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2000—2020 南大建筑教育丛书)南大建筑教育论稿

書城自編碼: 382424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周凌、丁沃沃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305261985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24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72.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这个甜甜圈不能卖:奇思妙想爆笑绘本(全2册)
《 这个甜甜圈不能卖:奇思妙想爆笑绘本(全2册) 》

售價:HK$ 95.8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售價:HK$ 106.8
饲渊
《 饲渊 》

售價:HK$ 47.8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售價:HK$ 82.8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售價:HK$ 105.6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HK$ 105.6
将军
《 将军 》

售價:HK$ 57.6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售價:HK$ 117.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7.5
《 芯片制造——半导体工艺制程实用教程(第六版) 》
+

HK$ 51.5
《 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第四版) 》
+

HK$ 187.1
《 投资学(原书第10版) 》
+

HK$ 131.8
《 雷达原理(第6版) 》
+

HK$ 73.8
《 朗读学(第四版) 》
+

HK$ 106.3
《 药事管理学(第7版/本科药学) 》
編輯推薦:
☆ 回顾南大建筑学在二十年中的发展,收录南大建筑学人发表的一批产生重要影响力的教学文章。
☆南大建筑教育思想发展历程的缩影。
☆ 一部里程碑式的建筑设计理论文集。
內容簡介:
创办于2000年的南大建筑学科是我国新时期建筑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标志。南大建筑系不仅全面改革了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与设计教学体系,同时也针对中国建筑教育的问题和机遇提供了大量富有原创性的思考,引领了中国建筑教育改革的思想讨论与方法实践。本书收录了南大建筑学人在过去二十年中发表的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影响的教学文章,例如《回归建筑本源:反思中国的建筑教育》《过渡与转换——对转型期建筑教育知识体系的思考》等,文章内容涵盖办学理念、学制创新、教育思想、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是南大建筑教育思想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本书适合建筑院校师生、建筑与城市研究人员、建筑师与规划师阅读,也为国内外学者研究200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教育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学术志。
關於作者:
周凌,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兼任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地区建筑专委会理事、江苏省建筑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新建筑》杂志特邀编委。曾获中国建筑学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奖”“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金奖”“教YU部优秀勘察设计奖”“江苏省优秀工程设计奖”等国家、省部级一等奖20余项,在《建筑学报》《建筑师》《新建筑》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和作品60余篇次,出版专著5部。长期关注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城乡环境可持续建构,在地区建筑设计与理论、传统聚落与乡村建设、建筑图像与历史空间复原等领域有系列实践与探索。
丁沃沃,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1989年赴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建筑系留学,1994—1996年应邀赴该校建筑系任客座助理教授,并获Nachdiplom学位,之后攻读该校建筑系博士,2001年获博士学位。1998年任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2000年任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博士生导师。2006—2010年任南京大学建筑学院院长,2011—2017年底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2011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首批“江苏省建筑设计大师”称号。现任国际城市形态学会(ISUF)理事、中国城市科学会中国名城委员会城市设计学部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理事等。担任Regional Holcim Awards亚太地区评审(2008)和评审团主席(2011)、Urban Morphology 杂志编委。
目錄
目录
一、理念 001
新要求·新导向·新希望——’99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
暨第二届系主任会议综述(2000) 鲍家声 003
新征途·新挑战·新探索——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成立(2001) 鲍家声 007
回归建筑本源:反思中国的建筑教育(2009) 丁沃沃 013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人才(2007) 鲍家声 029
“立面”的误会(2007) 赵辰 035
新体系的必要——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教学、研究的构想(2002) 赵辰 047
求实与创新——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的教学探索(2004) 丁沃沃 053
关于建构教学的思考与尝试(2005) 冯金龙/ 赵辰 061
过渡与转换——对转型期建筑教育知识体系的思考(2015) 丁沃沃 073
过渡、转换与建构(2017) 丁沃沃 081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浅议20世纪20年代宾大对中国建筑学术之影响(2018) 赵辰 093
建筑学的知识型与五种范式概要(2019) 周凌 107
“设计研究”在建筑教育中的兴起及其当代因应(2017) 鲁安东 119
《建筑文化研究》(第1辑)卷首语(2009) 胡恒 129
关于“土木/营造”之“现代性”的思考(2012) 赵辰 133
形式分析的谱系与类型——建筑分析的三种方法(2008) 周凌 145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建筑技术教育思考(2019) 吴蔚 157

二、体系 163
规范性目标下的特色教学体系
——南京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生教育(2007) 丁沃沃 165
南京大学建筑学教育的基本框架和课程体系概述(2015) 周凌 / 丁沃沃 171
“苏黎世模型”
——瑞士ETH-Z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路与方法(2000) 吉国华 185
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木构建造实验(2005) 冯金龙 / 赵辰 / 周凌 197
面向建造的数字化设计教学探索(2017) 吉国华 / 陈中高 205
设计的原则(2003) 张雷 215
基本空间的组织(2002) 张雷 219
关于南京大学建筑学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
建筑史教学的思考与构想(2020) 王骏阳 227
南京大学外国建筑史教学经验谈(2012) 胡恒 231
通识教育背景下建筑系本科设计课程设置的探索(2012) 周凌 / 丁沃沃 237
引入建构的构造课教学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构造课教学浅释(2015) 傅筱 243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探讨(2015) 冷天 255
设计研究作为一种启发式实践
——与谢菲尔德大学联合教学中的思考(2017) 窦平平 263
从“类型”到“问题”——南京大学建筑系本科三年级
“建筑设计”课程的组织思路(2012) 华晓宁 271
从指令型设计走向研究型设计——南京大学建筑系本科三年级下学期
“建筑设计”课程改革探索(2017) 华晓宁 277
技术与艺术,孰轻孰重?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6) 吴蔚 285
“建筑环境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2014) 郜志 293

三、方法 299
对中国建筑历史教学体系的新探索(2020) 史文娟 / 赵辰 301
思寻互动,绘测相佐
——南京大学建筑系本科二年级暑期测绘教学(2013) 萧红颜 / 赵辰 307
重述《十二楼》——一门历史理论课中的空间、叙事与设计(2019) 胡恒 311
以城市物质形态为基础的本科城市设计理论
课程教学研究(2014) 胡友培 / 丁沃沃 325
建筑设计课的设计
——南京大学硕士生“基本设计”教学的一个案例(2008) 吉国华 333
材料的显现——研究生设计教学中的材料训练课(2008) 周凌 343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建筑构造认知(2010) 冷天 / 丁沃沃 355
面向职业化的整合
——BIM虚拟建造设计教学框架探析(2019) 傅筱 / 万军杰 361
“扩散:空间营造的流动逻辑”课程介绍及作品四则(2015) 鲁安东 375
空间包裹——折纸的艺术(2016) 唐莲 / 丁沃沃 383
以地形表达为切入点的低年级设计教学(2015) 刘铨 391
照片拼贴法辅助设计构思和表现——剑桥大学—南京大学建筑
与城市合作研究中心2013年夏季工作坊(2013) 窦平平 397
与建筑设计课程同步的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
基础教学(2012) 童滋雨 / 刘铨 405
算法生成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以本科三年级幼儿园设计教学为例(2019) 童滋雨 / 周子琳 / 曹舒琪 413
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实践和展望——以南京大学—美国雪城大学“虚拟
设计平台(VDS)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为例(2013) 郜志 / 刘铨 421
计算机模拟辅助绿色建筑设计教学探讨——以“虚拟设计平台(VDS)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为例(2016) 尤伟 / 郜志 431
乡村语境下的建造教学——南京大学2018年第三届
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参赛回顾与思考(2018) 刘铨 441
踏进乡间的河
——2019年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营知行实践(2019) 周凌 447

尾声:时光存影 451
內容試閱
序二
南大建筑学教育思想回顾——2000—2020年教育论稿综述
Review of the Ideas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A Summary of Essays o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NJU Architecture(2000-2020)

周凌
Zhou Ling

这本论稿收录了近20年来南大建筑系教师关于建筑教育教学的代表性文章。2000—2020年,南大建筑系教师在《建筑学报》《建筑师》《新建筑》《时代建筑》等各种期刊杂志上发表了众多的建筑教育教学文章,据不完全统计达159篇,本论稿选择了其中有代表性的52篇,分为理念、体系、方法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理念”,收录17篇文章,包含了鲍家声、丁沃沃、赵辰等教师多年来对建筑教育教学的系统思考。
本书收录了鲍家声教授的三篇文章,其中2000年发表于《建筑学报》的文章《新要求·新导向·新希望——’99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暨第二届系主任会议综述》,从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建筑设计及设计基础教学、建筑的科学性与技术性、理工与人文的结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新时期形势下,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建筑设计人才。鲍家声教授于2001年发表的《新征途·新挑战·新探索——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成立》一文,阐述了重建南大建筑学科的办学思想,确定了南大建筑“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办学目标,初创阶段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任务,探索建筑教育新模式,为建筑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文中说道:“我们希望在综合性大学能开办建筑学专业,以实现多元化的建筑学办学模式”;“在综合性大学办建筑学专业有它诸多的有利条件,更有利于实现工科与理科、人文科学的结合,这应被视为21世纪高等建筑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综合性也成为我们办学的目标之一”。[1]他在2007年发表于《新建筑》杂志的《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人才》一文,专门针对建筑学研究生教育,从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南大建筑研究生培养的四个关键问题。
丁沃沃教授的四篇文章,系统思考了中国建筑学从知识体系建构到教学法的建构问题。2004年发表的《求实与创新——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教学探索》,阐述了办学思想、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硕士、博士培养目标的差异,三类课程设置,以及设置研究生最有特色的三门核心设计课的目的。2009年的《回归建筑本源:反思中国的建筑教育》要解决的是中国建筑学与建筑教育中“知识主体”的建构问题。即我们要学什么?是和西方一样的知识体系,还是有自己的特殊问题?不同知识体系对教学法的影响有哪些?等等。2015年发表的《过渡与转换——对转型期建筑教育知识体系的思考》,梳理了建筑学知识结构的变化,包括认知论、设计方法论、技术知识,建筑学需要新的方法,设计方法需要新知识的支撑,从而提出通识知识与设计能力互为表里的问题。2017年发表的《过渡、转换与建构》,进一步提出随着社会发展,建筑学面临转型的问题。学科内涵的演变,导致知识更新的必然,从而对培养学生的研究和探索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丁沃沃教授一直致力于反思中国建筑教育,探求建筑学知识体系和建筑教育的关联,厘清建筑教育的本源,为南大建筑学教育教学铺垫了完整的理论基础,同时对我国各个时期建筑学面临的问题和转型做出了具体的回应。
赵辰教授的四篇文章,既有关于教学体系的思考,也有影响建筑教育的一些前置观念的探讨和关于建筑学本身的讨论。2002年发表的《新体系的必要——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教学、研究的构想》,站在历史学者的角度,阐述其对国际建筑文化与教育的发展趋势的理解,以及创立建筑研究所在中国建筑学术发展脉络中的意义。文章提出以城市与环境、历史与社会、建构与文明三大方向,建构新体系的学术框架。2007年发表的《“立面”的误会》,对东西方建筑观念进行了比较,是一篇厘清观念的争辩之文。2012年在《建筑师》杂志发表的《关于“土木/营造”之“现代性”的思考》,梳理了中国建筑百年以来的理论认知,提出以民间建造体系为特征的“土木/营造”是中国建筑文化的本源。2018年发表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浅议20世纪20年代宾大对中国建筑学术之影响》,对第一代中国建筑师所接受的20世纪20年代“布扎-宾大”建筑学术教育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建筑数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消极意义和积极意义进行学术性的分析与评价,并重点在当今中国与国际建筑学术不断相互融合的背景之下,对这一历史事件所反映的中国建筑学术受益于西方“精英化”建筑美学的洗礼做出重新评价。这是对影响中国建筑教育最深刻的宾大体系的系统和理论的反思。
冯金龙、赵辰的《关于建构教学的思考与尝试》,总结了研究所初建两年中关于研究生建构教学的思考与尝试,阐述了建构课教学的意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组织,提出建构的意义在于建造本质的回归,反对仅从表面形式来看待建筑,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既是建筑审美的视角,也是建筑教学的视角。这是非常具有南大特色的一门研究生课程。
周凌于2008年发表的《形式分析的谱系与类型——建筑分析的三种方法》,是关于建筑学自主性的探讨,也是关于建筑学本质的讨论,其目的是指向建筑教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中建筑学的本质,也就是形式主义分析方法的角度,帮助理解现代主义建筑空间、结构的关系。2019年发表的《建筑学的知识型与五种范式概要》一文,从知识原理的角度,也从知识源流和法则的角度,梳理了建筑学发展历程中的知识型与知识范式,总结了古典、现代、当代三种知识型,区分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现代主义、结构主义、信息革命五种建筑学知识范式,通过对不同时期知识型与知识范式的回顾,建构新时期建筑学知识体系的框架,通过对知识型与知识范式的总结,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不同时期建筑学知识型的差异。
胡恒主编的《建筑文化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建筑学院与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联合编辑,面向所有人文学科的年刊。胡恒在第1辑卷首语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一方面,建筑学具有自己悠久的学科传统;另一方面,它也具有开放的时代特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建筑学具有广义上的文化意义,应该成为广义上的文化研究的对象。
鲁安东于2017年发表的《“设计研究”在建筑教育中的兴起及其当代因应》,从历史视角梳理了20世纪后半叶设计研究兴起的历程,探讨了从设计方法到设计研究的范式转向,提出当代建筑教育需要将设计理解为一种以整合性、不确定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思考形式和论证过程。文章可谓为国内率先开启了“设计研究”的大讨论。
吴蔚的《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建筑技术教育思考》,阐述了其在新时期新工科背景下建筑技术教育的系统思考。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寻找通识教育、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实验教学之间的联系和平衡点,一直是建筑教育界争论的热点话题,文章以建筑技术课程的建设为出发点,通过比较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在课程设置、教材以及与设计课相结合等几个方面,探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建筑技术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第二部分教学“体系”,收录17篇文章。2000—2010年,课程体系以建构基本空间组织、基本材料建造方法训练为主题,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融入课程建设。
丁沃沃于2007年发表的《规范性目标下的特色教学体系——南京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生教育》,以及周凌、丁沃沃2015年发表的《南京大学建筑学教育的基本框架和课程体系概述》,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南大建筑硕士研究生与本科教育教学的框架和课程体系。周凌、丁沃沃于2012年发表的《通识教育背景下建筑系本科设计课程设置的探索》,介绍了南大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对本科设计课进行改革的探索,在全国率先实施建筑学通识教育的创举。
吉国华2000年发表的《“苏黎世模型”——瑞士ETH-Z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路与方法》,介绍了与南大建筑教育密切相关的苏黎世高工的建筑基础教学,梳理了“苏黎世(建筑教育)模型”的历史沿革、基本思想和教学过程。张雷2002年发表的《基本空间的组织》,介绍了现代建筑设计与空间组织的原理;2003年发表的《设计的原则》,提出通过直接而合理的空间组织和建造方式来满足复杂的适用要求。
冯金龙、赵辰、周凌2005年发表的《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木构建造实验》,简要介绍了研究生设计教学中的木构建造实验课,以设计课和木构课联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搭建训练,这是国内较早开始的实际搭建课程。吉国华、陈中高2017年发表的《面向建造的数字化设计教学探索》,是较早关于数字建筑教学的探讨。
傅筱于2015年发表的《引入建构的构造课教学——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构造课教学浅释》,介绍了在南大的建构教学中将建构原理引入构造课的教学尝试,从而改变了构造课以纯技术原理为主的授知模式;重点从构造课教学评价标准、构造课知识架构以及构造教学体系化等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关于本科设计课,收录了冷天2015年发表的《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探讨》,探讨了低年级入门的设计基础教学。华晓宁2012年的《从“类型”到“问题”——南京大学建筑系本科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组织思路》与2017年的《从指令型设计走向研究型设计——南大建筑本科三年级下学期“建筑设计”课程改革探索》,探讨了本科三年级设计课程中问题导向、研究导向的设计教学。
王骏阳2020年的《关于南京大学建筑学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建筑史教学的思考与构想》、胡恒2012年的《南京大学外国建筑史教学经验谈》,分别介绍了建筑史的相关教学体系。窦平平2017年的《设计研究作为一种启发式实践——与谢菲尔德大学联合教学中的思考》,介绍了在设计课中引入设计研究作为启发工具的探索。
技术课教学方面,收录了郜志2014年的《“建筑环境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吴蔚2016年的《技术与艺术,孰轻孰重?——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介绍了绿色建筑、建筑环境学如何介入建筑设计教学中。


第三部分“方法”详细介绍了南大建筑教学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特色课程与教学方法,分为研究生设计课、本科低年级设计课、高年级设计课、城市设计课、历史理论教学、技术课的数字建筑与绿色建筑教学等版块。
研究生设计教学是南大建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收录了吉国华2008年的《建筑设计课的设计——南京大学硕士生“基本设计”教学的一个案例》、周凌2008年的《材料的显现——研究生设计教学中的材料训练课》、鲁安东2015年的《“扩散:空间营造的流动逻辑”课程介绍及作品四则》等文章。
本科低年级基础教学,收录了冷天、丁沃沃2010年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建筑构造认知》,唐莲、丁沃沃2016年的《空间包裹——折纸的艺术》,以及刘铨2015年的《以地形表达为切入点的低年级设计教学》等文章。
城市设计方面,收录了胡友培、丁沃沃2014年的《以城市物质形态为基础的本科城市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研究》一文,探讨了在本科四年级进行的城市设计实验性教学。
历史理论教学方面,收录了史文娟、赵辰的新文章《对中国建筑历史教学体系的新探索》,萧红颜、赵辰2013年发表的《思寻互动,测绘相佐——南京大学建筑系本科二年级暑期测绘教学》,以及胡恒2019年发表的《重述〈十二楼〉——一门历史理论课中的空间、叙事与设计》。前两篇介绍了建筑史最新的教学方案和大二暑期测绘课教学的设想与过程,后一篇介绍了关于历史文献展开空间叙事的一次很有特色的历史教学。
技术教学课程版块,关于计算机与数字建筑收录了傅筱、万军杰2019年的《面向职业化的整合——BIM虚拟建造设计教学框架探析》,童滋雨、刘铨2012年的《与建筑设计课程同步的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基础教学》,以及童滋雨等2019年的《算法生成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以本科三年级幼儿园设计教学为例》等几篇文章。
绿色建筑版块,收录了郜志、刘铨2013年的《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实践和展望——以南京大学—美国雪城大学“虚拟设计平台(VDS)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为例》,以及尤伟、郜志2016年的《计算机模拟辅助绿色建筑设计教学探讨——以“虚拟设计平台(VDS)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为例》等文章。
工作坊部分,收录了窦平平的《照片拼贴法辅助设计构思和表现——剑桥大学—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合作研究中心2013年夏季工作坊》、刘铨的《乡村语境下的建造教学——南京大学2018年第三届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参赛回顾与思考》、周凌的《踏进乡间的河——2019年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营知行实践》三篇文章。

四、结语:书写的实践
综上所述,南京大学建筑学科在创办之初就具备了完整的理论基础,清晰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式,是我国新时期多元化创新办学模式的代表。南大建筑系的教师们热爱教学、勤于思考,对教育教学问题始终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讨,并将之贯穿于20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20年的实践,南大建筑学人不仅“书写”了建筑教育,也把建筑教育实践“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建设人才。
南大建筑学人对建筑教育的思索,始终以书写这种“实践”方式在进行。教学实践与写作实践,平行发生,贯穿始终。

[1] 鲍家声:《新征途·新挑战·新探索——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成立》,《新建筑》,2001年第4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