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于成龙全传(真实全面记录廉吏能臣于成龙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人物传记。)

書城自編碼: 380824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其他
作者: 孙东振 陶文冬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219654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60.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地颂歌
《 大地颂歌 》

售價:HK$ 92.0
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型公司:用数据和人工智能升级企业
《 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型公司:用数据和人工智能升级企业 》

售價:HK$ 105.0
AI智能办公:ChatGPT+Office+WPS应用从入门到精通
《 AI智能办公:ChatGPT+Office+WPS应用从入门到精通 》

售價:HK$ 92.0
清代反贪大案
《 清代反贪大案 》

售價:HK$ 89.7
探寻学习机制的改变——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指导
《 探寻学习机制的改变——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指导 》

售價:HK$ 56.6
未来学习者的素养和教育
《 未来学习者的素养和教育 》

售價:HK$ 103.8
不理想的妻子
《 不理想的妻子 》

售價:HK$ 58.8
安妮女王时代的英格兰:拉米伊战役与英苏联合(安妮女王时代三部曲之二)
《 安妮女王时代的英格兰:拉米伊战役与英苏联合(安妮女王时代三部曲之二) 》

售價:HK$ 103.8

 

編輯推薦:
康熙皇帝:北抵天山,帷幄运筹能足食;南澄方岳,官箴洁己望安澜。
山西于成龙:斯民保障。
刑部尚书魏象枢:冰清玉洁两于公,名姓相同志亦同。
文学家王士禛:卓荦于公,国之宝臣。天生伟人,媲周甫申。
内阁学士郭棻:德才俊伟,气节挺拔,治行卓越,古罕其俪。

十载爱民县令
三年救灾知州
江宁百废俱兴
下河风起云涌
直隶恶霸丧胆
御史铁面无私
北征荒漠督粮
总督大河安澜
內容簡介:
于成龙1638 年出生于辽东盖州,后举家定居直隶京南固安县,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二月二十七日卒于淮安河道总督署,享年六十三岁。于成龙任乐亭县令、署理滦州,后历任通州知州、江宁知府、安徽按察使,两任直隶巡抚,两任河道总督,此外还担任过左都御史、镶红旗汉军都统、兵部尚书等官职。在长达三十三年的宦海生涯中几度沉浮,他心怀黎民,利益百姓始终不渝,世有“廉能天下最”“本朝第一贤抚”赞誉。于成龙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康熙皇帝叹赏和百姓爱戴。直隶曾经流传着很多与他有关的民间故事,还有一些地方曲艺也以于成龙事略为素材,形成了侠义公案如《于公案》等作品。
《于成龙全传》利用《如山于公年谱》《清实录》和康熙朝人物奏稿、日记、诗集、古地图、各类地方志等上百种史料,务求传主于成龙及相关人物事迹均有史料支撑。于成龙担任直隶巡抚后,相关事迹发生时间大多可精确到天。本书通过大量搜集整理康熙朝“当事人”原始记载,力图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清晰说明历史发展脉络与人物事件内在逻辑。
《于成龙全传》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位十年乐亭县令、三载抗震知州、富庶江南知府、两任直隶巡抚、远征漠北督运、呕心沥血治河的大清名臣的一生,去了解下河之争的始末、直隶扫黑除恶的铁面、远征大漠的困苦、兴修水利的艰辛。作品是一部史料扎实,言之有据的人物传记。
關於作者:
孙东振,男,汉族,1966年5月生,河北固安人。河北省散文协会会员、廊坊历史文化学者。多篇散文、诗歌、戏剧特别是文史研究作品在报刊发表。2020年国家图书馆百家讲坛项目为其录制《于成龙治理永定河的历史功绩》教学视频并举办专题文化沙龙。

陶文冬,男,汉族,1983年11月生,河北固安人。资深媒体人,专注于财经科技、历史文化领域研究。清代历史人物于成龙(振甲)第十一代族外孙,永定河文化研究院聘请专家,廊坊历史文化学者,首届于成龙历史文化研讨会发起人,古籍、方志收藏爱好者。
目錄
目录

一、青少年时代 /001
兵荒马乱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关键时刻舍得自己,清瘦俊逸的年轻人心中充满悲悯。

二、第一个职务:吏部笔帖式 /010
跟着管官的官,看沧海横流。略显沉闷刻板的生活,竟是难得的冷眼旁观与见习……

三、过继给伯父于得水 /012
孝顺儿子为什么却要从亲生父亲身边离开?伯父怎么单单看中他?战功卓著的伯父给他带来了什么礼物?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王士禛说于得水和于成龙“父子得所”指什么?冥冥之中真有铁定的命数吗?

四、初任乐亭知县 /016
新任知县于成龙吃了熊心吞了豹子胆?于成龙发自肺腑地泣血质问。凡上级都收到了他的来信,他越级报告灾情究竟所为何故?

五、滦州知州 /022
盗匪,还是盗匪,于成龙也中招了!

六、再任乐亭知县 /024
是什么让乐亭百姓两次冒死叩阍?何以乐亭百姓百里相送?于成龙的名字一次次走进皇帝脑海。调查核实材料如何变成了表扬信?看于成龙怎样摆正官员与百姓的关系。“你是巡抚的叔叔我也不给你脸!”

七、通州知州与抗震救灾 /045
让皇帝下了《罪己诏》的大地震。草棚中办差的知州大人。他敢叫皇帝的仪仗扛船过桥。刑部尚书发给州县鞭子惩罚旗人恶棍支持于成龙。他的名字被康熙皇帝写在了屏风上。“爱而公”——永远的追求。“前于后于,百姓安居”,康熙政坛的不朽佳话。

八、江宁知府 /070
他是“于北溟”的左膀右臂,配合默契。他和“于北溟”因公务也有过激烈的争执,关系却越来越铁。他泣血送别“于北溟”,迎来展翅高飞的“后于成龙”时代。于成龙成为汉军的榜样,于国安父以子贵。于得水父以子荣,做了皇宫宴客大宾。

九、江南安徽按察使 /095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皇帝提拔于成龙。惊涛骇浪正从天边向于成龙袭来。朝廷否定了张鸿烈的发钞救急之法,意味着什么?


十、督理高邮、宝应河务按察使司按察使 /102
拒绝同事善意提醒,他是真的愚不可及还是高度睿智和清醒?为百姓慷慨陈词,声震大殿。据理力争绝不退步,戆直勇毅。这是他唯一无所作为却有所作为的差事。官职虽小却站到了历史的C位。

十一、直隶巡抚 /143
被誉为“本朝第一贤抚”。判案足以媲美包拯、狄仁杰,百姓赞不绝口。扫痞灭霸秋风扫落叶。隔十几天就有一封密信送到各知府手上,照单抓人无一漏网。这个令顽匪丧胆的于大人文质彬彬的像个教师。他的建议在皇帝那里几乎免检……《于公案》——活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十二、左都御史、镶红旗汉军都统 /437
宽厚容人,不因事情对自己或利或害而或取或舍,不把个人喜怒当成判断是非的标准,道义才是他从政为人的尺度。 他曾用“宜慎、宜宽、宜简”告诫友人,到底发生了什么?

十三、初任河道总督 /453
河道总督出缺并没有出现官员蜂拥而上的情景。相反,九卿直接把球传回了皇帝手里。太烫手,没人敢抻茬儿。九卿心里话:让皇帝自己看着选吧。于是皇帝陷入了长考……吏部这次反而成了催进度的了,康熙皇帝一拖再拖,说了三次“容朕再想想”。


十四、都察院左都御史(衔)督运中路军粮 /506
他的高远之见没有被采纳。转过年来皇帝顺理成章地使用了他的办法。那个在前边连声催促前进的皇帝每天也只有一顿饭吃。看到衣衫褴褛的于成龙后他的怒气烟消云散。又是什么让皇帝在宁夏搂住于成龙的肩头亲密地窃窃私语?

十五、总督衔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管直隶巡抚事 /625
他创造了分段施工大兵团作战的治河奇迹,他请求为新河赐名“永定”表现出极高情商。他不动声色招安了纸糊套匪徒。他慈悲为怀留下不少绿林人士的脑袋。他戆直进言力图挽救百姓爱戴的官员。

十六、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提督军务 /667
“朕有钱。”“都是你们工部百般勒索。”皇帝把治河官员当成提线木偶。贻误战机。于成龙站在泥水里督促修治。你们谁有于成龙强势?于成龙临终的三个遗憾。康熙皇帝问:这是谁的坟?

附录 /749
爱新觉罗·玄烨?祭于成龙
爱新觉罗·玄烨?于成龙碑文
于成龙?重修乐亭县魁星阁记
张一跃?瑞麦志
张士甄?通州重建儒学记
王士禛?襄勤公墓志之铭(附译文)
于成龙?诗二首
吕燕昭?重修清端襄勤两于公祠记
乔崇烈?呈于公成龙
郭?棻?抚直奏稿·序
赵之鼎?抚直奏稿·序
熊赐履?抚直奏稿·序
胡献徵?抚直奏稿·序
朱宏祚?抚直奏稿·序
郭?棻?直隶巡抚中丞于振甲荣膺宫保·序
郭?棻?巡抚直隶中丞振甲于公寿·序
于成龙?归田稿·序
于成龙?新建金台驿馆·序
內容試閱
前言

清康熙一朝出了两个叫于成龙的著名人物。他们曾一起共事,均官至总督,而且同样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具有很高的美誉度。出生早的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谥号“清端”;出生晚的于成龙(1638—1700),则是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号如山,谥号“襄勤”。《清史稿》记载:“同时两于成龙,先后汲引,并以清操特邀帝眷,时论称之。”有人称他们老于成龙、小于成龙。时直隶民谣赞颂他们:“前于后于,百姓安居。”百姓在赞美二人德政的同时也像我们一样,觉得这两人同朝为官同名同姓同是清官颇有喜感。本书的主人公是后于成龙,也就是百姓口中的于襄勤公成龙。
于成龙1638年出生于辽东盖州,后举家定居直隶京南固安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月二十七日卒于淮安河道总督署,享年六十三岁。康熙七年,他任乐亭县令、署理滦州,后历任通州知州、江宁知府、安徽按察使,两任直隶巡抚,两任河道总督,此外还担任过左都御史、镶红旗汉军都统、兵部尚书等官职。虽在长达三十三年的宦海生涯中几度沉浮,但他心怀黎民,利益百姓始终不渝,世有“廉能天下最”“本朝第一贤抚”赞誉。
于成龙青少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不断迁徙的艰辛生活中度过的。这些生活经历使他能贴近百姓,体察他们的痛苦,使他能始终宽仁慈爱、爱民如子。即使成为名声显赫、权倾一时的封疆大吏,他依旧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康熙皇帝叹赏和百姓爱戴。直隶曾经流传着很多与他有关的民间故事,还有一些地方曲艺也以于成龙事略为素材,形成了侠义公案如《于公案》等作品。
本书历时四十四个月艰苦写作,本着对传主、对读者、对后代负责的态度,作为史料“搬运工”,我们搜寻研读了包括《如山于公年谱》《清实录》及康熙朝人物奏稿、日记、诗集、古地图、各类地方志等上百种史料,务求本书传主及相关人物事迹均有史料支撑,而非戏说轻滑之作。于成龙担任直隶巡抚后,相关事迹发生时间大多可精确到天。
本书通过大量搜集整理康熙朝“当事人”原始记载,力图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清晰历史发展脉络与人物事件内在逻辑,不粉饰,不掩恶,充分相信读者的评鉴能力,弥补了清史文献记录以“帝王”为核心之弊端,可谓别开生面。引用文献相互佐证,力求高度趋近真相,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还原了十年芝麻县令、事关百姓生死的“下河之争”、扫黑除恶的直隶巡抚、三征噶尔丹之战、浑河治理等历史图景。当然,选取视角的标准还是要说清传主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将给关注这些话题的文史研究学者开辟一个崭新的视域。
对于历史人物,历来见仁见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去评判历史,对民本思想的关注应超越对封建皇权的艳羡与编排。一心为民的精神正是新时代我们需要借鉴和学习的重要内容。当然,于成龙属于他自己的时代,我们切勿用今天的标准苛求。三百八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能从于成龙的一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沉厚重而又强大的塑造力量。
本书谈及了与传主有交集的同期大量历史人物。有些人无论品行还是能力,均堪称光彩照人,以往各类作品对他们表现还不够多,甚至有些人并没引起有效关注,与这些人在那个时代所坚持的操守及取得的成就不相称,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为将读者带入更深切更为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通过多方查找比对,我们对大量有关地名、人物作了注解,这消耗掉我们大量的时间。但这项工作无疑会使相关地方的人感到惊喜:他们愿意家乡曾经留下先贤的足迹,曾出过和先贤共事的优秀人物。但愿我们的工作能让志同道合者受益。
我们从没有像写作本书时那样感受到时间的紧迫,虽然我们力求达到细节精准,但作为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我们不敢保证没有任何疏失。如果由此唤起更多同仁深入研究之热情,那就再好不过了。
“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与诸君共勉。



自序一
孙东振

2019年夏,好友史增尚先生把陶文冬先生介绍给我。
陶文冬先生是于氏家族的外甥,收藏于成龙相关资料很多。陶文冬先生将复制的《于襄勤公年谱》赠我。一来二去,他成了我的合作伙伴。这是我们联手写作此书的开端。
随着大量文史资料的阅读,我被于成龙的高尚人格所感动。我很庆幸自己能传扬他的事迹。
这是个宝贵的人生际遇。
于成龙任乐亭知县、滦州知州、通州知州时期,活动范围局限于直隶,影响属区域性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皇帝巡幸江南的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寻访发现,对江宁知府于成龙的赞美不绝于耳,到江宁,于成龙见驾时,皇帝立刻联想起民间对他的颂扬,以至对其瞩目良久。回京之后,康熙皇帝立即赏赐于成龙的养父于得水,并传召汉军统领传旨八旗汉军,要求效法于得水教子有方。于成龙的仕途在此时就如同飞机上了跑道,开始了人生的展翅飞翔。这时候于成龙的影响就开始呈全国性了。
于成龙以按察使职务治理下河,因在太和门外侃侃陈述理由与河道总督靳辅抗争而名震朝野;被破格提拔到直隶巡抚任上,他大刀阔斧,削豪强,整吏治,清积案,拯民生,奏章每上,部院衙门争相传阅。几位学士在给于成龙的《抚直奏稿》作序时,将他和董宣、张纲、张释之、赵广汉、魏徵、包拯等古代名臣媲美,特别是每有建议皇帝无不允从这事,旷古仅见。至于后来,他两任河道总督治理下河流域,间任左都御史押运粮饷征剿噶尔丹,更是名满天下。
“北抵天山,帷幄运筹能足食;南澄方岳,官箴洁己望安澜。”康熙皇帝为于成龙撰写的这副对联是对他巨大贡献和影响的很好概括。
到了后世,颂扬于成龙判案如神的戏剧、话本种类繁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各种版本各种艺术形式的《于公案》。这对于成龙事迹的流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于成龙青少年时代先是钻研科举之学,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能从他一生做人做官的各个方面看出。忠、孝、仁、慈、勤、廉、勇、恕、敏、学,康熙皇帝曾在研究性理之学后举出他作为例子夸奖,这是他人生的主基调。
于成龙的身上也有佛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他践行“爱而公”,他心中对百姓始终保留着那最为柔软的部分。他公务之余去和栖霞寺的高僧谈论,并捐俸禄塑庄严弥勒圣像,重修通州大悲禅林;他青年时代就看不得百姓受苦,多次施舍自己的饭费救助哀哀待死的囚犯;他倡议捐资营救沉沦于军营苦海中的妇女,希望她们能活着回归自己的家庭;他为赈灾呼天抢地不惜得罪上级;他为救助下河百姓慷慨激昂于太和门外……种种善行不胜枚举。
他对待贪婪与罪恶却是水火不容,雷霆万钧,凌厉的作风之下又似有法家思想强力支撑。他的人格构成多面而又立体,既有高山的巍峨与峭拔,又有河海的宽博与幽深。
假如非要概括出他的核心品质,那就是强烈民本思想下的忠诚与担当。相信大家在深入阅读本书之后会有自己的答案。
正是于成龙人格魅力的多面和立体,使得不同的读者群体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如何学习、交友、办事,如何面对困境,如何赢得最后的成功,如何大处着眼宏观规划、小处细致入微丝丝入扣抓好落实,言必信,行必果……这位有温度、高情商的古代廉政、干事典范会给出让人心悦诚服的答案。
写成个什么体例的书呢?反复权衡后,我们认为采用按时间顺序把事情说清楚的编年体,在适当位置进行一下语言的穿插连接,这样脉络清晰,整体性更强,事迹也不会遗漏。
我们约定,一定要原汁原味反映于成龙的生命轨迹,尽可能多角度多侧面考证,达到让表述更接近于实际历史的效果。
书里议论的话不多,无十足把握的材料也均不采用,以期尽量多留空间给大家。
因书里涉及不少重要历史人物,我们尽可能简单地做出注释。意在让大家了解于成龙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他交往了哪些人,便于激活大家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历经风雨,百折不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古代优秀历史人物的品质更集中体现了普世价值,能为后人提供学习效法的榜样,这种影响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身上形成了鲜明的中国印记。他们是人类文明最明艳的花朵。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经验与教训。

2021年5月9日




自序二
陶文冬

写作此书的机缘,要从我母亲开始讲起。她叫于书荣,河北省固安县南房上村人,于成龙第十代族裔。小时候她经常带我去姥姥家。我表兄弟挺多,每次回去都像一次大规模的见面会。
南房上村一大半人都姓于,怎么称呼他们让我很苦恼;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也都要考虑怎么称呼我,这是辈分。姥姥家在于家辈分最大,不少年过古稀的老人,见了我也亲切温和地对我母亲问道:“这是小表弟吧?”
母亲回娘家除了看望姥姥、姥爷,就是上坟。
在南房上村西南,有个巨大的墓园,这就是于氏家族墓。于成龙的生身父母、兄弟、部分后代就埋葬于此。其实小时候我一听坟地就胆小,可又充满好奇心。母亲每次都会给我讲一遍坟地原来什么样现在什么样。母亲说老祖宗叫于成龙,是清代的大清官。
母亲的文化水平并不高,自然讲故事也没什么文采或者多精彩,但说起墓地和祖先于成龙却是滔滔不绝:“于成龙是清朝的大官,至于多大,那就是俗称的一品大官,至少是八抬大轿的那种。这个坟地是康熙皇帝赐给他的家族墓地,里面有高大的诰封牌楼、石狮子、阳光下闪着金光的墓碑,还有大香案……”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碑刻几乎毁于一旦,后来仅剩几块石碑残块和两处不完整的龟趺散落在坟地周围,加上几十年的偷盗、破坏,残迹也越来越少。当时负责柳泉镇工作的李占云同志很有情怀,他与我舅舅于泽群拍板把石碑用车拉回村委会保存起来,保护了这幸存下来的珍贵文物,也才让我后来能有机会见到这些珍贵的碑刻:精心雕琢的龙纹、密密麻麻的汉字与弯弯曲曲的满文,汉白玉的材质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碑刻上边的文字记录着康熙皇帝两次诰封于成龙生身父母于国安夫妇的碑文。
于成龙一生清贫,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民间公案”中就有于成龙的故事……特别是京南地区广为流传的关于永定河的传说,“东有西湖二景,西有太子三公”为民诓驾的故事,固安县街头巷尾的男女老少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时空的召唤,我长大后莫名就喜欢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2000年,一部《一代廉吏于成龙》上演了,但我突然发现,原来还有个山西人于成龙。这部电视剧让我对于成龙历史人设的期待彻底垮掉了。居然有两个于成龙,这是怎么回事?于是我走进了图书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原来康熙一朝真的有两个于成龙,名字一模一样。他们年龄相差二十一岁,有很多官场交集。
通过对史料的查阅,我对于成龙有了初步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仿佛一下子让我进入了历史研究的黑洞,透过时空,我能去探索三百年前的历史真相。从这一刻起,我把学习、工作的闲暇时间几乎全部花费于各大图书馆。我发现那时几乎没有人真正能把于成龙的历史看完整。现代出版物上有关于成龙的内容几乎全是历史的片段,管窥一斑。我开始走访古籍馆、网上古籍书店、琉璃厂等地,收集与于成龙有关的一切原始史料。通过搜集,我发现这真是个历史研究的“富矿”。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古代大臣能留下这么多事例的记载。于成龙几乎没有为自己著书立传,就连年谱、奏稿也是别人整理所写,他的生平事迹大部分散落在康熙朝各种历史文献中,复杂而繁多,是一项需要系统整理的研究工程。
通过对于成龙基本生平的研究,我发现他是一位把忠诚、廉洁、担当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历史人物。他有着朴素的民本思想,身为旗人,却敢于突破统治阶级的利益枷锁,为老百姓不惜代价奔走、谋利。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而当今时代,我们评价一位历史人物的出发点,肯定不是争权夺利,亦非沙场点兵,而是一心为民、实干担当、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吏治精神,这对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追求历史真相,最大限度还原历史,让世人了解这位十年乐亭县令、三载抗震知州、富庶江南知府、两任直隶巡抚、远征漠北督运、呕心沥血治河的大清名臣的一生,去了解下河之争的始末、直隶扫黑除恶的铁面、远征大漠的困苦、兴修水利的艰辛。本书参考了《如山于公年谱》《于氏家集》《康熙实录》《康熙起居注》《于成龙奏稿》《亲征平定朔漠方略》《治河全书》《清史稿》文献及人物奏疏、日记、诗集、大量地方志等上百种历史资料,尤其是大量人物奏疏、日记以及地方志的整理,让本书拥有更为翔实的史料依据,最大限度还原了历史真相。本书不杜撰历史,只做史料的搬运工。
为便于理解,本书写作风格定位为轻松易懂外,提供了大量地理以及人物注解,让读者更加全面了解康熙王朝走向鼎盛的历史脉络。
由于研究和写作水平有限,本书不少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位一代名臣的故事背后蕴含的深意仍然等待我们深入挖掘,希望这位优秀历史人物未来会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人生借鉴。希望此书开启于成龙历史文化研究的序幕。
也谨以此书献给深爱着我的母亲。

一、青少年时代
兵荒马乱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关键时刻舍得自己。清瘦俊逸的年轻人心中充满悲悯。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中华民族再次经历血与火、刀与剑的磨难。
后金政权在北方崛起,马背上的民族与关内农耕文明对决,大明王朝逐步衰微,矛盾丛集,内外交困,积重难返。不甘心被饿死的陕西农民在李自成等人带领下揭竿而起,奋力一搏,如岩浆般喷薄而出纵横奔流,起义如火如荼,直至攻入京师建立了大顺政权。
局势之复杂古今罕见,生灵涂炭,血泪成河,真个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书的主人公于成龙就诞生在这样的年代。他成了明清改朝换代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度过的。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于成龙对黎民百姓的苦难感同身受,逐步形成了他同情百姓、利益苍生的民本思想,最终锻造出他那廉能刚强、戆直不阿的为政品德。
希望本书能在带您了解一代廉吏能臣于成龙生平的同时,带您领略他生命历程中的那些跌宕沉浮,了解清初直到康熙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样貌。

崇德三年(1638)
于成龙,清崇德三年七月五日生于辽东盖州。成年后,于成龙取字“振甲”,号“如山”。这是个大有深意的名字。
古人用“鲤鱼跳龙门”比喻飞黄腾达,鱼能“成龙”表示生命状态有了本质的飞跃,这是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殷切希望;“振甲”这个字则承接成龙,更进一步,表示此龙非蛰龙,将会振甲飞腾而起;“如山”这个号则说龙体广大蜿蜒,“如山”般起伏,“如山”般稳重庄严,又能解“亢龙”之弊,稳得住。
纵观于成龙一生,办理治河事务在他宦海生涯中占据了很大比重,这兴许就和他的名字有关。古代皇帝任用官员时往往有意无意关注候选人姓名,康熙皇帝博览群书,在这个方面恐怕也不例外。尊敬的读者不妨在读书时留心体会。
据于成龙家族文献以及《如山于公年谱》记载,于成龙的曾祖父叫于大恩,世居辽东铁岭地区。于大恩有两个儿子,长子于彦隆,次子于彦海。于彦海就是于成龙的祖父。
于彦海的长子叫于国安,次子叫于国宁。于国安是于成龙的生身父亲。
于彦隆儿子于得水是于成龙的堂伯父。到后来,于得水成为于成龙的养父,过继的详细情况下文还会谈到,但无论如何,于得水深刻影响了于成龙的生命轨迹。
有个细节需要注意:民间传说中经常将于得水和于成龙混为一谈。有人认为“得水”是于成龙的字:鱼得到水才能成龙——仿佛顺理成章,但这是个很大的误会。对于成龙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亲属中,其养父于得水一定要排到前列:正是有于得水这样的养父,才使他“成龙”的机会比一般人更多。
历史不能假设,它是多重因素互相制约下形成力线的最终痕迹。偶然因素蕴含着绝对性结果的萌芽。
公元1631年,大凌河之战,明军败北,后金政权占领了辽东广大地区,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加快了。1636年,皇太极改年号“天聪”为“崇德”,国号“大清”。沿辽河一路南撤的于成龙家族在这一年进入辽东重镇盖州,无法通过水路退回关内的于氏家族只得暂居此地。
清崇德三年,于成龙在盖州出生。
清崇德五年(1640),松锦大战爆发,皇太极迁民于广宁军屯,用以充实补给,刚出生不久的于成龙随家从盖州迁徙至广宁卫闾阳,不久后编入汉军镶黄旗。
于成龙在离战争很近的地方度过了童年。
于成龙的生父于国安,戆直老实,以孝行闻名乡里,人们都说他是个忠厚长者。于国安的为人处世,特别是他对老人的孝顺给了于成龙深刻影响。时代大潮中的于国安没有能力左右自己的命运。现在,他和他的家人成为随水波回旋荡漾漂向远方的一朵小小浮萍。

顺治元年(1644)
于成龙七岁。
清顺治元年,李自成大军攻克京师,明崇祯皇帝在万岁山(今景山)自缢身亡,大顺政权取代了明王朝。李自成随后派重兵围困山海关。清军联手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李自成。这次战役里,于成龙的叔叔于国宁在海战中阵亡。于国宁之子——于成龙堂弟于化龙此时尚在襁褓之中。于国安果断担负起抚养弟弟遗孤的重担。于成龙像个大人一样哭泣、哀悼阵亡的叔叔,一片孝心令人动容。
所有王朝在国家政权动荡之时,各路政治集团都会倾全力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普通百姓、普通士兵的生命则随时可能成为奠基的石子,没人敢肯定自己能活到明天。
悲剧经常在他周边发生。白花花的孝服,在风中飞卷的纸钱黑灰,撕心裂肺的哭喊,一切的一切,都给少年于成龙留下了痛苦回忆。杀戮、劫掠、病痛、死亡无时无刻不在侵袭普通百姓。他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黑亮的眼睛充满迷茫与思索。这不是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承担的。

顺治三年(1646)
于成龙九岁。
三月十七日,清廷批准了吏部右侍郎金之俊奏请,变通明进士授官制,力图“政体人情,俱得其平”:一甲进士外,二甲前五十名选部属,二甲后二十名及三甲前十名选中行评博,十一名至二十名选知州,二十一名至七十名选推官,其余尽数选为知县。这是清廷努力站稳脚跟的具体举措,也给了天下读书人进身的希望。
这一年,于成龙开始进入小学学习。这是于成龙人生的重要起点。家庭对他寄予厚望。很难设想从来没有读过书的于成龙一生会是什么状态。在那样的年月还能供于成龙读书,不光能看出于国安有培养子女的远见卓识,同时他的家庭经济条件也应该能满足供孩子读书的要求才行。

顺治五年(1648)
于成龙十一岁。
明王朝大势已去。他的伯父于得水因军功被顺治皇帝赐予三等阿达哈哈番爵位,编入镶红旗汉军。于国安就在这一年带领于成龙和家人入关到了通州。于得水地位的不断提升对于成龙的影响到现在还不明显,只是为于成龙今后生活发展奠定根基。于国安带领全家来到通州或许就有于得水的影响。毕竟在入关人潮中能有在通州驻足的机会算不幸中的万幸。通州更方便得到粮食,更容易躲过饥饿给这个家庭带来的致命伤害。
当时的通州是运河漕运终点站,粮食等物资从南方由水路运来此地集散。为方便取食,清廷将临时安置旗民的地点设在那里。
两个月后,人满为患的通州实在不堪拥挤,上边传来一纸军令,于成龙一家又迁到通州张家湾居住。
张家湾作为运河上重要码头的资历要超过通州。到于成龙生活的那个年代,通州才取代了张家湾成为第一码头,但相比其他地方,张家湾还是个比较富裕热闹的大集镇。搬到这个地方同样也是因生存的需要。

顺治六年至顺治八年(1649—1651)
顺治六年,于成龙十二岁。
顺治七年,十三岁的于成龙随家移居延庆州。生活环境大有改观。
于成龙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进行历练:感受紧张的考试气氛,锻炼在短时间内阅读理解题目,根据要求作答,干干净净地书写。这是于成龙初步体验带有竞争意味的生活。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对孔孟、对宋儒理学的深入研习对他人生观和价值观结构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深深融入了他的精神血脉。终其一生,于成龙都是儒家忠孝仁爱思想的积极践行者。也正因如此,他的所作所为在这个刚刚平静下来的王朝能与百姓期盼深度契合。这一点对于读懂这个历史人物非常关键,各位读者不妨尝试用儒家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他。
读到后来,我们就会发现,康熙皇帝也好,朝廷官员也好,通过政务往来真正接触到他的士绅百姓也罢,都在不自觉地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他,并给他打出高分。
一句话,他之所以成为书中记述的这个样子,与这种读书生活密切相关。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