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国产业—中国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与时代机遇
》
售價:HK$
86.9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
》
售價:HK$
151.8

《
我们如何学习:学习与教学的科学方法 (西班牙)艾克托尔·鲁伊兹·马丁
》
售價:HK$
86.9

《
感受的力量--像艺术家一样观看
》
售價:HK$
57.2

《
知宋·宋代之交通
》
售價:HK$
86.9

《
知宋·宋代之君主
》
售價:HK$
97.9

《
民国时期京剧名伶专集汇编(全4册)
》
售價:HK$
4378.0

《
量子力学 恩利克·费米
》
售價:HK$
52.8
|
編輯推薦: |
*《人间词话》是中国美学史上融通中西、承前启后的理论巨著,鲁迅、胡适、陈寅恪、朱光潜、傅雷、叶嘉莹、傅斯年、俞平伯等大家都盛赞其精妙动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三句便道出成功之法,全文更是引数百年来无数人学习与深思
*史学家范文澜弟子、文艺批评理论学家、北大老师许文雨倾心数年,引据世界文学逐句讲评,延伸原文逐条注疏,帮助读者理解王国维的不绝境界
*根据多个权威版本重新编校,内容详实可靠;增录人间词话补遗,原汁原味展示全面的《人间词话》
*这是距离王国维先生所在时代最近的评梳,得以望见那个时代学术研究的传统风致,以及名家对学问追求的高雅气节
*内附武汉大学教授吴其昌对王国维回忆录,至情至切,追怀恩师
|
內容簡介: |
《人间词话》是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代表作。王国维以传统词话的形式,结合西方哲学、文学和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点评,形成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立论精辟的文学体系和丰富完整的理论结构,是最经典的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作品之一。 本书以文艺批评理论学家许文雨所编著的《人间词话讲疏》为底本进行全新编校,收录《人间词话》通行本64则,每则都由许文雨进行适当的注解。同时随文附录《人间词话未刊稿》以及《王国维生平》,旨在帮助读者更加透彻的了解、读懂《人间词话》这本古典文学理论著作,是一本兼具实用性和专业性的文学类书籍。
|
關於作者: |
王国维:
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字静安,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
一生著述62种,批校典籍近200种,涉及戏曲、诗词、哲学、美学、史学、金石、考古、教育、翻译等众多领域。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许文雨:
中国著名文艺理论批评家。
又作许文玉,原名许孝轩,字维周,浙江奉化人。
早年追随南社诗人洪允祥学诗,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预科国文讲师,并开始文艺批评。
后因时局,先后在暨南大学、杭州高级中学、中正图书馆、山东大学、郑州师范学院任职。
正式付梓的作品有《诗品释》《文论讲疏》《唐诗综论》《唐诗集解》等。
|
目錄:
|
目录
王国维
人间词话
[ 卷上 ]
1
王国维
人间词话
[ 卷下 ]
61
[ 附录一 ]
人间词话补遗
119
[ 附录二 ]
王国维先生生平
及其学说
125
[ 附录三 ]
王国维年表
139
|
內容試閱:
|
国维先生,字静安,中国近代学术界之权威;毕生从事学术研究,供献殊多,故为词人、文学史家及文艺批评家,并最先作中国古史之研究。且奠定其基础,誉满国际史坛。讵料于民国十六年投颐和园昆明池溺死,一代宗师,遽嗟长眠!其昌先生曩昔从先生学于清华园,复有乡谊,故知先生最详,今掌武汉大学史学系,此文 系吴先生在该校讲演笔记。
我作这次演讲,内心感慨万端。先生的去世,是在民国十六年,我离开先生算来已十多年了。深惧学殖容有荒疏,无以仰对先生生前的提携与教诲。回想音容,实不胜感伤。刚才主席提到各位对先生的景慕,恨不及亲炙其声音笑貌。从外貌看来,中年以后的先生,肤色黧黑,颌上留两撇八字胡须,秃顶,脑后拖着一条小辫发,说话时露出长长的两个门牙,其余的牙齿脱掉很多,经常穿一件长袍,外面套上马褂。初次看到这位享大名的学人,是不免使人感到失望的。我没有入清华以前,在上海哈同花园第一次见到先生。过后有人问起我印象如何,我譬喻他如一古鼎。入清华后,受教于课堂,先生满口海宁土白,当年同学诸君中,能完全把先生的话听懂的,只有我一人。这因为我也是海宁人。
平时先生寡言笑,状似冷漠,极乏趣味,醇湛的襟度,现出他学人的本色,暗示着一生治学的冷静严肃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其实,早年的先生并不如此。在那些年岁中的文学创作和论文里,风华赡丽的吐属,曾留下了才人旧日的梦痕,然而时世的推移,影响及于先生,遂造成他此后畸形的发展,造成我所亲眼看到的先生的暮年。
先生是科学的古史研究的奠基者,生于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在先生幼年时,左宗棠戡平回乱,班师东旋,洪杨乱事既平,随着又拓地万里,西洋诸国,都以为中国从此或将走上复兴的道路,一时有中兴之目。不幸事实上国力却日趋衰弱,到先生二十一岁的那年,甲午一战,海军全遭覆没,屈辱求和,声威尽坠。先生的少年期,就在这黯淡的局面下度过,当我们回溯着他多缺陷的身世,很容易联想起东罗马帝国衰亡期的那些学者们的坎坷的命运。
先生的先世,虽有念过书的,但到先生的祖辈父辈,已经改营商业。先生的父亲是当铺里的朝奉先生。十八岁时,先生中了秀才,此后应试却总是失败。二十三岁时先生任上海时务报馆的书记。《时务报》是汪康年、汪穰年两先生办的鼓吹维新的报纸,当时由梁任公先生任主笔。所以梁先生和王先生早年晚年都曾共过事。但早年时代,梁先生是主笔,王先生是书记;梁先生当时已是维新运动中的健将,而王先生还度着他早年黯淡的生涯。因为地位的悬隔,所以彼此也难得接近,但到晚年,梁先生王先生又同任教职于清华研究院。梁先生尊王先生为首席导师,对之推崇备至。这固然是王先生的学问才华,足以使梁先生倾倒,而同时我们于此也可见梁先生的谦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