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四季

書城自編碼: 376523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绘画
作者: Blexbolex,著 于歌,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653413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2-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85.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第2辑)
《 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第2辑) 》

售價:HK$ 153.6
汗青堂丛书048·科举史(新)
《 汗青堂丛书048·科举史(新) 》

售價:HK$ 79.2
新形势下海事综合风险管控理论与实践
《 新形势下海事综合风险管控理论与实践 》

售價:HK$ 96.0
数码港元:Web3.0构建香港新金融
《 数码港元:Web3.0构建香港新金融 》

售價:HK$ 90.0
邓正来著作集(全9册)
《 邓正来著作集(全9册) 》

售價:HK$ 1905.6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6辑)--逻辑、同异与辩证法
《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6辑)--逻辑、同异与辩证法 》

售價:HK$ 81.6
碳交易与碳金融基础(彭玉镏)
《 碳交易与碳金融基础(彭玉镏) 》

售價:HK$ 57.6
当下的骰子--福柯的光与影
《 当下的骰子--福柯的光与影 》

售價:HK$ 105.6

 

編輯推薦:
1. “世界最美的书”金奖获得者Blexbolex代表作品。来自法国的天才艺术家Blexbolex,将优雅的复古设计与先锋的实验叙事融为一体,加以精妙复杂的印刷手段,令人耳目一新的绚烂装饰风。
2.《纽约时报》年度十佳绘本,版权出售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8个国家,读者好评如潮。
3.180幅精美版画作品,特定4种PANTONGE专色印刷。结合传统丝网印刷效果的新工艺,画面层次丰富细腻,加以温暖的复古设计和低调的时尚感,插画师、设计师、艺术爱好者的珍藏之选。
4. 中法双语设计,留住原版神采。中文翻译,帮助读者了解书中意涵;保留法语原版设计,展现原作设计的神韵和精彩。橙红漆片高级烫印 明黄色樱花棉布精装,全方位呈现原版极致装帧!
5. 《Blexbolex小宇宙》专属小册子,特定3种PANTONE专色印刷,讲述Blexbolex的艺术背后的故事。
內容簡介:
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曙雨,冬月祁寒,在一本书中体会四个季节的美好瞬间,欣赏人们消磨时间或挽留时间的种种姿态……这是一首咏叹自然与人们、岁月与生命的四季之诗,打开我们久违的自然感知力,重新唤起对永恒、生动又脆弱的周遭世界的观察与爱。
180幅如梦似幻的精美版画作品,特定4种PANTONGE专色印刷而成,结合传统丝网印刷效果的新工艺,画面层次丰富细腻,加以温暖的复古设计和低调的时尚感,是插画师、设计师、艺术爱好者的珍藏之选。
本书是“世界最美的书”金奖得主Blexbolex的代表作品,《纽约时报》年度十佳绘本,8种语言翻译出版,大胆而极具天赋的图像世界,完美诠释了自然之美、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我的重新发现。
關於作者:
Blexbolex,本名贝尔纳·格朗热(Bernard Granger),是一位屡获殊荣的法国绘本作家,绘本作品《人们》获得“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最高荣誉金奖,《四季》《歌谣》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十佳绘本。目前,这些作品已被翻译为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波兰语、德语、捷克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于歌,艺术策展人,创意策划人,终身学习者,法语译者,专注于“艺术社区”的研究与实践。热衷于观察日常和促成各种跨文化与跨领域交流。译作有《人们》《四季》《歌谣》。
內容試閱
《BLEXBOLEX小宇宙》(导读)
在某个初夏傍晚,我的好朋友、出版人涂涂忽然发给我《歌谣》(Romance)的PDF,请我为他讲个故事,我一头雾水地打开——哦!是个法语绘本!一口气读完,看得惊心动魄,不由得在心里赞叹:太妙 !两天后,我把粗略翻译的文字和可视化的叙事结构
扔回给涂涂。涂涂问我,你想做这本书的译者吗?
说实话,我有些缺乏信心。我的直觉告诉我,作者Blexbolex 是秉持着艺术创作的态度对待这部作品的,有很多实验性在里面,无论是从创作灵感来源,还是从艺术语言和观念表达来看,都不简单。虽然在法国被归为童书,其实更像一本适合全龄阅读的艺术书。踌躇间,涂涂又发来了《人们》(L’imagier Des Gens)和《四季》(Saisons),还是Blexbolex 的绘本。这一次,我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了。三本书看起来各不相同,其实是使用了同一种形式和逻辑,所以又是互为补充的,放在一起,竟然回应了我这些年不断探索的议题: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绘本的作者Blexbolex,是一位在德国工作和生活的法国人,他不但是一位绘本作家,还是颇有名气的斜杠人士:出版人/ 编辑/ 丝网印刷艺术家/ 插画家……他的作品非常值得玩味,时时可见艺术或文学作品的巧妙隐喻。透过他的创作,我们似乎看到一个有着学者气质、不断学习、潜心研究的艺术家形象,他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实践,都是他的研究。
丰富的艺术灵感来源
Blexbolex在安古兰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深受马列维奇的《白上白》和以施莱默的《三元芭蕾》为代表的包豪斯风格作品的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何他的作品总能激起感官愉悦:鲜明有力的色彩、抽象简化的形式,以及它们共同营造的空间与视觉元素互动的张力,而这些恰恰来源于已渗透进我们日常视觉经验的至上主义、构成主义和包豪斯风格所留下的精神遗产。此外,Blexbolex 也受到了其他漫画家的影响:漫画大师埃尔热的“清线画风”,是Blexbolex的灵感源泉之一;而为了抵制主流漫画挤压而发起的美国另类漫画运动,也给Blexbolex 的叙事风格带来冲击,很难想象在《人们》《四季》《歌谣》之前,他的很多作品都充满了神秘悬疑的色彩和黑白胶片的质感;在这三部作品里,我们还能看到由法国漫画家发起的乌巴波运动折射出的创意之光。在限制性的结构中探索漫画创作的边界,Blexbolex让“带着镣铐跳舞”这件事看起来一点都不沉重了。
图像和词语的延续性游戏
《人们》、《四季》和《歌谣》之所以称为“三部曲”,最明显的线索,大概就是画面形式都非常相似:一幅画面搭配一个单词——当然,《歌谣》里那些被女巫施了魔法的单词也要算。Blexbolex 曾说过自己是绘本的导演,他更希望读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图像”,我想,正是为了不干扰这种能够引发“通感”的观看方式,他尽可能使用简练、客观、冷静的文字,以便留出想象空间。在随后的作品《我们的假期》中,他甚至做了更进一步的尝试:完全抹去了文本。确实,他也做到了。在《人们》里,我能听到那些有趣人物发出的声音,在他们脑子里冒着泡的创意,骑着摩托车呼啸而过的身影;在《四季》里,我能嗅到空气中的香甜,感受到温度的变化,热烘烘的栗子或沁人心脾的冰凉,仿佛都在口中;而《歌谣》更为极致,让人在颠倒中困惑,在混乱中焦躁,在黑暗迷雾中加快寻找的步伐。此外,Blexbolex也不希望强加任何话语,读者将在不叠加任何意图的情况下,延展出属于自己的阅读方式。大概是为了强化这样的观点,他不惜冒着被那些看重文字叙事的读者排斥的风险,在接连出版的三部作品里保持了这样的风格。
在我看来,Blexbolex 既前卫又复古,他非常喜欢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如果卓别林那些划时代的默片在今天改编成绘本的话,应该就是Blexbolex 作品的样子吧?不过,深谙印刷技术的他,会不会为了配合原作而更加严谨地选择双色套印呢?
逻辑的诗意与结构的旋律
Blexbolex 在“三部曲”里所做的递进式的叙事结构尝试,是最令我惊喜的部分。书页的装订原本是千篇一律的, 但他似乎通过图像施予它魔法。透过那些经过反复计算的严谨图纸,结构的旋律被赋予了更多变调,从简单走向复杂, 但最后总能回到一个新的起点。
《人们》像是建立在一种螺旋结构之上,然而,在两相对照的结构主线之外,我们还会发现一些神奇的跨页平行线——或是横空架起的弧。这种特别的阅读体验,带给人一种太空舱渐渐滑入轨道的失重感,书里的“人们”漂浮着相遇,以某种我们从未想到过的方式产生联系;或是结构被解构的瞬间慢速播放,感受不到破坏性,充满悬疑又妙趣横生。而《四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螺旋:它与各章相对应形成循环。以四个季节为标题的页面组成第一个循环,第二个循环对应婴儿期,第三个循环对应青春期,最后一个循环对应成年期。在如自然规律般的循环往复中,我们能够看到分部与总和的变化状态——如同小齿轮嵌套在大循环中缓缓运转。
《歌谣》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做了更进一步的尝试:在两点一线的结构原型上不断折返跑,每一次新的旅程都会匀速加入新插曲。仿佛我们手中捧着的,不再是由一页页纸片组成的世界,而是顷刻间就能成倍数增长、不断迭代的几何迷宫,逻辑之藤以诗意的方式攀缘于其上,在人文之光的浇注下,向着秘密被解开的方向迅速生长。
此外,这三本绘本真的是“非常法国”。在结束旅法生活多年后,我竟然总结出了个人版本的“自由、平等、博爱”:察觉到社会和文化对我们的建构,跳出偏见,更加自由地看待世界,并展开思考;向自然学习,知晓人在时间和无常面前是平等的,我们对待自然的方式也会获得平等的回应;在我们生命的历程里,不管是向内还是向外探索,势必都会在某些时刻坠入颠倒、混乱或迷失之中,沉住气继续前行就有机会获得平静,对于自己和世界的善意和耐心或许就是最有勇气的爱。
不过,在做了这些调研工作和自以为是的思考后,我突然怀念起涂涂自顾自扔给我PDF 文件的那个傍晚了,那种不带任何预设和背景框架的“天真的阅读感”,反倒让我更能体会看到这些绘本时的单纯的快乐!
关于《人们》
现实生活中的、神话和想象中的各色各样的“人们”,出现在这本书里,并借此打开了许多不同的角度,也打开了人类文化观察的广阔视野。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们”不会因外貌或种族被打上标签,而是通过他们的状态和行为来归类。每个人物都与对开页的人物并列放置,形成一对组合,他们的关联是多变的,或多或少的,也是显而易见的,通常很有趣且令人惊讶。
这本书的初衷,是帮助孩子识别人物、扩展词汇量,但是出色的视觉表达和充满智慧的组合方式吸引了更广泛的读者群。
这本《人们》,我觉得是全龄绘本,甚至给大人看的必要性恐怕胜过给孩子看。或者,更有趣的场景是孩子们一边指认书里的各种人物,一边向大人的“刻板印象”发出挑战:“他们明明在做一样的动作,为什么用不同的称呼?”是啊,为什么呢?因为太习以为常了,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提出质疑。
从认知角度而言,分类体系代表着我们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同样,事物所归之类又会影响我们对它的感知和看法,这是成人世界才会强化的“标签效应”吗?在这本书里,各种“人”与“人造之人”,都被赋予了身份,这些“身份”是一个个词汇,也是定义他们的“标签”,那么,词汇能够塑造我们的思考方式吗?
书里形形色色的“人们”向我们展示了“人”的类型之多元、范畴之广泛、关系之复杂,一图一词的精简版式,正好对应了同一人物作为自然人的存在形态和作为社会人的不同属性。更为精彩的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一组组“搭配”,引发了我们的解构冲动和对性别、种族、职业、宗教、文化的种种发问。被迫接受与主动探索,拥有一切与一无所有,被人压迫与受人供奉,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关联原因,一些引发联想的小障碍成了引发另一种好奇的契机。为了想要弄清楚“他们”为什么安排在一起,我们开始追根溯源,挖掘到的线索将会促使我们用新的目光去审视我们生活其中的、非常熟悉的世界。
当然,想要更快且愉悦地捕捉到这些对照关系的巧妙之处,我们需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对他的影响。尽管他希望不做太多解释,不赋予过多的内涵,而是让读者充分发问,但是他的创作还是展现了文化概念和文化现象的渗透力。有一些对照关系需要通过法语原文解密,翻译后的文字无法展现出其中的妙趣,比如“Une Diva”(歌唱家),这个词在法语里还有一层意思,是“很难伺候的人”,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Une Adolescen”(青少年)同为一组,如果不了解法语的这层意义,可能就很难领会到两者潜在的相通之处。书中还出现了一些法国读者很熟悉、中国读者相对陌生的概念,比如茨冈人、贝都因人、洞穴学者等,至于各种宗教、神话人物背后的故事,就让读者自己来探索吧。再比如,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身份符号”,其实也反映出了作者对他者文化的想象与偏见,而他的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认知恰恰又符合了我们对法国人的某些“刻板印象”。
关于《四季》
在《人们》之后,Blexbolex 继续通过《四季》进行他的探索,他始终关注将文本和图像联系起来的极简化图像形式。《四季》是关于季节的循环的,它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留住和消磨时间的方式,还有那些习惯、记忆或遗忘……在这些标志着季节过渡的物件、风景、人物或事件中,永恒且永动的自然世界被唤醒了。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展现了一次完整的季节循环。它的阅读过程也是一个游戏过程:某些布景、物件、角色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出现,透过不同的视角重新出场,考验着读者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引发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观察——就像是惊鸿一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个世界的日常生活一直是如此丰富多姿,丝毫不逊色于我们的想象世界,这永恒、生动又脆弱的自然世界,是多么值得我们热爱啊。
作为“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与《人们》所营造的充满问号的好奇氛围相比,《四季》是一本需要我们好好打开感知能力的书。
在时光流转、季节更迭中,我们可以感知人类世界法则之外的法则,感知“人与自然”的一切——有好的,也有坏的;有亘古不变的,也有突然而至的;有努力去创造而获得改变的,也有不受人类控制、只能尽人事听天命的。同一件事情的后果,对有些人来说是乐事,对有些人来说是灾难。自然世界的因果、轮回、循序渐进,在那些遥远的时代中,这些都曾让“人”了解自己的渺小,从而生出谦逊与敬畏的道理。人也在四季更迭中感知自己:炎热、萧瑟带来的不同体感,春花秋月投射的不同情绪……自然世界中,总有一样事物能打动你,让你记住它、感知它。书中的一些片段起伏流畅,令人心旷神怡:冬春之交,经历了淌凌的巨响、湍流的激荡后,紧接着迎来了惬意的和风与微醺,令人迷醉的气息和嘈杂的声音都是“人与自然”这个互动剧场里转场的信号,没有冲突就没有张力。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非常东方式的浪漫和感伤,让人不由得轻轻叹息。“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或许是对这本书最好的注解。
关于《歌谣》
故事的开头,有学校、家和连接它们的道路。每天晚上,一个小孩都会踏上这条路并观察周围的事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突发的小事,与陌生人的相遇,观察的不断积累……这一切让回家的路变得更长、更复杂。慢慢地,最初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成了奇幻故事里的主人公,为了拯救女王,他不得不面对女巫的世界,成为人们翘首以盼的英雄。在这个过程中,原本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的普通孩子,一点点地成了梦想家,在想象的旅程中不断前行。
像算术序列一样,《歌谣》由七个序列逐页构建:初始序列包含三幅图像,随后的六个序列则在前一序列的每个图像间隙中插入新图像、新情节,每一帧新图像都可以改变故事的走向。很快,这个简短的故事变成了宏大的叙事,但无论如何,都会以“家”为终点……
这本书里,有着对于内容和形式的双重拷问:如何突破一个系统的极限?对一本绘本来说,叙事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Blexbolex 为我们提供了这件独一无二、精美绝伦、充满才智且简洁的艺术品。
作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歌谣》充分展现了世界由简至繁的演变过程,与造成这一变化的各种“神秘”作用。
“Romance”(《歌谣》的法文书名)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了中世纪的浪漫传奇和其所遵循的“探索与回归”的模式。《歌谣》延续了千百年来的叙事结构,似乎又是某些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就像不同的吟游诗人来讲述传奇一样,我们在叙述同一个故事时,会加入属于自己气质的创作。这样的启程、探险与回归,带来了广阔的疆域:它是非常宏大的,又是关乎我们的内心的;是向外探索世界的必经之路,又像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蜕变过程。无论女巫的力量多么强大,她能够掌控的,也只是被描述过的那一半世界;而缄默的那一部分世界,既是未知的,也蕴含着希望。
此外,在关于这本书的创作自述中,Blexbolex 还提到他的三个灵感来源:
故事形态学:因为一开始就打算让这本书成为一本讲故事的书,作者特意阅读了普罗普撰写的《故事形态学》,书中所记录、剖析的民间故事题材、形式和结构,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乌巴波艺术运动:本书的大部分画面,化用了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故事、文学及视觉艺术中的内容。这种形式被触发的灵感最早来源于乌巴波艺术运动,一群艺术家不走常规道路,为漫画创作另辟蹊径。他们的一项练习,刺激了Blexbolex 的想象力:在两格现有的连环画面之间,插入一格新画面,从而改变叙事的方向。
童年游戏:最终,却是和一群孩子的相遇,给了Blexbolex 打开创作之门的钥匙。这些孩子当时在玩一个游戏——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能回到家。这使Blexbolex 想到了押韵的、古老的民歌,最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本书的音乐结构,也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找回了他的童年记忆。

《BLEXBOLEX小宇宙》(导读)
在某个初夏傍晚,我的好朋友、出版人涂涂忽然发给我《歌谣》(Romance)的PDF,请我为他讲个故事,我一头雾水地打开——哦!是个法语绘本!一口气读完,看得惊心动魄,不由得在心里赞叹:太妙 !两天后,我把粗略翻译的文字和可视化的叙事结构
扔回给涂涂。涂涂问我,你想做这本书的译者吗?
说实话,我有些缺乏信心。我的直觉告诉我,作者Blexbolex 是秉持着艺术创作的态度对待这部作品的,有很多实验性在里面,无论是从创作灵感来源,还是从艺术语言和观念表达来看,都不简单。虽然在法国被归为童书,其实更像一本适合全龄阅读的艺术书。踌躇间,涂涂又发来了《人们》(L’imagier Des Gens)和《四季》(Saisons),还是Blexbolex 的绘本。这一次,我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了。三本书看起来各不相同,其实是使用了同一种形式和逻辑,所以又是互为补充的,放在一起,竟然回应了我这些年不断探索的议题: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绘本的作者Blexbolex,是一位在德国工作和生活的法国人,他不但是一位绘本作家,还是颇有名气的斜杠人士:出版人/ 编辑/ 丝网印刷艺术家/ 插画家……他的作品非常值得玩味,时时可见艺术或文学作品的巧妙隐喻。透过他的创作,我们似乎看到一个有着学者气质、不断学习、潜心研究的艺术家形象,他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实践,都是他的研究。
丰富的艺术灵感来源
Blexbolex在安古兰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深受马列维奇的《白上白》和以施莱默的《三元芭蕾》为代表的包豪斯风格作品的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何他的作品总能激起感官愉悦:鲜明有力的色彩、抽象简化的形式,以及它们共同营造的空间与视觉元素互动的张力,而这些恰恰来源于已渗透进我们日常视觉经验的至上主义、构成主义和包豪斯风格所留下的精神遗产。此外,Blexbolex 也受到了其他漫画家的影响:漫画大师埃尔热的“清线画风”,是Blexbolex的灵感源泉之一;而为了抵制主流漫画挤压而发起的美国另类漫画运动,也给Blexbolex 的叙事风格带来冲击,很难想象在《人们》《四季》《歌谣》之前,他的很多作品都充满了神秘悬疑的色彩和黑白胶片的质感;在这三部作品里,我们还能看到由法国漫画家发起的乌巴波运动折射出的创意之光。在限制性的结构中探索漫画创作的边界,Blexbolex让“带着镣铐跳舞”这件事看起来一点都不沉重了。
图像和词语的延续性游戏
《人们》、《四季》和《歌谣》之所以称为“三部曲”,最明显的线索,大概就是画面形式都非常相似:一幅画面搭配一个单词——当然,《歌谣》里那些被女巫施了魔法的单词也要算。Blexbolex 曾说过自己是绘本的导演,他更希望读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图像”,我想,正是为了不干扰这种能够引发“通感”的观看方式,他尽可能使用简练、客观、冷静的文字,以便留出想象空间。在随后的作品《我们的假期》中,他甚至做了更进一步的尝试:完全抹去了文本。确实,他也做到了。在《人们》里,我能听到那些有趣人物发出的声音,在他们脑子里冒着泡的创意,骑着摩托车呼啸而过的身影;在《四季》里,我能嗅到空气中的香甜,感受到温度的变化,热烘烘的栗子或沁人心脾的冰凉,仿佛都在口中;而《歌谣》更为极致,让人在颠倒中困惑,在混乱中焦躁,在黑暗迷雾中加快寻找的步伐。此外,Blexbolex也不希望强加任何话语,读者将在不叠加任何意图的情况下,延展出属于自己的阅读方式。大概是为了强化这样的观点,他不惜冒着被那些看重文字叙事的读者排斥的风险,在接连出版的三部作品里保持了这样的风格。
在我看来,Blexbolex 既前卫又复古,他非常喜欢电影艺术家卓别林,如果卓别林那些划时代的默片在今天改编成绘本的话,应该就是Blexbolex 作品的样子吧?不过,深谙印刷技术的他,会不会为了配合原作而更加严谨地选择双色套印呢?
逻辑的诗意与结构的旋律
Blexbolex 在“三部曲”里所做的递进式的叙事结构尝试,是最令我惊喜的部分。书页的装订原本是千篇一律的, 但他似乎通过图像施予它魔法。透过那些经过反复计算的严谨图纸,结构的旋律被赋予了更多变调,从简单走向复杂, 但最后总能回到一个新的起点。
《人们》像是建立在一种螺旋结构之上,然而,在两相对照的结构主线之外,我们还会发现一些神奇的跨页平行线——或是横空架起的弧。这种特别的阅读体验,带给人一种太空舱渐渐滑入轨道的失重感,书里的“人们”漂浮着相遇,以某种我们从未想到过的方式产生联系;或是结构被解构的瞬间慢速播放,感受不到破坏性,充满悬疑又妙趣横生。而《四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螺旋:它与各章相对应形成循环。以四个季节为标题的页面组成第一个循环,第二个循环对应婴儿期,第三个循环对应青春期,最后一个循环对应成年期。在如自然规律般的循环往复中,我们能够看到分部与总和的变化状态——如同小齿轮嵌套在大循环中缓缓运转。
《歌谣》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做了更进一步的尝试:在两点一线的结构原型上不断折返跑,每一次新的旅程都会匀速加入新插曲。仿佛我们手中捧着的,不再是由一页页纸片组成的世界,而是顷刻间就能成倍数增长、不断迭代的几何迷宫,逻辑之藤以诗意的方式攀缘于其上,在人文之光的浇注下,向着秘密被解开的方向迅速生长。
此外,这三本绘本真的是“非常法国”。在结束旅法生活多年后,我竟然总结出了个人版本的“自由、平等、博爱”:察觉到社会和文化对我们的建构,跳出偏见,更加自由地看待世界,并展开思考;向自然学习,知晓人在时间和无常面前是平等的,我们对待自然的方式也会获得平等的回应;在我们生命的历程里,不管是向内还是向外探索,势必都会在某些时刻坠入颠倒、混乱或迷失之中,沉住气继续前行就有机会获得平静,对于自己和世界的善意和耐心或许就是最有勇气的爱。
不过,在做了这些调研工作和自以为是的思考后,我突然怀念起涂涂自顾自扔给我PDF 文件的那个傍晚了,那种不带任何预设和背景框架的“天真的阅读感”,反倒让我更能体会看到这些绘本时的单纯的快乐!
关于《人们》
现实生活中的、神话和想象中的各色各样的“人们”,出现在这本书里,并借此打开了许多不同的角度,也打开了人类文化观察的广阔视野。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们”不会因外貌或种族被打上标签,而是通过他们的状态和行为来归类。每个人物都与对开页的人物并列放置,形成一对组合,他们的关联是多变的,或多或少的,也是显而易见的,通常很有趣且令人惊讶。
这本书的初衷,是帮助孩子识别人物、扩展词汇量,但是出色的视觉表达和充满智慧的组合方式吸引了更广泛的读者群。
这本《人们》,我觉得是全龄绘本,甚至给大人看的必要性恐怕胜过给孩子看。或者,更有趣的场景是孩子们一边指认书里的各种人物,一边向大人的“刻板印象”发出挑战:“他们明明在做一样的动作,为什么用不同的称呼?”是啊,为什么呢?因为太习以为常了,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提出质疑。
从认知角度而言,分类体系代表着我们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同样,事物所归之类又会影响我们对它的感知和看法,这是成人世界才会强化的“标签效应”吗?在这本书里,各种“人”与“人造之人”,都被赋予了身份,这些“身份”是一个个词汇,也是定义他们的“标签”,那么,词汇能够塑造我们的思考方式吗?
书里形形色色的“人们”向我们展示了“人”的类型之多元、范畴之广泛、关系之复杂,一图一词的精简版式,正好对应了同一人物作为自然人的存在形态和作为社会人的不同属性。更为精彩的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一组组“搭配”,引发了我们的解构冲动和对性别、种族、职业、宗教、文化的种种发问。被迫接受与主动探索,拥有一切与一无所有,被人压迫与受人供奉,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关联原因,一些引发联想的小障碍成了引发另一种好奇的契机。为了想要弄清楚“他们”为什么安排在一起,我们开始追根溯源,挖掘到的线索将会促使我们用新的目光去审视我们生活其中的、非常熟悉的世界。
当然,想要更快且愉悦地捕捉到这些对照关系的巧妙之处,我们需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对他的影响。尽管他希望不做太多解释,不赋予过多的内涵,而是让读者充分发问,但是他的创作还是展现了文化概念和文化现象的渗透力。有一些对照关系需要通过法语原文解密,翻译后的文字无法展现出其中的妙趣,比如“Une Diva”(歌唱家),这个词在法语里还有一层意思,是“很难伺候的人”,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Une Adolescen”(青少年)同为一组,如果不了解法语的这层意义,可能就很难领会到两者潜在的相通之处。书中还出现了一些法国读者很熟悉、中国读者相对陌生的概念,比如茨冈人、贝都因人、洞穴学者等,至于各种宗教、神话人物背后的故事,就让读者自己来探索吧。再比如,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身份符号”,其实也反映出了作者对他者文化的想象与偏见,而他的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认知恰恰又符合了我们对法国人的某些“刻板印象”。
关于《四季》
在《人们》之后,Blexbolex 继续通过《四季》进行他的探索,他始终关注将文本和图像联系起来的极简化图像形式。《四季》是关于季节的循环的,它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留住和消磨时间的方式,还有那些习惯、记忆或遗忘……在这些标志着季节过渡的物件、风景、人物或事件中,永恒且永动的自然世界被唤醒了。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展现了一次完整的季节循环。它的阅读过程也是一个游戏过程:某些布景、物件、角色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出现,透过不同的视角重新出场,考验着读者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引发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观察——就像是惊鸿一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个世界的日常生活一直是如此丰富多姿,丝毫不逊色于我们的想象世界,这永恒、生动又脆弱的自然世界,是多么值得我们热爱啊。
作为“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与《人们》所营造的充满问号的好奇氛围相比,《四季》是一本需要我们好好打开感知能力的书。
在时光流转、季节更迭中,我们可以感知人类世界法则之外的法则,感知“人与自然”的一切——有好的,也有坏的;有亘古不变的,也有突然而至的;有努力去创造而获得改变的,也有不受人类控制、只能尽人事听天命的。同一件事情的后果,对有些人来说是乐事,对有些人来说是灾难。自然世界的因果、轮回、循序渐进,在那些遥远的时代中,这些都曾让“人”了解自己的渺小,从而生出谦逊与敬畏的道理。人也在四季更迭中感知自己:炎热、萧瑟带来的不同体感,春花秋月投射的不同情绪……自然世界中,总有一样事物能打动你,让你记住它、感知它。书中的一些片段起伏流畅,令人心旷神怡:冬春之交,经历了淌凌的巨响、湍流的激荡后,紧接着迎来了惬意的和风与微醺,令人迷醉的气息和嘈杂的声音都是“人与自然”这个互动剧场里转场的信号,没有冲突就没有张力。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非常东方式的浪漫和感伤,让人不由得轻轻叹息。“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或许是对这本书最好的注解。
关于《歌谣》
故事的开头,有学校、家和连接它们的道路。每天晚上,一个小孩都会踏上这条路并观察周围的事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突发的小事,与陌生人的相遇,观察的不断积累……这一切让回家的路变得更长、更复杂。慢慢地,最初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成了奇幻故事里的主人公,为了拯救女王,他不得不面对女巫的世界,成为人们翘首以盼的英雄。在这个过程中,原本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的普通孩子,一点点地成了梦想家,在想象的旅程中不断前行。
像算术序列一样,《歌谣》由七个序列逐页构建:初始序列包含三幅图像,随后的六个序列则在前一序列的每个图像间隙中插入新图像、新情节,每一帧新图像都可以改变故事的走向。很快,这个简短的故事变成了宏大的叙事,但无论如何,都会以“家”为终点……
这本书里,有着对于内容和形式的双重拷问:如何突破一个系统的极限?对一本绘本来说,叙事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Blexbolex 为我们提供了这件独一无二、精美绝伦、充满才智且简洁的艺术品。
作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歌谣》充分展现了世界由简至繁的演变过程,与造成这一变化的各种“神秘”作用。
“Romance”(《歌谣》的法文书名)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了中世纪的浪漫传奇和其所遵循的“探索与回归”的模式。《歌谣》延续了千百年来的叙事结构,似乎又是某些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就像不同的吟游诗人来讲述传奇一样,我们在叙述同一个故事时,会加入属于自己气质的创作。这样的启程、探险与回归,带来了广阔的疆域:它是非常宏大的,又是关乎我们的内心的;是向外探索世界的必经之路,又像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蜕变过程。无论女巫的力量多么强大,她能够掌控的,也只是被描述过的那一半世界;而缄默的那一部分世界,既是未知的,也蕴含着希望。
此外,在关于这本书的创作自述中,Blexbolex 还提到他的三个灵感来源:
故事形态学:因为一开始就打算让这本书成为一本讲故事的书,作者特意阅读了普罗普撰写的《故事形态学》,书中所记录、剖析的民间故事题材、形式和结构,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乌巴波艺术运动:本书的大部分画面,化用了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故事、文学及视觉艺术中的内容。这种形式被触发的灵感最早来源于乌巴波艺术运动,一群艺术家不走常规道路,为漫画创作另辟蹊径。他们的一项练习,刺激了Blexbolex 的想象力:在两格现有的连环画面之间,插入一格新画面,从而改变叙事的方向。
童年游戏:最终,却是和一群孩子的相遇,给了Blexbolex 打开创作之门的钥匙。这些孩子当时在玩一个游戏——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能回到家。这使Blexbolex 想到了押韵的、古老的民歌,最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本书的音乐结构,也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找回了他的童年记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