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镜子、父亲、女人与疯子:拉康的精神分析世界

書城自編碼: 383045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變態心理學
作者: 王润晨曦、张涛、陈劲骁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65447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3-02-01

頁數/字數: /

售價:HK$ 85.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智慧宫丛书026·增长:从细菌到帝国
《 智慧宫丛书026·增长:从细菌到帝国 》

售價:HK$ 180.0
从自察到自救:别让情绪偷走你的人生
《 从自察到自救:别让情绪偷走你的人生 》

售價:HK$ 90.0
晚明的崩溃:人心亡了,一切就都亡了!
《 晚明的崩溃:人心亡了,一切就都亡了! 》

售價:HK$ 71.8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传(精装插图版)
《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传(精装插图版) 》

售價:HK$ 81.6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 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

售價:HK$ 57.6
解套基本逻辑与六大战法
《 解套基本逻辑与六大战法 》

售價:HK$ 58.8
超级制造
《 超级制造 》

售價:HK$ 143.9
明朝270年:明朝的外交博弈和权力游戏
《 明朝270年:明朝的外交博弈和权力游戏 》

售價:HK$ 69.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4.9
《 FBI特工日记:恶魔心理侧写 》
+

HK$ 62.3
《 犯罪心理学 》
+

HK$ 72.6
《 聊聊稀奇古怪的心理学 》
+

HK$ 105.3
《 黑尔变态心理学 》
+

HK$ 185.6
《 变态心理学(第6版,DSM-5更新版) 》
+

HK$ 127.5
《 变态心理学(第12版) 》
編輯推薦:
★ 名家作品:
国内心理学知名学者张涛领衔,三位作者均为拉康派分析师,来自法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心理学学府“巴黎第七、第八大学”,具有非常扎实的学术功底、实战的心理咨询经验,并具备大众化解读+精彩论述的写作能力,为“国内能够解读拉康的最佳作者人选”;
★ 通俗易懂,占据市场空白:
第一本中文语境下对拉康思想体系的通俗化解读,关键概念拆解+大量心理学、文学/影视作品故事,适合心理学入门读者;
★ 紧跟社会思潮,贴近大众痛点:
始于对拉康思想体系关键点的解读,终于对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启发读者重新理解自我、欲望、女性与男性的区别、疯子与正常人之间的界限等大众感兴趣的话题;
內容簡介:
如今我们很难想象,当年拉康教学现场的盛况:你必须提前几个小时到那里,否则就根本找不到座位。演讲厅很快爆满。精神分析家、未来的教授、演员、作家……他们起初只是好奇,但很快被征服了。地面上布满了卡式录音机的电线,人们开心地被缠着脚……
在1966年的法国,拉康已是最负盛名的精神分析家与哲学家,他被奉为结构主义四巨头之一,与米歇尔·福柯齐名。他的思想波及深远,不仅启蒙了雅克·阿兰米勒、齐泽克在内的数代分析家与学者,还广泛地影响了文学、电影、性别理论等领域。
在拉康的课堂上,他不会用“阴茎嫉羡”来形容女性学员的野心和抱负,也从不认为成为母亲是每个女人命定的安排。他认为精神分析的重点在于让一位女性明确自己的欲望,从而在是否生育这一问题上获得选择的自由。
他教人们直视欲望。他说欲望是请求减去需要的剩余。要忍受关系中另一方的不满足。因为当需求被无条件满足时,欲望便被杀死了,而不再有任何欲望的空间,终将导致一段关系的艰难。
他观察到幼年时的照料者如镜子一般映射出我们的自我形象,照料者的混乱与爱的匮乏,会导致一个人在自我认知上的紊乱和自我发展的困难。
镜子、父亲、女人、疯子这四个关键词,分别对应了拉康的想象界、符号界、实在界,以及他晚年对症状的重新理解。作者拆解了拉康庞大复杂的思想体系,以通俗化的解读,借拉康之口回答了自我、欲望、女性、疯子与正常人之间的界限等大众感兴趣的话题。
闪亮其间的观点,让读者领略到这位教学领先于时代的心理学家,其思想经久不衰的魅力。正如分析家艾斯黛拉·索拉诺回忆起她当年不远万里来到巴黎与拉康会见的情景:他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不知道会活多久,虽然我知道不该当着他的面这么说,但重点是我和他说,他的作品将是不朽的。
關於作者:
王润晨曦
精神分析行知学派(EPS)成员,拉康派个人执业分析家,巴黎西岱大学(原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学博士。参与编写《生就言在:弗朗索瓦兹·多尔多精神分析思想导论》,译有《拉康》《白熊实验》等多部作品。
张涛
拉康派个人执业分析家,于拉康曾任教的巴黎第八大学取得精神分析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为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精神分析家,四川心理咨询师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委员,精神分析行知学派(EPS)理事,公众号“无意识研究”主理人。曾参与写作巴黎第七、第八大学教授的精神分析著作《双语使用者的临床与喜剧》《在21世纪阅读拉康》。代表译作有荣格的《红书》、潘科夫的《精神病动力结构化治疗》。
陈劲骁
巴黎西岱大学(原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学博士。现为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讲师,中国精神分析专委会拉康教学组成员,精神分析行知学派(EPS)教学组成员,公众号“对话精神分析”“癔托邦”主理人。
留法期间,曾为法国医学与社会心理中心、(CPMS)、法国心理教学医疗中心、(CMPP)实习医师。代表作有《精神病的模糊性》(L''ambiguite de la Psychose,2022年于法国出版)《生就言在:弗朗索瓦兹·多尔多精神分析思想导论》。另有多篇论文被重点课题攻关项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
目錄
导 言 / 001
四个圆环 / 003
三条岔路 / 010
十个词的小词典 / 017
第一章 异化的镜子 / 029
自恋与镜像 / 031
两种镜子 / 049
破碎的镜像 / 066
镜像的爱与侵凌 / 083
镜像的误认 / 101
第二章 法则的父亲 / 115
弑父的神话 / 118
除权的父名 / 126
强迫的逻辑 / 136
滑动的能指 / 143
发疯的机器 / 148
第三章 痛快的女人 / 151
真正的女人 / 155
女人和母亲 / 161
“不可阻挡”的女人 / 174
实在的女人 / 183
没有身体的女人 / 203
另一个女人和男“工具人” / 213
第四章 正常的疯子 / 227
三界的拓扑 / 230
圣状的逻辑 / 236
疯狂的书写 / 243
庸俗的爱情 / 252
结论的时刻 / 262
內容試閱
前言/序言
四个圆环
本书的创作是一次通俗化讲解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的尝试。这里引出了两个问题:谁是拉康?为什么要通俗化?
第一个问题既容易回答又不容易回答。我们可以说,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精神分析家。他1932年从巴黎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 成为精神科医生, 同时开始了跟随鲁道夫·勒文斯坦(Rudolph Loewenstein)长达6年的个人分析。1934年,他加入隶属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的巴黎精神分析协会(Société Psychanalytique de Paris),1938年成为巴黎精神分析协会的正式会员。随后,他高举“回到弗洛伊德”的大旗,反对当时主流的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学派,这两个学派被他认为是对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教义的背离。他从1953年开始每年定期举办讨论班,通常是每两周一次,虽然中途历经过几个不同的场地, 但这一教学活动一直持续到他逝世。1960年, 他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决裂,1964年因此不得已创立了自己的协会, 也就是著名的巴黎弗洛伊德学派(école Freudienne de Paris)。1966年,《拉康文集》(écrits)的出版为他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也一跃成为“二战”后法国最有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家。
以上这些是可以在任何有关拉康的介绍性书籍中查到的信息, 但是它们还并不足以构成我们对这个人感兴趣的理由。因为, 除非我们身处当时的环境或者了解这些理论层面的争议, 否则这些信息无法引起任何来自我们心中的共鸣。
拉康又是一个相当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弗洛伊德以后最伟大的精神分析家, 是他延续了精神分析实践的生命, 如果没有他的出现, 精神分析至少在法国可能会走向衰败的命运; 也有人认为, 他不过是一个装腔作势的江湖骗子, 人们在他的讨论班上说着一些大家都不理解的内容, 而不理解一些理论从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把它说得头头是道; 有人赞扬他的勇气和真诚, 因为他粉碎了精神分析理论中存在的虚伪的、理想化的窠臼; 也有人批评他固执、鲁莽和不负责任,认为他创造的“短时会谈”(séancecourte)玷污了精神分析有史以来的正统实践。我们说,他从来都是一个不容易对付的人,无法被轻易归类,对代表社会主流意见的心理学外行来说, 他既无法让人心甘情愿地称赞, 又很难让人毫不留情地痛斥。对此,他的高中班主任在他的成绩单上写道:“雅克(拉康) 很聪明, 但是他很古怪; 此外, 他的工作不同常规,我们抱怨他的手法有点走在了规定之外。”
对他感兴趣的人,是出于完全不同的原因。有的人对他在精神分析理论和临床上的洞见感兴趣; 有的人对他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说话方式和背后存在的有趣灵魂感兴趣; 有的人是参加了他在巴黎高师(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的讨论班后,一发不可收拾地拜入其门下;有的人是上了他的躺椅之后,因为这种临床的神奇效果而深受震撼; 精神科医生们钟爱参加他在医院举办的临床演示;迷茫彷徨的年轻人们则寄希望于跟随他进行一段分析后,开启自己新的人生道路; 遭了灾的女子希望跟他分享内在体验, 而这些分享,她们从别人那里是得不到回应的;读了他《拉康文集》的人则不远万里从阿根廷或者中国飞到巴黎, 渴望从他身上觅得精神分析的真理。
来自不同角度的对他的兴趣——或者说是移情(transfert)——的多元性, 印证了那句老话:“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并且我们认为, 这句话在他身上的效果更加突出。他的例子鲜明地展示出, 人们可以因为完全不同的原因对同一个人产生兴趣, 并把他安插到各自生命的故事中的不同位置上, 至于那些完全在心理学(psy)领域之外工作的人更是如此,他们直接或间接受他的理论或临床影响,包括数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艺术家、导演、作家等等。这使得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现象, 一个是在出版物中, 经常会出现以“不同的人对拉康的印象”为主题编写的合集;另一个是精神分析的跨学科性,这一点是拉康理论对不同学科的借鉴以及反过来对它们的启发所导致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类似“拉康与海德格尔(Heidegger)”“拉康与克尔恺郭尔(Kierkegaard)”“拉康与文学”“拉康与女性主义” 的专题研究或论文, 甚至在有的学校, 精神分析专业就被叫作“精神分析与跨学科研究”。
那么,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由拉康的教学、实践和著述辐射扩展而成的广大网络,我们如何能够在这样一本10万字左右的小册子里进行解读呢?我们说,我们放弃了这个目标。在这里对拉康的著作进行整体化的解读是不可能的,它们由26年的《讨论班》、两本著作集和其他一些文献构成, 我们甚至无法单单讲解其中一年的《讨论班》, 因为这种讲解只能针对专业的人群, 或者只能抵达非常肤浅的程度; 我们同样无法厘清拉康的教学对精神分析实践的贡献,遑论对其他人文科学的贡献——今天,这种贡献正在不断发酵, 众多精神分析领域诞生的新的论述要么是从他的思路继承发展而来,要么通过反对他而获得一种新的理论表述的价值。针对不同的、具体的理论, 人们要在两个立场上选择其一, 但绕不开的,是拉康卓越的贡献。
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无法走在解读他的道路上, 而这种解读因为两个原因,可以变得更加富有意义。
第一个原因是拉康著作众所周知的晦涩,作为一个个人生活和理论实践紧密相连的思想家,他的写作渗透着一种“巴洛克式”的风格,其特点是大量的长难句使得理解每一句话都构成一种挑战,而整体拼凑起来就变得更加不知其所云。这里面有他故意为之的因素—— 一来避免读者滥用精神分析的理论,二来是促使读者在他用文字浇筑的迷宫中发现自己的道路。同时,拉康会根据他写作时针对的对象, 调整自己的写作风格, 这方面最显著的例子是他关于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像乔伊斯一样构造了不少新词,使之成为他最艰深晦涩的文章之一。这个原因使得对于那些无法直接阅读他的《讨论班》的读者来说,阅读通俗化的理论讲解,是了解其思想不可或缺的一步。
第二个原因我们认为更加重要, 即拉康构造的精神分析理论的魅力——传递这种魅力恰恰构成了本书写作的目标。这种魅力超越了单纯的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范畴,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理论往往相比其他的精神分析家更容易和不同的人文学科产生关联、互相影响。自弗洛伊德发明精神分析起, 精神分析理论就开始渗入其他的人文科学领域, 甚至是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对精神分析理论感兴趣, 并不一定是为了成为分析家或者更好地进行临床工作。这一点和科学心理学有相当大的差异, 非专业人士也可能想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比如为了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但这个过程容易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 人们往往在实验或者统计心理学前停下自己探索的步伐。在这个时候, 我们需要一些更大胆的论述, 突破严格的实证科学的方法带来的种种束缚, 前方正是一整片精神分析理论的开阔地。科学只有一个目标, 就是去知道,它不会考虑欲望、负罪感和享乐(jouissance)。对此,拉康说道:“科学会对所谓的人性造成一种不可呼吸的效果。” 而精神分析相比科学的话语, 处在例外的位置, 它具有一种“人工肺的功能”。相比科学普遍化的尝试,精神分析的伦理学强调个体差异和每个人的独特性, 这方面极端的例子是对于一些严重的精神病患者, 有些分析家会主张针对每一个主体发明一种适合他的诊断,而不是将他对应到某个现有的诊断中。
本书共分为四个章节, 分别以镜子、父亲、女人和疯子作为讨论的主题。同时, 这四个主题分别呼应拉康的想象界、符号界、实在界和症状界, 四界共同构成了一个波罗米结(noeud borroméen)的四个圆环。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以按部就班的方式介绍拉康的理论。我们不想复述太多其他书籍中已经讨论过的内容,也不想将精神分析停留在理论和临床的二分之间。我们希望能够传递一些有趣的东西,因为拉康教学的魅力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为阅读他的乐趣: 刚接触他的读者可能单纯是因为被他的概念或者论述吸引,比如欲望、享乐、父之名(Nom du Père)、对象a,或者他所谓的“女人不存在”“真理是享乐的小妹妹”等;更进一步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他的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被他的真诚和勇气所打动, 为他在真相面前从不畏缩的态度折服。因此, 从他的教学中提炼出一套严谨的教条化理论,会带来失去阅读他的乐趣的风险,这是我们在这本书的写作中试图避免的。本书针对的对象是任何对拉康的精神分析感兴趣的读者,包括完全不了解精神分析的人。但我们相信, 专业的心理领域工作人员或者对拉康有一定了解的读者, 也能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我们期望在这里交出了一份令大家满意的答卷。



女人和母亲
从理论上说,女性不是母亲,意味着这两个词被截然区分开来。
精神分析理论往往会倾向考虑母亲的角色,这一点尤其以梅兰妮·克莱因(Melaine Klein)开创的客体关系学派最为著名,代表就是克莱因提出的两种位态——意味着婴儿感受到的和母亲之间的两种关系模式。这一理论虽然可以说填补了弗洛伊德对于早期母子关系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弗洛伊德并非不注重母亲对于孩子的影响,以及这种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招致的神经症后果。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实践,它的理论也是基于临床实践而来的提炼和假设,而在临床中,最容易成为分析素材的就是来访者和母亲的关系。比如我们会看到,弗洛伊德的个案中,小汉斯对马的恐惧源于父亲在母子关系中的缺席——他没有发挥一个禁止性的角色。例如母亲甚至有办法在小汉斯面前换内裤,这导致小汉斯需要通过建立对马的恐惧,以便为自己的焦虑竖立一个边界,因为缺少这个边界的话,他会焦虑不知道被带向何方。这里,拉康会把母亲的角色设想为是吞噬性的,孩子则会尽一切可能满足母亲的欲望,但这种尝试注定是失败的,因为他只是一个孩子,不可能满足母亲对男人的期望。正常情况下,父亲应当在这个时候介入,或者母亲自己为孩子施加这个原则,禁止他将母亲作为欲望的对象。但这个个案中,由于父亲没有发挥应有的角色——小汉斯甚至时常呼唤他的怒火,但是父亲太过软弱——导致孩子直面自身无能的事实。他被母亲的欲望折射出的巨大空洞所笼罩,由此引发的焦虑导致他只有借助对马的恐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放。
而在女性的临床案例中,在和父亲的关系背后,往往是来访者和母亲的关系构成了其精神病理学的更重要因素。对此,我们满足于只提出一个在经验中并不罕见的现象,也就是女性对于自身女性身份的构建,是很难通过来自母亲的传递来完成的。换句话说,如果说父亲可以经常为男孩子竖立一个男子气概的榜样的话,女孩子从母亲那里获得一种女性价值的传递,则往往困难得多,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她不愿意重复过母亲的生活,甚至选择某条不同的道路以便逃离母亲——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火遍全球的小说《我的天才女友》中的莱农,她说到,她认同小伙伴莉拉,就是为了逃离母亲。
这种父亲和母亲的传递的差别,我们也可以从刚才提到的性化公式的逻辑来理解。在现实经验中,父亲之所以经常可以成为男孩的榜样,是因为所有男性都服从阉割的逻辑,换言之,在男性这一边存在某种普遍的价值,也就是阳具的价值。翻译成现实生活的语言就是,男性都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有力量、更加伟大。所有的男人通过原父——也就是神话中享有所有女人的男人,或者说是上帝——这一唯一的例外,确立自己的位置。男人和原父的关系,可以用数学家弗雷格(Friedrich Frege)的《算术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Arithmetic) 中从0和1的关系做类比。当时,他在探究自然数序列的逻辑基础。他论证到,正是因为有0,人们才可以从1数到2,从2数到3,并一直数下去,或者说,所有从1到2以及之后的序列,都来源于从0到1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开创性的。在精神分析中,我们可以说所有的男人都是1,而这个原父是0,他具有一个截然不同的地位。代入到具体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古代皇帝的世系——所有皇帝都是某个自然数,比如秦始皇、秦二世,但是所有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上一位皇帝的儿子,而是来自“天”,是“天”开创了这一世系,所以有所谓“天子”和“君权神授”的说法。这里的“天”发挥的作用就是0,它开创了从1到某一个数字的序列。这里的重点不在于这一过程的真实性,比如到底“天”存不存在,而在于人们需要通过这样一个观念来确立统治的合法性,无论东西方,都是如此。
但是在女性这一边,没有这样一个例外的“天”或者“上帝”存在,每个女人都是完全不同的,不存在一个可以代表所有女人的女人。她们并不完全服从阳具的逻辑,代入我们刚才的例子中,女性并不总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她可以追求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也可以追求让自己变得更加脆弱——可能只是因为她在无意识中知道脆弱对于男人的致命诱惑。所以作为母亲,她无法为女儿传递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有关女人的观念,因为根本不存在这样一种普世的价值来告诉女人该如何生活。事实上,母亲和女儿反而容易形成一种互相竞争的关系——母亲嫉妒女儿身上展现的女性价值。所以,拉康选取ravage(蹂躏)这个词以概括母女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展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观看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秋日奏鸣曲》(H?stsonaten)。
基于临床实践的精神分析,使得它的理论可以对母亲和父亲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虽然不同分析家对母子关系的论述并不相同,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在某一框架下对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可以站在弗洛伊德的视角,强调俄狄浦斯情结对幼儿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男孩对母亲的欲望以及接下来他遭受到的来自父亲的禁止,对他未来爱情生活的影响。我们也可以强调克莱因对早期母子关系的重视,看待他是否得以将好客体和坏客体整合到一个人身上,而不再处于非此即彼的分裂位态。通过临床得来的经验,有时精神分析的理论甚至会告诉我们母亲应当扮演的角色,比如温尼科特所谓“足够好的母亲”(The good-enough mother)——她并不是完美的母亲,但是她知道以稳定的方式回应幼儿的需要,既不过多也不过少。

但是回答了母亲是什么,并不能够让精神分析理论对女人或者说女性特质(或者翻译为女性性,féminit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虽然精神分析的创立始于弗洛伊德对癔症女性的倾听,也就是著名的安娜·欧(Anna O.)个案,但是对癔症女性的认识,并不足以使得弗洛伊德跳出其所属时代的父权制框架,将女性从和母亲的关系、和男人的关系中“解脱”出来。他只能通过迂回的方式考虑女性特质的问题:或者是女性特质和男子气概(masculinité)组成一个对称的对子,一边是被动,一边是主动;或者是母性在女性生活中的浮现,也就是女性发展的目标在于成为母亲。这一局限使得弗洛伊德最终向玛丽?波拿巴坦诚自己不知道“女人到底欲望什么”,而这个欲望之谜,也因此成为精神分析的“黑暗大陆”(continent noir)。
到此,我们可以开始感受到拉康将女人和母亲区分开来,在理论上具有的重大意义。换言之,精神分析通过临床实践,让我们对母亲的角色有了明确、具体的认识,但是与弗洛伊德时代临床上最常见的女性——也就是癔症结构的主体——的工作,虽然可以丰富我们关于女性的知识,但是无法通向一种对女性的更直接的把握。这一点导致弗洛伊德及其一些后继者对女性和母亲的混淆,他们将成为母亲视为女性正常发展的必经出路。因此有些分析家,比如海伦妮·多伊奇,会强调女性的牺牲精神,主张女性应当放弃个人事业上的野心,以便全力支持她所爱的人。对此,拉康派当代著名分析家柯莱特·索莱尔不无讽刺地说道:“海伦妮·多伊奇带着一种赞许的语气描述了这样一种类型的自我牺牲,虽然她自己远非这样一种类型的代表,但是她在那里认出了真正的女性特质。”
当然,我们已经说过,将女性和母亲区分开来并不意味着女性不应当成为母亲,只是女性和母亲背后的逻辑并不相同。这一区分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不能通过母亲来定义女性,认为所有女性就应当成为母亲,或者试图通过母亲来代表女性。我们可以说,女性不同于母亲,甚至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连续性。这也意味着在我们考虑母亲的时候,我们同时也要考虑到她是一个女性这一事实,而这一点尤其容易被男性忽略。
拉康的女婿及继承人阿兰?米勒在20世纪90年代的教学中,曾经就母亲和女人的角色做出过这样一个区分,他说道:“如果我们想要将母亲和女人区分开来的话,我们会说,母亲是请求的大他者,女人是欲望的大他者——这个大他者,我们不向她请求任何东西……但是她是我们审查的大他者,我们使之沉默的大他者。”
我们先简要地回顾一下大他者(Autre)、请求(demande)和欲望(désir)这三个概念。
请求是与语言相关的,所有人类的需要(besoin)都要通过变成请求这样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才能让别人听到。对于幼儿来说,他所请求的对象就是母亲,母亲在他刚出生的时候,不只是他认识的一个对象,而且可以说是他的全部世界。当然,这个时候幼儿无法说话,母亲通过猜测判断他的需要,并把这种需要翻译成语言。逐渐地,幼儿可以通过语言去表达他的需要,比如他想吃什么或者他要上厕所。
说母亲作为他的大他者,不等于说母亲就是他的全部世界,而是作为他的请求所求助的对象,我们在这里可以简单理解为幼儿的世界都是围绕着母亲转的。这里有个有趣的地方,也就是关于请求的辩证法。拉康区分了两个时刻——它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能够被严格区分,但是这两个时刻在逻辑层面是不同的。在第一个时刻,幼儿会发现母亲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他的需要,母亲经常不在他身边,由此他开始明白母亲有时候是在的,有时候是不在的。弗洛伊德的小外孙在这个时刻会拿一个缠线板,把它扔出去再收回来,同时发出某个音节,也就是著名的fort-da游戏。在这个时刻,他所做的就是试图符号化母亲的在场和不在场,他通过这样一种游戏试图让自己接受母亲有时候不在场这个事实。
在第二个时刻,幼儿会发现,即使他可以通过呼唤让母亲到来,但是他是否能够得到满足,依然取决于母亲的意愿,因为母亲会拒绝满足他,比如出于他的健康考虑。母亲可以拒绝他的这个事实让母亲的身份发生了转变,原本母亲以在场和不在场交替的形式出现,被幼儿化约为可以扔出去、拉回来的缠线板,但是因为母亲可以拒绝她,母亲成为具有某种绝对意味的角色。拉康会说,这个时候母亲成为实在的,在这里指的是无法被幼儿通过语言所掌握。
随着母亲的这个地位发生改变,她给出的东西的意义也变了。原来给他吃的糖果现在不再只是意味着糖果,而是成为来自母亲的礼物,因为它代表了母亲对他的爱。他向母亲请求吃的某个东西也不再只是这个东西本身,而成为对母亲的爱的请求。恋爱生活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一点:当女方向男方请求某个东西的时候(反过来也是如此),重点不在于这个东西本身,而在于这个东西作为一种爱的证据,表明了女方在乎他的这个事实。所以拉康会说,所有的请求都是爱的请求,因此母亲是最出色的请求的大他者。我们依赖她,向她提出请求来获得满足。米勒说道:“请求的大他者意味着一种力量……母亲是拥有某物的大他者,意味着财富、丰饶。”
欲望则是不同的东西。欲望被定义为请求减去需要的剩余。当我们通过语言以请求的形式表达我们的需要时,语言是无法完全表达我们的需要的,这里留有一个剩余,这个剩余就是欲望。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例子来把握这个剩余所包含的威力。设想这样一个母亲:她会尽可能地满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请求,无论这个请求是否合乎逻辑,比如给孩子带去任何他想吃的东西,不放过任何表达对孩子的爱的机会,那么这个孩子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他肯定是会做噩梦的,因为他不再有任何欲望的空间,任何欲望在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母亲的爱堵死了。同样,一个尽可能满足任何女方要求的男同胞,往往不会获得一个顺遂的结果。因为当他无条件满足女方的要求时,欲望在这个过程中被杀死了。女方会觉得她想要某一个东西,但是并不真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以当男方真的把这个东西呈现在她面前的时候,想要这个东西的张力就失去了。这里,精神分析的经验带来的教诲不是告诉我们要拒绝我们所爱的人,而是我们要能够忍受对方不满足的张力,或者说对方欲望的存在。
如果说女性是欲望的大他者的话,欲望的这种结构就意味着女性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至少对男性来说是这样的,可能对女性来说也是如此——她的欲望对自身同样构成一个谜题。欲望作为发出的请求的剩余,本身就意味着它在结构上是无法完全被满足的。我们在得到追寻的对象之后,总是或多或少有一种并非如此的感觉,因此它总是会转向另一个对象,继续这样一种追求的过程。
这样,一种无法抵达的女性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男性在女性身上追逐的并非这个女性本身,而是某个部分对象——她的一头长发、她的乳房、她的某种笑容或者甚至是弗洛伊德的个案中的她的鼻子上的亮光(glanz auf der nase)。在这些引起人们幻想的部分对象的背后——也就是拉康称为对象a(objet a)的背后,是人们在无意识层面一无所知的女性,我们不知道她是什么,我们只能经由这些对象建构起我们的幻想,却经常惊讶于她们的不同寻常和出人意表。我们渴望她们的垂青,却又对她们真正的欲望和幻想感到迷惑和恐惧。
同样,我们可以想见,这样一种欲望的张力的维持并不总是令人愉悦的,这与对她们的未知一道,可以解释人类历史上对女性的压迫、剥削,对其三从四德的要求,对其规训的历史。换言之,人们总是想将其束缚在某个框架之中,以某种理性的名义。人们往往对母亲有着极高的赞美,因为她可以给予我们所请求的营养,那是包裹着爱的礼物,但人们却诋毁和指责女人,说她们任性,批评她们淫荡,因为她是欲望却终究无法得到的对象。但是如果说女人涉及的是欲望层面的问题,在男人眼里她作为被欲望的对象,反过来,她关注自己具有的被欲望的价值。那么在和男人的关系之外,她自身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