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海外中国研究·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

書城自編碼: 380558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美]张灏 著 崔志海、葛夫平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214275592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5.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索恩丛书·贝多芬:终生的革命者
《 索恩丛书·贝多芬:终生的革命者 》

售價:HK$ 201.6
领导者图鉴:藏在故事里的领导智慧
《 领导者图鉴:藏在故事里的领导智慧 》

售價:HK$ 78.0
中国近代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订纪念版)
《 中国近代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订纪念版) 》

售價:HK$ 2352.0
无从说起
《 无从说起 》

售價:HK$ 81.6
蔬菜栽培学
《 蔬菜栽培学 》

售價:HK$ 165.6
车规级芯片技术
《 车规级芯片技术 》

售價:HK$ 153.6
甲骨文丛书·常识:一部政治史
《 甲骨文丛书·常识:一部政治史 》

售價:HK$ 94.8
第四条底线:21世纪仁爱领导力精进指南
《 第四条底线:21世纪仁爱领导力精进指南 》

售價:HK$ 82.8

 

編輯推薦:
张灏先生是史学大家,著述颇丰。本书是他的博士论文改写而成,可以说奠定了他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基础。历时50余年,书中的观点与论证并无不妥,足以证明先生思想之深邃,也让本书成为有关梁启超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不可跨越的必读书。
本书两位译者崔志海、葛夫平,均是著名历史学者,“大家译大家”,更能准确阐释思想。这次再版,译者进行了精校修订,新增一篇序,不仅是对张灏先生学术研究的解读,也是对几十年来学界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內容簡介:
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近代中国正处于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的冲击,儒家经世致用理想受到严重侵蚀,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原则不再适用。于是,晚清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和政治方向。梁启超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他既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又从西方现代文明中寻找借鉴。他在《新民说》中提出了一套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对20世纪中国的许多思想流派均有极大的启发。本书是继列文森之后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又一力作,追述梁启超从儒家经世致用理想到新的国家和国民思想之转变,并以此为纽带,考察巨变时期的中国如何在思想文化领域从传统逐渐迈向现代。
關於作者:
作者:
张灏(1937—2022),原籍安徽省滁县(今滁州)。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师从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华慈。曾担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特别是近代思想史。主要著述有《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张灏自选集》《时代的探索》等,也是《剑桥中国史》晚清部分的撰稿人之一。
译者
崔志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1—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9年7—8月英国学术院访问学者;2009—2010年韩国高等教育财团(首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晚清史、中美关系史和中国近代人物思想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多半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另著有《梁启超》《蔡元培》《近代中国的多元审视》《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美国与晚清中国》等。
葛夫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近代史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曾赴瑞士洛桑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法兰西学院、美国哈佛大学访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中法关系史、中外关系史。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著有《中法教育合作事业研究(1912—1949)》《法国与晚清中国》《中法关系史话》等。
目錄
目录
再版译序
前言
第一章 思想背景
第二章 康有为在19世纪末的思想地位
第三章 梁启超的早年生活和思想背景
第四章 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1896—189
第五章 流亡中的梁启超
第六章 新民
第七章 改良与革命:梁启超的政治观和传统观
第八章 新民和国家主义
第九章 新民和私德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內容試閱
前 言
本书通过追溯这一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梁启超的思想发展变化,对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这一近代中国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作一探讨。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期的梁启超,是因为他的思想形成刚好与本书所研究的历史时期相一致。19世纪90年代初,他的思想趋于成熟,在随后的时期里,他一直活跃在中国思想舞台的中心。通过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和浩瀚的著述,梁对这一时期思想气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梁的思想,为探讨他所处时代的思想变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切入点。
在梁的思想形成过程中,“西方的冲击”是一个主要因素,但和其他一些宽泛的概念一样,这一概念也必须谨慎使用。本杰明·史华慈对把西方看作是一个完全的已知数这一过于自负的假设提出过警告。更为有害的看法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与西方的冲突中是毫无活力的,只有在来自外部的刺激下才具有回应的能力。这样,西“方的冲击”的概念可能会导致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发展动力估计不足。强调外部影响,容易产生忽视中国传统内涵的危险。
固然,晚清不像思想鼎盛的南宋或晚明时代,但忽视晚清传统领域里的思想发展,也是错误的。仔细的考察表明,儒家学者们在继续进行着这样一些充满活力的争论,如汉学和宋学、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乃至新儒学的程朱一派和陆王一派。因此,对19世纪末的学者们来说,儒家——更不用说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绝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一个巨大复杂、学派林立、彼此竞争的思想天地。
然而,对现代学者来说,弄清宗教和文化传统里的变化要比领会其内在变化动力容易得多。在这里,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观察和参与其中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对通常站在中国文化传统之外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来说,儒家似乎只不过是一种由国家强加于人民思想的意识信仰,或是一种主要对儒家学者而言有思想兴趣的哲学。但对那些生活在传统中的人来说,儒家思想则是一种实际的信仰,正如19世纪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那样。如果人们承认,在一位带着学术兴趣研究《圣经》的非基督教徒的学者与一位为寻找精神向导研读《圣经》的基督教的信仰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异,那么同样人们必须承认,在一位纯粹为了知识的目的而研究《论语》的现代学者与一位为了精神的目的而阅读《论语》的19世纪的儒家学者之间也存在某些差异。对于前者来说,宗教和文化传统是一个无关利害的研究课题;而对后者来说,它却是一种需要付诸行动的信仰。根据这一观点,对研究晚清思想的学者来说,注意儒家传统的内部问题并探索其含义便十分重要了。在尝试这样一种探索中,最好采用马克斯·韦伯的“设想参与”的办法,即努力设想自己处在儒家的文人学士的地位,弄清楚儒家思想作为富有活力的个人信仰在实践中向他们提出的那些问题。重要的是,不仅要用历史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而且也要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它们的发展,因为这是理解晚清儒家思想内在变化动力的最好办法。
为了理解中国对西方的回应,必须对传统固有的多样性和内在发展动力有所认识。因为中国知识分子主要是根据从儒家传统沿袭下来的那套独特的关怀和问题,对晚清西方的冲击作出回应的。除非我们从儒家的内部问题开始,否则便不能理解这些需要加以考虑的事情。
虽然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对于一般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也有价值,但对1900年前后的思想研究尤其重要。在这一时期里,梁启超是一位主要的思想人物。一般认为,在1840年与西方开始接触后的19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西方对中国思想上的冲击仍然是表面的。除少数几个在位的学者官员和一些在通商口岸处于边际地位的人物之外,西方的影响几乎没有渗透到中国的学术界。令人惊讶的是,19世纪末中国的一些重要思想人物,如陈澧、朱次琦、朱一新和王闿运的思想,很少显示出西方影响的迹象。对于这些人来说,如同1840年之后50年里的大部分士绅一样,核心关切的仍然是那些有关儒家学说的传统问题。
因此与19世纪的日本不同,在那里,西方的冲击很快成为大多数日本知识分子最关心的问题;而在中国,西学很少引起思想上的回应。虽然其中仍有少数一些中国人或多或少受了西方的影响,但回应没有像预计的那样强烈。也许其中一些人对西学的了解过于肤浅,致使他们不能将西学与传统思想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另一部分人如王韬或郑观应,对西学有更深的了解,但不属于士绅的精英群体,因而在中国思想界属于缺乏传统功名的“边际人”,结果,他们的声音往往不被人听到。因此,在1840年后的近半个世纪里,中国传统和西学之间有意识的思想相互影响仍然是孤立的和表面的。人们甚至可以认为,就像19世纪的中国经济由于它们两者之间没有重大的相互影响而被分为近代和传统两部分一样,由于没有任何带有变革性后果的交往,在中国并列存在着两种互不相关的思想。
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里,主要因为改良运动的出现,思想变化的速度急剧加快。这场运动通常被作为政治运动加以研究,而其思想意义常被忽视。从长远的历史观点来看,思想方面的意义更为重要。就本书来说,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这场改良运动是由一群在19世纪90年代思想趋于成熟的年轻中国人发动的。他们完全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并深深地为传统思想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所困扰。再者,他们中的一些人与西学有着广泛的接触,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过他们的努力,西学和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产生了一系列激烈的争论,最终将一大批士绅卷入其中。因此,19世纪90年代的改良运动是一场真正的思想运动。
如果文化交流的影响仅仅局限在那些能说会道的士绅和学者,那么改良运动的意义便会大打折扣。但由于一种新式报纸的出现,使这场思想运动有可能形成一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文化运动。固然,在此很久以前中国就有各种报纸,但它们或是由外国人创办,或是由在通商口岸的那些没有功名的中国人创办。并且,这些刊物主要是商业性的。因而没有什么思想影响。然而,19世纪90年代的改良运动在这方面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为了宣传他们的思想,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与期刊的出版工作打交道。他们的成功直接或间接地刺激了许多类似的活动,导致更有政治倾向和思想内容的期刊大批涌现。大量的期刊由士绅创办,有助于它们在全国范围的传播。通过这一新的传播媒介,这些年轻的改革者比以前有了更为广泛的听众。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将西学和传统思想割裂开来的文化隔阂因此逐渐得到弥合。虽然中国知识分子在由两个世界相遇所提出的许多问题上存有不同意见,但他们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关切。这一系列新问题、新关切和新观念的出现,便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思想交流的结果。这些新观念和新关切成为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的民族文化变迁的一个组成部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