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 Theodore de Bary,中文名狄培理,又名狄百瑞。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东亚语言及文化系系主任、副校长。研究兴趣是东亚的宗教和思想传统,尤其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儒学。他把新儒学研究引入美国,提倡一种对亚洲在通识和核心课程中的位置的全新构想。张灿辉,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大学通识教育主任。关子尹,是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前系主任,现象学与当代哲学资料中心主任,人文电算研究中心主任。
译者张丽娟,哲学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海外传播。已出版专著一部,在《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Religions》《宗教学研究》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译者序
狄培理(William Theodore de Bary,1919—2017,又译为狄百瑞),是中国儒家思想史研究的巨擘。1941年,狄培理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948年和1953年在该校分别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后留校讲授中国思想史,并从事儒家思想研究。1960年至1966年狄培理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及文化学系主任,并担任东亚语言及区域中心的首位主任。1969年至1970 年任亚洲研究协会主席。1969年至1971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务会议理事会首任主席。1971年至1978年出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1978年至1986年,狄培理教授还是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主席。除了在教育行政上的贡献外,狄培理教授的学术成就也被广泛承认。1974年和1999年他先后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哲学学会院士。他还获得圣劳伦斯大学、芝加哥罗耀拉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狄培理教授的研究兴趣是东亚的宗教和思想传统,尤其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儒学。狄培理教授一生撰写或编辑的专著达30部以上,更主持翻译了150多部东方经典著作,为美国的亚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狄培理和其他学者主编的《中国传统资料选编》(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既翻译又解释中国传统经典和文献,将中国文明的基本图像呈现于英语世界的读者面前。此书增订版在1999年、2000年、2004年陆续出版,可见其影响之久远。他把新儒学研究引入美国,并将亚洲经典纳入美国高校的核心课程。
2005年,为纪念唐君毅先生,香港中文大学邀请狄培理教授赴港讲学。本书的前三篇文章即由狄培理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第一篇《儒家教育与“民主的要旨”》提出以下几个观点:第一,对儒家教育的正确理解和实践可以对将来的民主体制有所贡献;第二,在现代世界里,儒家教育应该置于东亚的脉络下看待,而不应将之只视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