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79.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79.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4.8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78.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2.0
|
內容簡介: |
公共精神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本书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系统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法, 在界定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核心要素的基础上, 细致描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公共精神实然现状, 归纳其深刻本质与基本特征, 明晰关于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过程中要遵循的价值、目标和原则, 探索培育其公共精神的关键方法与可靠保障, 最终立足于高校德育的完善、环境氛围的营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以提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培育实效。
|
關於作者: |
许丹丹,1988年生,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法学硕士,暨南大学讲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2011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14年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曾荣获2014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硕士论文一等奖,2021年度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先后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6篇,主持教*部等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级、省级、厅局级项目5项。
|
目錄:
|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系统分析法
四、历史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创新点与重难点
一、研究视角创新
二、研究内容创新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含义的阐释
一、公共精神概念的梳理
二、公共精神与相关概念的关联
三、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核心要素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本质理论决定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必然性
二、需求层次理论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提供了深刻启示
三、个人品德生成规律决定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过程
第三节 我国公共精神培育的历史溯源
一、思想萌发———近代中国社会关于公共精神的艰难尝试
二、曲折前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公共精神培育
三、步入正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公共精神的培育
四、蓬勃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公共精神的培育
第四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现实诉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建设有序校园公共生活的需要
三、发挥大学生行为示范作用的需要
四、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精神现状
三、当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精神现状
四、当代大学生公共责任意识现状
五、当代大学生公共规则意识现状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本质与基本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本质
二、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的归因分析
一、积极影响因素分析
二、消极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价值、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价值
一、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社会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个体价值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目标
一、公共精神的认知目标
二、参与公共事务的情感目标
三、理性的公共行为目标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方法论原则: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三、根本性原则: 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动力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关键、方法与保障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关键
一、把握培育的时间节点
二、强化培育的主客互联
三、保证培育的过程可控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一般方法
二、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具体方法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保障
一、提供有效资源保障以夯实培育基础
二、加强思想文化保障以锚定培育方向
三、完善制度法规保障以顺应时代要求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立足于高校德育的完善
一、提升公共精神认知水平, 增强“主渠道”教育实效
二、充实德育内容, 契合大学生公共精神核心要素
三、强化自我教育, 养成个体理性
四、正视多元冲突, 培育公共理性
第二节 立足于环境氛围的营造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公共精神
二、依托舆论宣传, 营造社会公共精神氛围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校园公共精神氛围
四、优化网络环境, 增强网络责任意识
第三节 立足于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整合各类公共资源, 拓展大学生公共生活空间
二、鼓励参与公共事务, 促发大学生理性公共行为
三、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 养成大学生自觉服务意识
结 语
附录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 记
|
內容試閱:
|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我国面临着深刻而广泛的现代化变革任务。公共精神问题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现代化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化,推动了我国城市化与都市化发展,使社会生活出现了公共化趋势,打破了传统“熟人社会”公共交往结构和私人领域的清晰界限;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发展,贯通了世界各国与全国各地,开辟了虚拟的网络公共交往空间。线上线下有序的公共生活与公共交往急需与之相适应的公共理性,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大学生同样更应积极主动、理性有序地参与公共事务。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群体,他们思想意识活跃、个人自主意识强烈,针对社会热点、公共事件有着强烈的表达意识,但是受制于自身知识、经验和阅历,在参与公共生活时,往往难以达到完全客观、理性的价值判断与实践行动。本书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系统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法,试图在界定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核心要素的基础上,细致描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公共精神实然现状,归纳其深刻本质与基本特征,明晰关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过程中要遵循的价值、目标和原则,探索培育的关键方法与可靠保障,最后立足于高校德育的完善、环境氛围的营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期提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培育实效。
第一章详细介绍了问题的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深刻诠释了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基本内容,通过对公共精神及相关概念的梳理与阐释,概括出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核心要素为独立的人格精神、公共参与精神、公共责任意识和公共规则意识,从而进一步阐明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历史源流与现实诉求。
第三章深入透视了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并针对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本章以大学生公共精神核心要素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选取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吉首大学等9所高校大学生570份调研样本,进行公共精神现状的实证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呈现出自主意识与自律性矛盾并存、理性批判的稳健性与随意性伴生、价值取向的现实性与价值判断的理想化共存的基本特征。继而进行归因分析:一方面,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大学生公共精神得以彰显,新媒体为公共领域及公共精神的拓展提供技术支撑,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为培育公共精神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传统家族伦理本位延迟、“群体”与“个体”关系混淆、部分落后腐朽文化因素等制约了公共精神的形成。
第四章着重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价值、目标与原则。首先,指出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具有持续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在民族精神的传承中明确“公”与“私”的现代定位、熔铸新时代信仰等社会价值;具有塑造个体人格提升“软实力”、锻炼公共参与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强“硬实力”、推动高校建设和新媒体信息管理助推平台革新等个体价值。其次,确立了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三级目标:公共精神的认知目标、参与公共事务的情感目标、理性的公共行为目标。最后,归纳出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政治性原则、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动力的根本性原则。
第五章主要厘清了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关键、方法与保障。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关键在于把握培育的契机选择、强化培育的主客互联和注重培育的过程可控三个方面;明确培育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培育与生成相结合、隐性与显性相交互等一般方法,同时充分发挥家庭、高校和社会相互配合等具体方法。最后,研讨了资源保障以提供活动基础、思想保障以丰富精神内涵、制度保障以回应时代要求,为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提供各项保障。
第六章在遵循大学生公共精神形成规律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培育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现实路径。一是立足于高校德育的完善以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提升公共精神认知水平,增强“主渠道”教育实效;充实德育内容,契合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核心要素;强化自我教育,养成个体理性;正视多元冲突,培育公共理性。二是立足于环境氛围的营造以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依托强大的舆论宣传,营造社会公共精神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公共精神氛围;优化网络环境,增强网络责任意识。三是立足于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整合各类公共资源,拓展大学生公共生活空间;鼓励参与公共事务,促发大学生理性公共行为;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养成大学生自觉服务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