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曾奇峰“阅读自己”系列套装共三册

書城自編碼: 378848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学理论与研究
作者: 曾奇峰
國際書號(ISBN): 9787X29460377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2-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52.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共享现实: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 共享现实: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

售價:HK$ 153.6
女佣异闻:乙一出道25周年纪念短篇集
《 女佣异闻:乙一出道25周年纪念短篇集 》

售價:HK$ 59.9
生活观察图鉴 中国常见鸟类观察图鉴
《 生活观察图鉴 中国常见鸟类观察图鉴 》

售價:HK$ 179.8
悠游人间 赛博朋克少女插画绘制教程
《 悠游人间 赛博朋克少女插画绘制教程 》

售價:HK$ 119.8
“李晓鹏说中华史”系列(全二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李晓鹏全新解读,经济学思维+战略史观,透视汉、唐、明、清的盛世兴衰)
《 “李晓鹏说中华史”系列(全二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李晓鹏全新解读,经济学思维+战略史观,透视汉、唐、明、清的盛世兴衰) 》

售價:HK$ 175.2
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
《 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 》

售價:HK$ 82.8
你的韧性超乎你的想象
《 你的韧性超乎你的想象 》

售價:HK$ 71.8
理想国译丛030: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
《 理想国译丛030: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 》

售價:HK$ 122.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3.6
《 适度的防御:建立有滋养作用的人际关系 》
+

HK$ 110.0
《 隐秘的人格:人格怎样决定命运 》
+

HK$ 72.5
《 灵动的咨询:分析师的精进成长 》
+

HK$ 53.7
《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精装) 》
+

HK$ 93.2
《 心理学如何影响世界 》
+

HK$ 84.1
《 积极的个体心理管理学 》
編輯推薦:
精神分析是人格鉴赏学、育儿学、关系学和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学。三句话概括精神分析的研究内容:
· 一个人在早年与父母的关系中怎样形成他的人格,以及这种人格对他成年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由这个人教会的。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系统。

为什么会出现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中年危机、身心疾病等等?
为什么很多完美无缺的妈妈,她们的孩子却一塌糊涂?
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扯皮到分手的程度?
为什么很多人如此渴望成功,却把生活和工作搞得一塌糊涂?
科胡特说过一句话“Who they ar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they do”,他们是谁比他们怎样做更重要。也就是说,父母拥有什么样的人格,比他们在某一件事情上怎么做要重要。
如果父母人格健康,他们不管怎么做,对孩子可能都有支持的作用,孩子的人格会变得健康。但是,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康,那么他们即使照着教科书做,孩子也有可能出现问题。
任何成功,到最后都是人格层面的成功。
精神分析是人格鉴赏学、育儿
內容簡介:
人要诞生两次,第一次是躯体诞生,就像毛坯房的诞生;第二次是心理诞生,就像毛坯房的装修。躯体诞生需要十月怀胎的孕育,心理诞生也有一个孕育的过程,孩子内心是否被装修成漂亮的房子,意味着人格是否健康,这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任何成功到最后都是人格层面的成功。《隐秘的人格:人格怎样决定命运》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人格是怎样在早年与父母的关系中形成的,这种人格又怎样构成他的命运,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在多长时间内,决定他的幸福和成就。
“所谓的自我成长,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处理各种各样人生问题的老司机”,对精神分析师来说,就是要能灵活地处理来访者各种各样的问题。《灵动的咨询:分析师的精进成长》系统讲解了心理治疗的专业设置,重点碰撞了分析师在实操中遇到的一些重点与难点,是送给每一位分析师的自助成长手册。
防御机制就像一个集照顾者与迫害者于一身的矛盾骑士,既能抚慰、保护我们,也会伤害我们。一方面,我们都曾用它来包裹那个还太小、无法承受的自己,保护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受伤的我们。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把生活中的每个新机会都误以为是让我们再度受伤的危险而拒之门外,我们安全地活着,内在却无法整合,痛苦无比。
《适度的防御:建立有滋养作用的人际关系》教我们读懂防御机制背后的真相,重新了解自己的过往,疗愈创伤,用适度的防御让我们在关系中得到滋养,创造截然不同的生命。
關於作者:
曾奇峰
精神分析“播种机”
著名心理学者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首任院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著有《幻想即现实》《你不知道的自己》
目錄
第1 讲 什么是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什么 _ 001
弗洛伊德及相关人物和观点 _ 002
精神分析可以用来做什么 _ 006
精神分析的特点 _ 008
第2 讲 核心人格的形成
早年和父母的关系对人格的影响 _ 012
精神分析四“轮子”对人格的影响 _ 015
遗传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_ 023
第3 讲 从精神分析谈抑郁症
抑郁症是如何形成的 _ 026
抑郁症病人缺乏跟他人的连接 _ 029
抑郁症病人一般自我边界不清晰 _ 032
抑郁是自恋的典型表现 _ 033
精神分析是理解人类内心的最好模型 _ 036
第4 讲 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
疾病是怎样产生的 _ 040
精神分析的治疗机理 _ 042
第5 讲 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中年危机、身心疾病
情绪是精神分析工作的重心 _ 050
强迫症:内驱力的压抑 _ 052
恐怖症:对热爱的掩饰 _ 053
焦虑症:害怕将来会发生糟糕的事 _ 056
中年危机:在死亡危机面前寻求新整合 _ 058
身心疾病:躯体不适,是内心不适的信号 _ 059
接纳糟糕情绪是人格成长的标志 _ 060
第6 讲 背叛就是成长
青春期孩子的认同问题 _ 064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我认同 _ 068
背叛过去,就是成长 _ 073
第7 讲 移情与反移情
移情:过去重现 _ 077
反移情:逆转移 _ 081
治疗师的反移情和移情 _ 084
一致性反移情:共情 _ 087
第8 讲 反移情是治疗的关键
反移情是照心灵的镜子 _ 093
反移情的侦查工作 _ 095
第9 讲 再谈移情与反移情
心理咨询:一个移情和反移情的过程 _ 104
生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 _ 110
照镜子,体会移情和反移情 _ 116
案例督导与自我体验 _ 116
第10 讲 口欲期和肛欲期(1)
6 岁前形成人格的味道 _ 119
口欲期:通过嘴唇感知世界 _ 121
口欲期固着 _ 122
肛欲期:控制排便,建立自主感 _ 123
肛欲期固着 _ 126
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口欲期和肛欲期 _ 128
第11 讲 口欲期和肛欲期(2):控制和自我边界
越守边界,越自由 _ 134
肛欲期的升华 _ 139
口欲期的升华 _ 141
与毛病和平相处 _ 144
口欲期依赖和肛欲期控制 _ 146
第12 讲 俄狄浦斯期
分离越彻底,孩子越健康 _ 150
俄狄浦斯情结 _ 151
成功和成功之后的惩罚 _ 154
俄狄浦斯期的一些冲突 _ 158
如何避免严重的俄狄浦斯冲突 _ 159
第13 讲 俄狄浦斯冲突、性和死亡
打破俄狄浦斯冲突的代际传递 _ 163
俄狄浦斯冲突与性 _ 166
性快乐与死亡 _ 170
未被满足的部分可转化成创造力 _ 173
与眼睛有关的症状,都有俄狄浦斯冲突的味道 _ 177
恋父恋母的误解与正解 _ 178
第14 讲 梦的解析
梦与生活 _ 180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途径 _ 183
梦的意义 _ 189
梦的组成:三大“股东” _ 192
梦的解析步骤和原则 _ 193
第15 讲 梦的象征性意义
不同的梦,有不同的意义 _ 200
一些具体的梦 _ 206
激动人心的探梦之路 _ 214
第16 讲 揭示我的一个梦
我做的一个梦 _ 217
我这个梦反映了什么 _ 218
第17 讲 温尼科特的母婴关系新视角
温尼科特自创学派 _ 231
假性自体和真性自体 _ 234
母婴关系新视角: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 _ 236
第18 讲 过渡性客体与60 分妈妈
圈粉无数的“过渡性客体” _ 247
60 分妈妈,就是足够好的妈妈 _ 252
不同的妈妈,不同的做法和结果 _ 253
孩子会从妈妈的表情中看到自己 _ 255
第19 讲 母婴间隙和创造力
母婴间隙 _ 258
自由才是世界上最高级别的价值 _ 260
第20 讲 温尼科特的五个治疗要点
心理治疗就是一个游戏 _ 266
温尼科特的五个治疗要点 _ 269
第21 讲 比昂的临床思想
比昂:精神分析领域最深刻的思想家 _ 277
比昂对传统精神分析的颠覆 _ 280
比昂给治疗师的建议 _ 285
第22 讲 比昂的α 功能与连接
β 元素、α 元素、α 功能 _ 291
让环境充满α 元素 _ 294
连接: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关系出了问题 _ 298
第23 讲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关于科胡特 _ 304
自体心理学:专门研究自恋 _ 305
何谓自恋 _ 311
你的自恋健康吗 _ 316
第24 讲 自恋型人格障碍(1)
自恋的疾病类型 _ 321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_ 324
自恋程度过高的表现 _ 326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_ 328
第25 讲 自恋型人格障碍(2)
自恋型人格的情感基础:羞耻感和屈辱感 _ 332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_ 335
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咨询关系中的表现 _ 338
第26 讲 自体的发展
自体的发展,离不开自体客体 _ 342
爱有两种形式 _ 349
自恋的表现形式:自大和自卑 _ 350
父母人格健康,孩子自然也会人格健康 _ 353
自体心理学的治疗技术:共情 _ 356
第一部分心理治疗设置及基础
第1 讲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设置(1) _ 003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 _ 003
对来访者产生治疗作用的因素 _ 004
治疗室的设置 _ 006
第2 讲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设置(2) _ 012
与时间有关的设置 _ 012
来访者与治疗师的互动过程 _ 017
第3 讲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设置(3) _ 030
关于收费 _ 030
关于治疗效果 _ 037
关于各类来访者 _ 039
关于咨访双方的关系 _ 041
第4 讲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设置(4) _ 048
治疗师/ 咨询师的设置 _ 048
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的双向选择 _ 050
对治疗资料保密 _ 052
关于转诊 _ 055
有时可以打破设置 _ 061
第5 讲 身心疾病 _ 064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_ 066
支气管哮喘和儿童支气管哮喘 _ 068
高血压 _ 070
风湿性关节炎 _ 073
神经性厌食症 _ 073
第6 讲 精神分析师的个人成长 _ 078
精神分析的发展 _ 078
如何成为优秀的治疗师 _ 080
一些具体建议 _ 084
第二部分东西方心理治疗师对话
第7 讲 精神分析如何帮助我们 _ 089
第8 讲 国际精神分析师眼中的自我体验 _ 097
第9 讲 精神分析与其他流派的区别 _ 104
第10 讲 精神分析与佛教 _ 108
第11 讲 孩子能成长,需要父母能发展 _ 112
第12 讲 青少年的恋爱和性 _ 117
第13 讲 网瘾= 逃入网络 _ 123
第14 讲 你能否成为好的精神分析师 _ 128
第15 讲 心灵成长与心理治疗 _ 133
第16 讲 治病or 谈心 _ 136
第17 讲 机构执业与个人执业 _ 141
第18 讲 在德国,谁以及怎样来制定心理治疗收费标准 _ 145
第19 讲 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治疗师 _ 149
第20 讲 精神分析会消失吗 _ 152
第21 讲 反证弗洛伊德理论 _ 158
第22 讲 回顾与评估 _ 162
后 记 心理治疗是如何起效的 _ 169
第1 讲 防御机制总述
自我保护的方式,就是防御机制 _ 001
不同层面的防御机制 _ 002
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防御机制 _ 004
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防御机制 _ 007
人格发育不良,防御机制失灵 _ 009
第2 讲 防御机制—— 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让自己不受痛苦的冲击 _ 012
情感隔离的诸多表现 _ 017
情感隔离的反用 _ 023
情感隔离的往往是抑郁、恐惧、焦虑 _ 024
第3 讲 从父母潜意识的愿望谈情感隔离
你和孩子之间有情感隔离吗 _ 027
学习和工作中为什么常常事与愿违 _ 033
任何竞争都是人格层面的竞争 _ 036
孩子有问题,父母先检查自己 _ 037
第4 讲 防御机制—— 反向形成
什么是反向形成 _ 042
反向形成的特点 _ 045
无处不在的反向形成 _ 046
第5 讲 从社会现象谈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可能带给我们阻碍 _ 053
反向形成让我们活出对立面 _ 061
第6 讲 防御机制—— 投射
投射:你内心是怎样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的 _ 066
自我中心,是投射的典型表现 _ 069
安全感与投射 _ 072
边界和投射 _ 073
警惕投射过度 _ 077
第7 讲 从人际现象谈投射
以己度人始终是片面的 _ 081
攻击别人的背后是自我攻击 _ 085
打破投射:自己的归自己,别人的归别人 _ 087
第8 讲 防御机制—— 认同
认同,每个个体都需要 _ 093
年龄的认同 _ 094
我究竟是谁 _ 096
我为谁活着 _ 099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_ 103
第9 讲 文化、权威、性别认同
文化认同 _ 108
权威认同 _ 114
性别认同 _ 117
第10 讲 防御机制—— 自我功能抑制
你可能是被“自我功能抑制”耽误的 _ 122
精神运动性抑制 _ 123
第11 讲 防御机制—— 退行与升华
退行,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_ 138
升华,成熟的防御机制 _ 148
第12 讲 防御机制—— 外化、间隔、凝缩等
外化,把自己的体验变成别人的体验 _ 155
抵消和仪式,事情好像没发生过一样 _ 156
逆转,攻击弄反了方向 _ 157
间隔,不能让自己太爽 _ 159
凝缩,是对抗自己的焦虑 _ 162
闲聊,不知为知之是为价值感也 _ 163
第13 讲 从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恨谈抵消和仪式
对孩子的爱,能抵消对孩子的恨吗 _ 165
仅仅爱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爱 _ 172
第14 讲 防御机制—— 替换、合理化等
替换:明明喜欢A,却跟B 亲近 _ 177
过度象征化:赋予不合理的意义 _ 178
幻想/ 白日梦:持续地想象某些场景 _ 179
搪塞:为了某个目的撒谎 _ 180
力比多压制:对性或武断感到害怕 _ 181
形态学压抑:总是睡觉 _ 183
向幻想认同:英雄崇拜 _ 183
向父母潜意识的和意识的希望认同:父母禁止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_ 184
向攻击者认同:成为自己害怕成为的人 _ 186
向受害者认同:类似于替代性创伤 _ 187
向内射物认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_ 188
诱惑攻击者:用色情或阿谀奉承诱惑他人 _ 189
合理化:为不合理的行为找借口 _ 190
穷思竭虑:努力思考,避免行动 _ 190
逆恐行为:越恐惧的事,越主动去做 _ 191
理智化:持续地从事某种病理性行为 _ 192
第15 讲 防御机制—— 幽默、社会化与疏离等
幽默:很可能是回避内心痛苦 _ 194
具体化:把原因归结到具体的事上 _ 195
小团体形成:身处人群中对抗本能冲动 _ 196
禁欲:否认和回避愉快 _ 196
同性客体选择:同性伙伴减轻你对同性恋的恐惧 _ 198
一种情感对抗另一种情感:关注一种而回避另一种 _ 199
社会化与疏离:合谋打破独处的困难 _ 200
从被动到主动:你掌控着你的谎言 _ 201
躯体化: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_ 203
正常化:将不正常的现象视为正常的 _ 204
冲动化:用冲动来缓解不良情感 _ 204
假性独立:拒绝任何人的帮助 _ 205
病理性利他:非己所能地帮助他人 _ 205
第16 讲 防御机制—— 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三步曲 _ 207
投射性认同四大类型 _ 209
投射性认同的应对 _ 217
第17 讲 治疗中的阻抗
关于阻抗 _ 221
五种主要阻抗 _ 225
內容試閱
精神分析是什么
说到精神分析,很多人会觉得精神分析是个很庞大的体系, 其实,用三句话就可以把精神分析说清楚。
第一句话:精神分析是这样一门学问,它研究一个人在早年与父母的关系中怎样形成他的人格,以及这种人格对他成年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个人从父母那里“移”了什么样的“情”到自己身上,“移”来的“情”又是如何影响他的。
第二句话: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 部分是由这个人教会的。比如,我如果见到一个人觉得紧张, 这种紧张有一部分是对方传递给我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利用自己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感受,来了解他们对我们做了什么,以及他们人际交往的模式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的感受就是所谓的“反移情”,这也是精神分析研究的内容。
第三句话: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学会很多自我保护的机制。在这样一个冷暖不定,大自然随时对我们有敌意的世界上,如果没有自我保护的机制,就很难活下去。我们的课堂中有这么多人,证明我们这些人在过去的若干年中,都使用了有效的保护机制。那些不能够很好地在心理上保护自己的人,很可能已经到另一个世界去了。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如何保护自己。这就是所谓的“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及相关人物和观点
我们先来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也是精神分析的“初学者”。他逝世于1939 年9 月,这之后精神分析的发展,他都不知道。
弗洛伊德最主要的贡献,是从心理动力学角度定义了一个人为什么活着。换句话说,一个人活着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是什么。我相信,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研究我们为什么活着,简单来说,就好比研究一部车使用什么样的燃料在路上行驶。
弗洛伊德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人活着的动力来自力比多(性驱力)的满足需要,以及攻击驱力的需要。
很多人对精神分析的误解就来自弗洛伊德说的这两种驱力。实际上,如果我们深入考察人性就会发现,人除了这两种需要几乎没有别的需要了。从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诞生以来,人们在谈到任何关于人性的部分时,如果最终不能落到力比多和攻击驱力上,就算不上深刻。这也是这个理论能在很短时间内就征服全世界的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说,弗洛伊德不配被称为是一位心理学家, 因为他的生物学倾向非常强烈。他的力比多和攻击驱力的理论, 仅仅说了人作为生物学存在的部分。这个理论如果用在猫、狗身上也说得过去。
弗洛伊德在世的时候,他的一些学生因为他的内驱力理论而跟他分道扬镳,比如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所谓的现代精神分析,就是在反对弗洛伊德内驱力理论的背景下出现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卡伦·霍妮(Karen Horney)、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还有哈里·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沙利文最主要的贡献是把精神分析社会化。但是, 他们的革命不太彻底。
经典精神分析和现代精神分析真正的分水岭是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她出生在维也纳,在柏林接受过精神分析培训,1926 年到了英国,后来她发展出了现代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如果有人问我的精神分析取向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属于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这个学派的。
经典精神分析和现代精神分析的区别在于—
弗洛伊德认为,人活着的动力来自两种内驱力,即性驱力和攻击驱力,人活着就是要满足这些需要。别人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力比多或攻击性的投注而已。而克莱因和她的弟子们则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满足关系的需要。克莱因的理论直接使精神分析真正变成所谓的心理学。
力比多和攻击驱力
力比多和攻击性既是活着的原因,也是活着的动力。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动力。我们活着的时候需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我们的能量就来自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投注。
力比多是性驱力,它跟繁殖相联系。一个物种繁殖的前提是它必须活着。为了活着,它必须抵御一切,必须有力量来反击威胁它活着的外部力量。
一切跟创造愉快、经历温暖相关的,本质上都跟力比多有关。一切关于竞争、追求卓越、伤害他人、破坏社会的,都跟攻击驱力的满足有关。如果抛开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在弗洛伊德的内驱力的框架中,我们也可以解释这一切。
精神分析是进化心理学吗
进化心理学需要在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内考察分析。就像我在武汉有一个朋友,他是地质学博士。在他的研究框架中, 是以百万年为计算单位的,因为地质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
进化心理学的确能够帮助我们非常深刻地理解人性,但是从治疗的角度来说,它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它的考察期太漫长。
每一个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往往只有几十年的时间, 进化心理学对他们也许没有什么意义。而精神分析的研究范围就窄得多,它是在进化心理学的基础上来考察每个个体的出生与死亡、生长与枯萎、疾病与健康、自我攻击或是对外攻击等。
内驱力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的关系
有人曾问过我,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是建立在力比多之上,还是否定了力比多的攻击性?
现在的精神分析理论家,都倾向于整合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内驱力理论。也就是说,从人的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用弗洛伊德的两种驱力来解释;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用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来解释。这两种理论不是前后递进的关系,而是平行的关系。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时候,不分前和后,而应该是整体的。
还有一种更加简洁的说法—人活着是为了寻求关系。也就是说,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指向都是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 它们整合了。

精神分析可以用来做什么
了解人性
人类社会发展到目前,有几个人为人类了解人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个是弗洛伊德,他从生物学的角度,让我们知道了人性是什么。
第二个是克莱因,她从关系的角度,说明了人性是什么。
第三个是马克思,他从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学的角度,让我们知道了人性是什么。
还有一个是弗洛姆,他是现代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弗洛伊德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他被称为马克思弗洛伊德主义者。不过现在我们已经很少提到这个学派了。
了解他人与帮助他人
我们对人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可以顺着这个轨迹给他人提供帮助。比如,一个人早年跟父母的关系有问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现在通过精神分析,我们知道了应该怎样帮助他。
了解怎么养育孩子
对我个人来说,我最看重的精神分析的价值就是它是一门育儿学。通过精神分析,父母知道如何和孩子打交道,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健康。
了解如何鉴赏人格
精神分析也是一门人格鉴赏学,它教我们怎样鉴赏一个人的人格。举个例子,我最近去买玉,我想提前做一些有关玉的知识的准备。在网上一搜,水太深了,我可能要花上几十年来了解玉这个行业,或者玉的鉴赏到底需要哪些功夫。一小块石头都需要我们用如此之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而比它更加丰富的人性,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我个人觉得,老天对人是不公平的,它给我们的时间不够我们了解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管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不过好在我们活在21 世纪初叶,在这之前已经有无数勇敢和有智慧的人,为我们更多地了解人性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我们需要做的主要有两点: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什么遗产;二是我们自己也要保留探索的好奇心和能量。


早年和父母的关系对人格的影响
一位男士,曾经在很多企业工作过,每次离职都是因为和老板吵架。他经常为了员工的利益或者为了公平,指责老板。每次指责老板,他都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违背公司里的层级关系。但他始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
后来有一次,他参加了自我分析的团体治疗培训课程,突然悟到了他这么做的原因。在男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打架是难以避免的,而他的个子较小,打不过别人。如果他想在一群小朋友当中有地位的话,他就必须拿出勇气打赢。当他表现出不要命的样子时,别人就会害怕。这让小小的他学会了用愤怒和不要命的行为,让自己在环境中站住脚,并有一定的地位。
长大后,这位男士与别人打交道,特别是在公司工作时, 经常感到受委屈甚至被欺负。他认为现在发生的一切,都和童年的经历有关,于是用早年的经历来解释后面发生的事情— 在小朋友当中,他处在弱者的地位,要反抗别人的欺压,就必须让自己变得很强大,必须表现出愤怒,必须表现出不顾一切的状态。当他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他认为自己找到了攻击老板的原因。
其实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可以更深刻地看到,这位男士对单位领导的攻击,实际上是他跟父亲的关系在其生活中的翻版。在跟领导和权威的关系中,我们有两种方式接近他们:一种是跟他们亲近,比如对他们“阿谀奉承”“拍马屁”等;另一种是用攻击的方式亲近他们。
这位男士的父母在他3 岁前离婚,他对父亲很愤怒,虽然他说这段经历他已经没有记忆了。但是,3 岁前没有意识层面的记忆,不表示没有潜意识层面的记忆。
一个人跟父母早年的关系,可以解释其长大后与权威的关系。父母离婚,他因此对父亲有很多愤怒,这种愤怒有可能转移到单位领导身上,演变成不断地攻击单位领导。而他早年与小朋友的关系,从精神分析角度看,那时他已经长大不少了, 大到这样的关系对他的人格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早年,是多早?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早年”,到底是什么时候。弗洛伊德认为,6 岁之后没有新鲜事。我曾经认为, 6 岁是一个太早太早的年龄,因为好多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都有巨大的变化。
弗洛伊德认为,6 岁是一个分水岭,这是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上的。一个人到6 岁的时候,他的中枢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好了,比如大脑已经发育好了。有的人说6 岁前的孩子最好不要吃皮蛋,他们认为皮蛋里含铅,可能会影响中枢神经的发展。
但是,后来的精神分析的研究者,比如克莱因、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认为,6 岁是一个太老太老的年龄,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应该在前语言期就已经固定了,也就是2 岁。
没过多久,又有人认为,2 岁已经太老了,应该是18 个月。克莱因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她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出生后第4 到第6 个月就已经确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整合的时间。
通过观察婴儿来理解成人
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已经和弗洛伊德时代的完全不一样。弗洛伊德治疗了一些病人,就做出了庞大的理论体系。后来的精神分析师是在对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的婴儿的观察之下得出理论的。也就是说,考察一个成年人的行为太复杂,但是所有成年人都是从婴儿来的,所以他们通过观察婴儿来理解人性。
比如一个稍微大点的婴儿,小便之后,有时会尝试用脚把小便的覆盖范围扩大。如果没人制止的话,他可能会把小便铺得非常广。
精神分析认为,一个人成年之后,让自己住更大的房子, 涉猎更多的知识领域,或者像成吉思汗那样攻城略地,实际上都是小时候想把自己小便的覆盖面积扩大的翻版。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成年人的行为与婴儿的行为本质上从来没变过。
那么,小时候想把小便的覆盖面积扩大的原因是什么?是物种本身的本能吗?
关于收费
收费标准
收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心理治疗师是一个职业,跟老师、医生或环卫工人是一样的,可以通过劳动和付出获得相应的报酬。
我个人觉得,收费的数额取决于治疗师工作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受训的背景,包括能给别人多大帮助等。你接受的训练越多,能够给别人提供的帮助往往也就越多,你的来访者就越多,你的收费标准就可以相应地提高。
对一个顶级治疗师来说,收费高一些,问题不是太大。因为一个治疗师一辈子能够疗愈的来访者,数量是非常有限的。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一个在美国从事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师,一辈子能治疗的来访者是50 个。非常紧俏的治疗师,每一个治疗时段多收一点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比如,一个著名的治疗师,他问我他一次收3000 ?5000 元治疗费可不可以,我想都没想就说,当然可以。一方面是他非常优秀,值得;另一方面是来找他的来访者大多是富裕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人也是比较自恋的人,如果他们找一个治疗师来关照他们的内心世界,每次只收费200 元或者300 元的话,是难以满足他们的自恋需要的,也就可能没什么治疗效果。
不过,这样的顶级治疗师比较少。
我们这里谈的主要是常规的收费标准。比如,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治疗师,一次治疗收费在1000 元之内是比较适合的。当然,超过1000 元不是不可以,不过需要面对市场调节本身的问题。也就是说,你如果收取过高的费用,可能来访者的数量会下降,所以高收费可能会让你的总收入减少。
不过,情况也可能完全相反。一个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师,为了减少来访者的数量,大幅度地提高了收费标准。结果提价之后,他的来访者数量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
另外,我们还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有些治疗师在从业早期对一些穷困的来访者不收费。不过,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心理治疗这件事情,你如果对别人搞福利,无偿地为来访者提供服务的话,你的内心世界可能会出现两个非常不利于治疗的因素,或者说在你潜意识层面会出现两个不利于你和来访者关系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你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优越感,“我是施予者, 你是接受者,我比你高”。这是潜意识层面的,不太容易觉察。
第二个因素是你内心可能会出现难以觉察的愤怒,你的潜意识认为“你也是人,我也是人,我凭什么免费为你工作”,这会严重影响你们的治疗关系和治疗效果。
有一个穷困的大学生对他的治疗师说:“你的收费太贵了, 我家里非常穷,我能够上大学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你收费这么高,我可能就不在你这儿继续治疗了。”治疗师说:“那好吧,从现在起我每次只收你1 元钱,这个你能付得起吗?”大学生说:“这个价格我付得起。”
这个来访者对治疗师充满感激,说治疗师不仅技术高超, 而且人格高尚,不贪图钱财。两个人就在这样的关系中继续前行。结果两年后,这个来访者的病情没有任何改善。
于是,这个来访者对治疗师充满抱怨:“你当年之所以每次只收我1 元钱的治疗费,是因为你想拿我做试验,拿我练习你的技术。两年内你没有改善我的症状,你不仅是一个技术不行的人,而且也是个道德败坏的人。你把我当成了小白鼠。”
在这个案例中,治疗师比较恰当的做法也许是对来访者说: 你现在可以每次只交1 元钱,但是你以后赚了钱,需要补齐欠的那些费用。这样做的好处是给来访者强大的暗示:你将来一定会赚钱的;不管是在尊严上还是金钱上,你都不会欠我的。这对来访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支撑。
坚信来访者以后能赚钱,转化为专业语言就是,相信来访者以后的自我功能会变得更加强大。心理治疗的目标或者效果, 应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来访者的症状改善或者消除, 二是来访者的自我功能变得更加强大。
总之,很难说收费在某个城市什么样的标准是恰当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城市的具体经济情况,以及自己的个人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收费标准。
何时收费
经常被问到的一个具体问题是,做完治疗之后交钱,还是做治疗之前交钱?都可以。你如果对所有来访者都一视同仁, 所有来访者都是治疗之前先把费用交了,这个没问题。武汉忠德心理医院的设置是,每次做完治疗之后,来访者拿着收费单去交钱,这也是可以的。
是否可以多次费用一起交
是否可以一下收10 次的费用?很多心理咨询机构是这样做的。再次强调,你如果对所有来访者都一视同仁,这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对那些早年有分离创伤的来访者来说,一次性收10 次的钱,这本身就是治疗。
关于费用打折
有的心理咨询机构对费用会采取打折的方式。比如,来访者如果一次性交了很多次的费用,就会有折扣,平均下来单次的费用就会减少。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因为这给了来访者一个暗示—我们可以相互突破对方的领地。
给来访者打折的意思是:在你讨价还价的情况下,我允许你占我一点儿便宜,或者说在你一次性让我有很多盈利的情况下,我单次的盈利就可以减少一些。这显然是一种界限模糊不清的状况,我个人比较反对这样做。
关于收费,国际上也有很多争论,而在我们的专业圈子里, 关于收费标准的设置,长程的收费和短程的收费都是一样的。
比如,我们跟一个来访者讨论的40 次以内的短程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设置,每一次是500 元的话,那么这个来访者的治疗延伸到100 次甚至更多的时候,费用也不会因为治疗次数的增多而降低。
有些机构在给来访者做初始评估,也就是做精神检查这个阶段的时候,前3 次收费的标准更高一些,正式开始治疗时, 收费要低一些。我们反对这样的做法,我们强烈建议,从来访者的第一次治疗开始,一直到治疗结束,价格都是同样的标准, 也就是说每50 分钟的收费标准是一样的。
网络咨询和地面咨询的费用
关于网络咨询和地面咨询的价格,有人说网络咨询可能效果要稍微差一点,所以咨询的费用应该降低。我认为这种做法也不妥。不管是网络咨询还是地面咨询,治疗师付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都是50 分钟。如果地面咨询的收费是50 分钟500 元,那你在做网络咨询的时候,也应该是同样的费用。
作为一个治疗师,如果在来访者的收费标准上有太多的波动,比如不同的来访者收取不同的费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收取不同的费用,以及不同的时间段收取不同的费用,就表示你的内心世界缺乏一个稳定的、跟他人连接的模型。这个问题需要你跟你自己的治疗师谈一谈。
为了什么而收费
有一次,一个30 多岁的女性治疗师说,她跟一个男性来访者谈了50 分钟,解决了他10 年没有解决的一个困惑。这个来访者给她开了一张5000 元的支票,并对她说:“你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肯定不止这么多钱,我先给你5000 块钱再说。”这个治疗师很自豪地说,她不客气地收下了这张支票。
我当时没有说什么,但是我认为这样做非常危险。
因为这个治疗师改变了治疗师的“产品”。我们之所以收来访者的钱,不是因为我们把来访者治好了,而是因为我们付出了陪伴来访者的时间,这是专业的陪伴。
如果我们按照治疗效果收费的话,那么出现给来访者做了10 次治疗都没有效果的情况,是不是应该把10 次的钱都退还给来访者呢?
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常见,比如治疗师治疗了10 次,来访者不仅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了,那按照上述逻辑,治疗师是不是要反过来付给来访者费用呢?所以,如果我们按照治疗效果来收费,必然导致一些无法预料的问题。
我们的收费一般是根据陪伴来访者的时间来计算的,或者说我们售卖的是时间,而不是治疗效果。
学校的咨询师是否收费
一些中小学和高等院校里,有专职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辅导老师。但是因为体制问题,他们对来访者没有办法收费,这可能会导致咨访关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来访者可能会觉得:你之所以给我做治疗,是因为受了学校领导的委派,是来给我做思想工作的。这可能会严重影响双方向内心深处的探索。
建议,在学校里,对学生来访者也收一点儿费用,哪怕是象征性的,比如一两元,这样既不会对学生来访者的家庭经济状况造成负担,也有利于治疗。
关于治疗效果
不要对疗效打包票
来访者经常会问:经过多少次治疗会有效果?面对这样的问题,比较正确的说法是:你要解决的那些心理问题,也许会被解决,但是我不敢保证一定会解决。
如果治疗师说“我包好”,那可能会让来访者处在巨大的退行中,而且他的潜意识一定会为攻击治疗师做准备,“我拿我的症状跟你竞争,如果经过多少次治疗,我的症状没有改善的话, 你就败了”。
很多来访者在潜意识层面,会通过他们的症状来打败貌似强大的治疗师,以满足他们自己的自恋。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治疗师,你不应该给来访者这样的机会。你要对来访者说:“你到我们这儿来做治疗,不是来看外科医生,不是你身上长了一颗瘤子,你只需要躺在手术台上,医生拿手术刀把它割下来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你到我们这儿来做治疗,需要我们共同合作,一起解决问题。”
再次强调,在来访者问到他的症状会不会好转的时候,我们要这样回答:“我不敢肯定,我们一起合作,试试看。”这不但可以防止来访者的过度退行,而且会使他潜意识里对治疗师的攻击得不到现实的结果。
了解自己比解决症状重要
另外,我们还需要告诉来访者:“也许比消除你的症状本身更重要的事情是,通过我们两个人的共同工作,帮助你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通过10 次治疗,你可能会了解自己的三五个或者更多的自我保护机制。而这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各类来访者
来访者是亲友或亲友介绍的,怎么办
面对亲友或者亲友介绍的来访者时,治疗师该怎么办?
如果来访者在生活中跟我有一些关系,比如是我的朋友, 我好像就自动丧失了对他进行精神分析治疗的能力。因为这是两条完全不相关的线。
我有时候想,如果我给我的家人做精神分析治疗,可能会是怎样的。其实,仔细一想,我真的做过这样的事情。有时候跟我哥哥聊天,我会说一些与心理学有关的事情。他是北京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对我们这一套有点不屑一顾。他说:“你别讲那么多唯心主义的东西,你有本事用数学公式向我描述一下你的那些心理学体系,否则的话都是胡说八道。”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只有用数学公式可以精确表达的东西,才是可以相信的。
来访者找作为熟人的治疗师做心理治疗,有可能会使治疗师丧失中立的立场。他可能在做治疗的过程中过分患得患失,处在一种高度不自由的状态,这会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
但是治疗师都是活在这个世界的俗人,都有亲戚朋友,亲戚朋友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既然你在这一行,我需要找你谈一谈”。
如果我的同学介绍他的熟人来找我做心理治疗,我现在的做法是,跟对方说第一次访谈我会亲自给他做,和他谈50 分钟,判断他的病情种类或者程度,做一个初始评估,然后把他介绍给我认为对他来说比较合适的治疗师。
我们还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大家在一起吃饭,当别人知道你从事心理咨询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在酒桌上说他有什么样的困惑,让你帮着解答。这个时候,是不适合给别人做深度心理探索的。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委婉地拒绝对方,不让对方觉得你态度非常生硬,不给对方造成内心的伤害,进而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
来访者介绍朋友过来,怎么办
有时候,来访者觉得在你这儿有很大的收获,他会介绍他的朋友来找你做心理咨询。这种情况应该是可以的。但是需要有一个条件,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不能过多地交流他们在治疗中的信息。因为这可能会让他们两个人联合起来对你的治疗进行阻抗。也就是说,两个人在你这儿同时做心理治疗,他们的接触应该有所节制。

关于咨访双方的关系
避免身体接触
我们在做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时,不应该跟来访者有身体的接触。
一个来访者进你的治疗室,出于社交的礼仪,他会伸出手来:“医生你好,久仰你的大名,我终于到你这儿来做治疗了。” 第一次做心理咨询,你可以跟他握一握手,但是在以后的治疗关系中,应尽可能避免握手这样的身体接触。
握手是一种社交场合常见的礼仪。不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所有的寒暄礼貌都是用来防御的。也就是,我见到一个人, 为了掩饰我内心对他的敌意,会有意表现出友好的样子。
有人说,握手礼仪起源于冷兵器时代,就是两个陌生人见面,为了让对方相信自己手上没有拿着匕首,就用手接触一下, 以示自己对对方没有威胁。做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时, 我们内心对他人的敌意需要被探索,而不是被寒暄、礼貌掩盖。
有些来访者总是主动地跟治疗师握手,有些来访者甚至要跟治疗师来一个拥抱。这时候治疗师的专业反应是跟来访者讨论: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同意跟你拥抱或者拒绝跟你拥抱, 你分别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种做法,可以让我们通过来访者的一个要求,来探索他的内心世界。从直觉的角度来说,来访者可能有一个愿望,治疗师反复跟他讨论的时候,他的这个愿望可能会减弱。所以我们并不是直接生硬地拒绝来访者,而是通过这样一个契机来探索来访者这样做的潜在动机。
在我的从业生涯中,我跟两个男性来访者有过身体接触, 都比我小十来岁。他们跟我谈了50 分钟,结束的时候对我说: “曾医生,我能不能拥抱一下你?”我几乎想都没想就给了拥抱。
我为什么会这样做?第一,来访者是同性,这样做不会有太多道德上的内疚感,也就是说我这样做不会出现我仗着自己是治疗师占异性来访者便宜的情况。第二,我知道他是偶然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不会对这样的身体接触成瘾,满足一下他的需要,不会有大问题。
但是记住:跟来访者身体接触之后,我们还是应该跟来访者讨论一下,他在那一瞬间的移情是什么。
心理治疗都是谈话治疗,就是把一个人较原始的用行动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变成用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一个来访者过多地要求跟治疗师有身体接触,往往表示他在呈现自己内心的时候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水平。那么,我们的治疗目标就是,让他把之前需要用身体来表达的很多内容,慢慢地变成用语言来表达。
避免治疗之外的接触
在治疗的设置之内和治疗之外,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差别非常大。
有一天下午,最后一个来访者是男性,我们谈了50 分钟后, 他就离开了。我打扫了一下治疗室的卫生,还做了一些其他事情便下楼了。他还在楼下,于是我和他一起走向公共汽车站。
在路上,他继续跟我说在那50 分钟里没说完的事情,而这时候我已经到了非治疗师的状态。我的本能反应是,像对待一般的社交生活中碰到的年轻男性一样,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说: “小伙子,别想多了。”
当时,我一说完就觉得我这话说得非常不专业,因为在我跟他的咨询关系中,我肯定会让他想很多东西,或者说对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非常开放的探索态度。但是很显然,当我跟他并肩走在路上时,我有点像他哥哥或者像他父亲这样的角色, 对他说别想多了,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注到外界。这显然是一种非治疗性的关系。而且,我跟他说“别想多了”这样的话, 对他不会有真正的专业上的帮助。
所以,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直接对来访者说“你先走吧,我还有点儿别的事情”,用这种方式来避开与他在生活中的接触。
从原则上来说,不允许治疗师跟来访者之间有治疗关系之外的接触。比如,一起吃饭、看电影,或者做其他事情。因为这可能会分散移情。
心理治疗是一个深度探索来访者内心世界的过程。如果治疗师跟来访者发展私人关系,就可能干扰这种深度的探索。
换一个角度来理解,你在治疗室里摆出的是治疗师的姿态, 来访者对你比较信任;在治疗室之外,你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跟来访者打交道,你有一些专业之外的东西,可能会被来访者利用,从而削弱治疗中你对他的分析或者探索。
可以说,如果一个来访者希望跟他的治疗师发展私人关系,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治疗的一种阻抗。
有的治疗师可能会问这样的问题:如果偶遇来访者,我该怎么办?我们需要坚持的原则是:以低于来访者的主动和热情的方式来进行回应。
假如你不是这样的,而是以高于来访者的主动和热情跟来访者打招呼,比如看到某个来访者远远地走过来,你走过去问“你最近还好吗”,可能让来访者觉得,这个治疗师有点不可控。这可能会削弱他的控制感。这时,他就需要通过自己的某种方式,来降低你那不能控制的热情和主动。
如果你按照规定的以低于来访者的主动和热情跟来访者打招呼,来访者就会觉得在治疗之外与治疗师的关系在自己的掌握中,也就不会恐惧和害怕。
绝对禁止亲密的关系
在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中,在治疗关系之外与来访者有亲密的关系,是绝对禁止的事情之一。比如,保持性关系或者一起合资开公司的关系。因为这有可能会让治疗师把自己在治疗中探索窥视的愿望,在治疗之外见诸行动,来访者也可能会把在治疗中对治疗师的理想化投射转移到他们在治疗之外的关系中,从而形成对治疗师的膜拜和顺从。
显然,这是一种剥削和被剥削、欺诈和被欺诈的关系,如果治疗师和来访者在生活中是这样一种关系的话,是严重违背心理治疗的伦理道德的。
这个原则,不仅仅适用于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而且适合所有心理治疗学派。
有个学习心理治疗专业的学生,曾在我这儿做自我体验, 他的导师跟我在专业上有合作,我和他偶尔会有一些治疗之外的接触。虽然这看上去有那么一点点违背心理动力学取向的设置,但是因为我们的接触是我与他导师这层关系的需要,所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且,没有违背一个更大的原则,即在治疗之外发生亲密的私人关系。
如果治疗师在治疗之外跟来访者发展亲密的私人关系,治疗师就丧失了作为治疗师的立场,变成了来访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父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