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华道德楷模(当代卷)

書城自編碼: 381014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中小学阅读
作者: 白云涛 主编 , 郑国柱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126918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47.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盛世:西汉 康乾
《 盛世:西汉 康乾 》

售價:HK$ 117.6
所有治愈,都是自愈
《 所有治愈,都是自愈 》

售價:HK$ 81.6
财富管理的中国实践
《 财富管理的中国实践 》

售價:HK$ 153.6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附作者篇目索引)(全四册)精——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附作者篇目索引)(全四册)精——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

售價:HK$ 597.6
财之道丛书·太古传:商业帝国200年
《 财之道丛书·太古传:商业帝国200年 》

售價:HK$ 153.6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如何停止过度思考,克服焦虑、自我怀疑和自我破坏
《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如何停止过度思考,克服焦虑、自我怀疑和自我破坏 》

售價:HK$ 50.4
万历四大征(全两册)
《 万历四大征(全两册) 》

售價:HK$ 117.6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

售價:HK$ 129.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36.7
《 红楼梦原著正版曹雪芹四大名著原版初高中生青少年版白话文文言文全面提升阅读能力小学课外阅读无障碍阅读 》
+

HK$ 210.0
《 凯叔分类成语漫画(全4册)形形色色的人+千姿百态的自然+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种多样的事 看漫画学成语通文史知应用 随书附赠小学生成语天天练 》
+

HK$ 247.5
《 和大人一起读:世界经典故事:注音彩图版 》
+

HK$ 197.5
《 彩色珍藏版连环画-三国 全12册 》
+

HK$ 82.8
《 假如历史是首诗——藏在古诗词里的两宋史 》
編輯推薦:
★主题正:从古代先贤、革命先辈、时代楷模中寻求榜样的力量,继承优良品质,赓续红色血脉,树起民族脊梁。
★意义深: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号召强:学习榜样的力量,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这盛世之中华!
內容簡介:
该书于2014年由我社出版,其后还入选了农家书屋推荐书目,由于社会反响良好,现作修订重新再版。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民族的脊梁,平凡的人生背后拥有着不平凡的事迹,感染着身边人为伟大事业而奋斗。
本书是中华道德楷模丛书的当代卷,记录起止时间为新中国成立(1949)至今,讲述的是道德楷模的传统美德(故事),重点以2009年茽宣部等部门评选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为依据,分为助人为乐、善行无疆,见义勇为、舍己为人,诚实守信、一诺千金, 敬业奉献、恪尽职守,孝老爱亲、大爱无声,不忘初心、为党为民六大类,收录42位道德楷模。每个人物都有生平简介和人物事迹,并配置肖像、插图。追随楷模的脚步,让我们学习其优秀品质,争做时代新人。
關於作者:
白云涛,历史学硕士。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原副馆长。现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先后撰写并发表历史学论文和各种短文数十篇,主持和独自撰写图书数十部。郑国柱,曾任中学历史老师,民建北京昌平区工委主任、北京昌平区人大副主任等职。出版过《中外名城故事·欧洲大洋洲城市》等书;参编《中共党史绘画读本》《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等20余种书籍。
目錄
目 录


| 助人为乐,善行无疆 |
雷 锋大爱的胸怀,民族的脊梁............................................................003
韩素云默默奉献的模范军嫂....................................................................009
李春燕苗寨里的无翅天使........................................................................015
吴登云帕米尔高原上的“白衣圣人” ...................................................020
李桂林 陆建芬坚守悬崖小学30余年 ...................................................025
林秀贞无私赡养孤寡老人30年................................................................029
常香玉常留馨香在人间............................................................................033

| 见义勇为,舍己为人 |
王 杰扑向炸药包的英雄........................................................................039
王树先打开生命通道的平凡英雄............................................................044
殷雪梅一命挽救六条命............................................................................048
韦正雄32名学生与亲人间的抉择............................................................052
魏青刚三次下海救人的民工....................................................................056
李学生用生命谱写英雄赞歌....................................................................060

| 诚实守信,一诺千金 |
文花枝把获救的机会留给游客................................................................065
曹道云民政岗位上的孺子牛....................................................................069
武秀君替夫还债的艰难路........................................................................072
王乐义农用技术的绿色使者....................................................................076
范玉恕老老实实做人,结结实实盖房 ...................................................080
唐中和坚守麻风村的“编外医生”........................................................083
吴恒忠十年替子还债的诚信老爹............................................................087

| 敬业奉献,恪尽职守 |
孟 泰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钢铁事业 ...................................................093
王进喜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097
邓稼先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两弹元勋” ...............................................102
李四光“地质元帅”,石油功臣............................................................106
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110
焦裕禄县委书记的榜样............................................................................114
任长霞中原大地女英雄............................................................................118
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24

| 孝老爱亲,大爱无声 |
罗映珍久病床前有贤妻............................................................................131
曹于亚19岁女孩捐肾救父........................................................................136
罗桑扎西宁木特草原上的孝星................................................................140
朱邦月一句承诺40年的付出....................................................................144
罗长姐35年照顾一等伤残退伍军人儿子 ...............................................149
吴林香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一个家............................................................154

| 不忘初心,为党为民 |
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 ...........................................161
兰辉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168
许崇德紧跟时代,奉献时代....................................................................174
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179
黄大年科技报国的楷模............................................................................185
廖俊波群众心中的优秀县委书记............................................................190
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平凡岗位书写不平凡人生 ...................................196
黄文秀新时代,青春绽放扶贫路............................................................202

后记 ............................................................................................................208
內容試閱
前 言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新时代的优良道德,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促进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要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003年9月11日,经中共中央同意,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将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
公民的道德素养、文明水准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基础,是构建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榜样的民族,历来重视人的道德操守和道德建设,几千年来,涌现出了无数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号召力的道德楷模。为了发挥道德模范人物的带动、示范作用,营造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特地组织编撰了这套《中华道德楷模》丛书。丛书共分三卷,即古代卷、近代卷、当代卷。
古代卷为先秦至鸦片战争前,此一时期为中国古代社会,其道德所表现的实际上是传统美德。该卷遴选依据主要为中宣部宣教局组织编写的《中国古代道德故事》、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道德楷模》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美德修养文库》所涉及的古代人物。
近代卷为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此一时期为革命与救国年代,属于传统美德和现代道德的过渡期。该卷以“爱国是道德的首要要求”为基本依据,遴选依据除上述三种图书外,重点依据2009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11个部门联合组织评选出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当代卷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21年,遴选依据有两个:一个是2009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11个部门联合组织评选出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另一个是从2007年至2021年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组织评选的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人物”。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求道德的民族。正像《公民道德歌》所唱的那样:中国老百姓,炎黄好儿孙,重情重义重品行,立志先立人。爱国又守法,盛世享太平,明礼讲诚信,不负天下人,团结友善一家亲,勤俭自强万事兴。道德重如山,道德贵似金,人生道路上,有德才能行。中国好传统,大家来继承。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我们的遴选标准也有些微差别。但无论古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都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尽一点绵薄之力。


编 者   
2014年12月

雷锋大爱的胸怀,民族的脊梁

雷锋(1940—1962),原名雷正兴,湖南省长沙市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962年8月15日,因公被一根木杆砸昏,经抢救无效身亡。1963年3月
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苦孩子成长为解放军战士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安庆乡简家堂村,父母是贫苦农民。雷锋3岁那年冬天,地主唐四滚子闯进雷家,逼着重病卧床的雷锋的爷爷年前还清租债,爷爷在年关时节被逼死。父亲雷明亮,曾遭到国民党逃兵和日军毒打,内伤成疾,于1945年春节死去。当童工的哥哥因肺病去世,小弟弟被饿死。母亲受尽地
主欺压和凌辱,在雷锋7岁那年悬梁自尽。雷锋从此成了孤儿,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艰难地活了下来。
1949年8月,雷锋的家乡解放了。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同年夏天,雷锋背起书包上学了!1954年,雷锋成了少先队员。1956年,雷锋高小毕业后,乡政府留他当了通信员,不久,组织上调他到中共望城县委当公务员。1957年2月,雷锋加入了共青团。1958年春天,望城县团委号召全县青少年捐款买一台拖拉机,雷锋捐款20元,成为全县青少年中的“捐款大户”,县委决定派他学开拖拉机。雷锋离开县委,成为团山湖农场的一名拖拉机手。不久他报名到鞍
钢当炼钢工人,被分配到化工总厂洗煤车间,成了一名推土机手。1959年8月,雷锋又报名到条件更为艰苦的矿山焦化厂工作。1960年1月,雷锋光荣入伍,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干一行爱一行
雷锋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自觉服从革命需要,忠于职守,勤
勉敬业,精益求精,像一颗闪光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作贡献。
他到鞍钢参加工业建设,想成为一名炼钢工人,领导考虑到他开过拖拉机,就把他分配到鞍钢的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去开推土机。他不理解,车间主任就开导他,讲洗煤、炼焦、炼钢的关系,他懂得了不把煤炼成焦,不把煤气送到炼钢厂,就炼不成钢。他愉快地当起了推土机手,从徒工学起,拿徒工工资。他不怕天寒地冻,每天在露天煤场驾驶着推土机,把从列车上卸下的煤推成堆。他为了多干一些活,一次不小心把煤场的小铁道撞坏了,师父批评了他,他用休息时间又把小铁道修好了。他当学徒3个月,就成了熟练的推土机手。雷锋个子矮,而推土机又高又大,他坐着开车,看不见推土铲;站着开车,又直不起腰。所以,他只得猫着腰开车,常常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
痛,但他从不叫苦,从不喊累。
一天下了夜班,他在调度室里看书,天空突然下起雨来。调度员说:“糟糕,工地上还放着7000多袋水泥呢!”雷锋马上跑去叫醒段长,接着又跑回宿舍喊醒大家。他抱起自己的被褥跑到工地,把被褥
蒙在水泥上,他又脱掉外衣盖在水泥上。经过大家的奋力抢救,几千袋水泥保住了。
雷锋就是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劳动之中,几乎月月超额完成任务。
一年多时间里,他3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8次被评为标兵,5次被评为红旗手……
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他把个人理想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把个人的选择和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连在
一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在平凡的岗位上作贡献。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
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这是雷锋的誓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毕生的追求。他为
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他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一次,雷锋出差去安东,在抚顺至沈阳的火车上,他看到旅客很多,列车员忙不过来,就把座位让给一位老人,自己动手干起活来。他帮着擦地板,擦车窗玻璃,把小桌子收拾干净,熟练得像个列车员。
他给旅客倒水,给老年人找座位,帮助妇女抱孩子,帮下车的旅客拿行李。没活干的时候,他给旅客念报纸……
到沈阳车站换车时,在检票口,他看见一群人围着一个中年妇女,她没有车票,还急着要上车。雷锋一问才知道,原来那位大嫂从山东老家到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都丢了。雷锋领着大嫂到售票处,掏钱
给她买了一张车票。大嫂问他的名字和单位叫什么,他笑道:“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大嫂非常感动。
从安东回来,雷锋又在沈阳换车。他背着背包,在过地下通道时,看见一位老大娘,拄着棍子,背了个大包袱,吃力地走着。他问老大娘去哪里,老大娘气喘吁吁地说,要到抚顺去看儿子。因为同路,雷锋把老人的包袱接过来,扶着老人说:“我送您到抚顺。”上车后,他给老人找了座位,并掏出刚买的面包给老人。老人不知道儿子住在哪儿,她掏出一封信给雷锋看,雷锋也不知道信上的地址在哪儿,但他告诉老人,一定帮她找到儿子。到了抚顺,她背着老人的包袱,扶着
老人,找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儿子。
雷锋助人为乐的事迹很多很多,他永不停息地为人民做好事。毛泽东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
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雷锋做到了。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是大公无私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人民有益的,他的责任是没有边的……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
雷锋脚踏实地地干事,勇于探索和创新,学习和工作上永不懈怠,具有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1960年1月8日,雷锋光荣入伍,成为保卫祖国的一名军人。他在日记本的首页贴上黄继光
的照片,写下了入伍后的第一篇日记:
这天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
军……在入伍的这一天,我提出如下保证:
一、听党的话,服从命令听指挥。党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
加强政治学习,多看报纸和政治书籍,按时参加部队各种会议和学习,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密切靠近组织,及时向组织反映各种
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
尊敬领导,团结同志,互帮互爱互学习。四、严格遵守部队一切纪律,做到虚心向老战士学习,刻苦钻研,加强军事学习,随时准备打击敌人。克服一切困难,发扬长辈优良的革命传统。我要坚决做到头可断,血可流,在敌人面前决不屈服、投降。我一定要向董存瑞、黄
继光、安业民等英雄的战士学习。
我要努力学习政治、军事、文化,我要好好地锻炼身体,我一定要在部队争取立功当英雄,我一定要做一个毛主席的好战士,我
要把我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
以上六条是我努力的方向和我的奋斗目标……
新兵入伍的头几天,会进行手榴弹投掷练习。老战士一投,手榴弹飞出老远。雷锋使尽全身力气,也投不到25米。晚上,战士们都睡了,他却在偷偷练习。早上,别人没起来,他早已起床练习投掷了。
胳膊都练肿了,一动就痛,他仍坚持练习。战友们劝他休息,他就是不肯,认为胳膊肿一点不算什么。
新兵训练结束后,雷锋被分配到运输连当汽车兵。新的汽车兵开始汽车理论知识学习时,雷锋被抽调到演出队排练节目,一个多月后他回到运输连,别人的理论知识学习要结束了,即将学习驾驶技术。
雷锋非常着急,他抓紧时间学习汽车理论知识,经常爬到车上、钻到车下,对照实物复习。当时教练车少,一时还轮不到雷锋上车学习驾驶。雷锋和战友小韩商议做个汽车教练台模型,在教员的帮助下,画出教练台设计图,他们找来一些木料和其他废旧物品,做成了一个教练台。油门、离合、挂挡、方向盘等俱全,坐在上面模拟汽车驾驶,就像驾驶真的汽车一样。由于雷锋认真学习和钻研,把落下的课程赶上了,他还当了技术学习晓葅长,很快成为一个技术比较全面的汽车兵,能够为工地运送建筑材料了。
雷锋作为汽车兵,工作任务繁重,但他抓紧零碎时间读书学习,挎包里装着书,有空就读书。晚上熄灯以后,他就到厨房、车场工具
棚等处学习,常常学到大半夜。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雷锋入伍后,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他每月的津贴,除了交团费、买肥皂和买书外,余下的钱都存入储蓄所。他的袜子补了又补,脸盆和刷牙缸已用了多年,瓷都掉了,也不舍得买新的。一件夹衣,穿了多年,洗了又洗,补了又补。部队发放夏装,每人两套单军装、两套衬衣、两双胶鞋。当司务长把这些东西
发给雷锋时,他只领一套军装、一件衬衣和一双胶鞋。雷锋不浪费一点东西。他有一个木箱子,里面装着螺丝钉、螺丝帽、铁丝、破手套、牙膏皮等东西,他把这只木箱叫作“聚宝箱”。修车时缺了个螺丝、螺帽,他就翻“聚宝箱”,能用的就用。破手套当作擦车布,至于牙膏皮、铁丝条等废铜烂铁,他就卖给收破烂的,然后把钱交给公家。
雷锋对自己很抠,而对别人却很慷慨。1960年,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也成立了。雷锋看到群众敲锣打鼓欢庆公社成立,心里充满喜悦,他考虑为公社做点什么。于是,他跑到储蓄所把自己积攒的200元钱全部取出来,再到和平人民公社党委办公室捐款,办公室人员对雷锋的一片热心非常感动,但就
是不肯收下钱。在雷锋的一雷锋缝袜子再要求下,公社的同志答应收下100元钱。
事隔不久,辽阳地区遭受特大洪灾,当地群众全都投入抗洪抢险斗争,党中央派飞机给灾区送粮送衣。雷锋想到自己还有被公社退回的100元钱,他就跑到邮局,把100元钱和一封慰问信寄给了辽阳市委。
雷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也影响了战友,大家自觉地从节
约一粒米、一滴油、一度电、一分钱做起,继承和发扬解放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1962年8月15日,雷锋招呼助手把汽车开到营房后面的空地上去擦洗,他在指挥助手倒车时,汽车碰倒了一根战士们晾衣服的方木
杆子,木杆砸到雷锋的头部,雷锋当场昏倒,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年仅22岁。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为雷锋题词。每年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纪念日。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
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韩素云默默奉献的模范军嫂

韩素云,1961年9月出生,山东省汶上县人。南宁市财政局干部。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模范”“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2009年9月,被评为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未婚撑起婆婆家
1961年9月,韩素云出生于山东省汶上县韩垓乡马店村。1983
年初,经二姨介绍,韩素云与本县南旺镇十里闸东村19岁的倪效武定了亲,两村相距15里。同年10月,广西边防部队到山东征兵,倪效武报名参军。当时的南疆还处在战火中,他决心用枪杆保卫祖国,但家里的困难又让他犹豫不决。
倪效武家有祖孙三代,共9口人:奶奶80多岁,双目失明,瘫痪在床;父亲患慢性阑尾炎,母亲有神经官能症;哥哥在矿上做工,离家100多里,平时很少回家;嫂子身体虚弱,干不了重活;弟弟眼睛不好,视力只有0.1;一对双胞胎妹妹,正在上小学。家里还有12
亩责任田,他是家里唯一的壮劳力,这个家要靠他撑着。
就在倪效武犹豫不决的时候,韩素云鼓励他去参军,对他说:“我从小就做过参军的梦,可惜没有女兵的名额。你参军,我也跟着光荣。家里的事,庄稼地里的活我来做,你放心地走吧。”看着韩素云诚恳
而坚毅的神情,倪效武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参军去了广西边防法卡山守备部队。
倪效武走后,韩素云经常骑车到他家去,看望和照顾“公婆”和
“奶婆”,帮他家种地、收割。
当时,广西边防前线还在打仗,倪效武到部队后,在当新兵时入选骨干队伍,很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爆破手。他请战上前线,决心用热血来报效祖国。韩素云写信鼓励他:“俺支持你的选择,生为祖国,
死为祖国,轻生死重大义,是咱山东人的本色!”
1984年秋天,同村与倪效武一块参军的一位战友牺牲了,部队送回了骨灰盒。倪效武的母亲知道后,病情加重了,她担心儿子的安全,更担心韩素云解除婚约。韩素云去倪家的次数更勤了,家里家外的活干个不停。为了让倪家人放心,她干脆对“婆婆”说:“我跟效
武的婚事是木板上钉钉,您就是用棒槌撵我,我也不会与他分手,您老人家尽管放心。”
慢慢地,“婆婆”的病情转好了,可韩素云的心还是放不下。倪家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残的残,若没人把这个家撑起来,倪效
武就不能安心在部队服役。
韩素云终于想出个主意:搬到倪效武家去住。她把自己的想法和父母一说,母亲坚决反对:“没过门就住在婆家,咱孔孟之乡,祖祖辈辈还没有过这事。你不嫌羞,俺还怕人家指脊梁骨哩!”韩素云解释说:“效武家实在太难了,我已经和效武定了亲,早到他家一天,就叫效武早省一天心,在部队上也能安心。我行得正,坐得端,别人爱说啥就说啥去吧。”母亲看她态度坚决,说得也有道理,只好同意了。韩素云骑着自行车,驮上行李来到倪家,未过门的媳妇挑起了婆
家的重担。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扛大梁不知担子重。操持一个烂摊子的家
谈何容易!
单说倪家的12亩责任田,远的离家有五六里,为了种好地,韩素云经常带上干粮,在麦地、棉田里忙活一天。春天给庄稼浇水,她要一担一担地挑,每天挑几十担,肩膀都压肿了;夏天在棉花地灭棉
蚜虫,要在中午最热的时候打药,她背着四五十斤重的药筒,穿行在齐腰深的棉花地打药,累得满身大汗……
县里对军烈属有照顾,有困难的可以免交定购粮棉。但韩素云很
要强,觉得不需要照顾,每年都按时足额向国家上缴粮棉,从不拖欠。
村里人逐步富裕起来,家家户户忙着盖新房,韩素云也想给倪家盖上几间新房子。她拼命攒钱,能挣钱的活她都干。她拉着双轱辘车,到各户收购玉米、大豆,然后卖给粮店,每斤赚一两分钱;她推销草帽、槐米,能赚一点是一点。她辛苦挣来的钱,除给3位老人看病和
补贴家用外,还攒下了4000多元。她开始筹备建房材料,村里的人对这个没过门的媳妇很佩服,听说她要给婆家盖
新房,都主动帮忙。两间新瓦房盖起来了,倪家的腰板也挺直了。
家里的巨大变化让倪效武特别高兴,他更能在部队安心服役。1985年,他考入了桂林陆军学院通信训练大队,两年后学业期满,他又回到边防连队。
1988年2月,倪效武、韩素云办了婚事。
婚后不久,婆婆病重住院,家中又没有钱,韩素云借钱交了住院费。恰在这时,娘家捎信来,说她爹得了肺癌,已是晚期,要她回去。听到这个消息,她躲在医院的墙角里伤心地哭了。她本应回家去伺候
父亲,但婆婆这边没人照顾。她想,爹的病先让哥哥、嫂子和弟弟照顾着,等婆婆好点后,再回去看望父亲。半个月后,婆婆出院了。她正准备回娘家时,家中有人送信来说,她父亲已过世了……
父亲去世不久后,84岁的奶奶也去世了。当时,韩素云已有7个月的身孕。婆婆让她拍封电报,让倪效武回来帮忙。她对婆婆说,
奶奶的丧事自己能操办好,两天后,她帮着大哥为奶奶办了丧事……
后来,她又张罗着为小叔子娶了媳妇,还把自己住的两间房子和
家具让给了小叔子,自己搬到姨家去住。

积劳成疾患绝症
1989年夏天,韩素云经常感到大腿疼痛,有时像针扎似的疼,两条腿直直的,回不了弯,蹲不下去,站不起来。开始,她以为是累的,休息休息就好了。谁知,疼痛一天天加重,有时痛得睡不着觉。为缓解疼痛,她就到村里的刘医生那里买点止痛片,靠止痛片缓解疼
痛,硬撑着去干活。止痛片只能管用一阵儿,药劲儿过去,照样疼痛难忍。
一天深夜,公公的阑尾炎犯了,疼痛不止。韩素云忍着双腿的疼痛,艰难地去找村里的刘医生。刘医生看她摔得满身泥水,告诉她说,她的腿病可能不轻,劝她快到医院检查,不能耽搁了。韩素云想,为
了买止痛片,自己把嫁妆八仙桌都卖了,哪有钱去看病?
为了不让丈夫分心,不影响他的工作,她让公公、婆婆瞒着自己的病情,给丈夫的信里总是说家中一切都好,让他安心工作,没把病
情告诉丈夫。3年多时间,她吃了30多瓶止痛片。
家里一切安好,倪效武在部队劲头十足,他当排长,带出4个先进排;当教员,带出67名优秀教练员;他被评为排长标兵、优秀教
练员、优秀共产党员,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1992年春天,韩素云在麦田里套种棉花,觉得两条腿像两根木桩一样,不听使唤,她栽倒在麦田里。家里人看到她的病越来越重,都很着急,但又不敢写信告诉倪效武。倪效武的伯父坐不住了,他让倪效武的妹妹倪效兰给哥哥写信,说明嫂子的病情。倪效武知道了实
情,让韩素云火速到部队检查治疗,她只好打点行装去了广西。
部队医院检查后发现,韩素云得的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医生说,她的病是由于平时劳累过度,加上营养不良,造成孕期内分泌紊
乱,从而形成的一种病变,这是世界性的疑难病症,被称为“新癌症”。医生劝她到大医院治疗。
倪效武带着韩素云跑了南宁、济南、郑州等7家大医院求治。有的医院说治不好,有的医院说能治,但医疗费得1万多元。韩素云傻眼了,哪里弄这么多钱,把房子卖了也没有啊!以前治病已欠了2000
多元的债,再治下去,这个家就要被她拖垮了。
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不给他增添负担,韩素云提出了离婚。倪效武当然知道妻子的心思,他不可能扔下妻子不管,所以不同意离
婚,表示不惜一切要治好她的病。
部队首长了解具体情况后,南宁军分区研究决定,从有限的福利费中挤出2000元,救济倪效武。虽说钱不多,但也是军分区在个人困难补助上的最高额度了。1993年10月17日,倪效武所在的南宁军分区教导队300余名官兵,向“好军嫂”韩素云伸出了援助之手,大家共捐助了2300多元。战友们有的从爷爷手里要来秘方,有的让
姨妈寄来德国的活血化瘀药,官兵们送来了各种药材,燕窝、人参、鹿茸、天麻、田七、虎骨酒等,堆满了韩素云的床头……

好军嫂感动国人
1993年12月30日,《羊城晚报》“社会广场”专版头条刊发了《心的呼唤,爱的奉献》的通讯,报道了来自广西边防部队为救助好军嫂献爱心的故事,在广州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很多读者流下了
热泪。韩素云自强自立的坚强意志,为国为军的牺牲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他们,他们为她的困境深感不安。
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的医护人员含着眼泪读完了通讯,并将韩素云的事迹告诉了著名的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专家袁浩教授。68岁的袁教授读了韩素云的事迹,被她热爱祖国、热爱国防、无私奉献的事迹所打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花费20多年研究创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用“多条血管束植入术”和“袁氏生脉成骨片”
的中药治疗,能有效治疗股骨头坏死,但较高的医疗费用是这位军嫂承担不起的。于是,袁教授连夜给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震东写报告,建议医院给以优惠,接她来广州治疗。第二天,刘震东在报告上批示:“无偿接来治疗。”
1994年1月19日,韩素云、倪效武来到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韩素云住院后,医院专门成立了“韩素云治疗小组”。经专家多次会诊,确认她的两侧股骨头都已坏死2/3,必须尽快手术,治疗
小组制订出周密的治疗、手术和术后护理方案,袁教授担任主刀。
1月28日上午8时,韩素云被推进手术室。无影灯下,袁教授和助手们把韩素云左侧股骨头坏死的部分削掉,从左髂骨处取部分碎骨填补股骨头的空缺,再从左腿分离出50多条毛细血管种植到左股
骨头里面。经过近4小时的紧张工作,手术圆满成功!手术室内外响起一片欢呼声。
身患绝症的韩素云获得了新生,韩素云住院前后,社会各界为她
捐款27万余元。9月15日,经过230多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韩素云重新站起来了!
韩素云的事迹被广泛报道后,引起社会巨大反响,她也获得多项荣誉。1995年春节前夕,“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先后在北京、上海、山东举行。1月26日,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报告团的7名成员。江泽民发表了讲话,他说,韩素云的事迹,既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把爱亲人与爱军队、爱国家很好地结合了起来。韩素云同志的事迹也说明崇高的思想品德,往往表现在平凡
的生活和劳动中。
在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后,韩素云激动地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军人妻子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予很高的荣誉,自己一定以实际
行动报答党和人民的关怀!”




李春燕苗寨里的无翅天使

李春燕,苗族,1974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医生。曾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劳动模范”“贵州省优秀党员”等称号。

大塘村的第一位医生
大塘村是贵州省从江县最大的村落,有2500多人。2000年,李春燕嫁到大塘村。她的父亲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早在1997年,她就读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卫校乡村医生培训班。当时,许多村民生疮患病却没钱治病,小病拖,大病扛,有的患者求神拜佛、驱
怪弄鬼,耽误了治病。她决心毕业后一定要做一名乡村医生,救死扶伤,为村民解除痛苦。
李春燕的丈夫孟凡斌是大塘村人。当时,村里没有医生,村民看病要到5公里以外的乡卫生院,或是到更远的县医院。李春燕和孟凡斌商量:在村里建个卫生室,孟凡斌答应了她。父亲嘱咐她说:“不管多苦,不管多累,你都不能离开大塘,因为你是大塘唯一的医生。”2001年,家人卖掉了2头牛,凑了2000元,交给了李春燕,作为办卫生室的资金。她在家里开了村上第一家卫生室:1张桌子、1张床、1个装药品的纸箱子,这就是卫生室的全部家当。她连个药箱都没有,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是从父亲那里借来的。
村里有了卫生室,村民来看病的却不多,他们不相信这个年轻的医生。村民病了,依旧是靠拖、靠扛,靠请神弄鬼。村里妇女没有去医院生孩子的习惯,新生儿的死亡率很高,许多妇女因生孩子落下病
根。村民害怕给孩子打疫苗,乡卫生院来人打疫苗,村民避之如瘟神,户户关门。所以,李春燕很难打开局面。
2001年夏天,一个村民醉酒昏迷,请了“鬼师”作法无效,家人认为他已死,哭着准备后事。有人提议请李春燕来试试。李春燕经过仔细检查,发现病人没死,开始给“死者”输液。药液一滴滴输进
病人体内,病人的呼吸渐渐均匀了,慢慢苏醒了。病人得救了,家人千恩万谢。
李春燕的名气由此传开,来看病的人多了起来。离大塘村4公里以外的刚边寨,有个12岁的男孩患了肠套叠,治病花光了家里的钱,还欠下几千元的贷款。听说李春燕心善医术高,父母带着男孩前来求医。李春燕知道,这种病一两天是治不好的,为了减轻男孩家里负担,她就跑到刚边寨,去男孩家里治疗,每天跑4个来回。后来,她又把男孩接到家里治疗。前后3个月,丈夫赚来的钱都被她买了药,直到男孩康复。男孩家没钱付医药费,把家里仅有的1袋玉米送来了。
村民对李春燕越来越信任,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李春燕热心地给患者治病,合理用药,尽量降低看病费用,还免费为村里生产的妇女接生。同时,她还向村民宣传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打消了村民为儿
童接种疫苗的顾虑,接种率大大提高。

艰难地守护
来卫生室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李春燕却陷入困境。由于贫穷,很多乡亲看病付不起医药费。她不能只认钱,不能没钱就不给看病。所以,没钱的村民只好赊账,她把欠账记在本子上,少的5角、1块,
多的5块、10块,欠账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几年下来,账本有好几本。
她当然知道,村民欠的钱很难收回,因为他们根本没钱。村民手里有钱时,都会主动来还药费。卫生室入不敷出,丈夫挣的钱都填在了卫生室里,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卖了,结婚时婆婆贵州最美乡村
医生李春燕送的银饰也卖了,家里剩下的1头牛也卖了。这些都搭进了卫生室,卫生室如无底洞,永远也填不满。
为了能让卫生室维持下去,李春燕和丈夫挑米去县城卖。有一次,丈夫挑着96斤大米,走了15公里路,来回都舍不得花钱坐车。她曾和丈夫收过破烂,为的是换来一点可怜的收入。由于没钱购药,她就
跑到县城药店去赊药,时间久了,药店怕被拖垮,也不肯赊药了。
辛苦的工作换来的是几千块钱的债。卫生室实在办不下去了,她决定和丈夫一起南下打工。他们即将出发前,一些村民来了,他们拿来鸡蛋,把一堆零钱塞到她手上:“李医生,有钱了你就不会走了吧?”
村民是真心舍不得她离开呀!攥着乡亲们拼凑的钱,李春燕哭了,这是乡亲们的一片心啊。她知道,这些总共不足百元的零钞,只是杯水车薪。但她最终选择了留下来!

记者偶然发现的感人素材
2004年10月3日中午,在大塘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降生了个早产儿,他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李春燕为孩子接生,孩子出生时响亮的啼哭声并没有给家里带来欢乐。产妇大出血,被李春燕控制住了。
孩子出生4个小时后,呼吸出现困难,李春燕又赶去抢救。
在路上,李春燕遇到了几个外来人,他们是来村里调查医疗卫生
状况的志愿者和《市民》杂志的记者黎光寿。他们随李春燕急匆匆赶到了孩子家里。
李春燕见孩子脸色发紫,没有了生命迹象,立即对孩子进行了一番检查,判断是因为早产,孩子体内器官发育不全,气管又被羊水堵塞。她按压孩子的胸腔,几分钟也不见效。她用嘴对准孩子的小嘴,
轻轻一吸,随即将一口黄色的液体吐在纸巾里,随后又一口一口地吸。
孩子仍然没有反应,被紧急送往县医院。在颠簸的路上,李春燕不停地给孩子做着人工呼吸。路上遇见了县医院派来的急救车,孩子
被转送上急救车。李春燕刚一下车,双腿无力,瘫倒在路边,她醒过来便呕吐起来。
晚上6点50分,孩子被送进医院,先是被送进小儿科,随后又被转到妇产科,孩子病情危重,医院采取一切措施全力抢救。晚上近7点50分,保温箱里的孩子有了哭声。守候在外面的志愿者们看到
了希望,他们给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吴健智,希望他将来健康生活,长大后做一个关心他人的志愿者。
但是,孩子在保温箱中的哭声和呼吸大约持续了40分钟,病情
又出现危机,皮肤青紫,两眼紧闭,口鼻气息微弱。
当孩子的奶奶了解到孩子要想救活,需要放在保温箱里两三个月,直到内部器官发育成熟,但不能保证没有后遗症时,孩子的奶奶和同来的家人商量后,决定放弃治疗。她们说,负担不起治疗费,活了也
难是个正常人,我们养不起。医生说,孩子离开保温箱15分钟就会死去,但家人仍坚持办了出院手续。
晚上8点50分,孩子的奶奶抱起孩子,在他的额头上亲着,在
他的身上摸着,又用包被把孩子包好……
吴健智,拥有名字只有20分钟,他的一生只有8小时。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参加抢救的记者黎光寿目睹了发生的一切,他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他把抢救的过程记录下来,写了一篇《一生只有八小时》的文章,很快在《南方窗》《公益时报》等媒体发表,网
络迅速转载,影响迅速发酵。从此,李春燕走进公众的视野,人们开始关注这个苦苦挣扎的乡村医生。

感动中国的乡村医生
2005年,李春燕获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在颁奖现场,主持人白岩松激动地说:“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
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随后,李春燕又被评为《南风窗》“十大公益人物”、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各种奖项纷至沓来,媒体采访接连不断,她频繁
地到处作事迹报告……这让她始料未及,也有些不知所措。
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给她和家乡带来了新变化。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她还清了药店欠款,卫生室得以正常运转;在红十字基金会的援助下,村里建成了占地120多平方米、拥有3层小楼的博爱卫生站,有了B超等医疗设备。李春燕还拿出10万元社会捐款,帮助龙江村和滚玉村建起村卫生室。县里源源不断收到寄给“李春燕”
的捐款,李春燕和县里用这些捐款,在其他村也建起了10多个卫生站,苗寨的医疗条件大为改善。
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后,李春燕利用自己的影响,多次向当地政府反映村民饮水难的问题,经专家考察、调研,当地政府为大塘村引进了自来水。她为大塘小学贫困学生争取10万元物资;协同村“两委”
班子成员,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7万元,修建了村“两委”办公楼……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
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李春燕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委会的感言是:“生命的意义在隐秘的收费单和先进的手术台上曾经被轻视和失落,却在遥远的苗寨被一位平凡女子的双手找回,没有翅膀的她依然是天使。”



吴登云帕米尔高原上的『白衣圣人』

吴登云,1939年出生,江苏省高邮市人,中共党员。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县政协副主席。扎根边疆40多年,为边疆地区医疗事业作出突出贡献。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扎根帕米尔高原
1939年,吴登云出生在江苏省高邮市郭集镇柳坝村。1960年,他考入扬州医学专科学校;1963年毕业后,他满怀报国热情,主动要求来到新疆。到了乌鲁木齐,他又要求到“万山之祖”的帕米尔高原工作。坐了7天的卡车,一路颠簸,风沙弥漫。到了乌恰,他满身沙土,像从沙土堆里钻出来的一样。在乌恰的头3个月里,是最艰难的阶段,他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区别,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实现理想,
就要踏踏实实地从现实做起,只有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一步步
向理想迈进。
乌恰县位于帕米尔高原北部、塔里木盆地西端、天山南麓与昆仑山接合部,属于新疆西部。乌恰三面高山环绕,东南部为喀什三角平
原,境内多是海拔1700米至6146米的大山。乌恰,柯尔克孜语意为大山沟分岔口,因克孜勒河谷在该地分岔,形成三道沟而得名。乌恰县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居住着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和汉族等民族,以柯尔克孜族为主。这里每年要刮160多天大风,大雪封山期很长,最长的地区达206天,无霜期138天,年平均降水量163毫米。县城乌恰镇距乌鲁木齐1500公里。
吴登云从风景怡人的鱼米之乡,来到山高路险、风沙弥漫、冰天雪地的西部边陲,其中的困难与艰辛,常人很难想象,更难想象他在
这里扎根,一下子就是40多年。
吴登云刚到乌恰县医院时,院里只有3名医生,真正看病的就他一人。语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碍,他听不懂患者的话,看病需要翻译;他上学时,只实习了内科和外科,而这里没有分科,小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的病人都找他,让他难以应付。他对院长说,自己只懂内科、
外科。院长却说,所有的病人都归你看。他只得边干边学,不懂就查书,按书上的介绍来看病开药。
生活上也不习惯。吴登云刚来时不吃羊肉,而柯尔克孜族信仰伊斯兰教,以吃牛羊肉、喝牛羊奶为主,蔬菜很少,没有大米。所以,吴登云在饮食上很不习惯,他喝牛奶就胀肚,吃牛羊肉就便秘;没有
蔬菜吃,嘴唇干裂,鼻子流血……这一切都在考验着他。
柯尔克孜族属于“马背上的民族”,牧民大多在大山里放牧。作为县医院的一名医生,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吴登云每年都要到牧区巡诊和防疫,一个来回要花三四个月的时间。他骑着马,翻山越岭到牧民居住点送医送药。当时,山里经常有狼和豹子出没。他巡诊时,要背着猎枪,口袋里装着子弹,鞋筒里藏着匕首,以防野
兽袭击;路途遥远,他要带足糖水、盐水、干粮和马料。
帕米尔高原上,到处是崇山峻岭、冰峰雪山。牧民散落分布在大山里,巡诊一户人家,常常需要翻山越岭,走上好几天。一次,他在
山区巡诊,因极度疲惫,在马背上睡着了,摔进了山沟,全身受伤。
吴登云还记得第一次到吉根乡巡诊的情景。这里距县城100公里,海拔3000多米。他第一次走进牧民的毡房,牧民们第一次见到骑马来的医生。当时,700多人的吉根乡,无医无药,牧民生病只能忍着、扛着,有的感冒、有的患肺心病、有的是肺结核。他看到马背医生吴
登云肺结核病人不停地咯血,看到拉肚子的病人已直不起腰,心里非常难受。
最令吴登云难受的,是他对许多病束手无策。在一座毡房中,一位50多岁的妇女因阑尾穿孔,已昏死过去。他带来的药物没法救治这样的危重病人,病人需要立刻送到县医院,但山高路远,病人到不了医院就会死去。在另一座毡房里,一个牧民胃穿孔,吴登云跑到边
防站给医院打电话求援,但医院没有车,他只能看着病人死去……
这对吴登云是极大的刺激和震撼。这里太需要医生了,自己应做一个对农牧民有用的医生。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吴登云一心为患者解除病痛,全县9个乡的30多个自然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与农
牧民结下深厚感情,他成了农牧民心中的“白衣圣人”。

7000毫升鲜血与13块皮肤
1966年的一天,一位柯尔克孜妇女来院就医,她面色苍白,双目无光,双腿软弱无力,走几步就眼冒金星。她患了功能性子宫出血,生命垂危,急需输血。可医院没有血库,100公里外的喀什有血,但等把血取回来,病人可能已经死了。亲属又不愿献血,认为抽了血会
死掉。情急之下,吴登云决定献血救人。护士从他胳膊上抽了300毫升鲜血,当这些鲜血缓缓输进病人体内后,病人得救了。
当然,吴登云第一次献血也害怕,他喝了不少糖水。但献血后身体反应不大,还能挑着80斤的水走路,他知道自己没事了。看到病
人渐渐好起来,他觉得自己的一点鲜血能救活一条命,这样做值得。此后,他献血成了常事。
1983年的一天,一位妇女产后大出血,她被从乡里转到县医院,吴登云看到产妇病情危重,急需输血,又毫不犹豫地献出了300毫升
鲜血,产妇得救了。
吴登云是主刀医生,献血后他常还要做手术。有一天,他献完
200毫升血后,觉得挺不住了,走路两腿发软,身子飘飘忽忽,下班回家时晕倒在路上。
遇到患者与他的血型不同,他就动员家人献血,大儿子吴忠、儿
媳李萍、小儿子吴杨晨、女儿吴燕,都曾被他拉来无偿献血。
在乌恰县医院的30多年,吴登云30多次为病人无偿献血,献血
数量达到7000毫升,已相当于他体内的血液总量。
1971年11月29日下午,买买提明·依力亚斯两岁的儿子不慎扑进火堆,腹部、背部都被烧焦。孩子奄奄一息。买买提明骑着骆驼,从波斯坦铁列克乡的牧民点,走了两天两夜,赶到县医院。12月1
日这天,吴登云见到这个烧伤的孩子,感到阵阵揪心,他50%的皮肤被烧焦,惨不忍睹。吴登云给他输血,把三度烧伤的地方切除了,切除烧焦的皮肤后,形成了很大的创面。他买了4只公鸡,用鸡皮盖在创面上。经过十几天的抢救,孩子度过了休克关、感染关,接下来就是植皮了。在给孩子做了两次植皮手术后,吴登云决定采取孩子自己的皮和异体皮相间植皮的办法,并希望从孩子的父亲身上取皮。买买提明一听,吓得惊恐不已,很害怕从自己身上取皮。
为了保住孩子的命,吴登云决定取自己的皮。医生护士都不同意他这样做,拒绝做他的助手,吴登云只得给自己进行局部麻醉,一针只能麻醉4平方厘米,取一块皮要在周围打4针,他从两条大腿内侧、
两个小腿肚上,总共取了13块皮肤。
他把取下的皮肤泡在盐水里,包扎好伤口,又从孩子身上取一些皮,他“像贴邮票一样”,把两种皮肤相间植在孩子身上。买买提明
看明白了一切,他双手捂住脸,蹲在墙角,呜呜地哭了起来……
如今,这个孩子已经40岁了,他早已有了自己的儿女。他的腰
部、腹部,依然留着皮肤相间的痕迹。吴登云的腿上,依然可见形状规则的伤疤。
吴登云一个个救死扶伤的故事在乌恰广为流传,他的一颗赤子之心,与边疆人民血肉相连。他用医术、用血肉、用仁心,在帕米尔高
原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建起不走的队伍
吉根乡卫生院院长包尔汗,是吴登云培养出来的柯尔克孜族医生。包尔汗上小学6年级时,曾目睹过吴登云把患病邻居口中的痰吸出来,救活了邻居的命。当时,在场的人都感动得哭了,他永远忘不了那个场面。从那时起,他下决心做个医生,一个像吴登云那样的医生。后来,他如愿以偿。吴登云每次来吉根乡巡诊,都要教他查病、看心电
图,他的医术不断提高,由一名医生成为乡卫生院院长。过去无医无药的吉根乡,现在已有8位柯尔克孜族医护人员了。
1984年,吴登云当了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他知道,自己也有退休的那一天,决心培养出一批柯尔克孜族医生,使之成为各科专业
骨干,这样才能建起一支不走的医技队伍,以解决当地缺医少药的难题。这就是他的“树人”计划。
吴登云跑遍各乡镇卫生院,物色有潜力的柯尔克孜族青年医生,还到卫生学校物色人选,把他们送到自治区内大医院或高校进修,柯
尔克孜族医生终于走出了大山。
乌恰县医院的骨科医生乌斯曼·因孜就是在吴登云的帮助下,成为骨科医生的。当初,乌斯曼·因孜从州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州医院卫校,他没有具体的专业。吴登云找到他说,我们医院没有专科骨科医生,如果你愿意到我们医院工作,可以派你去进修骨科。乌斯曼·因孜认为机会难得,便调到了县医院。吴登云没有食言,送他出去进修骨科一年,回到县医院后他开设了骨科。吴登云还亲自带他,每次做手术,都让他做助手。一次,乌斯曼·因孜遇到了一个股骨开放性骨折的病人,这种手术他从未做过,出血、感染都可能导致病人死亡。吴登云鼓励他说:“别怕,你主刀我当助手!”当时病人出血过多,血
压非常低,他们边输血、边抢救。经过两个多小时,手术成功了。
乌鲁克恰提乡卫生院的吐尔洪被吴登云看中了,他有8年基层工作经验,人又聪明好学,培养好了会有大出息。1985年春天,吴登云想调吐尔洪到县医院工作,可吐尔洪的父亲不同意。吴登云多次让副院长去做吐尔洪父亲的工作,他终于答应了。吐尔洪调到了县医院,
他先后到两家大医院进修,回来后在县医院组建了口腔科和泌尿科。吐尔洪第一次做胃切除手术时,吴登云事先画出胃的解剖图,给他讲解哪里是胃小弯、胃大弯,术后怎么结扎,然后再让他复述一遍。手术时,吐尔洪主刀,吴登云一边做助手,一边讲解指导。在吴登云的栽培下,吐尔洪业务水平突飞猛进。
经过12年的努力争取,乌恰县医院已有26名柯尔克孜族医生外出进修学习,吴登云培养出了一批业务骨干:县医院9个科室的正副主任中,7名是少数民族;3名副院长中,柯尔克孜族占了两名。县
医院的医疗水平大大提高,绝大多数的常见病、多发病都能治疗,除了开胸开颅手术,其他手术都能做。
吴登云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培养出一批医疗技术骨干,建起
了一支不走的医技队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