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售價:HK$
76.8

《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售價:HK$
86.9

《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售價:HK$
75.9

《
世界之中(文明三部曲之后,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充满想象力的重磅新作)
》
售價:HK$
86.9

《
柏拉图《美诺》疏证
》
售價:HK$
96.8

《
山西明清寺观壁画的内蕴与社会潜流研究
》
售價:HK$
140.8

《
莎士比亚全集十卷
》
售價:HK$
591.8

《
7天造一台无人机:飞控、电池、动力系统、地面站全解析
》
售價:HK$
75.9
|
編輯推薦: |
本书针对目前国内建工建材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重基础理论,同时也加入了近年来相关设备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前沿技术。
|
內容簡介: |
作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材装备方向)的教材,本书以典型建筑材料——水泥生产的“两磨一烧”工艺流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机械装备的设计为代表,详细全面地介绍了水泥生产过程中常用的破碎机械、粉磨机械、烧成设备、冷却设备,以及收尘设备的基本知识和设计选型的一般方法。本书可作为本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材装备方向)的教材,也可作为建材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或自学用书。
|
關於作者: |
1999年武汉理工大学任教,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核心论文30余篇,主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指导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大赛二等奖;指导全国大学生3D大赛(全国精英赛)“网球陪练智能机器人”项目获得湖北赛区特等奖,并获得全国总决赛的一等奖
|
目錄:
|
第1章绪论(1)
1.1建筑材料概述(1)
1.2建材机械的分类(4)
1.3常见建筑材料的生产工艺过程及设备(5)
1.4建材装备设计的要求(9)
1.5我国建材行业及其装备的发展趋势(12)
第2章破碎设备(15)
2.1粉碎的基本概念(15)
2.2破碎设备的发展历程(17)
2.3颚式破碎机(18)
2.4圆锥式破碎机(29)
2.5辊式破碎机(44)
2.6锤式破碎机(50)
2.7反击式破碎机(57)
本章思考题(70)
第3章粉磨设备(71)
3.1球磨机(71)
3.2辊磨机(104)
3.3辊压机(115)
3.4卧辊磨(122)
3.5三种料床粉磨技术的比较(127)
本章思考题(129)
第4章水泥回转窑(131)
4.1水泥工业的诞生(131)
4.2干法水泥生产的工艺流程及其关键设备(142)
4.3水泥回转窑的主要参数(149)
4.4预热过程及设备(152)
4.5回转窑窑外分解(156)
4.6回转窑机械设计(158)
4.7轮带(168)
4.8支承装置(177)
4.9挡轮装置(183)
4.10传动装置(186)
本章思考题(194)
第5章熟料冷却机(195)
5.1概述(195)
5.2筒式冷却机(197)
5.3篦式冷却机(202)
5.4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过程的可视化(210)
本章思考题(215)
第6章收尘设备(216)
6.1概述(216)
6.2旋风收尘器(222)
6.3袋式收尘器(235)
6.4电收尘器(248)
本章思考题(265)
|
內容試閱:
|
“建材装备设计”是面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材装备方向)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强,与工业生产联系非常紧密,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生产的工艺流程,相关材料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特点。本课程培养学生对建材装备的选型及开发能力,为今后其从事相关工程领域的研究、生产、设计等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全书共分六章,主要内容是以典型建筑材料——水泥生产的“两磨一烧”工艺流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机械装备的设计为代表,以工程应用为主线,详细描述水泥生产过程中常用的破碎机械、粉磨机械、烧成设备、冷却设备以及收尘设备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类型、结构组成以及设计选型的一般方法。本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广泛的应用性:(1)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业课、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的教学用书;(2) 本书可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学用书;(3) 本书可作为水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阅读参考用书。本书由武汉理工大学叶涛、胥军、吴敬兵、车勇编写,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刘付志标提供了卧辊磨的相关研究成果及数据,蒋敦纯提供了水泥生产线可视化系统开发的部分研究成果,研究生吴心淳、陈云、王起绘制了本书部分图表,研究生张弛、吴晓晓负责部分文字和公式的编辑工作,同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对于书中的不足之处,恳请从事相关工作的广大同仁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便今后修订和补充。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