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理由至上
》
售價:HK$
129.8

《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售價:HK$
96.8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售價:HK$
1078.0

《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售價:HK$
74.8

《
近三十年新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
售價:HK$
107.8

《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
售價:HK$
96.8

《
纯粹·破壁与神游
》
售價:HK$
90.2

《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新版)
》
售價:HK$
96.8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在教育史、学术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之下,将中国现代文学还原到现代大学的历史语境中,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发展与中国现代大学体制、学术制度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哺育”的关系:现代大学是现代文学产生的土壤,为现代文学提供自由的氛围和合适的空间;现代文学参与现代大学品格的塑造、人文精神的构建和学术制度的形成。
|
關於作者: |
刘杨(著),1989年生,安徽六安人。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与文学史研究,兼及当代文艺批评。在《文学评论》、《新文学史料》、《当代文坛》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社科项目4项,入选浙江省作协“新荷计划人才库”,浙江省“5246人才工程”。
|
目錄:
|
绪 论 当代文学史写作瓶颈与解释学循环的建立
/
001
上编 渊源流变
第一章 学术渊源与话语奠基
/
013
第一节 从林传甲到王瑶的学术经验
/
013
第二节 新学科的建立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肇兴
/
028
第三节 历史“新时期”与学术“旧话语”
/
041
第二章 范式蝶变与走向多元
/
055
第一节 “整体观”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学术张力
/
055
第二节 “重写文学史”的学术诉求与主要问题
/
065
第三节 理论革新与多元共生的新态势
/
076
中编 问题反思
第三章 客体对象问题
/
089
第一节 当代文学史的时间容量与分期问题
/
089
第二节 当代文学史的空间范围与雅俗之别
/
099
第三节 当代文学史的史料视域与版本辨析
/
112
001
目 录第四章 治史主体问题
/
138
第一节 同代经验与可疑的知识生产
/
13
8
第二节 审美意识与历史意识如何平衡
/156
第三节 海外汉学对国内学者的影响
/
173
下编 路径探索
第五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的谱系化
/
189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谱系重构
/
189
第二节 如何重塑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脉络/2
00
第三节 如何打通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文学/210
第六章 新现象与新热点的历史化路径
/
220
第一节 网络文学如何入史
/
220
第二节 “80后”文学如何入
史
/235
第三节 非虚构写作如何入史/252
结 语 从“守正创新”到守常思变
/
265
附 释
/
273
主要参考文献
/
278
后 记
/
280
|
內容試閱:
|
绪 论
当代文学史写作瓶颈
与解释学循环的建立
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当代文学史写作已经有60余年的历史。
在这60余年中,数代学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20世纪80年代
后期,“重写文学史”催生了当代文学史写作的范式革新,并产出了厚
重成果。然而21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中,关于当代文学写作的
研究虽然层出不穷,但在实践上有开拓性意义的文学史著作却较为
罕见。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文学史”这个概念 “在德语里至少有两种意
义。其一,是指文学具有一种在历时性的范围内展开的内在联系;其
二,是指我们的对这种联系的认识以及我们论述它的文本。从逻辑上
讲,这两种含义是可以分得很清楚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客体与客
体的语言之间的关系一样。因此,最好从术语上也将它们区分开来。可
以这样,如果是指对象,就用 ‘文学的历史’来表述;反之,如果是为
了表明研究和认识这一对象所遇到的问题,就用 ‘文学史’来表征。另
外,为了区别于这两者,用 ‘文学史编纂’一词来表示文学史研究的成
果”。① 基于此,本书倾向于用 “文学史写作”而明确核心研究对象。在
实际研究中本书固然要讨论文学史著作本身,但更侧重对编纂行为及其
存在问题的研究。
一、当代文学史写作的瓶颈
1978年重新调整高校学科体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二
级学科一般以1949年为界分为两个方向。不过,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史
写作中,关于 “当代文学”这个概念的争议由来已久。这里要说明的
是,为保持前后整一,笔者在书中使用的 “当代文学”的概念是指自第
一次文代会以来的文学史时段,并以中国大陆的文学为主体。具体到文
学史著作,笔者以为 “当代文学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
“当代文学史”除通史外,还包括断代史 (如陶东风主编:《中国新时期
文学30年》)、思潮史 (如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文体
史 (如张学军著:《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地域史 (如毕光明等著:
《海南当代文学史》),等等。为求研究问题时有较强的聚焦度,本书只
从狭义的 “当代文学史”(即通史)出发展开讨论,必要时会涉及其他
著作。
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20世纪50至80年代文
学的叙事,可以说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但著史者也面临着两个主要问
题:其一,20世纪50至70年代文学与改革开放以后文学的知识谱系不
连贯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少编者试图承认那个时期有值得讨论的作
品,也高度认同改革开放以后文学发展成就,而其评价标准和审美立场
之间会出现错位。其二,20世纪80年代文学叙事的片面化问题。现在
的文学史虽然对于80年代文学的处理略有差异,但所勾勒的文学发展
线索高度一致,即以1985年为界将80年代文学视为一个突变与转向的
过程。这种叙事越来越固化,从而遮蔽了1985年以后,在创作体量和
报纸杂志上居于主流的现实主义文学,更忽略了在市场上居于主流的通
俗文学,将80年代叙述为一个纯文学精神高扬的时代。我们还应注意
到,思想界的分化也带来了这两个时段文学评价和历史叙事的分歧。20
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思想界的转向,当代文学史的 “重写”声音
一浪高过一浪,京沪学者遥相呼应,推动了以反思左翼文学为切入点,
002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问题研究以现代性、启蒙、主体性为基本理论与旗帜,以人性和审美为中心的文
学史写作转型;与此同时,在新知识谱系所建构的话语场中,原有的
“工农兵”话语秩序也发生了动摇。进入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退
回 “岗位”,新左派、新自由主义的对立,后现代、后殖民、新文化保
守主义和文化诗学的兴起,使得思想界呈现杂语共生的状态,而这也导
致了学术界在认识和理解当代文学的过程中,时常难以达成共识。
而相较于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当下的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
则存在着更为明显的问题。首先,文学史家在叙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
逻辑时一旦进入90年代,叙述便时常变得不够清晰。其次,在处理90
年代文学史时,大部分文学史之前所建立起来的标准和原则也逐渐模
糊,学术界往往以 “人文精神讨论”中的二元对立作为理解90年代的
榫眼,这其实无法有效解释许多问题。这样一来,文学史的知识谱系和
学理逻辑并不完备,更无法有效地容纳许多新经验,而当代文学又在不
断创新中发展,不断产生着新现象、新热点。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坚
持文学史写作和研究的必要性。如埃斯卡皮所言: “文学史也不能因此
而死亡。它只是应该同意提出新的问题就行。摆脱掉叙述事件的枷锁,
更加关注由自己造出来的语言和文本组成的现实,文学史应该找到比传
统 (所有的人都一致看到了这一传统已被超越了)遗留给它的方法更灵
活也更严谨的陈述事实的方法。”① 但对于当代文学史写作而言,正是
由于不同理论范式下的文学史,在宏观叙述和微观评价的角度均有所不
同,反而能打开当代文学思潮、文学文本的理解空间。库恩认为 “历史
经验表明,通向一条坚实的研究共识的道路是格外艰巨的”②。改革开
放以来,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经历了从政治化、自由化到消费化的不同
语境,因而不同时期文学史写作的成就与不足,不仅能折射出社会思想
的问题,也可以成为反观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的一面镜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