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太极拳套路完全图解 陈氏56式 杨氏24式和普及48式 精编口袋版
》
售價:HK$
32.8

《
2+20:私募股权为什么能长期战胜市场
》
售價:HK$
86.9

《
经典秩序的重构:廖平的世界观与经学之路(探究廖平经学思想,以新视角理解中国传统学术在西学冲击下的转型)
》
售價:HK$
97.9

《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
售價:HK$
52.8

《
背影渐远犹低徊:清北民国大先生
》
售價:HK$
96.8

《
恨、空虚与希望: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
》
售價:HK$
87.8

《
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
》
售價:HK$
85.8

《
我很可爱,绝对可爱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1、与当前“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等宏观政策相符;2、立足于生态文明新时代,首次对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理论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实践项目进行分析探讨;3、内容专业性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理论联系实际。4、浙江省浙派园林文旅研究中心、浙江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相关专家倾情力作。
|
內容簡介: |
产城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城市发展理念,本书基于产城融合理念,从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纵深两个维度对城市的滨水空间规划进行了研究,聚焦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的两座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杭州和“中国生态第d一市”—丽水,以杭州运河、西湖与钱塘江,丽水丽阳溪、好溪、瓯江水系等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建设实践为案例,探索城市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共同打造“江”“河”“湖”三大类型的水城融合“双城记”。本书既可作为大专院校园林、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城乡规划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园林景观相关专业学生与教师的培训材料,还可作为关注产城融合发展、关注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及相关爱好者的推荐读物。
|
關於作者: |
李俊杰,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院执行院长。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得风景园林学士学位,2010年获得风景园林硕士。专注于河湖综合功能研究和系统设计方法,主持近百个流域单元的规划、设计和工程总承包。荣获全国优秀成果奖、浙江省优秀咨询成果奖、浙江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浙江省优秀勘察设计成果奖、杭州市西湖杯(优秀勘察设计)等奖项20余次。
|
目錄:
|
目录前言第1 章 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的背景与内涵11.1 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 11.1.1 政策与理念 11.1.2 战略与行动 31.2 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与战略意义 71.2.1 “滨水空间”的内涵 71.2.2 “产城融合”的内涵 81.2.3 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 .91.2.4 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 91.3 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 .101.3.1 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 101.3.2 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的体系构建 11第2 章 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理论与类型132.1 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相关科学理论 13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2.1.2 生态城市理论 142.1.3 韧性城市理论 152.1.4 城水耦合理论 162.1.5 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开发(EOD)理论 .172.1.6 浙派园林理论 182.2 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国内外研究进展 192.2.1 城水关系相关文献综述 202.2.2 滨水空间相关文献综述 222.2.3 产城融合相关文献综述 232.3 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中的城水关系 282.3.1 产城融合类型 282.3.2 城水关系类型 29第3 章 杭州的水环境与水生态文明建设313.1 杭州水环境 313.1.1 水资源 313.1.2 水文化 343.2 杭州传统滨水空间类型 423.2.1 桥及其附属空间 423.2.2 沿河街巷空间 453.2.3 河埠码头空间 463.3 杭州现代滨水空间类型 473.3.1 滨水步道 473.3.2 滨水广场 473.3.3 滨水码头 483.3.4 滨水商业街 .483.3.5 滨水建筑小品 493.4 杭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503.4.1 杭州水环境的问题及其成因 503.4.2 杭州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五水共治” 51第4 章 丽水的水环境与水生态文明建设544.1 认识丽水 554.1.1 生态之城 554.1.2 两山之城 554.2 丽水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564.2.1 生态筑基 564.2.2 综合治理 584.2.3 价值实现 594.3 丽水市多尺度产城融合的规划探索 .604.3.1 从规划到工程的多重思考 .604.3.2 多尺度视角下的产城融合实践 61第5 章 杭州“城江”关系案例研究.635.1 钱塘江滨水空间价值特征 635.1.1 历史沿革 635.1.2 人文遗产 665.1.3 城市格局中的地位 .685.1.4 价值特征 705.2 钱塘江滨水空间形态特征 735.2.1 空间形态演变 735.2.2 空间形态特征 835.3 典型案例:钱塘江流域绿色高效产城融合发展 865.3.1 引导传统产业转型 .865.3.2 培育新兴特色产业 .875.3.3 搭建市域合作平台 .88第6 章 丽水“城江”关系案例研究.896.1 丽水城市水岸发展思路 896.1.1 丽水市水系概况 896.1.2 重塑丽水城水关系 .906.1.3 打造城市滨水空间 .916.2 丽水市滨江景观带设计 926.2.1 项目现状 926.2.2 总体布局 936.2.3 分区布局 946.2.4 由滨水风貌上升到城水融合 .111第7 章 杭州“城河”关系案例研究.1167.1 运河滨水空间价值特征 .1167.1.1 历史沿革 1167.1.2 人文遗产 1197.1.3 城市格局中的地位 1217.1.4 价值特征 1227.2 运河滨水空间形态特征 .1247.2.1 空间形态演变 .1247.2.2 空间形态特征 .1307.3 典型案例:杭州运河拱宸桥段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 1387.3.1 滨水空间形态与产城融合的内在逻辑关系 .1397.3.2 运河拱宸桥段滨水空间产城融合的形态响应 1407.3.3 基于产城融合的运河拱宸桥段滨水空间更新模式与策略 143第8 章 丽水“城河”关系案例研究.1478.1 丽水内河水系综合整治 .1478.1.1 项目现状 1478.1.2 总体布局 1538.1.3 河道功能复合 .1558.1.4 从城水相依到水城融合 1618.2 缙云好溪干流滨水景观规划 1678.2.1 项目现状 1678.2.2 总体布局 1738.2.3 分区设计 1758.2.4 产业融合发展 .197第9 章 杭州“城湖”关系案例研究.1989.1 西湖滨水空间价值特征 .1989.1.1 历史沿革 1989.1.2 人文遗产 1999.1.3 城市格局中的地位 2049.1.4 价值特征 2069.2 西湖滨水空间形态特征 .2089.2.1 空间形态演变 .2089.2.2 空间形态特征 .2149.3 典型案例:杭州西湖南山片区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 2199.3.1 历史沿革 2199.3.2 人文经济 2219.3.3 文化气息 2229.3.4 历史与现代相结合 2239.3.5 开发特色经济 .2249.3.6 未来发展 224第10 章 滨水空间产城融合理论总结:发展模式与策略22510.1 城市地区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策略 22510.1.1 混合有住型发展模式 22510.1.2 功能置换型发展模式 23210.1.3 文化保护型发展模式 23410.1.4 水域整治型发展模式 23710.2 城市腹地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策略 24110.2.1 产业导入型发展模式 24110.2.2 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 24210.2.3 文化延续型发展模式 243第11 章 滨水空间产城融合综合实践:丽水瓯江国家.河川公园规划.24511.1 丽水水城融合发展思路 24511.2 项目现状 24611.3 规划范围 24811.4 理念策略 25011.5 总体布局 25111.6 河川公园布局 25511.7 河流风景中的理想家园 282参考文献.284
|
內容試閱:
|
前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水。首先,人类需要通过饮用水以及从水体中捕获食物来保障生命的正常运转;其次,水体还为人以及货物的流通提供基底;再次,水循环还通过改变周边环境及滨水空间(滨水生态系统)来间接地影响人类的健康和活动;最后,人与水的互动记录和传承了大量的人类文明,人类在滨水区域的聚集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更新。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类生产生活更多地集中在城市。水与城市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和复杂。城市聚集着大量的人口和各色产业,水不仅是城市生存的基础,更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此外,城市的河流水系以及湖库对于营造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以及建设区域生态、拓展产业发展甚至打造城市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强度的人类开发活动对城市水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一些水生态系统由于缺乏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已经遭到破坏,甚至开始退化,并严重影响其周边地区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城市滨水空间治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逐渐凸显。杭州与丽水同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水是贯通这两座城市的过去与将来的精神脉络,杭州与丽水的城市建设必须考虑到城市的滨水空间建设。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区面积扩大,许多原本处于郊区的滨水空间被纳入城市内部,随之而来的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生态的改善等问题。同时,滨水空间与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更加紧密,滨水空间的功能需求更加复杂,因而,杭州与丽水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面临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近几年,对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从滨水空间的生态保护、涉水产业发展方面,强调了城市建设中需要兼顾水环境的承载力,提出了治理水环境的多项措施。同时,从滨水空间的生活入手,对滨水景观优化、滨水建筑改造以及滨水空间与外部的交通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为滨水空间规划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在城市产业发展的高速期,产城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城市发展理念。本书将基于产城融合理念,从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纵深两个维度对城市的滨水空间规划进行研究,聚焦浙江省两座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的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杭州和“中国生态第一市”——丽水,以杭州运河、西湖与钱塘江,丽水丽阳溪、好溪、瓯江水系等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建设实践为案例,探索城市滨水空间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共同打造“江”“河”“湖”三大类型的水城融合“双城记”。“山与水”和“城与水”和谐相依,水是一个城市灵性栖息的地方,也是规划设计师内心深处最美的风景。城市视角下,水是穿城而过的港湾;城乡融合视角下,水是生物发展连接的廊道;全流域统筹视角下,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载体。书中杭州的案例与丽水的实践差别很大,有的是反映生态文明当下的作品,有的则要还原千年历史的真貌。要想实现这种时间与空间的巨大跨越,不同视角下“城与水”关系的塑造,规划设计师就要对尺度与情感有所把握,纵情山水,肆意自然;同时更应该海纳百川,胸怀天下,成为真正的生态景观的践行者和美丽家园的守护者。应该指出的是,杭州与丽水两座城市的滨水空间产城融合既有类似,又有差别:杭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河湖等水系景观都深受历史文化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了“文明”特色;而丽水作为“中国生态第一市”,江河水系景观则强调在保护的基础上可持续利用,更多地体现了“生态”特色。因此,本书围绕“生态”和“文明”两个切入点,探讨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城市水系可持续发展问题,既有滨水空间产城融合的相关理论探讨,又有相关单位历年承担的规划设计和工程项目案例,以及多位作者在研究与实践中的思考。本书最后一章“丽水瓯江国家河川公园实践”是全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集大成者,瓯江国家河川公园以“国家公园+ 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 美丽河湖”为空间形态,加强顶层设计,打好统筹全域水利牌,助力丽水大花园建设,支撑丽水绿色发展。本书是多位作者通力合作的成果,整体构思与学术框架搭建由李俊杰与陈波完成,逻辑梳理和完善由岳青华完成,全书由陈波与屈泽龙负责统稿。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风景园林系相关人员参与了本书的调研、撰写等工作。中国电力出版社曹巍编辑为本书的编辑与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对上述人员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既可作为大专院校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环境艺术设计、水环境治理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生与教师的培训材料,还可作为关注产城融合与滨水空间开发的科研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及其他爱好者的推荐读物。由于学识和时间的限制,书中难免会有不足甚至错漏之处,恳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22 年12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