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溺爱之罪
》
售價:HK$
54.9

《
走出无力感 : 解锁生命力量的成长密码(跟随心理咨询师找回积极能量!)
》
售價:HK$
65.8

《
藩屏:明代藩王的艺术与权力(柯律格代表作,一部逆转“边缘”与“他者”的明代藩王物质文化史,填补研究空白)
》
售價:HK$
118.8

《
《史记》纵横新说
》
售價:HK$
65.8

《
放不下的痛:运用脑科学修复创伤的40种方法(神经科学专家带你深入了解创伤背后的脑机制,开启全面康复之旅!)
》
售價:HK$
65.8

《
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第4版)
》
售價:HK$
86.9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跟随历史的足迹 见证一个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
售價:HK$
65.8

《
功名诀:左宗棠镜像
》
售價:HK$
195.8
|
內容簡介: |
本书旨在揭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在地性”是全球化理论中的新词汇,本书将“在地性”作为面向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视角,解析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现象及方法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造的角度研究中国当下的艺术创作。通过“地”的文化内核深层次辨析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与西方艺术观念的差异。
|
目錄:
|
第一章导论:何谓在地性? 1
第一节在地性话语的兴起 1
一、在地性的提出 3
二、在地性与艺术话语 9
第二节在地性词源考 12
一、在地性的概念使用 13
二、在地艺术词源概念辨析 16
第三节在地性的理论建构 21
一、空间转向 21
二、人地关系 26
三、在地的“地” 28
四、在地艺术的审美范式:场、形、意 32
第二章为何要重返在地性 33
第一节全球化与在地性 33
一、全球化与现代性 34
二、在地性与文化自觉 38
三、全球化对人地关系的冲击 40
第二节人地关系的冲撞 42
一、乡土中国的经济转型 43
二、士绅阶层的消失与分化 46
三、知识转型与文化改良 49
第三节中国当代艺术的在地意识 54
一、在地展览 56
二、在地博物馆 60
三、在地与国际 63
第四节本章小结67
第三章在地性与文化记忆 69
第一节人地关系的诞生 70
一、创世神话与天人同构 70
二、天人合一的身体 74
三、绝地天通的宇宙 77
第二节人地关系与空间建构 80
一、感通天地的宇宙景观 83
二、游观天地的山水图式 89
三、移天缩地的审美空间 99
第三节空间记忆的内在延续 102
一、乡土社会与文人身份 102
二、记忆地图的足迹 105
三、心师造化 108
第四节本章小结111
第四章中国在地艺术实践的三个范畴 113
第一节社会场——社会场域的空间批判 114
一、个体 115
二、集体 121三、组织 125
第二节文化场——空间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131
一、视觉考古 133
二、陌生化 137
三、复魅 142
第三节自然场——山水图式的空间转换 148
一、体验 151
二、遮诠 154
三、齐物 157
第四节本章小结162
第五章中国当代艺术的在地性观念163
第一节从宇宙景观到审美空间 164
一、艺术自治 164
二、审美空间 166
三、审美道德主体 168
第二节文化记忆的可视化 170
一、记忆可视化 172
二、重建记忆空间 173
三、身体记忆 175
第三节自然美学与天人合一 176
一、身心合一与身体 177
二、徼向性与意向性 179
三、心性与审美主体 180
第四节本章小结183
第六章面向未来的在地艺术创作 185
第一节在地艺术创作方法论 186
第二节展望187
参考文献 190
|
內容試閱:
|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回顾写作这本书的动因,是希望本书能成为全球化文化自觉中的一种声音,促进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当我刚动笔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在地性”是全球化语境下产生的新概念,当然,现在这个词已经很常见了,一些学术争议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明朗。中国当代艺术的“在地性”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在地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从在地性思考中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现象:在地艺术强调作品与特定地点之间不可替代的关系,是将场、形、意结合在一起的创作方式。这种实践方式推动了中国人地关系的重建。中国的在地艺术根植于中国大地、中国社会现场,因此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搭建的艺术观念的集合,从而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在地性。中国的在地艺术与西方的在地艺术和而不同,因此可以作为文明对话的理论接口。
本书第一章用了很大的篇幅梳理了“在地性”一词的多种来源,并最终肃清了中英文的来源及其含义。这一部分耗费了非常多的精力,读起来也会比较艰涩。一个新的词语的产生,最初的背景和含义会随着人们的使用而变化,“在地性”一词也是如此。加之不同国家的学者不同的引用,更让这个词语的意义变得不明确。本书从“在地性”创造了一个新的看待中国艺术发生的视野,提出了一个新的艺术理论建构的框架,因此导论部分作为本书的一种理论构想而存在,导论肃清了在地性词源、翻译及使用方法之后,更便于读者理解本书后续的内容。
本书的第二章探究在地艺术产生的背景。在地艺术是中国“在地性”问题意识兴起后的创作转向。近代的全球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中国的人地关系。艺术家的文化自觉意识及对中国现代性的反思勾勒了中国当代艺术从社会、文化和自然三方面对人地关系的重新思考。在地艺术在文化自觉中走向了人地关系的重建。因此第三章将探究在地艺术与文化记忆——对中国美术史中人地关系的空间建构和空间如何传承文化记忆进行研究。在特定地点创作艺术的方式自古有之,因此,在地艺术从场、形、意的角度提供了一个新的面向传统的视野。在古代,人地关系视觉化成为文化景观,内化成为艺术观念制约着人的行为。这些视觉文化和艺术观念都是当下在地艺术重建人地关系的理论来源。第四章将从当代在地艺术的本体中考察当代在地艺术的创作及观念,在地艺术在社会场、文化场、自然场中对传统人地关系进行拆解和重构,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文化。第五章将从在地艺术切入到在地性的文化研究之中。在地艺术的创作观念在文化研究中恰恰是中国当代艺术对在地性的建构。
在地艺术主要从社会、文化、自然三个方面重建人地关系:社会场中的在地艺术关注人地关系的空间生产。艺术家思考个体、集体、组织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在地艺术实践尝试将宇宙景观转换为当代的审美空间,以美育的方式进行艺术自治。在文化场中,在地艺术发生于记忆场所。艺术家关注空间与文化记忆。艺术家通过视觉考古、陌生化和复魅的方式与文化记忆对话。文化场域的人地关系重建体现为艺术家用身体激活文化记忆,重建文化记忆空间。在哲学场中,在地艺术关注人的主体性。在地艺术发生于自然环境之中,艺术家通过体验、遮诠、齐物的方式重返自然美学,用当代的造型语言转译传统的山水图式,建构天人合一的审美主体。
在地艺术场、形、意的创作方法论是可普遍适用的。在地艺术提出了几种重建人地关系的方法:第一种是审美空间生产,第二种是重建记忆空间,第三种是重返天人合一的审美主体。这些方法是艺术领域对全球化和现代性困境的反思。在地艺术的反思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超越性。其中,建构审美空间和记忆空间的观念是中国特有的,而天人合一的审美主体是具有超越性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在地艺术的美学观念在文明交流时期提供了中国的智慧,在和而不同中构成了文明对话的理论接口,为全球化与文明对话提供了艺术领域的思考。
易雨潇2022年5月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