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走进影像世界:寻找"瓦尔特"精神之旅(含16G U盘)

書城自編碼: 378073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影视/媒体艺术
作者: 夏勇敏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07851335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盒装

售價:HK$ 237.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锁国:日本的悲剧
《 锁国:日本的悲剧 》

售價:HK$ 93.6
AI智能写作: 巧用AI大模型 让新媒体变现插上翅膀
《 AI智能写作: 巧用AI大模型 让新媒体变现插上翅膀 》

售價:HK$ 70.8
家庭养育七步法5:理解是青春期的通关密码
《 家庭养育七步法5:理解是青春期的通关密码 》

售價:HK$ 59.8
三体(全三册)
《 三体(全三册) 》

售價:HK$ 113.5
天象之维:汉画像中的天文与人文
《 天象之维:汉画像中的天文与人文 》

售價:HK$ 105.0
妓女与文人
《 妓女与文人 》

售價:HK$ 38.4
舵手证券图书 短线交易大师:工具和策略 24年新修订版 实战验证的交易技术 经典外版书
《 舵手证券图书 短线交易大师:工具和策略 24年新修订版 实战验证的交易技术 经典外版书 》

售價:HK$ 93.6
中国古兵器集成
《 中国古兵器集成 》

售價:HK$ 816.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8.8
《 导演 》
+

HK$ 281.3
《 故事+剧本+对白 》
+

HK$ 169.0
《 看电影的艺术(第8版) 》
+

HK$ 71.3
《 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徐皓峰新影评集,深度评说1949年-1966年的中国电影样貌) 》
+

HK$ 97.5
《 世界影史经典名片精读(“行走的电影百科全书”、上海大学电影学院葛颖 新作!) 》
+

HK$ 84.1
《 电影的透明性:欧洲思想家论电影 》
編輯推薦:
* 经典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唤起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诗意台词燃起两国人的爱国热血,精彩情节激起无数人的精神力量;以该影片为依托,对国际化表达与跨文化传播、文化认知与美学价值、叙事建构与受众研究进行全角度、深入分析,为电影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借鉴;
* 附赠U盘,内附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欧洲拉美地区语言节目中心摄制出品的纪录片《寻找瓦尔特》,带您感受延续数十年的“瓦尔特”情怀。
內容簡介:
本书为“北京电影学院学者文库”系列之一,主要收录了侯光明老师在电影研究和电影教学方面的学术成果,包括学术论文、会议讲话、影视评论等,还有一些电影政策建议。本书以“中国电影学派”理论研究为核心,分为“求索之光:‘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建构”“传承之光:中国电影与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匠心之光:中国电影创作聚焦”“育人之光:中国电影教育视点”“发展之光:中国电影产业趋势”“理想之光:电影强国建设思考”六大部分进行收录,贯穿了“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研究框架。
關於作者:
主 编 夏勇敏
执行主编 田 宇 王 智
目錄
国际化表达与跨文化传播
寻找瓦尔特的意义 | 苟强诗
论战争片的跨文化传播对国产电影的启示——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为例 | 方田田
城市游击战带来的现代感——《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的异质新感性接受 | 卢 康
探析《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成功之处及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 庄昊澜
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谈中国新主流电影创作 | 舒三友 李 翱
影像的当代文化使命——再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 孟 婷
负芒披苇的民族史诗谱写——浅析《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他者”视域下的民族叙事 | 包鸿明
电影媒介的记忆建构——关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共同体想象 | 符 雪
革命题材电影的跨域体验与情感敞视——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为例 | 张梦婷
“一带一路”语境下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华传播的启示 | 赵艳明 张洁茹
文化认知与美学价值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崇高美学特质及其影像修辞 | 李茂华
现实主义战争电影的美学路径探究——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为例 | 周雨晓
音乐的活力与情绪——浅析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音乐蒙太奇的应用 | 徐绍轩
口述史纪录片的记录手段以及传播特性优势比较——以纪录片《寻找瓦尔特》为例 | 田 聪
战争与诗意——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诗意化表达 | 江 越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诗意中的暴风雨 | 李 喆
“瓦尔特”中藏匿的艺术价值——《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多重艺术 | 李慧悦
论南斯拉夫战争电影的艺术特色——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为例 | 黄 旭
浅析战争题材电影的文化艺术性表达——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赏析 | 王慧敏
革命战争片中的内在真实性——浅析《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朱静芸
向英雄的“瓦尔特们”致敬——从接受美学角度看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 陈艳艳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银幕内外的悬念和参与 | 程 迪
哈依鲁丁?克尔瓦瓦茨战争电影研究 | 吴殊贤
电影录音剪辑与特殊时期的艺术审美——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为例 |李 姝
叙事建构与受众研究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群像式英雄人物塑造的影像逻辑 | 刘 倩 周子渝
从《瓦尔特保卫沙拉热窝》看经典英雄故事架构和人物塑造 | 杨 明
游走在战争叙事边缘——关于游击队题材的集体记忆与文本想象 | 齐梦若
英雄的诞生——《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英雄形象塑造分析 | 秦 滢
谍战片中的类型元素、城市形象与影像符号——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为例 | 邓 瑶
浅析第二符号学视域中战争题材电影的典型形象塑造与观众的心理认同机制——以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为例 李祁龙
浅析《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符号意义 | 徐张成
我们因何而感动?——论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同一修辞与情感认同 | 张 杰
战争片的情感建构与影像书写——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为例 | 周 宝
战争片的历史重述与现实主义的建构——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为例 | 庞 钦
英雄群塑、文化记忆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史观表达 | 李研莹
与时俱进的国产战争片艺术样式——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为分析支点 | 张艺馨
论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空间叙事构成 | 周 鑫
论南斯拉夫战争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为例 | 孔令钰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叙事风格浅析 | 张了凡
经典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叙事分析 | 周孟楠
热血洒满萨拉热窝——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 陈梦圆
游击战下的民族信仰——浅谈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人物塑造与音乐隐喻 | 徐锦博
细节刻画的艺术之“真”——浅析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人物塑造 | 马 钰
论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英雄人物的塑造 | 潘文英
现实主义战争片中的群像塑造——《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 刘思宇
隐秘的伟大——瓦尔特的身份解读 | 赵 龙
萨拉热窝的“瓦尔特” | 蒋 迅
浅谈《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 | 张婷婷
纪录片《寻找瓦尔特》创作人员
后 记
內容試閱
序一
把握规律? 有的放矢? 走好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道路
王? 智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纪录片作为“国家的相册”“国家的金名片”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越来越凸显。
新时代也要求广大纪录片创作者,以百倍的热情和忘我的斗志,投入火热的生活中去,用鲜活生动的影像和真实感人的故事,创作出能够触及人们灵魂、引起思想共鸣的优秀作品。
中新社2016年6月20日发自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一篇消息。
中新社贝尔格莱德 6月 20日电? 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于 6月 18日晚,为习近平主席举行隆重欢迎晚宴。宴会厅里,一位身着黑色套装的女士,坐在距离两国元首不远处的一张餐桌旁。她是“瓦尔特”的遗孀朱莉雅娜。《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电影让上个世纪 70年代很多中国人视瓦尔特为偶像,“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这句电影台词一度是当时年轻人的口头禅。一个月前,因扮演“瓦尔特”等角色而享誉世界的塞尔维亚演员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因病逝世。
朱莉雅娜听闻习近平主席来访,一定要来参加国宴,“因为巴塔喜欢中国,我们喜欢跟中国人在一起”。宴会厅主桌上,尼科利奇总统向习近平主席介绍《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题曲,习近平主席说:“我记得。”“《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南斯拉夫电影曾在中国热映,激荡人们的爱国情怀,伴随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时期。”
晚宴接近尾声,两国元首来到朱莉雅娜面前。朱莉雅娜紧紧握住习近平主席的手。习近平主席语气沉重地说,巴塔去世的消息传到中国,中国人民很怀念他。朱莉雅娜连声说:“我先生一直很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作为中塞人文交流的一部分,这些影视作品已成为沟通中塞两国人民的“心灵之桥”。
此访前,习近平在塞尔维亚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我们不会忘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著名影片曾经激发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啊,朋友再见》这首歌曲至今仍然在中国传唱。”尼科利奇总统也在习近平主席此次访塞期间多次表示,在中国,《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知名南斯拉夫电影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展现了塞尔维亚人民抵抗法西斯侵略者的英勇事迹。塞中双方的友谊是不能用贸易规模来衡量的。
众所周知,对中国观众而言,《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电影的范畴,它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从受众学和国际传播角度讲,它又是一部国际传播的最佳“教科书”。从大的方面说,影视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产业的问题,也是文化主权问题,更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研究成功经典案例,分析成功规律,总结成功经验,是媒体人、国际传播工作者和影视从业人员的必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今天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媒体合作不断加深。纪录片被誉为国家文化的“金名片”,是国与国之间最好的文化交流方式之一。中国需要纪录片来展现、介绍真实的国家形象,让世界正确、客观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一、遵循规律?守正创新
当前外宣工作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同时也面临最大压力。在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者不仅要努力适应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形势变化,更要以创新的理念和新媒体的思路开展工作,探索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方式方法,以“强起来”为目标,推动国际传播工作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牵涉面广,影响性大,作为国际传播工作者更需要讲究策略,把握节奏,更要注重实效,一环扣一环、脚踏实地、稳步推进。讲好中国故事,关键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外界宣传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了解,增强各国对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认识,用纪录片特有的方式,生动展现一个和平发展、多姿多彩、文明进步的中国。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有责任担当,也要遵循规律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专业化国际化精准化传播水平,把“我们想讲的”变成“观众想看的”,把“观众想看的”融进“我们想讲的”,让中国的纪录片更具创造力、感召力、影响力和国际化。
十几年前,我曾在一本刊物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几十年来,我们从“专题片”与“纪录片”的概念纠结开始,从“画面解说”到“纪实风潮”,从“重要人物”到“百姓故事”,从“新纪录片运动”到“故事化风格”,创作观念和风格不断更迭变化。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必然要跨越“世界性”这道门槛。在美学层面,我们反观以往,哲学和美学在经历了康德主义、实用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之后,目前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已成为艺术家的新宠并被观众所接受。我们开始推崇朴素、平静的电影精神,在国家、民族和文化差异中求得共性的镜头语言。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中央电视台与日本东京广播公司合拍了《望长城》(日方片名定为《万里长城》),中日两国的纪录片制作人用当时比较新颖的方式对长城这一古老的主题进行了生动的诠释,让两国观众耳目一新。同时期还有许多类似的中外近距离的交流让中国纪录片制作人受益良多。纪录片的纪实热从此爆发。此片让电视人感受到了一缕清新怡人的空气,使得中国的纪录片从人为粉饰走向纪实风格。然而,随着纪实风格纪录片的风行,一些创作者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一味追求所谓“纪实”,否定一切思维,否定一切参与,否定一切理念的流露,使得纪录片在走出说教式的低谷之后,又陷入自然主义的泥潭,从而出现了纪录片创作者主体意识的逃遁。
记得当时看过一篇报道,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四十年前,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十四集纪录片《世界各地》,它是由美籍华裔制作人靳羽西拍摄制作的。这部片子在当时的中国反响强烈,收视率极高,就连随后出版的《世界各地》中英文解说词都热销一时。毋庸置疑,靳羽西的《世界各地》对中国电视节目制作的影响是深远的,当时《文汇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能否出一个靳羽西》的文章,那时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一方面凸显出当时中国电视国际制作人甚至专业电视主持人的极端匮乏,又显示了观众对国际题材纪录片的强烈需求。”
如今中国纪录片创作早已今非昔比。我们不仅成为纪录片生产大国,而且已经在向纪录片制作强国迈进。2018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有历史机遇意识,努力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航向。”作为新时代的国际传播者和纪录片人,既有艰难挑战,又逢历史机遇。“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纪录片以其真实性的特质,最能直抵心底,是境外观众最容易接受的传播介质之一。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按照“一国一策”“一群一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和有效传播的要求,把讲好中国故事、有效精准传播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国际传播前沿理论,在传播效果上下大力气,把握规律、有的放矢,努力把传播效果最大化。
二、注重实效? 永攀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创作优秀作品放在工作的首位,以提高创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为抓手,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按照“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的创作原则,突出精品意识,狠抓内容建设,重实际,求实效,永攀创作新高峰,自主或联合拍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力的纪录片作品,并在海外落地播出。
近年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欧洲拉美地区语言节目中心(简称“欧拉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相关语言部门的密切协同下,笔者导演兼摄影的多部纪录片在各小语种对象国开花结果,传播效果良好,品牌影响力有了很大提升。如塞尔维亚语部的《七十号》《萨瓦河上》《心弦》、罗马尼亚语部的《寻梦中国》《歌者伟华》、保加利亚语部的《花样?年华》、波兰语部的《夜幕冰城》等纪录片不仅在对象国的国家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还在阿斯特拉电影节、贝尔道克斯电影节、波罗乃茨电影节、加拿大金枫叶电影节、塞尔维亚中国优秀纪录片展映周等境外电影节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广联“纪录中国”创优评析活动、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等多个展映和比赛活动中获得诸多重要奖项。时任罗马尼亚总理蓬塔看过《寻梦中国》后,专门给摄制组写来贺信表示祝贺,给予了高度评价。罗马尼亚电影家协会主席达米安说:“《寻梦中国》这部纪录片无论是导演手法还是摄影技巧都堪称一流。”该片不仅入围了第22届阿斯特拉电影节,还与德国、加拿大等制作的四部作品入选展映单元。这也是22年来中国纪录片第五次入围这个欧洲电影节,传播效果和作品的延展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节目切实触达目标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实现了好感传播。
这些年,我们积极参与国家重要的影视活动,让优秀的纪录片在更广泛、更有影响力的涉外平台上亮相,使具有国际化语言的纪录片作品筑高原、攀高峰。早在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塞尔维亚期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塞尔维亚举办了“2016塞尔维亚中国电影周”,由塞尔维亚语部摄制、笔者导演兼摄影的纪录片《小城记忆》与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优秀影片《美人鱼》《滚蛋吧!肿瘤君》《大唐玄奘》《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破风》等一起入选电影周,在塞尔维亚各大电影院线上映。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摄制的影视作品第一次在“中国电影周”上亮相,实现了建台以来零的突破,意义重大。同年,在习近平主席和塞尔维亚总统的见证下,两国媒体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为了贯彻协议精神,2017年夏天,欧拉中心组建了制片人、导演兼摄影、翻译三人小团队前往塞尔维亚,与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组成团队联合拍摄纪录片《七十号》。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新城有一座中国商城,建于20世纪60年代,大家习惯称其为“70号”。我们的镜头就对准了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华人,讲述他们奋力打拼的故事。他们不仅把中国产品带到了中东欧,也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了那里的人民。纪录片《七十号》制作完成后,除了在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外,还在中外多个影视节上获奖或展映。
“联合摄制,以我为主,主创在我。”不仅是我们的口号,更是我们工作的真实写照。我们不搞“拿来主义”,不吃轻松饭,而是要自我磨炼、自我成长、自我进步,在搞好业务的同时带出一支能独立战斗的队伍,始终将核心创作团队紧紧地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品牌。这些年,我们的纪录片团队克服种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在缺资金、短设备、少人手的情况下,完成了几十部(集)质量上乘、有传播效果、境外受众能接受、愿意看的纪录片影视作品,在国内外取得良好成绩,获得了业内的好评,品牌影响力有了很大提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已经成为纪录片团队每一位共产党员工作的箴言,我们用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三、精准传播? 讲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21—22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实施精准传播,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受众采取不同传播策略与传播方式,是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必然选择。有人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些电视人终于从零点出发,从自己耳熟能详的身边事说起。在对外传播的语境中,大家更多地考虑到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详细解读一下这句话,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故事,如果使用小提琴把它演奏出来就是国际表达。因为小提琴不是二胡,它更容易让境外受众听得明白、听得进去,更能让境外受众“入眼、入脑、入心”。中国纪录片要走向世界,这是必然要跨越的一道门槛。我们一定要在世界各民族间的巨大文化差异中寻找到人类共通的东西。无论什么人,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所以,对人性和人类本质的探索,是纪录片人应该着力研究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国际传播面对的是境外观众,他们的审美要求、欣赏习惯与国内观众有很大不同,所以我们拍摄的纪录片采用了国际上比较通用的观察式、非虚构纪录电影的方式进行拍摄,完全用镜头讲故事,把最真实的画面展示给观众,娓娓道来讲故事,含而不露出观点。用平民视角讲述社会发展与变迁,探索采用“纪实剧”的方式讲述大时代的小人物,切口虽小,却能小中见大,故事虽平,但
能平中见奇。努力把大情怀嵌入到情节之中,厚重而不张扬。减少宏大叙事、华丽解说及特技特效,强化细节表现和同期声的运用,努力贴近境外观众对纪录片的理解和诉求。在节目策划之初,我们纪录片团队紧绷节目质量这根弦,紧扣国际传播这条线,不断提高纪录片艺术水准,做到不庸俗、不媚俗、不随波逐流、不放空炮、不喊口号,不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迷失方向,始终把传播效果放在第一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的来源是实践,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这些年,无论是《寻梦中国》《夜幕冰城》《七十号》,还是《萨瓦河上》《心弦》《花样?年华》,我们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人,表现他们的日常生活、讲述他们的喜怒哀乐、颂扬他们的奋斗追求,让这些平实、鲜活、真实的生命传递出生机和活力。
在新媒体迎面而来之后,我们连续两年联合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推出了适合在手机等移动端观看的系列纪录短片《我与北京》。该片以文化为切入口,以新媒体为展示平台,挑选了来自八个国家的友好人士做主角。该片分别从武术、胡同、传统艺术、文化古迹、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进行创作拍摄,用外国人的视角讲好北京故事、中国故事。好故事更需要精准策划、有效抵达和精品意识。这些年,中医针灸风靡欧洲,中医诊所在世界各国开花结果,受到国外病患的广泛赞誉,被誉为“东方神针”。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及时策划摄制了98分钟纪录片《针?传》,讲述了海峡两岸三代中医针灸传人的故事,把中国优秀文化介绍给世界。在“中俄头条”、央视频等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及相关网站上推出,广受好评,并获得多个奖项。
在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真正抓住了文化的本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要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长远追求,充分体现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精神追求,科学、辩证而实事求是地,系统、连贯而井然有序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到国际传播工作,使新思想不断为国际社会所认知、所了解、所接受,从而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知华友华,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国际传播是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对外传播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在面对纪录片对外传播的语境时,我们充分考虑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当今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越来越注意倾听中国的声音,中国政府在国际维和与反恐、世界经济秩序、全球变暖、资源生态、文化传承与保护、太空与海洋探索、卫生与健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领域表现出的责任、担当和贡献,需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人去记录和展现。世界上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需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人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的立场、世界的视角,去感染世界、影响世界,脚踏实地走好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道路。
……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