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地上的中国史:藏在地理里的历史
》
售價:HK$
74.8

《
《民法典·婚姻家庭继承注释书》(家事法专用小红书,一书尽揽现行有效办案依据:条文释义+相关立法+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地方法院规范+权威案例,麦读法律54)
》
售價:HK$
130.9

《
地中海四千年
》
售價:HK$
184.8

《
君子至交:丁聪、萧乾、茅盾等与荒芜通信札记
》
售價:HK$
68.2

《
日和·缝纫机与金鱼
》
售價:HK$
41.8

《
金手铐(讲述海外留学群体面临的困境与挣扎、收获与失去)
》
售價:HK$
74.8

《
五谷杂粮养全家 正版书籍养生配方大全饮食健康营养食品药膳食谱养生食疗杂粮搭配减糖饮食书百病食疗家庭中医养生药膳入门书籍
》
售價:HK$
54.8

《
七种模式成就卓越班组:升级版
》
售價:HK$
63.8
|
內容簡介: |
“新经济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下称“中心”)成立于2015年,由上海市商务委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同发起设立,以上海自贸区开放为契机,共同开展国家及上海重点领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政策评估工作。这既是上海服务国家战略、率先构建新兴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也是上海把握战略机遇,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实现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中心主要任务围绕三方面开展研究:一是上海重点领域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预警研究;二是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与自贸区对外开放的联动研究;三是上海新经济发展中产业和模式创新研究。
本书聚焦2020—2021年上海相关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用具体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细化的分析总结,以期为产业发展进步提供借鉴和参考。
|
關於作者: |
汤蕴懿,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
目錄:
|
总报告
构筑新开放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2020—2021年上海
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暨“十三五”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3
专题报告
RCEP对上海重点产业的影响/35
重点报告
2020—2021年上海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63
2020—2021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115
2020—2021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157
2020—2021年上海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188
2020—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219
2020—2021年上海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254
2020—2021年上海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290
致谢/311
|
內容試閱:
|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新形势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新战略布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其经济结构优化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是国内公认的最具经济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作为首位城市,一手牵起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一头连着太平洋,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有着特殊的节点和链接作用。面对当前全球经贸环境的深刻变化,不仅需要更加重视内需市场,同时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进更多高质量项目、高水平人才集聚上海,使上海真正成为汇聚商品流、信息流、人才流、科技流和品牌流的热土。
一、 后疫情时代产业国际竞争的新环境、新挑战
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呈现较以往不同的曲折发展态势,全球经贸环境也变得日趋多元复杂。从变化趋势看,疫情导致主要经济体停摆,短期内可能出现全球经济负增长,中长期增速将趋缓。从推进主体看,后疫情阶段制造业在稳定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由此形成以国家为主导的新一轮战略性贸易格局。从区域变化看,相较经济板块内部的互动,经济板块之间的经贸联系将趋于减缓。从产业变化看,传统的人员、货物或较长时间处于全球相对低速流动状态,以在线贸易及物流为主体的新型贸易形态将凸显优势。
(一)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板结化”重组
空间形态上,全球产业的空间形态将趋于多中心分布格局。疫情带来的对供应链的担忧,使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的“内向化”加强,为对冲风险,各国对外投资将有所收缩。欧洲、北美将出现新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以及服务业中心。原本以垂直一体化为主要模式的产业分工格局,将被多中心、分散化的“竞争性”产业分布格局所替代。
长期以来,虽然“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三级梯度产业分工体系仍然是全球要素配置的总体结构。但是,疫情影响之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平滑流动”为特点的快速推进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形态将趋于终结,全球化布局正从“层级式”向“分布式”的新型慢速全球化(Slowbalization)调整。各主要地缘经济板块内部的区域一体化,以及各板块之间的“马赛克式”镶嵌互动将成为全球化的新表现形式。具体而言,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彼此间的相互依赖相对降低,板块内部的经贸合作强化。部分国家将成为原料供应国及中低端产能供给者,部分国家则进一步跃升至高质量发展阶段,两者差距进一步扩大。
一是跨国企业作为传统全球供应链主体的战略布局变化。疫情后,围绕着供应链安全与效率的决策出发点,将成为下一阶段跨国公司在成本收益导向的战略决策主线之外考虑的重要因素。主要发达国家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就开始启动推进制造业重振计划。美国、日本等启动的“制造业回流”获得国内各方的支持和政策激励,对重塑本国产业链的生产项目获得更多重视,对工业生产基地的“回国”和新增生产的回流都是积极推动力。这预示着未来跨国公司更多将采取N 1的布局模式,分散中间品生产过于集中化的风险。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在母国邻近的地区进行供应网络布局,尽量避免在地理距离遥远的国外进行过于集中的布局。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将进一步调整价值链的分工布局,以大规模中间品贸易、生产要素全球性直接流动为代表的贸易格局将有所调整,在要素国际流动的总体背景下,将部分出现回归区域性、国际性贸易的状况。
二是2020年新冠疫情在供、需两端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进而影响价值链的布局。在疫情结束后的重启阶段,难以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出现的全球性重建高潮,即“创伤后报复性投资发展红利”。发达经济体的总体需求在短期内迅速萎缩,各国国内失业状况的加剧以及经济重启步调的不一致,将带来总体需求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呈现震荡趋势。发达国家的需求者地位将在后疫情阶段下降,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区域不仅成为供给侧的重要角色,也将以更为成熟的市场,成为全球价值链相关的重要需求提供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