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评课到底评什么:王小庆评析名师课堂(大教育书系)

書城自編碼: 379947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王小庆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70227754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2.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世界名人名传典藏系列)
《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世界名人名传典藏系列) 》

售價:HK$ 60.0
抗癌饮食指导
《 抗癌饮食指导 》

售價:HK$ 94.8
编织大花园.7,趣味十足的时尚编织
《 编织大花园.7,趣味十足的时尚编织 》

售價:HK$ 82.8
游戏三部曲:游戏改变未来+游戏改变世界+游戏改变人生(套装共3册)
《 游戏三部曲:游戏改变未来+游戏改变世界+游戏改变人生(套装共3册) 》

售價:HK$ 347.6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售價:HK$ 82.8
大学问·魏晋清谈史
《 大学问·魏晋清谈史 》

售價:HK$ 117.6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售價:HK$ 81.6
正念心理学:全面开启自我觉察与接纳的疗愈之旅
《 正念心理学:全面开启自我觉察与接纳的疗愈之旅 》

售價:HK$ 83.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0.0
《 语文到底教什么(大教育书系) 》
+

HK$ 52.5
《 让教育真正发生(大教育书系) 》
+

HK$ 80.2
《 儿童文学怎么教:儿童文学文体知识与阅读教学 》
+

HK$ 54.0
《 一间自由生长的教室:41个创意班级管理智慧(大教育书系) 》
+

HK$ 57.5
《 儿童读写三十讲(大教育书系) 》
+

HK$ 60.0
《 语文课程分合论 》
編輯推薦:
王小庆老师深度剖析王崧舟、张祖庆、赵群筠、郭初阳……多位名师的课堂教学,带你发现课堂背后的价值诉求和理想追索。王文丽、王崧舟、郭初阳……多位名师的课堂实录让老师教学有参照。
內容簡介:
这是一本名师评述名师教学的书并附有名师教学的课堂实录,兼具思想性和实用性。该书基于课堂这一教育现场,对王崧舟、张祖庆、丁慈矿、罗才军……多位名师的课进行评析,从“教学责任”“美的追求”和“文化情怀”三个角度对评课主题进行分类,对课堂内师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追求进行探讨,探求人在教育语境下的精神成长轨迹,从而摆脱单纯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审视课堂的惯用做法,使评课文章具有思想的张力,也为读者打开文化意义上的视野。王文丽、王崧舟、郭初阳……多位名师的课堂实录可以为教师们提供学习的样例。该书适合一线语文教师、教研员及其他关注教育的人阅读。
關於作者:
王小庆,中英文双栖教师,首届“大夏书系读书节”组委会委员,“阅读改变中国”终评委。长期以来关注教育人文,研究内容涉及课程设计、教学评论、教师发展、阅读推广等,编、著、译教育书籍多种。主要作品有《带着思想去评课》《如何培养好公民》《教学与行为干预(RTI)》《学生教我做老师》《日有所诵?英文诵读》《小学生名家读本》《好用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游戏》等。
目錄
目录CONTENTS

001壹 新立场新态度
003评课:评价、评论与批评
011“课堂关系学”刍议
016关于评课中的几点注意

019贰 新视角新方法
021学识与责任

023四两拨千斤
——赵群筠《泥人张》教学风格赏析
029“露出地面的是轻轨”
——郭初阳《绿野仙踪》课堂回述
037一堂课不一定带来什么,但必须点燃
——蔡朝阳《不要成为无聊的大人》一课评析
043课堂中的人文坚守
——朱兴祥《说“屏”》一课评析
050在诗歌中发现精神的力量
——罗才军《古诗两首》教学点评
057整本书阅读教学:从问号到问号
——评王文丽的《35公斤的希望》一课
063何处是江南?
——闫学《忆江南》一课赏析
07030分钟上完一节课?
——徐巧飞老师《湖心亭看雪》一课背后的尴尬
077绘本教学的热思考

085课堂之美学

087作为艺术而存在的课堂
——王崧舟《两小儿辩日》一课的美学境界
095情感逻辑下的课堂美学
——王崧舟《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指导课赏析
103诗歌教学的远和近
——郭初阳《远和近》教学评析
112文学的猫与哲学的猫
——张学青与干国祥《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之教学比较
125美读如画
——丁慈矿《如画的池塘》一课中的诵读意蕴
135如果课堂也是一株光草
——周其星《光草》一课简评
139课堂内的插科打诨

145文化之情怀

147精神的诗学还是诗学的精神?
——对王崧舟《长相思》一课的哲学思考
160诗意语文与英雄叙事
174儿童:既是民间的,也是文化的
——评周益民的“民间文化系列课”
184周益民之《巧女故事》一课中的文化意蕴
194郭初阳《比喻》比什么
202微课中的大世界
——郭初阳《寻隐者不遇》微课点评
205教改的动力与文化的野心
——评刘发建老师的一堂汉字课
215阅读课,需要这样的“学术狂热”
——颜炼军《麦克白》一课带来的启示
223在贫穷中感受人性的力量
——评张祖庆的《穷人》一课
233一堂“有意为之”的课
——干国祥《去年的树》教学点评

239叁课例实录
241赵群筠《泥人张》课堂实录
250罗才军《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265王文丽《35公斤的希望》课堂实录
276王崧舟《城南旧事》课堂实录
302郭初阳《顾城的诗》课堂实录
319丁慈矿《如画的池塘》课堂实录
330郭初阳《寻隐者不遇》微课实录
333张祖庆《穷人》课堂实录

348后记
內容試閱
前言

有一次,我所在的区教研室组织教师去观摩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的校本培训。在那里,我观看了王崧舟君教授的《长相思》一课。这堂课使我大开眼界。我没想到一个老师可以这样上课。这样的课堂似乎不属于教育教学,它应当是一种艺术品才是,同时也是教师自己对生命的一种追问。
观课之后,我写了一篇题为《精神的诗学还是诗学的精神》的长文,表面上是以福柯的理论套证崧舟君的课,暗地里却潜伏着对他孤寂而高贵心境的认同与欣赏。
老实说,我们平日的课堂,大多只传递着知识,甚至只传授着应试的技巧。尽管有一种时髦的口号叫“课堂为天”,但对课堂的理解,却囿于教法技巧,而忽略了教授的内容,更忽略了课堂的生态,我们顽固地抱持着工具主义的论调,不愿理会课堂中学生(也包括教师自己)的生命状态。
因此,我们对课堂的评论也往往淡而无味,只隔靴搔痒地做一些技术上的分析,或者从设计的层面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这使得我长期以来对所谓的评课很是不屑——
以技术的论调来分解他的课堂艺术是愚蠢的,正如我们不能以文章结构和字词安排来判断鲁迅作品的优秀一样;而东施效颦般地“学习”王崧舟的课堂教学方法更是可笑的,因为这样做,只能说明我们是以一种低俗的眼光看待艺术,以一种工具主义的论调亵渎艺术的人文主义精神。审视王崧舟的课,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可以“学到什么”,更要反思他的课堂教学思想,反思他作为一个矛盾的人是如何将课堂作为载体,对语文教学乃至人的教育进行探索的。
崧舟君读到了我的课评后,相见恨晚,当晚就请我在西湖边喝茶;而祖庆君则组织学校的老师“学习”我这篇课评。这不免使我十分得意,从此像发现了新大陆那般,开始关注教育“人文”,隔三岔五地在“公开课”中寻找灵感,并随机写些评点文字,试图在课堂中找到一度失去的“精神家园”。
没错。倘若你仔细观察,你还真能发现不少具有探索意义的课堂——以及课堂背后教师独到的思想与个性。
譬如郭初阳君的课,不仅具有艺术的张力,更涌动着思想的潮流。他的课,具有对社会观察的敏锐力以及对人生指导的穿透力。
譬如周益民君的课,从民间来,到民间去。他将“民间”和“儿童”这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课堂内,喜闻乐见,同时又蕴含丰富。
譬如丁慈矿君的课,仿佛是一位前朝遗少的学问播讲,教师的举手投足无不散发着“古色古香”,他的课,能带给人一种古雅睿趣的体验。
这样写着写着,不久便积聚了不少文章。
对于我的“反技术”课评,许多朋友并不以为然。譬如蒋军晶君就指责我的评课“不接地气”。老实说,我自己也很惶恐,觉得这样做对一线教师似乎没有实际的帮助。不过,后来有一位朋友替我解了围,说一堂课之后的第一轮评课,须让普通教师习到“招数”,第二轮评课,须让教师明白课堂背后的“课程”和“教育”理念,第三轮评课,则是让他们感到其中的文化念想。他的言下之意,是我所做的工作不仅没有白费,还具有一定的档次。我听了之后,不禁心花怒放,虽则心里明白,若真在现场,我恐怕连上场点评的机会都不会有。
话虽如此,对评课文章的写作,我一直是小心翼翼。这不仅是因为虚心,更是因为心虚。
首先,我很清楚地知道,我的学问和见识不足以让我的评课文章展现一种教育的典型面貌。我不是一个研究者,所以没有足够的课堂案例储备,所谓的课评,也是随性而至,只能算作“散论”,不能给读者以系统的参考。读了这本书,诸位恐怕会问:为什么要专挑“名师”的课堂?为什么只关注“公开课”?按理说,我们评的课,不只是名师的课,也应包含草根教师的课;不只是对“公开课”进行评述,更应对“常态课”发表看法。但我的评课文章,却似剑走偏锋。这些问题,说句老实话,我也回答不了。兴许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仅可以让你看得更高、更远,还可以让更高、更远的人看到你——以为你也很高、很远。
其次,我对新课改提出的“生本主义”一直不够自信。虽然在理论上我举双手赞成,坚持其政治的正确性,但具体到精耕细作时,却往往言不由衷,言行不一。落实到评课文章,常感到有一种“教师中心主义”在统领作怪,而忽略了学生的立场。这好比我们虽然明白硬币有两面,但要同时看到这两面,几乎不大可能。
再者,一本书,按理须保持语言风格和行文逻辑的统一,但本书诸篇文章,却未必有这样的和谐美感,框架结构的安排,也未必合理。这是我作文本事不够的体现。或许,在写作时加一点“后现代”的“解构”之法,或者采取“读者反应论”的批判视角,会使评论增添一种时尚与深刻——但这样一来,又不免“远离初心”,陷入了文字的游戏之中。
近些日子,在反观自己的课堂观时,我忽然发现自己一直在“前评课时代”踌躇不前,而从未真正踏入过“后评课时代”。
所谓的“前评课时代”,大约是以课堂为中心——无论是用技术去分析还是用人文去发扬。课堂自然离不开它固有的几个要素:学生、教师、教材、方法、媒介,因此,所有对课堂的评述,都围绕着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而展开。其中,人的状态与追求,又是最具核心价值的。因此,评课便不该在技术的层面游走徘徊,而应透过课堂来剖析人的精神世界,从人的立场审视课堂内的细节和故事。
从这个意义上讲,“前评课时代”是从“人”的角度体味“课堂”。但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无论是人还是课堂,其实都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细小案例,仿佛大海中的一粒微尘。微尘存在的意义,除了建设自己,还应让大海更加丰富,更加有质。
于是,我近来愈发向往走入“后评课时代”——即试图建立课堂与社会之间的话语通道,以一种历史的视域、社会的责任,打通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间的隔阂,使之形成深度对话,引发广阔思考。
这意味着,理想的评课必须怀抱建立类似“教育批评”的话语模式的野心。当然,凭我的学识,要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因为“教育批评”需要的不仅是立场、格局和观念,也需要必备的术语系统。我承认,我并不专于学术,但我希望我对课堂的看法和写法,能挤开一条缝,让外面的光线透一点进来。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新视野”吧,但愿我对于“新视野”的开拓努力,能引起人的注意,予人以启发。

王小庆
2022年3月
杭州观旂轩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