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石峁二十四节气

書城自編碼: 380341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杨瑞
國際書號(ISBN): 9787224144864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10.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AIGC+机器人:以产业的视角读懂人工智能的未来
《 AIGC+机器人:以产业的视角读懂人工智能的未来 》

售價:HK$ 106.8
示人以真:健康组织这样开展业务
《 示人以真:健康组织这样开展业务 》

售價:HK$ 82.8
格林童话:1812/1815初版合集(权威全译本)
《 格林童话:1812/1815初版合集(权威全译本) 》

售價:HK$ 117.6
思想会·军力:现代战争的胜败解释
《 思想会·军力:现代战争的胜败解释 》

售價:HK$ 117.6
边界之外:海外社会研究(第一辑)
《 边界之外:海外社会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82.8
好销售,不违心:在你的舒适区内拿订单
《 好销售,不违心:在你的舒适区内拿订单 》

售價:HK$ 70.8
阿富汗史:骑驰在风暴中的国度
《 阿富汗史:骑驰在风暴中的国度 》

售價:HK$ 117.6
背影2
《 背影2 》

售價:HK$ 82.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8.6
《 文化苦旅(余秋雨独家定稿版 ,作者直接授权,逐字修订! ) 》
+

HK$ 58.8
《 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 》
+

HK$ 110.0
《 红树室随笔 》
+

HK$ 72.6
《 季羡林:留德十年 》
+

HK$ 85.0
《 平坡遵道集 》
+

HK$ 95.0
《 简平编年体散文随笔集(全二册) 》
編輯推薦:
日月交替 斗转星移
在时间循环的链条中探寻石峁文化
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

*封面以石峁文物做底图采用激光雕刻工艺
*精美文物及四季插图、全彩图文版本
*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静看石峁的春秋代序、物转星移
*版式舒朗 便于阅读
內容簡介:
自 2011 年考古发掘以来,随着各类型重要文物的不断面世,石峁遗址热点不断,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关于气候、地貌等自然环境的研究几近空白,《石峁二十四节气》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本书以质朴的语言,将石峁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生动直观的介绍了石峁遗址区域一年四季二十四个节气里的气候变化、作物耕种、植被生长、民众风俗等,基于石峁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和相关文献,通过古今对比对4000多年前石峁时期地理气候和生产生活进行了科学的推测,为石峁文明的丰富内涵增添了新的说明材料,进一步阐释石峁文化在中华早期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石峁遗址的研究、宣传提供了全新视角。
關於作者:
杨瑞,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有人说,她是“石峁王国的歌者”,站在“华夏第一城”的墩台之上,把那份远去的岁月深情吟唱……有人说,她是石峁那只飞鸟精灵的化身,把人类文明的密码探寻……她说,自己是华夏文明的绚丽光芒下,一个最普通的石峁姑娘……
目錄

立春…003
雨水…015
惊蛰…027
春分…037
清明…047
谷雨…057

立夏…069
小满…081
芒种…091
夏至…103
小暑…115
大暑…127

立秋…139
处暑…151
白露…163
秋分…171
寒露…181
霜降…191

立冬… 201
小雪… 213
大雪… 223
冬至… 233
小寒…241
大寒… 251
內容試閱
前言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地处黄 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及其支流永利河交汇的台塬梁峁之上,属新石器时代 晩期至夏代早期遗存,是中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 前石筑城址。
石峁城址初建于距今4300年前后,沿用至距今3800年前后,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部分石砌城 垣构成,面积逾4平方公里,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 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龙山文化晩期 至夏代早期遗迹,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骨 器、石雕、石刻、彩绘壁画等珍贵文物。
皇城台是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其形状是由底 部向台顶四面包砌层阶状护坡石墙的台地,底大顶 小,呈金字塔结构,护墙保存较好处多达十余层阶。其中台基面积约24万平方米,台顶面积约8万平方米,落差 超过70米,台顶发现了大型石筑基址及石雕、石刻等重要遗 迹及遗物,推测为大型宫殿建筑区域。内、外城呈半包围状将 皇城台包裹在内,其城墙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一西南 方向。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之上,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墙 宽均约2.5米,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1米有余,内、外城 石墙长度分别为5700米及4200米,墙体上发现了城门、瓮 城、角台、马面、墩台等防御性建筑遗迹,内城密集分布着居 住区、墓葬区及手工业作坊区,外城同类遗迹较为稀少。这种 内外城半包围环绕的环套结构,开启了中国古代都城建筑格局 的先河。
石峁城址的石砌墙体内极为特殊的大量藏玉现象,凸显 了东亚地区古人崇尚“玉石”辟邪御敌的观念,或许与中国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玉门”“瑶台”等相关;瓮城、马面、角 台等城防设施的出现不仅表明在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阶段, 中国北方地区政治格局的复杂化及武力战争的频繁,也成为 东亚地区土石结构城防设施的最早实物资料;其中,大量集 中埋葬于城门地下头骨的发掘,清晰地表明了城建过程中奠 基活动或祭祀仪式的存在及这一区域社会复杂化倾向加强。
“石峁玉器”质料精良、工艺复杂、特征显著,是我国龙 山晩期至夏时期北方地区玉器之集大成者。流散的玉器数量大 约有4000件。近年来,城址周边出土的铜制品已有一定数量 的积累。经过初步科学检测,确定为我国北方地区最早的一批铜器。
考古研究工作表明,石峁遗址系公元前两千纪前后中国所见规模最大的城址,形制完备、结构清晰、保存良好,被誉为 21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石峁城址以其重 大的学术意义,于国内外屡获殊荣,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强烈 的学术共鸣。2019年4月石峁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 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0年12月石峁遗址入选美洲考古 学会《考古》期刊世界十年(2011—2020)十大考古发现。
自2011年考古发掘以来,随着各类型重要文物的不断面 世,石峁遗址热点不断,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关于气 候、地貌等自然环境的研究几近空白,《石峁二十四节气》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本书以质朴的语言,将石峁文明与现代文 明相互交融,生动直观的介绍了石峁遗址区域一年四季二十四 个节气里的气候变化、作物耕种、植被生长、民众风俗等,基 于石峁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和相关文献,通过古今对比对4000 多年前石峁时期地理气候和生产生活进行了科学的推测,为石 峁文明的丰富内涵增添了新的说明材料,进一步阐释石峁文化 在中华早期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石峁遗址的研究、宣传提供了全新视角。

立 秋
石峁的春夏总是来得晚一些,但秋冬却从不迟到。“立秋之日凉风至”,此时的
石峁,昼夜温差已不在一个数量级,日间拥有夏的温度,夜间拥有秋的凉爽。


中国传统的四季是根据天象变化来划分,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为四季的起点,所谓斗转星移,季节更迭。立秋是秋季的起点,直至立冬结束,这是天体运行的结果。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温度、风暴等趋于下降或减少,至此,万物开始从繁盛成长趋于萧索成熟。当然,立秋处于四季更迭的又一个转折点,盛夏余热未消,秋阳开始肆虐。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之后至少还有“一伏”的酷热天气。所以,立秋并不是秋本身,更像是夏秋交接的使者,一面为夏践行,一面迎接秋的来临。
石峁的春夏总是来得晚一些,但秋冬却从不迟到。“立秋之日凉风至”,此时的石峁,昼夜温差已不在一个数量级,日 间拥有夏的温度,夜间拥有秋的凉爽。清晨时总有薄薄的雾气飘浮于天际,平日里清晰可见的烽火台,都像是隔了一层薄如蝉翼的面纱。夜幕降临时凉风习习,虽然星空中满是王公贵族,但月色清朗星暗淡。
早在周代,立秋日,周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 迎秋于西郊。“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立春祭 祀祈求五谷之生,立秋祭祀报五谷之熟。如此看来,立秋祭祀则是心怀回馈之情的一种还愿仪式。到了汉代,立秋之时,天子要郊外狩猎,并用猎物祭祀宗庙,同时还有扬武之意。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古代战争多发生在秋季,因为秋季物资充足,即使深入敌国也能征得战略物资。历史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有猎秋和打秋风的说法,说白了就是秋季是他们骑兵南下掠夺的好时候。若回溯历史,用倒推的方式,是否可以推测出石峁时期的战争也发生在秋季呢?他们是否也曾有过被“打秋风”的遭遇?那完善的防御体系是否也与被“猎秋”有关系? ( 石峁特殊的地理区位:石峁位于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位于历史时期的长城防线上。)
在 2012 年的一个春日,石峁遗址开始正式发掘,鉴于遗址面积过大,最终基于以下三点原因,率先发掘石峁遗址外城东门。一是外城东门址是整个城址的制高点,这里视野开阔,目力所及,城址的大部分区域尽收眼底。二是历年来,这里盗掘最为严重,随处可见的盗洞,说明这里一定出土过祖先遗留的宝物。三是根据石峁村民杭玉生的描述,当年他曾在这里发掘出 24 件玉器,且摆放极有规律,大概每隔一米摆放一件,其他村民也在这里发现了数量不等的玉器和石器。
在东门址的发掘过程中,惊喜不断,收获颇丰。不仅发现了传说中的玉器,还在坍塌的墙体里发现了数量庞大的壁画和多处祭祀头骨坑,以及房址、灰坑等遗存。尤其是整个东门呈现出一套完善的城防体系,布局讲究合理,气势恢宏壮观。一个 Z 字形的门道将内外瓮城连接起来,门道两侧有两两相对的四个门塾(士兵站岗的位置)。门道内侧是两座相对独立的高大墩台,内部由夯土夯实,外部用石头包砌,墙体拐角处的石头都是完美的 90°。而北墩台不论是面积还是高度均超过南墩台,北墩台顶是石峁古城真正的制高点。
在墩台两侧的不远处还有角台、马面等城防设施。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主编的《中国城墙》一书中记载:“马面之名称,首见于《墨子》中……表明至少在战国时,其已被普遍用于城市防御了。我国现存最早的马面实物,见于甘肃夏河县的汉代边城八角城。”而石峁遗址的马面足足比八角城早了 2000 多年。不论是瓮城角台还是马面门塾,这些防御设施都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同类型设施的实物案例。由此不难看出,4000 多年前石峁这一区域武力战争频繁,政治格局复杂。大量的史料和考古发掘也表明,石峁时代天下邦国林立,彼此间干戈不断,这完备的防御体系的作用不言而喻。至于北方游牧民族“猎秋”的传统,也极有可能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形成了。
东门址的发现不仅于此,在门道两侧的墙体上,还发现了在城建过程中为防止意外坍塌而横向插入墙体的“紝木”,这是中国古代城建技术的伟大创举。其实,发现之初,考古人员并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些与钢筋作用相似的物品。经查阅典籍,在北宋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有记载:“筑城时,城每高五尺,横用纴木一排。”一般认为汉代才开始在建筑上使用水平方向的木骨墙筋,现在看来早在 4000 多年前的石峁王国已经被普遍使用。石峁所在的神木市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地,这里的煤矿里一直沿用着这一古老技艺,只是换了一个名称,叫“锚杆”。此外,在东门址的墙体外侧,还有排除雨水、保护墙基免受侵蚀的散水处理设施。
在外城东门的设计上,除了实用性,石峁古人更是加入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比如在内瓮城的墙体上大量使用壁画,壁画的后面会专门解说。而“藏玉于墙”的现象,就目前而言,这是石峁古人的专属现象。
在石峁周边,上至白发苍苍的老者,下至五尺之童,都知道石峁山上出玉,而这玉器是夹在石头墙里的。当然,很多人不相信这种说法,石峁出土的玉器大都是片状形,有些薄到一两毫米,拿起来会透光,如此薄的玉器夹在墙里不会被压碎吗?考古队刚到石峁时,也曾认为这只是坊间传闻,可就在东门发掘之初,考古队发现了 6 件完整的玉器,而发现玉器的地点正是老百姓传说中的石头墙里。在我国,属于玉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区域从北到南分布较广,除了石峁,还有红山文化、陶寺文化、大汶口—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薛家岗文化、良渚文化、石峡文化,以及台湾的圆山文化和卑南文化等区域。但这些区域的古玉大多在墓葬、房址、灰坑、祭祀坑或祭坛等处发现。石峁人为什么要把玉器放置于
墙体之中呢?它到底有着怎样神秘的内涵?
中国的一些古文献中一再提到玉门、瑶台之类与神话相关的建筑,从字面上不难看出这类建筑物的材料与玉石有关。然而在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道德禁忌下,几千年来没有人把玉门瑶台这类建筑当作现实的存在,而只是当作神话传说中的仙界之物。
《竹书纪年》云:“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玉门瑶台的印象深入人心,但以往的研究者很难弄清夏代玉质建筑到底是什么样的,古书中的记载成了难解的谜题。如今有了比夏代纪年还早的石峁古城作为实物证据,至少让人知道玉门瑶台不是神话传说,不是古人的凭空臆造。试想,完全使用玉石建造“玉门瑶台”,似乎不那么现实,史料中提到的“玉门瑶台”也不是完全使用玉石建造,而是在城建的过程中把玉器作为一种点缀,这里的玉石并不是作为建筑材料使用,而是作为辟邪御敌的一种精神屏障。
玉器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物质文化形态,玉和玉器的观念贯穿中华古文明的全过程。大量的史料也表明中国自古就有玉石信仰的传统,甚至一些专家还认为中国最古老的宗教是“玉教”。《越绝书》风胡子云:“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这段话讲的是风胡子在石器时代与铜器时代之中加了玉器时代,为中国独有。汤姆森把人类发展史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他的划分依据是实用性工具与武器的结合。所以,受汤姆森的影响,很多人不赞同中国存在玉器时代这样的观点。汤姆森的分法不能代表全世界人类的发展史,这样的分法,至少在中国有失偏颇。所谓玉器时代,并不是把玉器当作物质形态的武器或生产工具,成组的玉礼器反映了玉、神、巫三位一体的思想。吴汝祚指出,玉器时代与石器时代以生产工具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不同,它和青铜时代相似,二者均以礼器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这种礼器是包括巫术活动在内的重大祭祀活动的专用器,它在生产力的许可下,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最高级的器物。石峁正处于中华文明形成的初始阶段,玉器作为 一种文明因素,不仅代表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反映出当时礼制和王权的结合,与人们的价值信仰体系。
石峁外城东门的发掘以它丰富的内涵,迅速以石破天惊之势进入人们的视野,而这座城门也被专家们誉为“华夏第一门”。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