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翻篇是一种能力
》
售價:HK$
63.8

《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
售價:HK$
96.8

《
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译林思想史)哈佛大学教授沉淀之作 获奖不断 全球热销 亲历文化史上的15个关键点 从史前艺术到当代韩流的人类文化全景
》
售價:HK$
85.8

《
不结婚的社会:双亲如何成为特权,以及家庭为何很重要
》
售價:HK$
63.8

《
怎样决定大事
》
售價:HK$
109.9

《
蓝色机器:感受海洋引擎的深沉脉动
》
售價:HK$
96.8

《
美元霸权的兴衰:它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我们的财富(梳理美元发展历程,剖析崛起与衰退的根源)
》
售價:HK$
63.8

《
纸上博物馆·文明的崩溃:庞贝+玛雅+美索不达米亚(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450+资料图片,16开全彩印刷)
》
售價:HK$
279.4
|
編輯推薦: |
本书金句:
我喜欢寻找那些闪烁在沉默文本里的亮光,尤其着迷于写作者们点燃火种、照见幽暗的片刻。我所能做的,是用文字聚拢起这些“微火”,因为其中隐含着我们身在的广阔扰攘的现实,以及那个在深夜里抗辩、反省、致力于完善的“自我”。每次阅读都是寻找,每次阅读都是跋涉,每次阅读都是辨认。漫长旅途,如果运气够好,会遇到同路人的,那就有如荒原游荡后的久别重逢——当我们终于照见似曾相识的面容,听到久远而熟悉的言语,触到频率相近的心跳……真是再开心不过的事。今天的文学评价标准是多元的,有豆瓣评分,有网友投票,有发行量指标,更有各种各样的大数据支持。有如此多的数据,还需要批评家的判断和评价吗?这是一个问题。但这也不是一个问题。今天更需要无数文学批评同行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文学的尺度、一个雅正的文学标准,给未来的文学史写作留下我们这个时代批评家的声音。关于莫言:这位少年长了一双与众不同的、像吸收器一样的耳朵,它吸收高密东北乡的一切,故事、人物、情感、爱恨,借助它的帮助,他“声无巨细”地将一切纳为己有,沉积在内心。奇幻、诡异的故事发生在他的作品里,也似乎再自然不过了。关于贾平凹:像“幽默”也分文化语境一样,能
|
內容簡介: |
简介:
《持微火者》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的文艺随笔集,以生动亲切又锋芒毕现的笔触,勾勒生气勃勃的文学现场图景,为当代作家绘制群像。书中对莫言、贾平凹、余华、铁凝、王安忆、毕飞宇等当代经典作家与魏微、张楚、徐则臣、葛亮、路内、李修文等70后代表作家提供了个性化的观察与描绘,发现闪烁在沉默文本里明亮迷人的微火,以及文字背后那些致力于改变和完善的心灵。本书初版曾获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十大好书,修订版保留了原书核心部分,补充了作者关于近年现象级作品的新论。
|
關於作者: |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十佳教师”。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1898—1925)》《小说风景》《持微火者》《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等。主编《人生有所思:给青少年的散文读本》《我认出了风暴》《2021中国女性文学选》《望云而行:2021年中国短篇小说20家》《带灯的人:2021年中国散文20家》《京味浮沉与北京文学的发展》等。曾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茅盾文学奖评委。
2022年,作者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
|
目錄:
|
审美信任最珍贵(修订版自序)
上
越奇幻,越民间 关于莫言
难以转译的“中国性” 关于贾平凹
叙述声调里的秘密 关于余华
那些“沸腾的欲望” 关于铁凝
与“变”易,守“常”难 关于王安忆
那些平凡里的不平凡 关于毕飞宇
痛楚和百感交集的阅读旅程 关于格非
对存在意义的执迷 关于刘震云
凝视作为“现实”的世界 关于苏童
异质经验与普遍感受 关于阿来
重写“人民的主体性” 关于韩少功
把“自己”写飞 关于林白
以有情的方式构建美 关于迟子建
下
异乡人 关于魏微
有内心生活的人才完整 关于张楚
重构人与城的想象 关于徐则臣
对日常声音的着迷 关于葛亮
卑微的人如何免于恐惧 关于路内
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在一起 关于李修文
不规矩的叙述人 关于鲁敏
以写作成全 关于弋舟
与时间博弈 关于冯唐
作为生活本身的常态与意外 关于曹寇
在生活之上 关于廖一梅
附录
我为什么想成为“普通读者”
|
內容試閱:
|
审美信任最珍贵(修订版自序)
一
每次阅读都是寻找,每次阅读都是跋涉,每次阅读都是辨认。
漫长旅途,如果运气够好,会遇到同路人的,那就有如荒原游荡后的久别重逢——当我们终于照见似曾相识的面容,听到久远而熟悉的言语,触到频率相近的心跳……真是再开心不过的事。也许就是一秒、一瞬,但已足够。它瞬间便可照亮我们的生活。它使我们在这凡俗麻木的人生途中突然醒来:原来这些文本里潜藏着不安稳的心;原来在或平庸、或苍白、或荒诞诡异、或众声喧哗的现实面前,竟也有一些不妥协的、不服从的、致力于改变、致力于完善、致力于搏斗的心灵在呼喊。这呼喊有如暗夜中的微火,当然微弱而偏僻,就像千百年文学作品的本来面容一样,却也明亮迷人,给夜行人以温暖的安慰。
这里的文字,多数写于2010年之后,风格趋近一致,是我对此刻我们时代那些偏僻声音的收听、记录、辨析和欣赏。我试图将我们时代最独特的微火聚拢,使其成为某种光亮:在这个光亮面前,我希望看到此时此刻作为人的自我、认清作为人的自身。本书的言说方式竭力摒弃“论文腔”而追求生动亲切,写作文体靠近“随笔”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论文,这是我近年来的写作追求。
二
上面的话来自2015年我为《持微火者》初版所写的自序。算起来已过去了六年,今天重读,每一句话依然都是我想说的。那时候我对文本中的“微火”意象极为着迷,只有从文本中感受到某种光亮和触动,我才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当然,六年过去,我对文学批评这个职业,也有了新的感慨和认识。
我越来越意识到,整个社会对文学批评的信任度正在下降,与此同时,今天,作为文学批评从业者,给予一部新作品恰如其分的判断也的确变得非常难。比如,当我们讨论一部作品优秀时,我们是在何种尺度里说它好?是放在现代以来的文学框架里,还是中国古代以来的文学框架里,又或者是和国外的同代作家相比呢?还比如,如果这位新作家模仿了最新的拉美、欧洲或者日本文学作品,如果这位作家从最新的美剧、韩剧里获得了灵感,批评家又该如何评价他的作品?作家的涉猎面宽广了,相应地,对批评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今天的文学批评,要求批评家要有广泛的阅读,要有敏锐的视野,要有雅正的趣味,要有审慎的态度。
我知道,很多批评家同行越来越倾向于不给一部作品下判断,但我对这种看法存疑。我的看法是,现场文学批评是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奠定一部作品文学史地位的第一个声音;文学批评家的判断意味着一种标准与尺度,它很珍贵。
今天的文学评价标准是多元的,有豆瓣评分,有网友投票,有发行量指标,更有各种各样的大数据支持。有如此多的数据,还需要批评家的判断和评价吗?这是一个问题。但这也不是一个问题。有许多标准是由机器计算出的点击量和平均值,这与真正的艺术判断无关。越是在大数据流行的今天,批评家越应有自己的判断和主体性。今天更需要无数文学批评同行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文学的尺度、一个雅正的文学标准,给未来的文学史写作留下我们这个时代批评家的声音,让未来人们读今天的文学作品时,不仅能看到数据、看到网友感受,也能看到严肃的来自批评从业者的判断。
想到朱自清。1929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国文系课堂上开始讲授“新文学”。在他的讲义里,既有鲁迅、沈从文,也有冯文炳、叶绍钧、丁玲的作品。这意味着,他将自己的文学同行、将正在发生着的中国文学带到了课堂上。这是冒风险的选择,可能会让许多人认为时间间隔不够,今天看来却是深有价值。朱自清是给现代作家垫下第一块评价基石的人。九十年过去,我们如此感兴趣他的评价,他为何如此评价鲁迅、如此评价沈从文、如此评价老舍……不得不说,朱自清当年的拓荒工作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他的判断深刻影响了后来者的认知。
我的意思是,每一段文学史都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由不同阶段、不同年龄和不同身份的文学批评家共同努力写成的。文学批评家最重要的工作是以自己的现场判断参与文学史的建构。
三
当然,整个社会对文学批评的审美信任度下降,也在于批评家自身的表达。学院化体制导致很多批评家已经不以“人的声音”说话了,大家似乎不约而同地喜欢“论文腔”。这也是许多作家说看不懂当下文学批评的原因,甚至批评家同行也说自己不看文学批评。好的文学批评应是平易近人、娓娓道来的。今天的文学批评以使用一种“非人的声音”写作为荣,这意味着批评家不把普通读者视作自己的理想读者、不再看重批评文字与广大读者之间的沟通。用什么样的语言和腔调与读者沟通,也代表了批评家如何理解文学批评的功用。当文学批评乐于“躲进小楼成一统”,是需要每位批评从业者反省的。
批评家与作家之间,不是粉丝与偶像的关系,不是追随者与被追随的关系,他们是同行与同道关系。他们之间需要真挚坦诚、直言不讳。在一个采访中,李敬泽谈起过一个观点,“作家要让同时代的聪明人服气”,我深以为然。事实上,一位优秀批评家也要让同时代的聪明人服气——他要让同时代读者相信他的每一个评价、每一个判断;他要有能力让作家们相信他说的那部作品是真的好,要让批评同行认可他给予的作品评价并不浮夸。这样的信任并非一时一事,这样的信任需要终生积累——作为批评从业者,要时时刻刻有反省精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和懈怠。只有信任的不断累积,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审美信任。
真正让人有审美信任的批评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想,他首先得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同时代人”。所谓“同时代人”,不是同龄人。不是说70后批评家就一定要写70后作家,80后批评家一定要写80后作家,不是这样的。所谓“同时代人”,要与当代文学同生共长。这位“同时代人”要有足够广泛的阅读,要有能力和当代文学构成对话关系,与当代写作者构成对话关系。一位批评家可以不评价某位作家的作品,但是要了解他的创作概况,只有充分了解当代文学创作现状,才可以做出谁是出类拔萃者的判断。
文学批评是与时间博弈的工作。此刻我们做的每一个判断,十年或者更长时间以后有可能成为笑柄,当然也有可能是闪闪发光的预言。一个优秀的批评家固然要写好的批评文章,但另一项重要工作还在于发现优秀作家,而这些作家在未来则会以文学成就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因此,这位“同时代人”,不仅仅要了解当代文学正在发生什么,还要了解当代文学以前发生过什么,预言未来有可能发生什么。当然,“同时代人”的概念来自阿甘本,阿甘本关于“同时代人”的另一个意思是说,这个人在时代之内,但又在时代之外。他能够在这个时代看到晦暗,但其实晦暗也是光的一部分。他要在黑暗中感受到光。我以为,这个“同时代人”要有定力、有耐性,不能随波逐流。
“文艺虽小道,一旦出版发行,就也是接受天视民视、天听民听的对象,应该严肃地从事这一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这是孙犁先生的话,我尤其喜欢“天视民视、天听民听”这几个字。它提醒我要充分认识文学写作及文学批评的庄重性和严肃性。我以为,批评家的每一个评价、每一个用词都应该是审慎的、反复考量的,而非轻逸的和任性的。即使文学批评的读者寥寥无几,从业者也要谨慎严肃,时刻意识到“人在写,天在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