。。
每一篇赏析,我都是很认真地去写的,比学生时代写作文更认真,比写科研论文和学术著作也更认真。每篇赏析,我力求通俗易懂,而且尽量诙谐一点,让读者读起来更加轻松。
我常常教导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要成为“读者友好型”的作者,就是不让读者为难,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此书出版后,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至少有一部分人会读到此书,我不想被学生戳脊梁骨,说我不能率先垂范。为人师者,不可不察。
对联的题材,上面说了,多属日常琐事。对联的当事人,大多也是乡里乡亲的。但是,对联的内容和风格,却有褒有贬,有赞誉,有戏谑,有调侃,甚至有挖苦。所以,在父亲的按语或注释中,提到真名实姓的居多,也有隐名匿姓的。我在赏析的时候,难免兴之所至,朝不同的风格有所延伸,也就是说,父亲褒扬的,我可能褒扬得更加过分了,父亲批评甚至痛斥的,我也可能又多骂了几句。但是,总体的风格不变,父亲故意隐去姓名的,我当然知道所指何人,但是,都没有挑明。父亲一生胆小,为人谨慎。我怕把握不好,因而就以父亲的标准为标准。这样做既省心,又省事。
本书的出版受到很多人的支持与帮助。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学生小张同学和她的先生,感谢二人为本书的立项和申报所付出的努力。其次要感谢的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葆嘉教授,感恩他为本书出版所做的联络工作。钟振振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并题词勉励,心中的感激很难以言辞表达,祝愿老爷子诸事顺遂,健康长寿。
父亲的两位学生陈克求和刘瑞丰也为本书撰文,表达师生之间的情意,抒发对老师的赞颂和怀念。他们是父亲的好学生,也是我的好同学,好朋友。感谢他们,愿他们事业顺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李新吾先生,是梅山文化的研究专家,对湖南省新化县的乡土文化有较多的研究。他也为本书撰写了一篇文字,对家乡的千年文脉和父亲的成就给予肯定。感谢新吾兄。
最后还要感谢父亲的子侄辈,我的兄弟们。血浓于水,翰墨馨香。他们的文章,都收入到了本书的附录中。老三永红、老五第红、老七肯红,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长辈的怀念和赞颂。附录的最后两篇,是肯红和我写的怀念文章,两篇文章都是在2005年父亲两周年忌日前夕写成的。现在找出来读,觉得合适,就收入本书。
书很快就会出版。父亲的心愿了却了,我也如释重负。父亲的几百副对联作品可以留传后世了,我也把想说的话都说了出来。直抒胸臆,痛哉快哉!几十年之后,我也会离开这个世界,我的心里话,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我的喜悦与伤感,也可以留传后世。我虽然出版了不少著作,但是本书的内容是最特别的。学术著作是逻辑严谨的,是面目严肃的。本书不一样,我手写我心,自然,真实。
明年的清明节,我会多备纸烛,带上此书,在父亲的坟前把书化了,算是对父亲嘱托的一个交代。
愿父亲在天堂安好!
刘宇红2022年3月23日星期三
1. 答老秀才问
1951年3月慕苏公按1951年春,余未至17周岁,即从受业跃为授业。初入湖南省新化县十三区第三中心高小办公室,见东西墙下各坐一人。西座之青年校长阅毕介绍信,云:“新老师来了!”示意余坐其右,即下楼泡茶。东座之邻村老秀才,方与校长交谈,见余来,亦起身相迎。此时端详片刻,似有所思,俄而他顾长吟:老朽何知?当随后浪催前浪!随即向余笑问:“新老师高姓大名?”
余答曰:小生刘姓,为学三苏号慕苏。老秀才始而一惊,继而惭怍,后乃饰以他语,拱手告辞。
慕苏公注首次示人以朴,故录之于卷首。
宇红注早在1951年,旧时代的秀才健在者尚多,迂腐的老夫子看到少年才俊登门求职,随口吟出一联,炫耀也罢,刁难也罢,都在情理之中。父亲当时年方17岁,高中肄业,能随口对出下联,应答自如,合情应景,实属不易。几十年之后,仍能记起,并且引以为傲,也再正常不过了。
父亲生于1934年6月,1951年春辍学求职,当时未满17岁。非是厌学,实在是先祖父无力承担7个子女的生活开支与求学费用。先祖父是老中医,义诊多于收费,每有病人上门求开方子,不仅收不到诊费,乡里乡亲的,还得留人家吃饭。病患也大多客随主便,因为在医家吃了一顿饭,往往可以讨得一句吉利话,或者从此开了胃口,病就向好处去了。
这样的家境,只是苦了我的伯父和姑姑,两位长辈都无缘接受学校教育。伯父很小就开始耕种家里的十几亩薄地,为全家生产粮食和蔬菜,后来伯父偶尔抱怨,说十来岁就给家里“做长工”,于情于理,也不过分。姑姑也没有进过学校,成为奶奶料理家务的助手,烧饭洗衣,喂猪养鸡。
祖父大人也时不时地给伯父一些安慰:你的每个弟弟都帮你读点书,你就有文化了。确实,伯父没上过学,照理是个文盲,但他是个有文化的人。听父辈们多次说起,伯父白天劳作,晚上必定自学各个领域的知识。每天晚上把油灯添满油,油烧完了他才入睡。所以,伯父不仅识字,而且还读了不少医书,会开中药方子,会看地,会算命,会读各种小说闲书。
父亲从17岁工作到63岁(1996年)退休,工龄长达46年。工资收入不仅补贴了家用,而且让他的弟弟们再无一人辍学,并将他们带在身边求学。所以,家里除了伯父和姑姑外,叔叔们至少都接受了初中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那种文盲遍地的文化环境中,我家终于成了“书香门第”,也是家乡的旺族。
至于父亲的才学,远远超出高中肄业者的水平。从对联创作的文字水平来看,从他古汉语、古文字的修养来看,从他使用典故的广博和精巧程度来看,古汉语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甚至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也未必能与父亲比肩。此话是否过誉,先不做辩解,读者只要愿意花点时间读读此书,估计自有定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