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理论与实践

書城自編碼: 382387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平辉
國際書號(ISBN): 9787576033281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5.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法兰西的兴衰:从立国到当今
《 法兰西的兴衰:从立国到当今 》

售價:HK$ 105.6
民间传说与现代人的深层心理
《 民间传说与现代人的深层心理 》

售價:HK$ 54.0
枝春在野
《 枝春在野 》

售價:HK$ 51.4
中国大港
《 中国大港 》

售價:HK$ 225.6
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 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贝拉教授著作
《 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 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贝拉教授著作 》

售價:HK$ 237.6
夜航船(足本精校,4000+古代文化常识,尘封300多年的小百科,掌故查阅案头书,中国古人眼中的大千世界)
《 夜航船(足本精校,4000+古代文化常识,尘封300多年的小百科,掌故查阅案头书,中国古人眼中的大千世界) 》

售價:HK$ 81.6
无辜者的谎言
《 无辜者的谎言 》

售價:HK$ 59.8
创作与爱:托芙·扬松传
《 创作与爱:托芙·扬松传 》

售價:HK$ 105.6

 

編輯推薦:
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
教育评价是世界性难题,对高校分类评价改革更是难上加难。上海市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分类制定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四类高校评价指标,突出“中国特色”,聚焦高校落实“五大功能”,兼顾“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确定了办学方向与管理水平、办学条件与资源、办学质量与水平、办学声誉与特色、高校自评等五方面考查内容。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共性评价和特色评价相结合,引导高校立足自身定位和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绩效。
內容簡介:
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评价,是国家为了克服高校同质化办学而采取的重要改革举措。《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理论与实践》全面介绍了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来龙去脉、理论支撑、创新之处、操作之法。本书第一章从国家的战略布局、人民群众的愿望、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上海区域发展的实际等方面介绍了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背景。第二章主要是厘清基本概念、重要理论。评价、教育评价、大学评价有着共同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素。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国内外重要的大学评价项目,并展示了在一些方面的超越创新之处。第四章主要是从地方逻辑的层面看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理论突破、目的思路。第五章主要是论述上海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研制过程、主要构成。第六章主要介绍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实施流程。第七章主要是分析高校对分类评价工作的响应。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普遍根据类型要求制定了发展规划,构建了融合分类评价要求的内部评价体系,从而拓宽了发展境界,提高了发展准确性,强化了内生动力。第八章主要是系统总结分类评价的经验,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關於作者:
平辉,现任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总督学、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国家督学,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目錄
第一章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背景
第一节 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
一、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 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 上海城市发展的需求
第二节 新时代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要求
一、 坚持立德树人
二、 实现内涵式发展
三、 落实分类管理
四、 服务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需求
一、 分类管理,促进高校聚焦内涵、办出特色
二、 破唯减量,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三、 共建共享,教育领域简政放权
第四节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需求
一、 “双一流”建设和“双高计划”
二、 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二章 高校评价的基本概念与重要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评价
二、 教育评价
三、 高校评价
第二节 重要理论
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的重要论述
二、 教育治理理论
三、 教育评价的四代理论
四、 分类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评价要素
一、 评价主体
二、 评价对象
三、 评价指标体系
四、 基本环节
第三章 国内外高校分类评价实践
第一节 国内高校评价
一、 学校建设评价
二、 学位点建设成效评价
三、 各地高校分类评价
第二节 国际高校分类评价
一、 美国高等教育分类评价
二、 英国高等教育分类评价
三、 德国高等教育分类评价
四、 日本高等教育分类评价
第三节 大学排名
一、 国内大学排名体系
二、 国际大学排名体系
三、 正确认识大学排名
第四章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依据和思路
第一节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目标与依据
一、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目标
二、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依据
第二节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基本功能
一、 基于上海高校发展研判的“规划引领”
二、 聚焦上海高校内涵发展的“问题导向”
三、 推进上海高教分类发展精准施策的分类评价
第三节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总体思路
一、 高校分类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 高校分类评价的基本定位
第五章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一、 评价指标
二、 指标权重
三、 评价标准
第二节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 突出中国特色
二、 聚焦高校职能
三、 体现学科专业特色
第三节 指标体系产生的过程
一、 研究先行:夯实指标体系研制的政策依据和实践基础
二、 民主公开:充分听取相关方意见建议
三、 多方博弈: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成功实践
第四节 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 指标内涵与解读
二、 指标来源与采集方法
三、 指标体系的特点
第六章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工作流程
第一节 总体情况
一、 实施主体
二、 实施周期
三、 实施原则
第二节 操作流程
一、 制定年度方案
二、 开展宣讲培训
三、 学校开展自评
四、 采集和核查数据
五、 多元定性评价
第三节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结果呈现与使用
一、 评价结果呈现
二、 评价结果反馈与使用
第七章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结果在高校的应用
第一节 学术研究型高校
一、 情况概述
二、 典型案例1:复旦大学
三、 典型案例2:上海交通大学
四、 典型案例3:同济大学
五、 典型案例4:华东师范大学
第二节 应用研究型高校
一、 情况概述
二、 典型案例1:上海理工大学
三、 典型案例2:上海中医药大学
四、 典型案例3:上海师范大学
五、 典型案例4:上海体育学院
第三节 应用技术型高校
一、 情况概述
二、 典型案例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三、 典型案例2:上海电力大学
四、 典型案例3:上海公安学院
五、 典型案例4:上海建桥学院
第四节 应用技能型高校
一、 情况概述
二、 典型案例1: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三、 典型案例2: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四、 典型案例3: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五、 典型案例4: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第五节 对分类评价结果高校应用的思考
第八章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经验
一、 发展方位
二、 主要经验
第二节 未来展望
一、 增强分类评价的中国底色
二、 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系统
三、 利用新技术实现评价的转型升级
后记
內容試閱
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评价,是国家为了克服高校同质化办学而采取的重要改革举措。自2010年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以来,国家一直在强调要推进分类管理评价改革。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高校分类评价作为改进高校评价的首要任务和前提条件,进一步提出“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教育评价是世界性难题,对高校分类评价改革更是难上加难。我国对于高校进行分类管理一直是存在的,只不过这种分类主要体现为分层。分层式分类,并由此配置阶梯性的资源,就会导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千校一面”。因此,高校分类评价之难首先在于如何超越“三六九等”式分类,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并列”式分类,以孕育出不同类型的“好大学”;其次在于如何通过强有力的导向,扭转管理者、办学者的固有思维,进而构建形成“并列”式的评价办法、投入机制。
改革虽难,但方向正确、势在必行。上海根据国家部署,承担起了分类管理评价改革试点任务。这项改革大概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4年到2017年的分类阶段,研制分类标准,通过政府引导、高校自主的原则,形成四列纵队;二是2018年到今天的评价阶段,研制形成分类评价指标,建立评价运行模式,不断深化结果的运用。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与保障。
仅就分类评价来说,至2022年已经实施了五年。在我国,一项改革一般五年是一个周期,周期结束后,应该对走过的路进行复盘反思,对未来的道路进行再研究设计。经验只有形成文字才能被更多人知道,想法只有成为文字才能更加清晰,于是便有了编辑出版《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研究丛书》的考虑。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积累了丰厚的数据材料,而且要长久坚持下去,会有很多的主题可以研究分析,这也就意味着丛书有条件持续出版下去。第一辑我们策划出版三本著作,分别是由我主编的《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理论与实践》、郭为禄主编的《新时代高校内部评价改革探索》、张端鸿撰写的《高校分类评价的上海理念》。其中,《新时代高校内部评价改革探索》是通过案例来看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在高校的响应和落实;《高校分类评价的上海理念》主要是通过对参与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各个主体进行访谈调查,凝练挖掘这项工作中鲜活的理念。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理论与实践》是这套丛书的总论。我们希望读者通过本书了解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来龙去脉、理论支撑、创新之处、操作之法。本书共八章。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背景。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价,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从需求看,国家的战略布局、人民群众的愿望、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上海区域发展的实际,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与以往不同、更高层次、更迫切的新需求,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从目标看,我们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使更多高校迈入一流,就必须要充分发挥评价的牵引力和驱动力;从问题看,以前的高等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校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需要通过分类管理与评价的方式,深层激活高校活力,引导更多高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
第二章主要是厘清基本概念、重要理论。评价、教育评价、大学评价有着共同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素。高校评价作为对高校内部治理、发展成效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需要充分吸收现代治理理论,吸收更多主体共建共享;需要充分吸收四代评价理论的精华,在坚守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追求目标实现、共识达成;需要把握高校特殊性,对高校进行科学分类,引导高校“百花齐放”式发展;需要科学设计评价流程,确保评价的公信力和效率成效。
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国内外重要的大学评价项目。从评价历程、分类情况、评价指标、结果运用等方面对我国官方组织开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教育 部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社会第三方机构推出的软科、金苹果、校友会大学排名,以及美英德日四国官方开展的高校评价,社会第三方机构U.S.News、 QS、泰晤士的大学排名,进行了研究评析。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对这些评价项目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在一些方面实现了超越创新。
第四章主要是从地方逻辑的层面看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理论突破、目的思路。上海高校的分类是按照人才培养类型、专业学科集中度两个维度来划分的,其主要目的是以规划目标和重要问题为改革导向,着眼优化上海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布局,引导沪上高校分类争创一流。它由政府主导实施,是上海教育督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海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
第五章主要是论述上海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研制过程、主要构成。上海高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是体现中国特色、聚焦高校职能、反映学科专业差异。指标制定过程中坚持于法有据、民主公开、多方博弈,鼓励高校深化研究、提供方案。从指标结构看,做到了综合评价与专项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果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统一规定指标与高校自定指标的结合,特别是为高校呈现特色留出充分空间,基本实现了“一校一方案”。
第六章主要介绍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实施流程。整个流程设计遵循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共建共享的原则。从评价周期看,实施年度日常监测与周期性整体考查相结合的制度,每年都会对评价指标和方式进行优化。从评价流程看,实现了从指标优化、征求意见、解读培训到数据采集、数据公示、数据修正、数据分析,再到结果反馈、结果使用、督导问责的流程闭环。从评价主体看,坚持多元参与,采取了政府评价、专家评价、第三方评价、高校自我评价、同类高校互评等多种形式。从评价手段看,实行自动评分、线上评价、集中评价、实地督导相结合的方式。从结果呈现看,形成了“总体报告”“一校一报告”“专题报告”等载体,以及对学校的综合评价、增值评价、效益评价三种结果。在结果使用上,将评价结果与高校的各类经费分配、评选考核挂钩,并依法对有关学校及其有关负责人实行问责。
第七章主要是分析高校对分类评价工作的响应。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普遍根据类型要求制定了发展规划,构建了融合分类评价要求的内部评价体系,从而拓宽了发展境界,提高了发展准确性,强化了内生动力。
第八章主要是系统总结分类评价的经验,并对未来进行展望。分类评价之所以能够落地生根,取得阶段性成效,在于上海市有坚定的改革意志,坚持评价的相对独立性,实施稳步推进的策略,不忘促进内涵发展的初心,注重提升评价的公信力。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分类评价要持续迭代升级,进一步探索扎根于中国实际的新理论、新思路;要强化评价的导向性,强化高校的使命感,促进高校间“竞争和合作”;要强化体系化建设,填补更多评价空白,加强与其他评价体系的衔接,加快实现高等教育评价归口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运用,夯实评价的数据基础、支撑条件,提升评价的精准性、即时性;进一步优化分类体系,及时将新型高校纳入评价体系,探索在类型内部进行再分类。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总督学 平辉
2022年8月27日

第一章 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的背景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国家和民族的强盛都源于教育的发展,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有赖于教育之间的竞争,尤其是高等教育之间的竞争。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已成为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对高等教育进行分层分类管理与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上海适应时代的要求,把推进高校分类评价、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和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抓手,跨出了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本章重点对开展分类评价的动因和意义进行系统梳理,主要包括需求导向、政策导向、目标导向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需求,为上海高校的分类评价提供背景知识。

第一节 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

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这是大学发展的规律,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教育不可能离开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而存在。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与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的社会属性更为明显。高等教育与知识特别是高级专门知识和科学技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在知识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高等教育必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时起,就与科技、经济息息相关,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次世界经济、科技中心的转移都伴随着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总体而言,科技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带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的发展对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具有正反馈,最终促进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确立。高等教育、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呈现共生性的同步辉煌,从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5个国家间的4次转移中,可以清晰看见高等教育随之进步的影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高速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释放的信号对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等教育、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密。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腾飞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人才支持。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当前高等学校表现出来的追求“综合化”“高水平”“研究型”等现象已经明显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成为制约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因素。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高等学校的分类办学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理性选择,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来说,社会分工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的要求是高等学校类型划分、定位的最终依据。
因此,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当前及未来经济社会所需的人才结构应当作为高校分类的根本依据,与之相对应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应该作为不同类型人才的根本标准。以课程计划和人才培养类型为标准进行高校分类,也是世界高等学校分类的一种主要做法和共同趋势。
具体来说,根据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来确定高校的分类,引导不同高校根据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专业课程,修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也是高等学校贯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办学宗旨的最好体现。
二、 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以数量规模为追求的外延式发展,进入到了聚焦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主要指以不同高校稳定规模、准确定位为前提,以特色发展为基础,以更科学理性实现高等教育基本职能为依托,以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为重点,以凸显社会文化特色为时代内容。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之一是解决高等教育同质化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但伴随而来的是高等教育“同质化”这一广为教育界和社会诟病的现象。高等教育同质化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办学历史的高校之间,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组织结构、治理模式、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逐步趋同,学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普及化的转变所用的时间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要短。其间,我们主要是靠模仿和借鉴来实现高速发展的。通过模仿和借鉴,降低办学风险,提高了办学效率,最终实现“弯道超车”。这种同质现象不仅存在于同层次、同类别的高等教育中,而且还存在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之间;不仅表现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标准与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文化精神等方面。例如在办学过程中,不考虑自身的历史背景、环境特点、办学类型、学科特色、资源结构等实际情况,盲目地追求“高、大、全”:普通高校想扩大学科覆盖面,办成综合型大学;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把成为研究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专科学校热衷于升格为本科院校,等等。同质化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低水平学科专业重复设置,使得人才培养与我国多样化、多层次的经济发展结构不相适应,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国家教育资源被严重浪费。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差异化、个性化不足,高校办学特色不鲜明,高等教育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塑造薄弱,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千差万别的需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阶段,扭转同质化倾向、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的必由之路。办学特色是高校在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上所具有的根本优势,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高校只有立足自身的实际,根据办学历史、区位特点、资源条件,准确定位,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培育学科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师资队伍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文化发展特色,坚持特色立校、特色强校,才能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高等教育只有形成“一校一特色、校校有亮点”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对多样、特色、优质教育的需求,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 上海城市发展的需求
未来五年,上海将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全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
城市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教育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承载着每一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海教育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力促公平、提质量,努力办出与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相匹配、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契合、与信息革命大趋势相适应、与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相适应的一流教育。围绕激发人的潜能,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都能享有人生出彩机会。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了实现上海教育的长远目标,上海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从2014年开始承担国家“两校一市”教育综合改革任务,率先启动、率先探索,努力当好全国教育改革的探路者,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当前,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特色一流、职业教育贯通融合的目标,上海要坚持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深化改革,健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高素质产业生力军。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推出标志性原创成果。要瞄准教育管理深化改革,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质量。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