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江南寻城:上海卫所城市历史形态研究(彩图附册一册)(文化转型与现代中国丛书)

書城自編碼: 381343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學理論
作者: 孙昌麒麟
國際書號(ISBN): 9787545822113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7.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西洋镜:中华考古图志
《 西洋镜:中华考古图志 》

售價:HK$ 225.6
学会当领导:优秀员工的晋升之路
《 学会当领导:优秀员工的晋升之路 》

售價:HK$ 78.0
目的行为论导论——刑法体系的新图景(增补第4版·中文增订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目的行为论导论——刑法体系的新图景(增补第4版·中文增订版)(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

售價:HK$ 81.6
浮沉:里亚布申斯基家族兴衰史
《 浮沉:里亚布申斯基家族兴衰史 》

售價:HK$ 117.6
Android自动化测试实战:Python+Appium +unittest
《 Android自动化测试实战:Python+Appium +unittest 》

售價:HK$ 107.8
郭建龙亚洲三部曲:印度、穿越蒙古国、三千佛塔
《 郭建龙亚洲三部曲:印度、穿越蒙古国、三千佛塔 》

售價:HK$ 279.6
工作:从平凡到非凡(原书第5版)  [英]理查德·泰普勒 陶尚芸 译
《 工作:从平凡到非凡(原书第5版) [英]理查德·泰普勒 陶尚芸 译 》

售價:HK$ 70.8
带献帝去旅行--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论衡系列)
《 带献帝去旅行--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论衡系列) 》

售價:HK$ 69.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5.0
《 闺阁与画舫--清代江南文人的情感话语和女性书写(1796-1850) 》
+

HK$ 97.5
《 汉服 》
+

HK$ 92.0
《 宋代士人阶层的女性 吉金文库 》
+

HK$ 110.0
《 大学问·革命儒生:章太炎传 》
+

HK$ 110.0
《 祛魅:天人感应、近代科学与晚清宇宙观念的嬗变 》
編輯推薦:
本书是首部专门研究上海卫所城市的历史地理学著作,作者是上海本土人,熟悉家乡的历史地理沿革和风土人情。从专业背景看,作者有着深厚的文献学功底,撰写本书时参考和考证了详实的地方史志和地图文献资料,同时还进行了大量历史古城原址的实地勘察和社会调查,力求学术研究的科严谨、科学和准确。同时,本书除了对明代以来上海卫所城市沿革发展有着详实的文字叙述外,还专门附有上海卫所城市等历史形态复原彩图,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认识和了解上海宝山、奉贤、青浦、南汇等古城的前世今生。
內容簡介:
本书是以上海地区卫所城市为主,兼及讨论周边区域城市的历史地理学论著。研究对象为今日的上海金山卫、奉贤奉城(青村所)、浦东惠南(南汇嘴所)、宝山(吴淞江所)四座卫所城市,并附录江苏常熟、安徽寿县安丰两城,全书利用文献资料、古旧地图、田野调查成果等资料展开研究,复原江南区域城市的历史形态及演化过程,并分析其历史特性。以上海四城为例,这四座卫所城都源于明代军事城市,入清之后又演变为普通县城,对今上海市域内城镇格局有重大影响。因军事功能需要,四城在筑城之时即带有强烈的人为规划色彩,表现出与一般江南城市迥然不同的“厌水性”特征,是为江南城市性格中的特别之例。本书是专门研究上海卫所城市的历史地理学著作,对上海城市形态、历史变迁,以及江南城市史地等方面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關於作者:
孙昌麒麟,现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博士后。上海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毕业,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专攻城市历史地理、地图史、上海地方史等方向。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地理》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数篇。
目錄
目录
序章
一 缘起
二 回顾
三 展望
第一章 上海地区卫所城市筑城简史
第一节 筑城
第二节 城址的选择与迁移
第三节 城墙的演变
一、金山卫
二、青村所
三、南汇嘴所
四、吴淞江所
五、宝山所
六、小结
第二章 明清金山卫城的平面形态复原
第一节 资料概述与城建小史
一、方志与地图
二、《金山卫城文庙旧图》考辩
三、金山卫城建小史
第二节 城市平面形态的复原
一、河道复原
二、桥梁复原
三、街巷复原
四、建筑复原
五、小结
附一节 金山柘湖考略
一、柘湖的存在时间
二、柘湖的位置与进出水道
三、柘湖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及水利作用
第三章 明清青村所城的平面形态复原
第一节 资料概述与城建小史
一、方志与地图
二、青村所城建小史
第二节 城市平面形态的复原
一、中尺度地物复原
二、建筑复原
三、小结
第三节 青村镇空间结构的蠡测
第四章 明清南汇嘴所城的平面形态复原
第一节 资料概述与城建小史
一、方志与地图
二、南汇嘴所城建小史
第二节 晚清的南汇城
一、河道复原
二、桥梁复原
三、街巷复原
四、建筑复原
五、小结
第三节 太平天国之乱后的南汇城
第四节 雍乾时期的南汇城
第五节 明代的南汇嘴所城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明清吴淞江所城的平面形态复原
第一节 资料概述与城建小史
一、方志与地图
二、从吴淞江所城到宝山县城
第二节 城市平面形态的复原
一、河道复原
二、桥梁复原
三、街巷复原
四、建筑复原
五、小结
第六章 上海地区卫所城市的功能和地位
第一节 强势崛起的军事功能
第二节 后卫所时代的功能转型
第三节 卫所城在县域内市镇体系中的地位
第四节 卫所城在上海市域内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第七章 江南军城:江南沿海卫所城市的形制与共性特征
第一节 基础地图资料与考察对象城市
一、基础地图资料的简介
二、考察对象城市的筛选
第二节 中国地方文献与旧日军地图中的江南沿海卫所
第三节 江南沿海卫所城平面形态的比较辨析与分类
一、修筑时间
二、区位选择
三、类型模式
四、城市规模和平面结构
五、余论:江南沿海卫所城的两种模式
第四节 “厌水性”:江南城市的另类
外编
第八章 文献大邦:南宋常熟城市风貌复原研究
第一节 文本:《重修琴川志》考辩
一、今本《重修琴川志》溯源
二、今存主要版本与书中舆图流传的关系
第二节 形态:南宋常熟城市内外空间
一、城门:城市外部的界限
二、坊、巷、桥、水:城市内部空间的通道与分界
三、建筑:城市地块的开发进程
四、小结:常熟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
第三节 组织:城市基层管理
第四节 余论
第九章 田野古城:安丰故城实勘及筑城史考察
第一节 遗址状况与区域地名
第二节 建制沿革与城址迁徙情况
一、建制沿革
二、城址迁徙情况
第三节 安丰故城的形态研究
一、故城废弃的过程
二、区位选择与城市结构
第四节 余论
后记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现代“大上海”城镇群的历史形态重现(代序)
近三十年来中国城市化狂飙的最大舞台——上海,其今日城域之范围已远迈昔时,随着近郊大量城镇和聚落的融入、远郊乃至苏浙多座城镇的空间联结,一个以现代“大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大都会区(megapolis)已然浮现。
回望这座巨型城市的成长史,最初是大约一千年前在今老城厢一带发育形成名为“上海”的江南市镇,自中古以来曾长期局限于旧南市之一隅,然前近代以降,受惠于江海之交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及近代东西方远洋贸易这样千年不遇的机运,其建成区的范围迅速扩展至黄浦江以西、苏州河南北两岸的华界和洋场,在不到一个世纪时间内戏剧性地发展壮大为我国第一大都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步入国际大循环,上海的主城区迎来第二波扩张潮,其城区由内环膨大到外环,直辖市行政区之内全部改县为区,长期以来的传统城郊分异日益模糊,甚至连闵行和宝山也被纳为拓展区,正式入编主城区规划方案。
在现代日益加速的物流、人流网络环境下,上海市域内各级城镇聚落的一体化趋向愈加显著,立足于当代上海城乡一体化这一现状,上海城市史地的研究视野是否应该有所拓展,将市域内的各级城镇尽收“眼底”呢?本书即从此角度出发,作者力图重新审视上海地区城镇聚落的历史形态及空间体系,发现一个较过去学界所关注的更“大”、更体系化的上海城镇群,虽然本书仅是作者在这方面尝试性的一小步,并未将今日上海全域的城镇作为研究对象,而只是选定了市域内在明代创立的卫所城市,但确实也是一次重新审视“大上海”城镇群的有益尝试。
我以为本书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些城市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这些城市的形成背景相同,它们都是在明代卫所制度下诞生的军事堡垒,经过人为规划而成的,且其筑城时间极为接近。其次,他们所处地方的自然环境也十分相似,这些城镇从性质上看都是海防卫所,他们位于沿海地区,筑城之初基本是直抵海塘、直面大海的,而且都是因袭了原有滨海盐业市镇繁华墟场的土地空间,因此都是当时滨海地区的中心聚落。正是由于筑城背景和所处环境的相似,使得这些卫所城市的平面形态也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而与周边水乡的原生市镇的平面形态截然不同。最后,他们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此类滨海卫所城镇也具有极为相似的发展历程,如他们都在明初建城,成为军事堡垒,清雍正初转为县城,此后长期作为县域中心城镇,并且大多延续至现代。值得重视的是,此类卫所县城竟占到了现代上海市域内县城城市的半数之多。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地方史志、传统舆图和近代实测地图等文献资料的梳理对比,兼用田野勘察等方法,以城镇历史形态学的分析方法,结合中国传统史料的特性,尝试以较高分辨率的城市地块分析、具体入微的多因素集成分析等新方法展开对上述卫所城市的复原研究,力求再现此类城镇起源、形成及形态演变的详细过程,并着重梳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特殊类型城市的转型现象,将之视为明清上海地区城镇发展谱系的一种类型来加以阐明。
本书正编共分八章。除序章外,第一章概述上海市域内诸卫所城镇之筑城简史,文中将城墙的出现作为卫所军事城市成立的关键“出生证明”,因此着重探讨城墙的演变,并兼及城市选址的原因。第二至第五章是以上海市域内4座卫所城镇作为具体案例,对其进行详细的历史形态研究。在具体的分析中,可以说穷尽了这些城镇相关的现存史料,尽可能地将这4座城镇明清时期的平面格局予以完整呈现,根据各城的演化分出多个时间断面,绘制出了一套较高比例尺的历史复原地图,这既是本书的主要研究目的,也是值得评价的重要学术贡献。第六章则在前文基础上,集中考察这4座卫所城市的功能变化,并评价他们在今日上海市域内城镇体系发育形成过程中的地位。第七章将研究范围扩展至江南地区的20多座海防卫所城镇,通过归纳其形制,比较其与江南原生城镇的异同,进而总结上海区卫所城镇的个性与特征。
本书的外编两章分别是对常熟和安丰两座苏皖古今城镇的研究,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资料而灵活运用城市历史形态学研究的有益尝试。由于这两城史料各具特点,所以作者因地制宜地运用多重的解读视角和相适配的分析手法,“构建”了这两座城市的历史形态。常熟是江南文献大邦,保存有迄今少见的宋代县志和宋代城市舆图,作者从历史文献考证入手,继而运用大比例尺复原地图,清晰地重建了该城南宋时期的城市平面格局与基层管理组织的空间分布状况,并追溯北宋及唐代城市形态,讨论唐宋江南城市发展等问题。安丰作为江南外围的淮西城镇,设置于秦,废弃于明,文献多已难寻,因此作者采用现场田野实勘为主,文献考证为辅的手法,探索该区域城市在南北朝时期城址反复迁徙和城市形态等问题。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第六、七两章的论述尚显单薄,论理不足,史料与案例也还不够充分,尚有待补充与积累,这也是作者今后值得努力的方向。
作者自2014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直至2021年以“上海地区县级城镇历史形态研究”为论摘得博士学位,期间一贯专攻上海地区城镇历史地理;加之读研期间,孙君也一直参与本人组织的“中国城市历史形态学工作坊”,因此对于当时他孜孜以求为此书论及的许多个案四处奔走踏查、与师友亲密无间地探讨交流的情境,也是历历在目。因此,作为指导老师十分清楚孙君长于城市历史形态的精细考证及相关历史复原地图的精确绘制的特质,这些相信读者也可通过阅读此书自有体会。当然,此书对于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的关联、上海地区诸城镇的类型化归纳及历史城镇网络考察等课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这些都是缺憾之处,希望作者在日后研究中多加留意,也期待他能提出更为完整的上海历史城镇体系全貌。
钟翀 2022年秋

序 章
一 缘起
长久以来,城市化似乎已成为文明的代名词,或者说是走向文明的一种方式,而城市化的本体即城市,则包括了更多的意义,大到国家实力,小到个人生活。简而言之,城市化是一种集聚效应的体现,人口、财富、技术、文化在城市中不断聚集、分享。所以,城市其实是作为一个地理实体的“点”,在不断地吸收、重组、分配各种资源,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的时空点。时间与空间这两个历史地理学研究所必备的要素恰巧都存在于城市化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城市化的细节,尤其是历史中的城市变化就成为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
而今的人类聚落分层体系中,城市群被作为顶层集合体。中国最具规模效应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其核心自然要落在上海。上海作为当今中国城市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包含历史地理在内的各门学科对其的研究之丰富,显然也已到了恒河星沙的程度。在本书落笔之前,略想提醒的是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政治因素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按行政区划体系对城市本体进行研究是条便捷路径。上海自上世纪50年代因副食品短缺而从江苏接收了周边数县,已明确说明上海主城作为单独的城市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似乎是有局限性的。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在全国实行“市管县”体制,紧接其后韩国广域市的出现,以及日本“平成大合并”努力整合市町村使之升格为更高层次的城市(特例市、中核市或政令指定市),加上前几年我国台湾地区的县市合并升格,东亚地区城市规模扩张一时风起。以上现象都表明,东亚区域内的城市经历近百年的发展后,从刚产生时的狭域市步入了向广域市转变的时代,也就是说城市开始摆脱单独发展的观念,转而采取体系化的集群式发展。由此本书设想的将现今上海市域内众多“城市”作为上海城市整体体系来观察就具有合理性了。
这个“众多城市”的解释,首要是考虑政区因素,既然政治性是中国历史城市的大特色,那么以政区作为划分标准当然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政区以县最为稳定,按此经验,显然该将县城作为中国城市金字塔的基座。循此思路,本书将上海市域内的县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而在具体的界定过程中,又发现明清以来的今上海市域内县级城市有一类是从与众不同的军事城市发展而来,即明代卫所城。本书即试图从此入手,以探讨上海城市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
今日上海县级政区的构成,始于唐代设华亭县,奠定于清雍正江南分县,以目前习惯而并非正式的县级区划来看,上海市域内有市中心区、闵行、浦东、宝山、嘉定、青浦、松江、金山、奉贤、崇明和并入浦东的南汇等传统行政区域。若撇开民国以来的行政区划变革,对应于清末的旧府县区划的话,那么今日市中心区和闵行是原上海县,浦东是川沙厅,松江是府,下有华亭和娄县两个附郭县,其他相同。换句话说,今日市域内存在了上海、川沙、宝山、嘉定、青浦、松江、金山、奉贤、南汇和崇明10座府县级城市。在这10座城中,金山、奉贤、南汇、宝山四城源于明代的卫所城市,川沙是卫所之下的堡城,卫所城市占据半数,数量可观。理清他们的历史脉络,是解答上海城市体系史地变化的一大课题。
本书即是想通过对这些卫所城市的史地研究,为上海城市体系的形成发展做一个初步的建构,为上海地区城市谱系的史地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二 回顾
卫所制度是卫所城市产生的基石,对卫所城市的研究需先从制度背景入手。学界对卫所制度的研究已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以谭其骧《释明代都司卫所制度》[ 见谭其骧:《长水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0-158页。]所发轫,深究于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 见顾诚:《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第48-71页。]等文,郭红、靳润成所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 郭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又做了阶段性总结。新近出版的李新峰《明代卫所政区研究》[ 李新峰:《明代卫所政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从政区制度入手,更加深入讨论了卫所制于明代行政体系中的位置。
《释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一文以对传统文献全面梳理释读为手段,从典章制度的角度,概述卫所制度的沿革、类别以及其他一些具体事项,从而描述出该项制度的来龙去脉。之后,顾诚以《明前期耕地数新探》《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谈明代的卫籍》和《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等系列文章[ 顾诚的四篇文章都收录于《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一书。],详细阐明了卫所制度发生、演化、及最终消亡的过程。此外,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是成果辈出,如军屯的问题可参考王毓铨《明代的军屯》[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军户问题有张金奎《明代卫所军户研究》[ 张金奎:《明代卫所军户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等书。卫所史地和城市的研究,有李孝聪《明代卫所选址与形制的历史考察》[ 见李孝聪:《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60-180页。]、刘景纯《明代九边史地研究》[ 刘景纯:《明代九边史地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等。《明代卫所选址与形制的历史考察》主要集中叙述北部“边防”等地的卫所城研究,以传世文献和明代舆图,兼之实地考察,探讨交通网络、城镇分布、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这对本书有启发性作用。
推及城市历史地理方面,无论是理论、断代、大区域还是个案,相关研究也是硕果累累,不断涌现。不过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多集中于社会、经济等人文地理领域,着力于城市平面形态演变方向的研究尚是起步不久,正是方兴未艾之时,仍需积累。结合卫所制与城市史地两者的卫所城市研究,目前也渐成热点,不过还缺乏实质性的进展。
英国学者康泽恩在《城镇平面格局分析:诺森伯兰郡安尼克案例研究》[ [英]康泽恩:《城镇平面格局分析:诺森伯兰郡安尼克案例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一书中以长时段考察、提取地物要素为研究对象、细部化分析城市平面格局等方法,对城市历史变化进行研究,堪称奠定了城市历史平面形态研究的基础。成一农在《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 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一书中检讨了中国历史城市研究中的诸多不足,并提出新的思考,是中国古代城市地理研究重要理论作品。
杨宽的《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对城市内部格局多有讨论,总结了多种模式概念。但限于资料,不少结论仍处于推想阶段,而且学界多已认识到都城的案例并不普遍适用于低政治级别的城市。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斯波义信《中国都市史》[ [日]斯波义信:《中国都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 李孝聪:《历史城市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和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 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按时间断面展开研究,扩展了城市研究的对象范围。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 侯仁之:《北平历史地理:平装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 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和前田正名《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 [日]前田正名:《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等著作是个案研究的大成之作。
鲁西奇基于大量区域个案分析研究而成的《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 鲁西奇:《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是一本区域城市史地著作,其中对区域城市的研究手法和明清城市平面格局的讨论对本书有重要启发。江南发达的市镇环境所带动的区域市镇研究成为本书所追寻的对象,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和《江南市镇:传统与变革》[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与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钟翀《東南中国,呉越水郷地域における歴史都市の「夾城作河」構造について》[ 钟翀:《東南中国,呉越水郷地域における歴史都市の「夾城作河」構造について》,日本《歴史地理学》第237期,2008年。]、张忠民《明代上海地区城镇的增长、分布及其特点》[ 张忠民:《明代上海地区城镇的增长、分布及其特点》,《史林》,1990年第1期。]和安涛《中心与边缘:明清以来江南市镇经济社会转型研究——以金山县市镇为中心的考察》[ 安涛:《中心与边缘:明清以来江南市镇经济社会转型研究——以金山县市镇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等著作或论文都为本书的完成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经验。
卫所城市的个案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具体到研究对象——上海卫所城市,其成果则少而又少,可供参考的并不多见。聊备查考的有章采烈《上海浦东老宝山城非浦西宝山县城前身考》[ 章采烈:《上海浦东老宝山城非浦西宝山县城前身考》,《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奚柳芳《论清浦古镇未沉陷入江及长江口沉石带的来源》和《宝山与宝山城之兴废》。[ 奚柳芳两文先后刊于《史学月刊》,1993年第2期和1994年第4期。]其他还有数篇关于金山、青村等城的研究,但多错讹,不再列出。
涉及上海自然地貌对卫所城影响的有谭其骧《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 谭其骧:《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考古》,1973年第1期。]、黄宣佩《从考古发现谈上海成陆年代及港口发展》[ 黄宣佩:《从考古发现谈上海成陆年代及港口发展》,《文物》,1976年第11期。]、陈家麟《长江口南岸岸线的变迁》[ 陈家麟:《长江口南岸岸线的变迁》,《复旦学报》,1980年增刊。]、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 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等,也为本书提供了自然地理方面的参考资料。
三 展望
明代卫所城市是中国古代围郭城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市特征肇始于军事型围郭城市,后逐渐兼容民政功能成为“普通”城市。明亡之后,有相当数量的卫所城并未随卫所制的消亡一并消失,而是得以存留并成为一县的行政中心。在明代,今上海地区不与府县同城的独立卫所城有金山卫(今金山区)、青村所(今奉贤区奉城镇)、南汇嘴所(今浦东新区惠南镇)、吴淞江所(今宝山区)和宝山所(今浦东新区高桥镇北)共5座。它们之中,除宝山所城消亡以外,其他4座城市皆于后世成为县治所在,为一县总领之地。本书试图通过对地方志及其他著述、古旧地图和近代大比例实测地图等文献材料的梳理比对,兼用田野勘察等手段,以历史形态学方法,结合中国传统史料的特性,尝试以区块分析的思路开展对上述城市的复原研究,力求呈现这些城市发生起源、形成及演化等情况的详细过程,理清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特殊类型城市的转型,并将其视为明清上海地区城市发展谱系的一种类型来加以阐述。
本书的具体研究分为城市的外在和内生两个层面:外在是地理实体即城市本体,内生是城市功能,并理清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与演化过程。
城市本体研究,以城市成形之初的筑城史说起,根据资料存留状况,分时段进行街区、水系等城市基底平面和城市景观变化的描述,并梳理对城市本体造成波动性变化的历史事件。城市功能研究,注重卫所城市草创时的军事功能如何消亡或存续,以及民政功能的出现,解释城市功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最终本书将研究对象与周边卫所城市和普通城市进行比较,对这些城市进行组合分类,归纳其类型,概括城市发展的类型化特征。通过对金山卫、青村所、南汇嘴所和吴淞江所等城市的研究,发现其形制上的“独特”之处。这个“独特”之处是相较于周边城市而言,对于处在江南地区的城市或市镇聚落来说,水系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上海地区的卫所城市身上,却完全看不到这种影响,可以说这几座卫所城市的最大特征就是“厌水性”。“厌水性”的由来是与城市本身的功能和筑造过程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的。卫所城市作为国家海防系统中的军事城市,其筑造过程被强烈的国家意志贯穿其中,是由官方统一规划、建造,可以说它们是突然降临的城垒,而非因经济社会活动自发产生的城市聚落。所以自然条件对其影响必然不大,江南地区最大的自然特色——水乡河流,显然并不能左右卫所城市的城市格局。
本书采用康泽恩的历史形态学分析法[ 参见《城镇平面格局分析:诺森伯兰郡安尼克案例研究》一书。],是通过观察由街道、街区和建筑三者构成的城市地块基底平面的要素,并根据时间轴细考它们的变换历程,进而全时段复原对象城市的平面格局,呈现城市演化的动态过程。成一农提倡的要素研究法[ 参见《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一书。],对中国古代城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即将构成城市形态的各要素进行分解研究。虽然这个方法是对各要素采取长时段的类型化分析,以期取得城市抽象模型,寻求其规律,而非是针对具象的城市研究而言。但成一农提出的分解提取要素的方法,与康泽恩将城市平面分解成街道、街区、建筑三个组织单元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翀在《上海老城厢平面格局的中尺度长期变迁探析》[ 钟翀:《上海老城厢平面格局的中尺度长期变迁探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年第3期。]中对传统舆图的考证,与对桥梁街巷等地物的复原,均是利用中国传统史料将康泽恩理论应用在中国城市史地研究中的具体实践,使康泽恩的理论在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研究领域成功落地。
具体操作中,钟翀《基于早期近代城市地图的我国城郭都市空间结构复原及比较形态学研究概论》[ 见钱杭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年,第233-238页。]对于本书在利用近代实测地图、复建城市历史形态、比较和溯源城市最初发生结构等方面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考虑到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区域特点,和资料留存情况,分解出城墙、街道、河道、桥梁和建筑等基础要素,复建城市地理的平面基底,然后分时段复原城市平面形态。在城市功能部分,将利用方志、家谱、碑志等资料,从城市财政收入、人员成分、城市经济部门等方面切入,寻求其所产生的影响。
综而述之,本书是以近代大比例实测地图为参考,复建城市平面格局;然后通过方志、家谱等文献材料,逐时段溯源其平面格局;通过时间层比较,揭示城市平面演变过程,从而提取出城市性质功能演进之线索,检视其发生学意义上的本源,归纳其对今城市格局的影响。
研究的基础资料方面,包括各城所在县域的地方志,金山卫城有4种,青村所城有4种,南汇嘴所有5种,吴淞江所的方志有4种,各志的具体内容将在后文各城形态复原的篇章中分别介绍。此外,周边县域方志也有补充之用,如松江方志之于金山卫,嘉定方志之于吴淞江所。另外还有就是相关的乡镇志,以及诸如《筹海图编》[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等关于明代卫所、明清海防和军事方面的资料。各城相关方志,具体可见表1:
表1 上海地区各卫所城市主要方志表
金山卫 青村所 南汇嘴所 吴淞江所
正德《金山卫志》 正德《金山卫志》 正德《金山卫志》 乾隆《宝山县志》
乾隆《金山县志》 乾隆《奉贤县志》 雍正《分建南汇县志》 光绪《宝山县志》
咸丰《金山县志》 光绪《重修奉贤县志》 乾隆《南汇县新志》 民国《宝山县续志》
光绪《金山县志》 民国《奉贤县志稿》 光绪《南汇县志》 民国《宝山县再续志》
民国《南汇县续志》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