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清华时间简史:工程教育

書城自編碼: 379822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王孙禺、李珍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611660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10.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让改变发生:学校改进视角下的办学思考与实践叙事
《 让改变发生:学校改进视角下的办学思考与实践叙事 》

售價:HK$ 55.2
麦肯锡原则:成就全球顶级公司的11条经验    (美) 达夫·麦克唐纳
《 麦肯锡原则:成就全球顶级公司的11条经验 (美) 达夫·麦克唐纳 》

售價:HK$ 106.8
今日宜偏爱(全二册)
《 今日宜偏爱(全二册) 》

售價:HK$ 95.8
氢经济
《 氢经济 》

售價:HK$ 117.6
为你沦陷
《 为你沦陷 》

售價:HK$ 56.2
校园欺凌
《 校园欺凌 》

售價:HK$ 59.8
培训需求分析与年度计划制订——基于组织战略,做”对的”培训!
《 培训需求分析与年度计划制订——基于组织战略,做”对的”培训! 》

售價:HK$ 82.8
这就是心理咨询:全球心理咨询师都在用的45项技术(第3版)
《 这就是心理咨询:全球心理咨询师都在用的45项技术(第3版) 》

售價:HK$ 153.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2.4
《 基于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 》
+

HK$ 65.3
《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面试常见英文问答 》
+

HK$ 85.0
《 好的教育 》
+

HK$ 105.9
《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爱弥儿论教育(上下册) 》
+

HK$ 180.6
《 人是如何学习的1+2 学习的本质(套装共3册) 》
+

HK$ 101.6
《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
編輯推薦:
一百十年来,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及学校自身办学理念等多重因素交互推动下,清华大学工程教育从最初的科目设置逐步发展为系统化的院系创办,历经抗战时期的辗转南徙、十年“文革”浩劫,再到如今的跨越发展,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不同的时代性特点和底蕴内涵。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不仅再现了学科的自我发展轨迹,而且其发展特征及历史影响对正确认识工程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在近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研究视角。
內容簡介:
工程教育对国家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和开拓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工科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基地,百余年来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革故鼎新、励精图治,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图书结合不同时期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历史背景,对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的演变脉络、发展特征、历史影响等进行系统研究。
關於作者:
王孙禺,浙江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国际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1982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留校任教(含在职研究生)。曾任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李珍 安徽人,清华大学校史馆校史党史高级研究专员,博士。200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博士学位,后进入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任职清华大学校史馆。
目錄
概述
1清华学堂时期工程教育的萌生
第一节游美肄业馆时期赴美工程留学生的选派
第二节清华学堂时期工程科目设置及赴美工程留学生的选派
第三节清华前三批直接赴美工程留学生在美学习情形
第四节清华前三批直接赴美工程留学生选派及工程科目设置的历史
意义
一、 庚款留学生的派遣拉开了留美高潮的序幕
二、 庚款工程留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三、 清华学堂手工科目及相关课程的设置,增强了国内工程
教育的力量
2清华学校时期工程学系的建立
第一节清华学校时期工程留学生的选派
一、 赴美工程留学生的选派
二、 庚款工程留学生在美学习情形
第二节清华学校时期工程学系的建立
一、 清华学校前期工程学课程设置
二、 清华学校后期工程学系的建立
第三节清华学校时期工程学系的发展特征
一、 以培养“完全人格”为教育目标
二、 课程设置逐步体系化、科学化
三、 师资队伍结构渐趋优化
四、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五、 人才培养逐步由留美预备向自主化转型
第四节清华学校时期工程学系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一、 清华学校工程学系成为国内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
二、 清华学校工程留学生的历史影响
目录清华时间简史:工程教育3国立清华大学初期工学院的创办
第一节国立清华大学初期工学院的创办历程
一、 工程学系裁撤风波
二、 工学院创办
第二节国立清华大学初期工学院的发展特征
一、 奉行“通识教育”的教学方针,课程结构日趋完善
二、 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三、 人才培养规模逐步扩充
四、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五、 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第三节国立清华大学初期工学院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一、 国立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历史地位
二、 国立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历史影响
4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工学院的辗转图存
第一节西南联大工学院的历史沿革
一、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工学院院系设置
二、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院系(所)设置
第二节西南联大工学院的发展特征
一、 秉承“通识教育”的教学方针
二、 课程设置的延承与创新
三、 师资队伍规模大幅扩充
四、 “冀由学术研究,增强抗战力量”
五、 学生人数得到大规模发展
第三节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工学院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一、 西南联大工学院发展成为国内工程学科的核心力量
二、 西南联大工学院的历史影响
5复员时期国立清华大学工学院的恢复与发展
第一节复员时期国立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复员时期国立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发展特征
一、 实施“通识教育”的教学方针
二、 师资队伍力量逐步增强
三、 科学研究工作计划受挫
四、 人才培养“重质而少重量”
第三节复员时期清华工学院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一、 复员时期国立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历史地位
二、 复员时期国立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历史影响
6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的重构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清华大学工科院系的逐步调整
一、 清华大学工科院系初步调整和扩充计划
二、 清华大学工科院系的全面调整
三、 清华大学工科院系调整后续延伸
第二节实施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方针
一、 教学改革前期准备(1949—1952)
二、 以学习苏联为中心的教学改革(1952—1957)
三、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958—1966)
第三节力破时艰,取得科研硕果
一、 努力恢复科研工作(1949—1952)
二、 “向高级科学进军”(1952—1966)
第四节教工队伍规模与结构逐步调整
一、 师资队伍规模的调整及思想改造(1949—1952)
二、 “团结百分百,两种人会师”(1952—1966)
第五节“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一、 学生数量小规模增长,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1949—1952)
二、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1952—1966)
7“文革”时期清华大学工科的变动
第一节“文革”前期清华大学工科的停顿
第二节“文革”中期清华大学工科的恢复
第三节“文革”后期清华大学工科的发展
8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工科院系的沿革历程
一、 恢复与调整工科布局(1977—1993)
二、 凝练重点、优化结构,建设工科优势学科群(1994—2011)
三、 实现内涵式发展,构建世界一流工科(2012—2020)
第二节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一、 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
二、 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
第三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科技创新新局面
一、 科研工作恢复正常秩序(1977—1984)
二、 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注重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
(1984—1995)
三、 “顶天、立地、树人”(1995—2011)
四、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引领科研创新突破(2012—2020)
第四节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一、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1977—1993)
二、 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1994—2011)
三、 深入实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2012—2020)
第五节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大幅提升
一、 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本科拔尖创新
人才
二、 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总序
清华大学走过了110多年的沧桑历程。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到独立培养人才的国立高等学府; 从抗战烽火中的西南联大,到新中国成立回到人民的怀抱; 从院系调整后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到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成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清华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壮大,也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所大学的历史中,学科与院系的建立、变迁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方面。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6年设立了首批17个学系;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此后相继设立文、理、法、工4个学院,下设16个学系; 1937年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西迁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共设有5个学院26个学系; 1946年复员后,清华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5个学院26个学系,1948年底清华园解放; 20世纪50年代的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设有8个系,至“文革”前发展成12个系; 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恢复和新设了许多院系,目前共有按学科设置的20多个二级学院,近60个系,以及承担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任务的若干研究院、中心等,覆盖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11大学科门类。
清华大学始终非常重视校史研究和编纂,早在1959年就成立了校史编辑委员会,下设校史编写组,现已发展成校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校史馆“三位一体”从事校史研究和教育的专门机构。几十年来,先后编纂出版了《清华大学校史稿》《清华大学史料选编》《清华人物志》《清华大学志》《清华大学图史》《清华大学一百年》等一系列学校层面的校史系列图书。同时,许多院系和部门也结合院系庆等契机,组织编写了纪念文集、校友访谈录、大事记、人物名录及宣传画册等图书资料,多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自身历史的发展。但长期以来,全面系统的院系史研究、编写和出版,还是校史研究编纂工作中的空白。
2015年前后,校史编委会委员、教育研究所原所长王孙禺教授和校史研究室研究人员李珍博士,与相关院系合作,对电机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育研究院等院系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相继编写出版了《清华时间简史: 电机工程系》《清华时间简史: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清华时间简史: 教育研究院》等图书。这是推进院系史研究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深化校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经过认真调研和周密筹划,我们提出在全校启动实施“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编纂工程”。
总序清华时间简史:工程教育这一工程得到学校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由校史研究室组织协调,实施“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编纂工程”,编写出版“清华时间简史”系列丛书,与档案馆牵头、校史馆参与的“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一同被写入清华大学党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学校文化建设等发展规划,2018年还被列为清华大学工作要点的重点工作之一。从2017年起,学校每年拨付专门经费进行资助。先后担任校党委书记的陈旭、邱勇和先后担任校党委副书记分管校史工作的邓卫、向波涛等领导,对这一工作给予了亲切关心和具体指导。
这一工程更是得到各院系、各部门的热烈响应和踊跃参与。2017年工程正式启动,就有40多个院系等单位首批申报。经研究决定,采取“同步启动、滚动支持、校系结合、协力推进”的方式逐步实施。校史编委会多次召开专家会议,对各院系的编纂工作进展情况和经费预算进行评审,校史研究室通过年度检查和专家讲座等加强组织协调和学术指导。许多院系党委书记、院长主任等亲自负责,很多老领导、老同志热情参与,各院系单位都明确了主笔和联络人、成立了编写工作组等,落实编纂任务。档案馆在档案史料查阅等方面提供了积极帮助,出版社对本丛书的编辑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编纂工程”取得初步成效。按计划,首辑“清华时间简史”系列丛书于110周年校庆之际出版发行。现在,丛书第二辑也陆续交付出版。丛书在翔实、系统地搜集和梳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生动地回顾和总结各院系、学科、部门的发展历程,全方位、多样化地展示了清华的育人成果和办学经验,不仅有助于了解各院系的历史传承,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开展优良传统教育,促进各学科院系的长远发展,而且对更好地编纂“清华大学史”有重要帮助,也可为教育工作者和历史工作者研究高等教育史、学科发展史等,提供鲜活、细化的资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的研究与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学术工程,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抓紧落实推进,确保“清华时间简史”丛书分批次、高质量地出版,力争“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编纂工程”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为清华新百年的发展积累宝贵的历史资源、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出独特的贡献。
2022年4月
(作者系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