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售價:HK$
130.9

《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
理由至上
》
售價:HK$
129.8

《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售價:HK$
96.8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售價:HK$
1078.0

《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售價:HK$
74.8

《
近三十年新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
售價:HK$
107.8

《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
售價:HK$
96.8
|
內容簡介: |
本书介绍的工程材料及热加工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化工、仪器仪表、航空航天、军工等工业部门。本书共11章,涵盖了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包括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组织控制,组织和性能的关系;材料改性,金属材料的热处理理论和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改性理论。第二部分为常用工程材料,包括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组织、性能特点和应用。第三部分为金属材料的热加工技术,包括铸造、压力加工和焊接。第四部分为工程材料的失效分析、选用等,包括工程材料的失效类型、原因和零件失效的分析方法,零件的选材原则及工程应用实例。本书以工程材料特别是金属材料为主线,同机械类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相结合,各章内容深入浅出,厚基础、重应用,并注重对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工程材料及热加工技术方面相关课程的教学用书,主要面向机械类本科、专科学生,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
目錄:
|
前言第1章工程材料的种类及其性能指标111工程材料的种类112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及指标313工程材料的理化性能1114工程材料的工艺性能13本章小结14思考题15第2章工程材料的结构1621固体材料中质点的结合形式1622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1823高分子材料的结构2424陶瓷材料的结构32本章小结33思考题34第3章工程材料的制备3531工程材料的制备过程3532金属材料的结晶和组织3733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结构5334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58本章小结61思考题63第4章工程材料的改性6441金属材料的改性6442高分子材料的改性9043陶瓷材料的改性92本章小结94思考题95第5章金属材料9651碳钢9652合金钢10153铸铁12154有色金属132本章小结151思考题152第6章高分子材料15361工程塑料15362合成橡胶16463合成纤维16864胶黏剂170本章小结173思考题174第7章无机非金属材料17571陶瓷17572玻璃18473水泥18574耐火材料189本章小结192思考题193第8章复合材料19481复合材料概述19482常用复合材料19783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202本章小结203思考题203第9章金属材料的热加工技术20491铸造20492压力加工22293焊接239本章小结257思考题258第10章工程材料的失效分析260101零件的失效260102零件的失效分析方法264本章小结272思考题273第11章工程材料的选用及工程应用实例274111选材的原则和一般方法274112零件的选材及加工工艺分析实例279本章小结292思考题293参考文献294
|
內容試閱:
|
材料科学技术是科学与工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已经并列为现代人类文明的三大基础和支柱。材料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型材料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涌现,正改变着世界和我们的生活。掌握现代材料科学技术对科学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是十分必要的。工程材料及热加工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建筑、化工、仪器仪表、航空航天、军工等工业部门。本书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介绍了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及热加工技术,以及工程材料失效及选材等基本知识。在内容上尽量做到系统性、实用性、综合性相结合,力图反映近年来工程材料和热加工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在叙述上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字简练、直观形象,便于教学和理解。“工程材料及成形工艺”课程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热加工技术及工艺条件(如载荷、温度、环境介质等)的改变对其性能的影响,掌握工程材料的牌号、基本特征、应用范围及热加工技术。该课程内容以金属材料为主,通过学习,学生在掌握材料及热加工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可初步具备根据零件的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合理选用工程材料的能力,以及根据所选材料合理制定零件热加工工艺和改性工艺的能力。作为配套教材,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对知识的分析、理解,并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和综合应用。为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系统的理论外还要注意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注重实践环节。在学习本书之前,学生应具备必要的对生产实践的感性认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本书由徐跃统稿。编写分工为:第1、2、3、6章由徐跃编写,第4、5章由李玉胜编写,第7、8章由江金国编写,第9、10、11章由聂金凤编写。全书由颜银标和朱和国担任主审。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新平老师和李建亮老师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教材、科技著作及论文,在此特向有关作者和单位致以诚挚的感谢。限于编者本身的水平和视野,本书难免存在一些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