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工程机械手册——钢筋及预应力机械
》
售價:HK$
360.8

《
何以中国·何以大唐:唐帝国与突厥斗争史
》
售價:HK$
85.8

《
自学脉诊:图解《濒湖脉学》
》
售價:HK$
46.2

《
漫画非暴力沟通 好好说话写给孩子的社交话术让你的学习和生活会更加快乐正面管教的方式方法 教会父母如何正确教育叛逆期孩子 用引导性语言教育青少年男孩女孩 帮助孩子拥有健康心理的沟通方法
》
售價:HK$
54.8

《
氢能利用关键技术系列--氢能材料
》
售價:HK$
393.8

《
(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 理论与实践)构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107.8

《
匠艺与生活:海南黎族的工艺文化
》
售價:HK$
107.8

《
我本富足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文学地理学是一门由本土学者原创理论、已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的新兴学科,意在“建设一门与文学史双峰并举”的中国文学二级学科。《文心雕龙》包含丰富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内容,适合开展文学地理学的研究。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学术界第一部在文学地理学批评视野下研究《文心雕龙》的专著,从宏观的“文学区系”入手,以出产了众多名家名作的巴蜀文学区系为例,进行了“《文心雕龙》文学地理学批评研究”的创新尝试。在主要内容上,本书选取上古神话传说中与巴蜀文化区系有密切关联的伏羲、五帝世系人物、大禹等中华民族伟人和中古信史时代巴蜀文学代表名家司马相如、扬雄为主要对象,通过实事求是的文献分析和深入探究,阐明了他们对《文心雕龙》成书所起的巨大作用,书末附录了他们贡献的主要作品。本书的推出,表明《文心雕龙》不仅是文学、写作、地理等多学科综合凝聚的结晶,还具有历久弥新的学术价值,并为拓展研究其他文学区系打下基础。
|
關於作者: |
王万洪,四川简阳人,1979年9月出生。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论与文化,专攻《文心雕龙》。主持完成各类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科研奖励20余项。
吴恙,四川邻水人,1987年3月出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中国西葡拉美文学研究分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和中国古代文论外译。主持课题5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0余篇。
周姝,四川内江人,1984年1月出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6级博士研究生,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讲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诗歌。主持课题三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科研奖励4项。
|
目錄:
|
目录
绪论........
第一章《文心雕龙》巴蜀文学概论........
第一节汉代三杰:巴蜀文学作家作品的代表........
第二节从伏羲到大禹:上古先圣的各类写作........
第三节巴、蜀与巴蜀文化........
第四节巴蜀文学名家的甄选........
第二章伏羲........
第一节伏羲与八卦........
第二节《文心雕龙》的伏羲评论........
第三节伏羲画卦:人文之源与审美滥觞........
第四节《易》与《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建构........
第三章五帝世系相关人物........
第一节五帝世系与巴蜀........
第二节相关梳理与推论........
第三节《文心雕龙》的五帝论述........
第四章大禹........
第一节大禹简介........
第二节《文心雕龙》的禹夏评论........
第三节《文心雕龙》的禹夏文学综论........
结语........
第五章司马相如........
第一节司马相如简介........
第二节《文心雕龙》的司马相如评论........
第三节“文之枢纽”的经典作家代表........
第四节“论文叙笔”中博通众体的文学创作........
第五节“致名辞宗”的辞赋创作与批评理论........
第六节“剖情析采”中突出的创作论贡献........
第七节“笼圈条贯”中的文学批评成就........
结语........
第六章王褒........
第一节王褒及其作品简介........
第二节《文心雕龙》的王褒评论........
第三节《文心雕龙》文学作家的经典代表........
第四节杰出的文学创作与文献价值........
第五节《洞箫》抒情,乐赋之祖........
结语........
第七章扬雄........
第一节扬雄生平简介........
第二节《文心雕龙》的扬雄评论........
第三节扬雄对《文心雕龙》成书的重大影响........
第四节折中儒道的明道思想........
第五节征圣美圣的儒家思想........
第六节宗经尚美的经典意识........
第七节丽淫丽则的审美批评........
结语........
第八章李尤........
第一节李尤生平简介........
第二节吟咏《函谷关》,边塞赋之祖........
结语........
附录《文心雕龙》评论、征引巴蜀名家名作选........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一
2012年秋,经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联合倡议,决定在四所大学
轮流举办“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每年一届,当届论坛于12月初在湖南大学岳麓
书院举行。在这所驰名中外的千年书院,我于瞻仰先贤遗风、聆听时贤宏论之外,还得到两
大收获:一是结识了文质彬彬的田君师兄,他指导了我一些有关古代音乐的知识;二是写成
并提交了《汉代巴蜀文学三杰与〈文心雕龙〉》的小论文。在分论坛小组交流的时候,评议
人谭继和教授说:汉代巴蜀文学三杰的说法小了一点,加上严遵,应该是汉代四杰,可以讨
论四杰对《文心雕龙》成书的影响。我在会后向谭老请教了关于严遵的一些问题之后,咨询
谭老说:《文心雕龙》中并没有论及严君平,这该怎么写?谭老告诉我:严君平是扬雄的老
师,就算《文心雕龙》中没有他,但他对扬雄思想观点有影响,则是必然的;更进一步,不
止汉代,你要往上,先秦时期,古蜀文明是很发达的,比如大禹,在《文心雕龙》里面有没
有?禹夏五百年历史,按常理推断,是应该有的,你可以留心一下。也就是说,从巴蜀文化
的角度入手,可以试一下。我深为谭老深厚的历史文化修养和创新研究意识所折服,同时意
识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仅从文学、写作、经学角度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其真正根
基,应该在历史、文化、政治、哲学思想方面;也就是说,《文心雕龙》博大精深,几乎包
括了所有与写作相关的活动类型,不做这样的宽度扩容和精度深推,我要想在名家辈出、名
作如林的“《文心雕龙》学”研究界搞出点儿动静、拿出点儿东西来,是绝不可能的。这就
注定了研究《文心雕龙》必然坐冷板凳,有没有追新的机缘和创新的可能性?很不好说。因
此,聪明的中国文论研究者,一般不碰《文心雕龙》,我的硕士、博士导师对我执迷不悟地
沉迷于《文心雕龙》研究表示不可理喻、不能理解。用我们四川话说:这娃儿哈戳戳的,不
晓得哈好(傻子一枚,不知好歹)!
2013年11月,第二届“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由西南民族大学承办,在成都武侯
祠开了整整三天,非常扎实,水平很高。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是聆听了谭先生夫人祁
和晖教授所作《华夏儿女的人文故乡:“江源”胜地历史回顾——并说大禹开启古代中国人
的“小康梦”》的主题报告,祁老师从《史记》等正史文献的“明明白白的记载”出发,阐
述了五帝世系特别是黄帝、颛顼到大禹等与巴蜀文化的密切关联,他们是或联姻巴蜀,或出
生于巴蜀,或从巴蜀走向全国的帝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中最伟大的人物。我当场
激动到搓手手,《文心雕龙》记载的历史比《史记》还久远,第一个有名有姓的伟人是三皇
时代的伏羲——尽管他的出生地实际上已不可考,但天水也好,阆中也好,不都在古巴蜀文
化区域范围之内吗?从文化区域角度入手,从巴蜀文化区域空间入手,研究《文心雕龙》,
不就是一种创新吗?至少在研究思路上是吧?
古人有句名言:“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从2005年9月在川师大读研开始,即自发
地选择以《文心雕龙》为读写对象,到聆听祁老师报告时,已经8年了,其间虽然磕磕绊绊
地完成了研究《文心雕龙》的硕、博士论文,并得了省优论文奖,但从来没有考虑过从巴蜀
文化这个地域文化的角度(实则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入手来研究《文心雕龙》,更没有在思
想认知上将上古神话时期、原始时期的历代先圣与启蒙状态下的各类文学体裁作为研究对象!
而且,我所提出的雅丽思想,尽管论证其为《文心雕龙》贯通全书的文学思想,但实际的起
点是孔子,也就是说,时间的起点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而大禹时代是在公元前2000年以
前,之上的尧舜时期、五帝时期乃至伏羲时代,则尚有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时间,是我根本
未曾涉猎的处女地。谭老、祁老都谦称自己是研究《文心雕龙》的外行,川大的杨明照先生
才是头把手,但是他们的话有道理呀,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为什么不做一番这样的尝试
呢?
翻开《史记》《孔子家语》《大戴礼记》等四部文献中的名著可知:五帝世系中的黄帝,与西
陵氏女嫘祖联姻,所生长子玄嚣和次子昌意的降居地江水(今岷江流域)、若水(今金沙江、
雅砻江流域)都在蜀地;昌意又与蜀山氏女嫘仆联姻,生子颛顼,后至中原,继承了黄帝的
帝位,并传帝位于族子帝喾……其后的尧舜禹,整个五帝世系与禹夏奴隶制国家,实际上都
是黄帝后裔,一脉相承而来。这尽管很可能是后代儒家、正统史学家通过为政权统治服务而
虚构的理想化历史脉络,赞美先王,主推正统,讴歌德政,历代以来对此已经有不少反对的
声音,但在几千的主流历史文献中,特别是儒家为主的经学文献中确实是这样记载的,我们
现在做研究,应该尊重这样的主流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研究观点。
其后,我又得到舒大刚教授和导师郭齐教授的若干指导意见,或多或少,都鼓励我继续做。
而呈现在各位读者眼前的这本小书,就是以谭老、祁老当时的启发为起点,以当年那股冲劲
儿为基础,经过大幅度深化、拓展、上推而成的结果,又经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吴恙博士、周
姝博士深度参与,合作研究,专论上古神话传说人物伏羲、大禹以及五帝世系部分人物,并
加上信史时代名垂青史的汉代蜀地文学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李尤而成。感谢谭老、祁
老启发,感谢两位学友参与!
二
通观《文心雕龙》全书,以超越时俗的远大世界观和宇宙意识,将天地、自然、万物均视作
“郁然有采”的形文与声文,将人类的写作视为模仿自然而得来的情文。而刘勰论述写作的
人文起点,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始祖伏羲。于是,伏羲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仰观俯察
的方式,创立人文(八卦)的始祖。其后的黄帝、尧、舜、大禹、伯益、后稷、文王、周公、
孔子,顺次而出,各自为人文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上述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
不是今天文学、审美意义上的作家,而是建立了不朽功勋的帝王、政治家和最杰出的思想家,
刘勰以这样的标准来选择进入《文心雕龙》特别是《原道》篇的卓越人文创造者,即便孔子,
也被称为“素王”。所有帝王、政治家、思想家进行人文创造的起点和依据,都是同一个东
西——《易》。根据传说,伏羲始画八卦,文王推演之,孔子定其书——这样看来,《文心雕
龙》主张一切的人文均原始于《易》;伏羲以其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
始祖;孔子以其删述六经的伟大创作,成为人文领域的真正素王。而本书采用伏羲为巴人祖
先的说法,也就是说,将本书的研究对象,将巴蜀文化名人对《文心雕龙》成书的影响,在
谭老启发的禹夏时代、祁老启发的五帝时代基础上,上推到了伏羲时代。
《文心雕龙》的“征圣”对象是历代圣人,始于伏羲,终于孔子,核心在《易》。顺次,《文
心雕龙》全书的组织体系也随之建立起来:《序志》说:“位理定名,彰乎大衍(易)之数,
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其说渊源于《周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文心雕龙》之所以是五十篇,《序志》之外,之所以还专列四十九篇来研讨各类写作问题,
是向《易》取法得来的结果。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心雕龙》主导思想的佛学主导说、道
家主导说、三教合一说等意见,《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只能是儒家思想。其依据是:《文心
雕龙》以伏羲为人文始祖,以《易》为原道之始,以儒家圣人为主体作家群,以儒家经典为
各类文体之源,并归宗于周公和孔子。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之根,《文心雕龙》宗经征圣,
以汉代儒家地位迅速上升和儒家著作称经为立论起点,必然以儒家思想为根本。
而与巴蜀文化密切相关的伏羲、五帝系列人物、大禹、夏代文学名家名作、汉司马相如、王
褒、扬雄、李尤、三国诸葛亮、西晋陈寿等,居于《文心雕龙》重要的素材来源之列,是全
书论述文学起源、文学审美、文学范式、创作纲领与经典作家、优秀作品、创作技法、文学
史论、文学批评的核心对象。在文学地理学批评视野下,巴蜀文学区系奉献出的上述著名广
义文学作家,与齐鲁、三晋、关陇、中原、江汉等文学区系作家群一起,构成了《文心雕龙》
历时数千年的璀璨作家群。
三
在当代,怎样创新地投入《文心雕龙》的研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说严峻,是因为这本享誉世界的名著,已经有了数百部研究著作、上万篇专题论文、数亿字
研究文字,全世界取得的成果之多,几乎已将该书版本、校勘、注释、今译、范畴研究、理
论研究、批评研究乃至外译工作做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后人要想再从《文心雕
龙》研究中沿袭前人之路,实在是难以走通了。
于是,必须进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更新和转变。
据李建中教授介绍说:2007年的“龙学”年会上,他与陶礼天教授曾进行过深入长谈,从
那以后,李老师专注于从关键词角度切入研究,陶礼天教授专注于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展开研
究——这两个角度,是目前“龙学”研究界最新的视野,取得了转变思路、拓展空间、创新
方法、立项课题、推出成果的瞩目成就。2017年8月6日下午,中国《文心雕龙》研究学
会第十四次年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举行闭幕式,李建中教授在专题发言中做了《“龙学”研
究四通》的学术报告,其中提到本段文字所述的内容。
联系李建中教授的上述言论:2007年李老师提出关键词研究法时,我刚刚进行完硕士论文
的开题报告答辩;2017年现场聆听李老师的报告时,我只是第二次参加“龙学”年会的初
学者;这十年,是我在四川闭门造车的十年,也是我慢慢进入《文心雕龙》、意欲展开深入
研究的十年,它对我的学术工作来说,主要属于储备的性质。
我的硕士学位论文《风趣刚柔,数穷八体——〈文心雕龙〉风格类型理论研究》、博士学位
论文《〈文心雕龙〉雅丽思想研究》,带有鲜明的“关键词视野”的研究意味,事实上,我也
正是在懵懂之中,运用电脑检索关键范畴、关键术语“刚柔”“典雅”等词汇的方式,对《文
心雕龙》的风格理论术语进行了穷尽式的搜集、整理、归纳与分类,才能略有新意地将所思
所得写成硕士论文,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究贯通其书的雅丽文学思想,完成了博士论文的
写作任务。能取得前述的一点点成果,居然与李建中教授提倡的关键词研究不谋而合——从
2005年到现在,我一直在做这个事情,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虽然之前我并不知道
李老师的新主张,但无意间进入李老师提倡的研究视野中去,这是幸运的。
2012年12月问世的《汉代巴蜀文学三杰与〈文心雕龙〉》那篇论文,则在无意之中与陶礼
天教授主张的“文学地理学批评”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尽管该文主要是从巴蜀地域文化
角度切入研究的,所论也不过是《文心雕龙》书中的三位以文学创作、特别是辞赋名家的蜀
地作家——但与文学地理学有关,则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我是不是一个能撞大运的幸运儿呢?还是说,我的《文心雕龙》研究思路,以及由此
而来的空间拓展、延伸研究,是必然如此的呢?
仔细思考,我认为是后者。
《文心雕龙》的研究,必须,也必然返本归宗,从历史文献、古籍文献中去探究其根本渊源。
这一说法,有以下依据:第一,持续数十年的源出儒家、道家、玄学、佛学群说或三家合一
诸说,早已产生了数百篇专题论文、十余部相关著作,从主导思想异同、哲学思想渊源角度
深入研究之,目前仍在继续,且成果越来越多。第二,美学、文学、范畴研究,无一不探究
根源,阐释新意,从百年“龙学”发展史上的著名大家范文澜、杨明照、詹锳、牟世金等文
献专家到当代的刘纲纪、詹福瑞、戚良德、李平、陶礼天等研究名家,莫不如是。第三,版
本、校勘、注释、今译研究,无不刨根究底,探本溯源,所以,李老师提出的关键词视野研
究思路,正是上述研究现状的更往上溯源、探本、证史的研究,是从诸子思想、历史文献文
本本身,再向上探究文学根源、深究文明之美的本源研究。简单概括之,是寻根。从这个角
度出发,将于四部文献中深入浅出,非有数十年工夫不可,而一旦打通,则一定会成为一个
文化学者,一个思想家,一个汇通各家各派的深渊式学者。所以,《文心雕龙》难于研究,
难出成果,根本原因在这里;很多人怕了,走了,转移了,深层原因也在这里。
相比较而言,陶礼天教授主张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则带有思路创新、阵地转移的意味。
《文心雕龙》书中确确实实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学地理学因素,除了《神思》《体性》《养气》
等抽象性、普适度极高的专题,其余各篇,是文学史上少有的文学地理学素材宝库。陶老师
以独到的眼光,开启了这方面的研究之门。
简单地说:李老师的主张能够多出成果,但是难度大;陶老师的主张能够新出成果,因为视
野新。
然而我现在做的,是从地域文化视野角度切入。这根源于国家民族复兴、文化自信的国策,
是地域文化研究兴盛发展的历史机遇造成的,最直接的动因,就是舒大刚教授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项目、四川省重大文化工程《巴蜀全书》获得立项,我恰好在当年闯入川大古籍所进行
博士后研究,想都不用想,就可以直接在前人艰苦论证的基础上,从巴蜀地域文化角度展开
研究。也就是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是直接摘桃子的人。感谢四川大学!感谢舒老
师!
因此,本书集中笔力于先秦、两汉巴蜀段,聚焦于伏羲、大禹、五帝世系相关人物与司马相
如、王褒、扬雄、李尤等著名文学家,以实事求是的研究而不是臆测证明了在《文心雕龙》
研究领域内创新进行文学地理批评的合法性和创新性。下一步还将借此为起点,将拓展进行
齐鲁、中原等区域文化研究与文学地理区系研究之中,推出创新成果。
四
因为我早年靠自学起步,是野路子,文献和文论功夫并不到家,所以特别邀请到具有深厚文
论功底和比较文学研究积累的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吴恙博士、周姝博士两位学友参与到本书的
写作中来。吴恙博士任教于四川大学,对川大的《文心雕龙》研究历史非常熟悉,在中外文
论的比较研究方面建树颇多,是川大文新学院重点培养的博士生;周姝博士在西藏大学工作,
同时就读于四川大学,精于比较文学和诗学理论研究,常有大作问世,对《文心雕龙》等中
国文论下过很深的功夫。她俩都是很有水平的科研达人,特别在中外文论的比较研究方面,
非我所能及。世人皆知:在“龙学泰斗”杨明照先生杰出弟子曹顺庆先生的带领下,四川大
学的比较文学、古典文献学居于全国第一,文新学院的《文心雕龙》研究具有世界声誉!两
位学友严谨的态度,精深的功力,令我受益良多,同时提升了本书的研究质量。
最后说明一点:对书中研究对象籍贯、活动的一些论证,并不带有先入为主的“我们是四川
人,就硬要把他们归于巴蜀”的主观意识,而是根据文献记载与客观研究,实事求是地说话。
但我们三位作者学力有限,研究能力不够,所以本书存在的问题一定不会少,特别是关于伏
羲等上古传说人物籍贯的争议本来就很多——实际上现在谁也无法确证——我们也无法圆
满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根据文献记载,在论出有据的前提下各取所需。盼望各位读者朋友不
吝指教,指出我们的错误与问题所在,帮助我们修改和成长,谢谢你们!
王万洪
岁在辛丑,暮春之初
绪论
一、文学地理学及其当代发展概说
文学地理学,是以文学与地理环境之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文学地理”这个概
念,由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首次提出。文学地理学融合了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以文学为本位、
以文学空间研究为重心的新兴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方法,其发展方向是成长为相对独立的
综合性学科。文学地理学中的地理层序,依次包括作家籍贯地理、作家活动地理、作品描写
地理、作品传播地理,通过对这四个层序动态的、立体的、综合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使我
们更真切地了解文学家的生态环境,复原经过文学家重构的时空场景,揭示隐含于文学家意
识深层的心灵图景,而且还可以由此探究文学传播与接受的特殊规律。
文学地理学以文学空间研究为重心,其目的首先在于重新发现长期以来被忽视的文学空间,
其次是从文学空间的视境重释与互释文学时间,最后则是重新构建一种时空并置交融的新型
文学史研究范式,这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无论在个案研究的微观方面,还
是在文学史研究的宏观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与价值。文学地理学对于文学空间研究形态的拓
展与深化,既在理论层面上更符合构建一种时空并置交融的新型文学史研究范式的内在需要,
同时也可以在现实层面上反思与补救当前中国文学研究现状的部分缺失。
中国文学地理的萌芽与实践源远流长。《诗经》十五国风即为北方文学地理分野的成熟结果,
屈原的《楚辞》则为南方文学地理与中国作家文学成熟的标志。在史传中,东汉班固《汉书·地
理志下》所论《诗经·国风》的地域特点,注重以风俗为中介探讨地理环境与文学作品的关
系,堪称早期地理与文学交叉研究的典范表述。《隋书·文学传·序》“江左宫商发越,贵于
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唐)魏徵等:《隋书》(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版,第1730页。的南北地域风格论,带有鲜明的文学地理学整体特征的总结意味。此后,
关于文学地理或区域文学的论述,在历代的文集、诗话、笔记等中屡屡出现,但多随感而发,
缺少必要的逻辑推绎与理论阐述。到了20世纪,在首尾两次略为相似的“文化热”的激发
下,传统的文学地理研究先是在世纪初伴随西方文化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传入而发生近代转
型,其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刘师培的《南北文学不同论》、汪辟疆的《近代诗派与地域》等;
继之则在世纪末再现复兴局面,除了日益增多的单篇论文之外,还陆续出现了以曾大兴先生
的《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胡阿祥先生的《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李浩先生的《唐
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专著。袁行霈先生
的《中国文学概论》也曾列专章《中国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予以讨论。此外,
杨义先生的《中国古典文学图志》虽然不属于纯粹的文学地理研究著作,但在文学与民族学、
地理学研究的结合上有新的拓展之功。这些都对中国文学地理研究的成果累积做出了重要贡
献。
梅新林教授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率先完成了中国文学地理学学术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具有
原创性意义的“场景还原”与“版图复原”之“二原”说。梅新林教授指出:体系建构标志
中国文学地理学学科形成的核心成果。从决定和影响中国文学地理的最为关键的要素来看,
首先是文学家籍贯分布,然后依次为流域轴线、城市轴心、文人流向,最后归结为区系轮动。
中国文学地理的空间分布与时间演变大致可以归结为“内圈”秦陇、三晋、齐鲁、巴蜀、荆
楚、吴越、燕赵、闽粤八大文学区系与“外圈”东北、北部、西北、西南四大文学区系的轮
动与互动。在总体趋向上从西到东,从北到南,先后经历了五次循环往复运动,也由此划开
了中国文学地域区系五帝至商代、周代、秦汉至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五个阶段的轮动。
其轨迹与规律,作为中国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的最终结果,是始于文学家籍贯地域,中经流
域轴线之“动脉”、城市轴心之“心脏”、文人流向之“灵魂”三个关键环节的接力与互动而
逐步形成的。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梅新林教授的研究是创造性的,视野宏阔,结论深邃,代表了当前文学地理学理论研
究的最高成就。但是,梅教授将巴蜀文学区系置于上述五次运动主流之外,这表明巴蜀文学
至今不被重视的现实。根据文献记载,巴蜀文学区系不仅在五次运动中突出地涌现出一系列
名垂青史的著名人物、著名作家,如五帝世系中的少昊与颛顼,夏代大禹与夏启,汉代司马
相如、王褒与扬雄,唐代陈子昂与李白,宋代以三苏为代表的璀璨群星,明代杨慎,清代张
问陶与李调元,现代巴金与郭沫若,当代周克芹与阿来等,他们作品的质量居于全国第一流
的水准。特别在汉代、唐宋与现当代,巴蜀文学与秦陇、中原等各个文学区系在地理上紧密
相关,是全国文学创作、传播的主流区系,是文学史、文学批评理论著作的重要内容。
其后,文学地理学研究深入展开,先后出版有曾大兴先生《文学地理学研究》、杨义先生《文
学地理学会通》等力作。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杨义:
《文学地理学会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华中师大邹建军教授则是文学
地理学研究方法论的较早倡导者,他指出:文本解析、实地考察、图表统计、动态分析、比
较对照、理论建构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011年,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成立,吸纳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和中青年才俊加入,至今已连
续召开了十届学术年会与六届硕博论坛,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扩大了学术影响力,
还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在其他研究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比如文学理论界、《文心雕
龙》研究界等。
综上所述,文学地理学是一门有机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研究、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学空间研究
为重心的新兴交叉学科。当今时期,在源远流长、积淀丰厚而又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的文学
研究不断面临学科交融、学术创新的严峻挑战之际,建立文学地理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具
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基于对目前文学研究现状诸多缺失的反思以及如何构建一种时
空并置交融的新型文学史研究范式的双重选择的结果。
二、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文心雕龙》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文心雕龙》的研究历史上,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入手展开研究,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视野。
在时间上,运用这一新兴学科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其发端与展开还只是近二十来年的事
情,在成果上,整体看并不多。在国外,目前还没有学者明确地从文学地理学角度研究《文
心雕龙》,亚洲的日本、韩国,欧洲的意大利、法国、俄罗斯、英国,美洲的美国、加拿大
等国家,都有《文心雕龙》原著的该国语言翻译本出版,也有部分研究该书在不同国家传播
与影响的成果问世,但以上情况主要属于语种翻译与版本流传,大体上属于传播学的范围,
除了日本、美国、意大利和俄罗斯,尚未有深入的、有影响的“龙学”理论研究成果出现;
海外“龙学”以日本为代表,在《文心雕龙》理论研究、版本研究、传播研究等方面取得了
较多深入的、创造性的成果。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的“龙学”研究在文学地理学视野
下也尚未展开;运用这一创新方法的研究成果集中于中国大陆,主要实践者有汪春泓、乔守
春、陶礼天教授等人,代表学者是陶礼天教授。
其中,汪春泓先生的《梦随仲尼而南行:论刘勰的“北人意识”》认为:南朝经学沦丧,儒
道式微,刘勰主张对北方中原儒学的复兴,是为了救弊当下文学创作的讹滥,刘勰有明显褒
赞北方经学的用意。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文心雕龙〉研究》(第一辑),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5页。对此,乔守春先生持有同样的看法,认为刘勰具有的强
烈“北人意识”。乔守春:《刘勰二梦论析》,《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该
文指出:《文心雕龙·序志》篇“七龄”之梦和“齿在逾立”之梦的插入,有着广泛的“托
梦示意”时代背景,寄寓了作者具有写作《文心雕龙》技术和以儒家思想为写作引擎的主观
目的;客观上,不独可以窥得刘勰具有的强烈“北人意识”,而且亦能推算出他的生年。而
陶礼天先生则与之相反,认为“刘勰在这个‘随仲尼而南行’的梦中,主要表现的是其时政
治上的‘褒南贬北’的倾向”。陶礼天:《文化传统与〈文心雕龙〉之性质略论》,《学术前沿》,
2008年01期。不论刘勰是“褒南贬北”还是“褒北贬南”,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经学
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是肯定的。主张经学,儒家主导,这就为《征圣》篇“圣文雅丽”说的提
出梳理清楚了思路,在前代研究者的基础上更近了一步。事实上,这几篇文章的基本理论依
据都是《隋书·文学传·序》“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唐)
魏徵等:《隋书》(影印本),第1730页。的南北地域风格论,共同主张质实、雅正的文风。
同时,这几篇文章没有重视到的问题是:刘勰为什么要以美轮美奂的云彩为依托来写出自己
对孔子的崇拜之情?除了乔文所谓“自命不凡”“展示文才”之外,这其实与《文心雕龙》
“郁然有采”的自然物色之美是暗合一致的。《原道》以为:“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
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北京:中
华书局2000年版,第1页。按:本书所引《文心雕龙》原文语句,若无特别说明者,皆出
杨先生本书,此后引用时只注明作者、书名、页码。特作说明。天上的云彩美丽多姿,是大
自然赋予它们的天然之色。又说:“形立则章成”,“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杨明照:《增订
文心雕龙校注》,第1页。这些本于自然的“形文”,具有美轮美奂的文采。因此,刘勰说自
己两次做梦,一次在多彩的云霞之巅,一次是朱红的礼器在手,梦到孔子,随行而南,绝不
只是“北人意识”那么简单。“北人意识”尚雅正,尊经典;云霞多姿则有重文采、尚美丽
的意思在内。孔子不仅是儒家的伟大圣人,更是一位“删述经典”的伟大作家,所以,经他
删述而成的五经圣文才会“衔华佩实”,以“雅丽”(《征圣》)著称。
从《文心雕龙》的雅丽之美生发开来,“雅丽”审美论的另一种主要意见是南北地域差异说。
国平先生《浅谈南北地缘美学对唐代诗歌的影响》一文讨论到南北美学的地缘差异,文章认
为北方美学的风格是豪迈雄壮,质朴淳厚,而南方美学则秀丽婉美,浪漫热烈。从地域特征、
文化差异、政治格局、战乱影响、移民影响等角度论述了“雅”与“丽”的地域差异,因为
魏晋时期北人之南迁而渐趋统一。这是南朝雅丽文学思想起源的一种新解。
陶礼天教授是全国较早主张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学者,1997年在华文出版社出版了文学
地理学著作《北“风”与南“骚”》,1998年在《北大中文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了《文学与
地理——中国文学地理学略说》按:该文为陶礼天教授《北“风”与南“骚”》一书的第一
章全文。。而在《文心雕龙》第十三次昆明年会与第十四次呼和浩特年会上,陶先生相继主
张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文心雕龙》进行研究。在《〈文心雕龙〉文学地理批评研
究(上篇)》中,陶教授指出:
本文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心雕龙》文学地理批评思想的研究,这就首先需要简要论述如下
两个问题:第一,从文学地理学看问题,先秦至六朝时期的文学地理批评发生发展情况如何?
第二,依照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与阐释,《文心雕龙》的文学地理批评思想包括哪些?是否
符合其实际?陶礼天:《〈文心雕龙〉文学地理批评思想研究(上篇)》,《中国〈文心雕龙〉
学会第十四次年会论文集》,2017年8月,呼和浩特。
在这篇可以明确称为《文心雕龙》文学地理学研究理论主张的论文中,陶教授详细回答了引
文中提到的两个问题,其论据贯通了《文心雕龙》全书,并举证若干材料,为自己运用文学
地理学理论的主张于该书研究的实际操作和创新学术视野进行证明。
与明确的文学地理学这一称谓在名称上不同,但切入视角比较近似的研究,是从区域文化分
野的角度进行的《文心雕龙》构成要素研究。2012年12月,王万洪在首届“巴蜀文化与湖
湘文化高层论坛”提交了《汉代巴蜀文学三杰与〈文心雕龙〉》的长篇论文,指出:《文心雕
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巅峰之作,汉代巴蜀文学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以其杰出的文
学创作、学术成就和文艺理论成就对《文心雕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贯通全书,
在序论、枢纽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中都有所体现。巴蜀三杰作为《文心雕龙》阐释
文学思想、作家作品、创作得失、理论批评的经典代表,具有重要的地位。参见《第一届巴
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论文集》,2012年12月,长沙。这是从区域文化分野角度研究
《文心雕龙》的第一篇论文。其后,该文入选了朱汉民教授主编的《湖湘文化与巴蜀文化》
与舒大刚教授主编的《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纪念文集》。朱汉民:《湖湘文
化与巴蜀文化》,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舒大刚:《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
所三十周年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随着巴蜀文化这一广阔的地理视
野的纳入,王万洪还从《文心雕龙》书中大力征引的巴蜀名人扬雄文学作品、文学思想、审
美得失等角度入手,专文论述了扬雄对《文心雕龙》成书的影响;推而论之,还对《文心雕
龙》奉为圣人的孔子及其思想对该书成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究,参见《扬雄对〈文心雕龙〉
成书的影响》,《蜀学》第九辑;《孔子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初探》,《儒藏论坛》第七
辑。但尚未在该探究中明确齐鲁文化的地理区域概念。
综上,作为世界性显学的《文心雕龙》研究,在文学地理学这一全新研究视野中,目前处于
刚刚起步的阶段,有限地集中于国内的几位学者,学术群体尚不壮大,研究成果还不多,其
展开空间还很大。
三、《文心雕龙》的构成要素
《文心雕龙》是一部写作学著作关于《文心雕龙》的性质,曾有文学理论著作、文学批评著
作、子书、审美心理学著作、哲学著作、艺术学著作、写作学理论著作等多种不同的说法。
根据其包含数十种文体且绝大部分为应用文体裁、讨论有关写作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等基本内
容,笔者采用写作学理论著作的说法。,涉及有关写作问题的方方面面,因此,这本名著的
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时间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以时间为纵向脉络的写作历史。《文心雕龙》全书论述有关写作问题的历史时,从天
地自然开始,人类源生于天地之间,经过若干岁月的发展演化之后,才有了模仿自然而作图
像文学的创举,实现这一创举的代表作家是伏羲,其代表作品是先天八卦。这是上古旧石器
时代原始人类仰观俯察、取法自然而创制文学作品的起点,事见《原道》篇。自此以后,《文
心雕龙》记述的人类写作历史历经三皇、五帝、三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未完),
在齐梁成书之际,号称“九代”之文,事见《才略》《时序》等篇。其纵向的时间轴,大约
有一万年历史。因为具有这样宏大深远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使得作者刘勰能够在博大的
历史视野下纵意渔猎、深刻比较、取精用宏,使《文心雕龙》在古今中外的同类著作中居于
理论全面、体系严谨、成就最高的位置。
第二是以空间为横向坐标的文学区域。当代学者将中国的主要文化区域划分为中原文化、齐
鲁文化、关陇文化、江汉文化、巴蜀文化等八大块,将八大块反推到《文心雕龙》,我们会
发现,该书对当代文学地理学界提出的秦陇、三晋、齐鲁、巴蜀、荆楚、吴越、燕赵、闽粤
八大文学区系皆有涉及,而以位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前六者为主要空间区系。当然,在《文
心雕龙》成书的时代,并没有今天八大块的说法和区分,但刘勰身处南北朝对立的特殊历史
时期,他本来就是一个国家分裂、区域分野的历史见证者。在《文心雕龙》中,论述到三皇、
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前汉、后汉、晋室南迁以及江左、皇齐文学的时候,带有
鲜明的区域分野的意味,特别是《诗经》十五国风与《楚辞》,不仅有内容、写法、风格等
差异,仅从命名上看,其地域区别就尤为明显——《物色》篇就指出:屈原《楚辞》创作的
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外在的“江山之助”!
第三是有关写作的各个方面的内容。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具有四大要素,
分别是世界、作者、作品与读者,这四个要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美]
M.H.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89年版,第5—6页。这一理论在世界文学研究中都广有影响。但是,将四要素论与
《文心雕龙》的写作理论体系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在向上的理论高度和向下的操作性方面,
它们就显得比较薄弱而且笼统了。《文心雕龙》论述到涉及写作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
1写作起源论。写作起源于天地自然,事见《原道》篇。
2写作审美论。写作天然具有审美的属性,一切文章都具有美的属性、美的创造、美的风
格,事见《原道》《情采》等,散见于全书各篇。
3写作历史论。从伏羲到齐梁,众多的时代、作家、作品构成了精彩的写作学史,事见《原
道》《通变》《才略》《时序》等篇。特别是《时序》,可称第一篇中国文学史。
4写作思维论。集中于《神思》篇,散见于文体论、技法论等其余篇章。
5写作过程论。即“物—意—文”的写作行为论在当代写作学界,写作过程论也称写作行
为论,研究写作从前到后的全过程,主要有“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说、三级飞跃说、知
行递变说、三阶段说(前写作、显写作、后写作)等理论成果。,见于论述“三准”说的《镕
裁》等篇章。
6写作修养论。集中于《体性》《养气》《程器》等篇,要求作家具有才、气、学、习的综
合写作能力,先天禀赋与后天修养都有较高要求,平时注意涵养身心,培养写作状态,并在
品德高度、写作动力与“为文有用”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
7.写作风格论。集中于《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等篇,散见于文体论诸篇与
技法论诸篇,综合论述了刚柔、八体等共时风格与作家情性风格论、作品文体风格论、时代
风格论、风格理想等诸多问题。
8写作枢纽论。以《宗经》为核心,原道征圣,尊经抑纬,提倡骚体之新变,得出合观诗
骚的雅丽文学创作纲领创作纲领一说,由王运熙先生提出,是指《文心雕龙》序言中论述的
“文之枢纽”,即写作的核心指导思想与创作原则规范。,事见《征圣》《宗经》《辨骚》等
篇。
9文体创作论。专列文体论二十五篇,讨论三十余大类、八十余小类的诸多文体及其历史
演变、成败得失与创作要求。事见《明诗》到《书记》诸篇。
10写作技法论。集中于《镕裁》到《总术》十九篇,综合论述到了有关写作的诸多技法,
以裁剪、声律、篇章、对偶、比兴、夸张、用字、语病、引用、对比等为主,鲜明地体现了
本书写作学著作的性质归属问题。
11写作批评论。集中于《知音》《才略》《程器》等篇,散见于全书各处。
12写作对象论。集中于《物色》篇,作为《原道》《情采》之补充与《时序》之另一侧面。
13写作目的论。集中于《序志》篇,阐明作者刘勰为文不朽的著书目的与内在动力。
14主导思想论。集中于《序志》与枢纽论诸篇。本书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广泛吸收了先秦
道家、魏晋玄学等哲学思想与书画、音乐等艺术理论,在万千作家作品中独尊儒家,显示了
作者在六朝儒学式微大环境下复归商周,宗法两汉的思想观、文论观。
15组织体系论。以《序志》篇提出的“大衍(易)之数五十,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为理论基础,与之对应的是全书共分五十篇,其中具体内容四十九篇,序言一篇。由此可知,
《周易》是《文心雕龙》组织体系的方法论渊源所在。
16思维方法论。主要指写作全书采用的“折中”思维方法论,在这一方法论指导下,全书
客观公正地取法百家,正反对比,合观统照,从而独出机杼,创新立论,这是我们今天研究
该书、写作论文时都必须要注意采纳的方法,这一方法的主要来源,是儒、道、兵、法等先
秦诸子名著中的中和思维方法论,也包括后来的佛典思维方法论。
0
上述若干方面,实际上只是《文心雕龙》论述较多、体现较为鲜明的内容,还有许多涉及写
作问题的细小方面,限于叙述局限,不再全部展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心雕龙》的写作理想,在远景上,是想复归商周“丽而
雅”的文风,因为这是儒家礼乐制度建立的时代,是儒家五经“圣文雅丽,衔华佩实”的主
要产生时代;在近源上,是突出乃至独尊汉代思想与汉代文学,因为汉代是儒家地位上升、
孔子称圣人、儒家著作称经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文学成熟并大量涌现的
时期,其得失,为刘勰提供了正反两面的批评依据。没有这两个前提,儒家思想及其代表人
物、代表著作不可能在中国历史上居于优越的先在位置,不可能拥有两千余年的特殊地位,
《文心雕龙》也就不会独立地、坚定地展开自己注经不成、改为文章的立言不朽的写作理想。
所以,本节讨论《文心雕龙》的成书构成要素,需要在商周、汉代这两个时段上体现出主导
历代的历史视野和文学史论意识,在儒家思想、孔子地位、儒家著作上体现出独尊的优先标
准。尽管这一史论意识与优先标准并不符合文学发展的历史真实情况,但作为《文心雕龙》
这一特定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一家之言”,我们在研究的时候,要理解并尊重这一事实。
回到有关写作的属性上来。写作,最核心的是作家与作品,是历代各类文体的名家与名作,
在《文心雕龙》中,伏羲、尧、舜、伯益、后稷、大禹、周文王、周公与孔子,是《原道》
篇论述上古文明史、上古写作学史举证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显然,他们不是今天纯文学意
义上的作家,主要的身份应该是政治家、思想家,时间跨度从原始社会早期到两周交汇之际,
但刘勰认为他们才是最伟大的作家。在《征圣》篇中,刘勰认为写作应该“征之周孔”,周
公与孔子是最优秀的代表作家,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孔子删述儒家六经,仍然以政治、思想
为写作的主要内容与批评标准。在《宗经》篇“文出五经”的定论之后,我们发现:一切上
古名作均汇聚到五经之中,一切后代文体都从儒家经典中生发出去,五经成为渊薮。这样,
前述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成为儒家典籍中的代表,成为写作上的著名作家。儒家思想统摄
了《文心雕龙》各方面的写作要素,特别是作家与作品,被确立为全书鲜明的主导思想。
这样的统摄,有利也有弊,仅以“文出五经”为例说明之。我们从《易》经中可以看到源自
伏羲、历经文王、成于孔子的《易》学历史渊源,以及《文心雕龙》组织全书的思想体系与
关键范畴,诸如通变、刚柔、八体等,这是全书的组织结构与理论范畴之源;从《书》经中
可以看到尧、舜、禹与夏、商、周的政治得失与历史事件;从《诗》经中可以看到夏、商、
周的区域国别诗歌、音乐文学、风格差异和孔子选定诗篇的中和标准;从《礼》经中可以看
到儒家先贤早已将伏羲、五帝、大禹、夏、商、周的历代著名政治领袖纳入自身体系之中,
在全书主导思想、作家作品与理论地位上,这就没有其他诸子什么大事可言了;从《春秋》
经及其三《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以齐鲁儒学、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历史观、思想观与政治观:
一句话,上古一切皆我源,后代一切皆我有!包括几十种文体及其写作技法、美学特点的千
百变化,虽万变而不能离其宗,这个宗,即儒家思想。这是其有利的一面。在齐梁政治动荡、
军事不振、佛教昌盛、儒学衰微、文体讹滥、审美流弊的时代背景下,《文心雕龙》远溯先
秦、近取两汉,高举儒家思想理论大旗,其目的,就是要归正文学发展的不正之风,使之健
康、有序、雅丽地发展下去,那就必须坚定立场,复古返本,归正于儒。
通观文学发展史,我们知道,刘勰坚定持有的“文出五经”的观点,源头上始自孔子,历经
荀子,汉代王充等众多思想家都有明确的论述,但只能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才能成立。因为这
一观点带有强烈的规定性色彩,这种规定性是建立在汉代儒学为宗的政治思想体制及其影响
之下的。刘勰所举的五经与集大成的作家孔子,并不能代表文学发展的真实状态。以《易》
为例:据《帝王世纪》等诸多文献记载,伏羲画八卦之后,历代皆有其学,神农氏重之为六
十四卦,黄帝、尧、舜重而申之,分为二《易》;在夏代因炎帝曰有《连山》,商代因黄帝曰
《归藏》,周文王广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是谓《周易》(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沈
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孔子的集大成之作,也远未穷尽,比如郭沫若先
生就以为《易传》最终成于战国荀子。至少在《文心雕龙》成书之前,汉代、魏晋时期的《易》
学,是学术界的显学,是《易》学史上的两大高峰时段。刘勰对汉魏《易》学成果多有征引,
比如《声律》篇“声有飞沉”之说,即有京房易学“飞伏论”的理论背景;其余“四象精义
以曲隐”“余味曲包”、刚柔、八体、风骨、隐秀等,皆有明显的上古易学与汉魏易学成果在
内。但他不予承认,不便提及,只肯将孔子作为《易》学的最高峰,实际上终结了、否定了
易学的后续发展。这是其弊端与局限性。
既然从主导思想到具体的写作内容,《文心雕龙》在宏观与微观层面均以儒家思想为宗法,
那么,它的核心写作理论,或曰主导文学思想,就应该是与儒家经典一致的文学思想——“圣
文雅丽,衔华佩实”。笔者曾对此有过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并证明了这一大胆假设。
综上所述,《文心雕龙》的构成要素主要是:①时间上纵论从古至今的写作历史;②空间上
总论历代不同的区域版图;③内容上涉及有关写作的方方面面;④指导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
宗,并能化合百家,为我所用;⑤创作、审美与批评上以雅丽文学思想为核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