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重读陶行知

書城自編碼: 376192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李镇西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127144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5.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第2辑)
《 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第2辑) 》

售價:HK$ 153.6
汗青堂丛书048·科举史(新)
《 汗青堂丛书048·科举史(新) 》

售價:HK$ 79.2
新形势下海事综合风险管控理论与实践
《 新形势下海事综合风险管控理论与实践 》

售價:HK$ 96.0
数码港元:Web3.0构建香港新金融
《 数码港元:Web3.0构建香港新金融 》

售價:HK$ 90.0
邓正来著作集(全9册)
《 邓正来著作集(全9册) 》

售價:HK$ 1905.6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6辑)--逻辑、同异与辩证法
《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6辑)--逻辑、同异与辩证法 》

售價:HK$ 81.6
碳交易与碳金融基础(彭玉镏)
《 碳交易与碳金融基础(彭玉镏) 》

售價:HK$ 57.6
当下的骰子--福柯的光与影
《 当下的骰子--福柯的光与影 》

售價:HK$ 105.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7.5
《 李镇西答新教师101问 》
+

HK$ 86.3
《 叩问教育(本书是特级教师李镇西结合教育现状与社会现实,重新审视教育,探讨教育问题的*新力作) 》
+

HK$ 98.6
《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 》
+

HK$ 49.3
《 牵手与牵心:园长指导家长工作能力的提升 》
+

HK$ 72.2
《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
+

HK$ 102.2
《 万千教育学前·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 》
編輯推薦:
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力作
李镇西是陶行知的真正传人,读懂了陶行知,就可以理解李镇西;读懂了李镇西,就可以走进陶行知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作序推荐
李镇西给青年教师的教育经典阅读建议
李镇西引领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枕边书
內容簡介:
陶行知可谓中国教育的一座丰碑。“不读行知,何以为师?”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时隔40年,重读陶行知的文章、诗歌、小说、书信、便条等,以73篇教育随笔的形式,重溯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追寻陶行知教育的初心。书中还观照当今教育现状,从后进生转化、幸福教育、“双减”政策、课堂教改、教育艺术、家庭教育、教师素养、教育改革等方面注入鲜活案例,理性而深刻。全书饱含深情,字里行间充满对大先生的尊崇、对孩子的体恤、对教育的关切,引领每一个教师要有大先生的追求,做有良知、有爱心、有智慧、有胸襟的中国教师,做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自然而有温度的教育。
關於作者:
作者自述
亲爱的读者:您好!我叫李镇西,1958年9月生。深爱学生也挚爱教育,长期在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也曾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现担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从教近36年来,获得荣誉有限,出版文字无数。让我得意的是,从我身边走出去了数以千计善良、正直、勤劳、睿智的合格公民。
我的教育理念:朴素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我和学生共同追求的境界:让人们因为有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目錄
目 录

001 穿越时空的陶行知先生

——李镇西《重读陶行知》序言 朱永新

005 大先生陶行知

001 陶行知的初心

005 他日爱国爱人,必自今日不欺始

009 “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

013 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017 听陶行知怎么说“新教育”

023 “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

028 教育应给人以自由和快乐

032 “总要把小孩子当作活的”

036 “这种教育中的败类,真不知害了多少青年!”

040 “平民教育就是平常人民的教育”

048 “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的泉源!”

053 陶行知喜欢的“活学校”长什么样儿?

059 “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

063 学校生活处处皆教育

067 “我们要向农民‘烧心香’”

074 德育工作者应该是怎样的人?

079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

083 师范院校怎能以姓“师”为耻?

087 “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

091 做有思想的行动者

095 “教”是好的“学”

100 办有中国气派的教育

104 “不要再把伪知识传与后辈”

109 从来就没有永恒而普遍的道德

112 “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

116 “教育就是社会改造”

121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25 看陶行知怎样“翻了半个筋斗”

130 “教师是儿童队里的一员”

134 “师范生的唐僧是小朋友”

138 “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143 如果孩子不是将来的瓦特,就可以鞭挞吗?

147 科学“犹如一柄锋利的刀”

152 “要解放小孩的自由”

156 会考何以杀人?

160 “我们要创造儿童的世界”

164 “教师只能说真话”

167 这样的教育是不是“亡国教育”?

171 “不要你哄,不要你捧,只要你懂”

175 “不是标语统一便算统一”

179 “学做一群人中人”

184 儿童吃饭时可不可以讲话?

188 陶行知是如何对待“难管的小孩”的?

192 “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

196 “建筑起‘人格长城’来”

203 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208 “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人权”

213 “必须解放老百姓的创造力”

216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过自主的儿童节

221 民主的教师应该有着怎样的资格?

225 “民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230 中国民主教育的先行者

236 流的教育家需要怎样的土壤?

241 中国需要怎样的教师?

245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251 “日记是我们一天心灵的写真”

256 教育首先是心灵的艺术

260 “教师之职务是教人学做主人”

264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

269 “人人都能享受粗茶淡饭的教育”

274 “看他开花,看他成熟”

278 “教育之说是教育界自欺欺人的话”

284 师生应该“共造校风,共守校规”

288 “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

292 看陶行知是怎样批判孔老先生的

297 陶行知为什么提倡“有限制的爱国心”

301 自然而有温度的教育

305 “校长和校工一律看待”

310 孩子的错误算不算“错误”?

314 陶行知是怎样维护教师权益的?

318 父母是儿童好的老师

322 跟陶行知学写文章

327 新教育的世纪回响

331 后记 不读行知,何以为师?

335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后 记

不读行知,何以为师?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家可谓群星璀璨。但论在当代中国教师中的
知名度,首推陶行知。

是呀,在很多学校,都会看到教育家陶行知的肖像和“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语录。不过很遗憾,不少教师对陶行知的了解也就仅此而
已。作为一名中国教师,如果对陶行知富有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缺乏
深入了解,很难称得上是完整合格的教师。
我的朋友张圣华先生曾在为《陶行知教育名篇》写的序言中说:“一个没
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
是的——在中国,不读行知,何以为师?
我在大学时代没听说过陶行知。估计不少年轻的朋友会感到吃惊:“难道
读师范时,老师不讲陶行知吗?”是的,虽然陶行知去世时,授予他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称号,但是几年后的1951年,从批判《武训传》开
始,陶行知也被批判,然后被打入“冷宫”,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中共
中央以纪念陶行知诞辰90周年的名义,给陶行知恢复名誉,算是平反。整整
30年,陶行知人间“蒸发”。我1978年上大学,哪个老师敢讲陶行知?

1980年,安徽和江苏先后成立陶行知研究会;1981年,四川省也成立了陶
行知研究会;接着全国各地纷纷成立陶行知研究会;1985年,中国陶行知研究
会成立。中国教育界渐渐有了一些陶行知的气息了。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直
接阅读陶行知,一直读到现在。当然,虽然40年来一直都没中断读陶行知,
但多数时候都是断断续续地读,真正比较集中阅读陶行知有三次。

次是我1982年参加工作之初,那时候陶行知的著作已经开始“解
冻”。我读的本陶行知的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陶行知教
育文选》,我一下便被他朴素的语言和深刻的道理征服了。这和读苏霍姆林斯
基的感觉完全一样,但因为陶行知说的是中国教育,所以他又比苏霍姆林斯基
更亲切。实话实说,那一段时间读陶行知,虽然比较集中,但完全是零碎的,
非系统的,而且带有功利,就是为了写文章时找“理论”。即使如此,我也感
到收获很大。可以说,是陶行知坚定了我许多教育信念,比如当时在进行“生
活语文”的探索,这个教育实验就是直接受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启发。

第二次集中读陶行知著作,是2000年读博期间。因为有充裕的时间,我
比较系统地研读了陶行知。注意,我说的是“研读”,即以研究的态度细读陶
行知的书。我还是得诚实地说,读博那几年读陶行知,依然有着明确的功利目
的,就是为了完成博士论文。那几年我读的教育论著,当然远不止陶行知,但
他是我读得认真的几位教育家之一。特别是他的民主教育理论,让我震撼:
原来在我们中国曾经还有这样一位民主教育的先驱!不但阅读,我还去南京参
观了陶行知纪念馆,凭吊了先生的墓地。那一天刚好是陶行知诞生110周年的
日子。在陶行知墓前,我从先生的教育想到今天的教育,感慨万千,回去以后
写了一篇随笔《愧对先生》。

这次重读陶行知,是从两个多月前的2021年9月2日早晨开始的。因为我
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手术,需要躺在床上慢慢恢复。这么长的时间,对我来说
正是读书的好机会。于是,我没有“躺平”,而是把书房里所有的陶行知著作
全搬来堆在床边,然后再用两个枕头垫着背,斜躺(其实也可以说是半坐)在




床上打开了陶行知的书。

没有了任何功利,就想重新系统地读读先生。这次我是“地毯式轰炸”
般的阅读,把年轻时读过的《陶行知教育文选》,还有中年时读过的《陶行知
教育文集》以及《陶行知全集》12卷,还有一些有关他的书都重读了一遍。
为什么读了全集还要读选集呢?因为不同的版本注释和附录都不一样。这次重
读,就不仅仅是读他的文章了,还读他的诗歌、小说、书信,连他的便条,我
都不放过。总之,我视野内的陶行知所有的文字,这次被“一网打尽”。

不仅仅是读,还随时写,我有感想便及时写下来,写完后继续往下读。
反正笔记本电脑放在双腿上正合适,写作很方便。于是,边读边想边写,从9
月2日读章,到今天11月16日读完后一页,在床上两个多月,我就写
了72篇“重读陶行知”的小文。

这些短文仅仅是我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与感受写下的随笔而已,比起我
读过的许多陶研专家的论著,我这些文字连“陶研”的皮毛都算不上,更谈不
上什么“学术性”,它们只是我对陶行知思想的肤浅理解,而且这些理解完全
可能有偏差;但每一个字都是从我心里流出来的。这也算是献给我敬爱的陶行
知大先生的学习汇报。

我所有感想都在里面了,而的感想是——

当代中国的某些教育者,在高喊着陶行知名字的时候,却遗忘了陶行知。

实话说了吧,其实本来我想用“背叛了陶行知”!

难道不是吗?

——当我们歌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时候,有多少教育
者却醉心名利,以“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名义,发着“教育财”?

——当我们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写在校园墙上
时,有多少教育者不但自己作假,还教孩子作假?

——当我们在推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时,有多少教育者把学



校和社会以及大自然强行分开,以“安全”为由,连春游都取消了?

——当我们在演讲和论文中,引用“六大解放”的“名言”时,有多少
教育者却给孩子加重课业负担,让无数孩子失去了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身体,
以及自由的大脑?

……

如果继续“当”下去,这组排比将络绎不绝。算了,不“当”了!

翻开陶行知的书,我总感觉他的一双眼睛依然并始终注视着当代中国教
育,注视着我们。这眼睛里有许多欣慰,也有不少忧虑。如果陶行知活在今
天,他将怎样说?

亲爱的教育同行,无论您教了多长时间的书,无论您遇到怎样的困难,
只要您的初心至今一尘不染,只要您还想当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胸襟、有
智慧的中国教师,恳请您捧读陶行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您会发现——

陶行知的每一个字,都闪着光,温暖而明亮,永远照耀着我们的校园、
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室,还有我们的灵魂……

2021年11月16日晚上

陶行知的初心

1915年,陶行知(当时名为陶文濬)在伊利诺大学市
政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后,于当年秋季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
范学院改学教育专业,师从杜威、孟禄等大师。

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陶行知却遇到了一个大困难,
就是经济拮据,缺乏足够的经费维持学习。其实他本来是
获得了中国政府给予的部分庚款奖学金资助,但哥伦比亚
大学位于纽约,生活费比伊利诺大学要昂贵得多。所以到
了哥伦比亚大学不到半年,陶行知便囊中羞涩。

这时,由于孟禄博士的介绍,陶行知得以申请利文斯
顿奖学金并获批准。这笔奖学金对陶行知来说,无疑是雪
中送炭。

按程序,受助人得向利文斯顿奖学金捐助人说明“曾
受训练及终身事业之计划”,于是,陶行知给哥伦比亚大学
师范学院院长罗素写了一封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经历以及
终身志愿。

在这封信中,陶行知表达了自己“欣喜何似”的心情,希望院长能够
“提供一些住在本市附近的捐赠人姓名,以便我登门拜访”,向捐助人当面
表示感谢。他还陈述了自己从发蒙到留美的学习经历。

在表达了“衷心感谢”之外,陶行知写道——

愿向您以及利文斯顿奖学金捐赠人保证,在斯特雷尔教授及其他
科、系教职员之教导下,再经过两年多的培训,余将回国与其他教育
工作者合作,为我国人民组织一高效率之公众教育体系,以使他们能
步美国人之后尘,发展和保持一真正之民主国家,因此乃能够实
现的正义与自由的理想之国。

在这里,青春勃发的陶行知向罗素以及捐赠人袒露了自己毕生的志
愿——用教育振兴中国。

其实,陶行知“教育救国”的理想也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当初少年陶
行知走出家乡的时候,胸怀报国之志的他和鲁迅、郭沫若当年一样,初
的志向是学医,并投考了杭州的广济医学堂,但也因为和鲁迅、郭沫若同
样的原因,他弃医从教。

所以,1914年刚到美国时,陶行知心仪的大学就是哥伦比亚大学师范
学院。他非常希望学教育,无奈费用不够,不能直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
习,便退而求其次,进入费用相对低一些的伊利诺大学研究院攻读市政专
业,后获得了伊利诺大学政治学文科硕士学位。但他认为学习市政专业将
来只能做官,不能真正建立起民主共和的国家,而在中国不缺少的就是
官员,于是他毅然转到哥伦比亚大学,专门研究教育。

在这封给罗素的信中,陶行知写道:“鉴于我中华民国突然诞生而带
来之种种严重缺陷,余乃深信,如无真正之公众教育,真正之民国即不能
存在。”

这寥寥数语,缘于他来美前就对“共和”才三四年的中国现状的深深
忧虑。

辛亥革命后,民国取代了清朝,共和取代了帝制。但中国依然没发生
根本的变化,尤其是国民精神依然停留在封建专制时代,政治黑暗,百姓
愚昧。随着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反动势力的复辟,中华民国有成为袁氏“中
华帝国”的危险。为此即将毕业于金陵大学的陶行知写下论文《共和精
义》,阐述共和主义的真谛。

在这篇文章中,陶行知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横威,认定“自
由、平等、民胞,共和之三大信条也”。他还指出了当时种种“共和之险
象”,包括“国民程度不足”“伪领袖”“党祸”“多数之横暴”。

怎样才能防止“共和之险象”呢?当然是人民共和精神的觉悟与提
升。那如何才能有足够的共和公民?陶行知把目光投向了教育——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
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教育良,则伪领袖不期消而消,真领
袖不期出而出。而多数之横暴,亦消于无形。……同心同德,必养成
于教育;真义微言,必昌大于教育。爱尔吴(即爱尔威)曰:“共和之
要素有二,一曰教育,二曰生计。”然教育苟良,则人民生计必能渐臻
满意。可见教育实建设共和要之手续,舍教育则共和之险不可避,
共和之国不可建,即建亦必终归于劣败。……故今日当局者要
务,即视众庶程度,实有不足。但其为可教,施以相当之教育,而养
成其为国家主人翁之资格焉。
陶行知以名的成绩获得了金陵大学优秀毕业生的资格,而他这篇
毕业论文被校方推出来在毕业典礼上宣读。

从《共和精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陶行知已经基本确定了为
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而从事教育的人生志向。

因此,他从伊利诺大学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孟禄等著名教育
大师专攻教育,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劲的理想动力。

25岁的陶行知给罗素的信中,有一句话掷地有声——

余今生之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
国家。

民主,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根本。他的包括生活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
主张和实践,都是民主这棵大树生长出的繁茂枝叶。

当然,陶行知的民主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从旧民主主义发展到有社
会主义倾向的新民主主义,但对民主本身的追求,他从未停歇。

为了民主中国献身教育,通过教育创造民主中国。这就是陶行知的初心。

为了这颗初心,他奋斗了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46年7月26日,上海人民在为英年猝逝的陶行知举行大殓,在他的
遗体上覆盖了一面鲜红的锦旗,上面写着八个大字——

民主之魂,教育之光。

2021年9月3日



他日爱国爱人,必自今日不欺始

陶行知一生追求真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

22岁那年,他在担任主笔的《金陵光》杂志上发表了
一篇《为考试事敬告全国学子》的文章,抨击学生作弊,
力数其害——

(一)欺亲师。……欺师不敬,欺亲不孝,不孝不
敬,是为败德。败德之人,不得志害身家,得志害天
下。自来滔天罪恶,盖有始于此者矣。

(二)自欺。……将以求荣,适以受辱;将以欺
人,适以欺己:其愚亦已甚矣。

(三)违校章。……以尊荣之学生,而行同偷窃,
甘以身试法,不独行为不轨,亦且太自轻其身份矣。

(四)辱国体。……吾华生之一举一止,一言一
行,莫不为彼邦人士所注意。倘不慎而所安、所由、
所以,皆未能出于诚,则被外人行将以一斑而概全豹,谩谓吾“中华
之大病在于不诚”。……惟欺诈是尚,则不徒召外人之藐视,亦且失
其共和国民之精神矣。

(五)害子孙。……今日之学子,即他年之父母也。为学子而行
欺,是不啻引将来子女之行欺矣。可不惧哉!

陶行知还把作弊上升到假爱国和假爱人高度——

且吾人今日,盖莫不以爱国爱人自任矣。对于吞赃纳贿,则重斥
之;对于任用私人,则訾议之;对于运动位置,则鄙弃之。吾嘉其
志,吾佩其言,然爱国者必遵守法律。今日不服从学校之法律,安望
其他日服从国家之法律乎?爱人者,必推亲及疏。今日师傅之昵而
欺之,父母之亲而欺之,己身之切而又欺之,安望其他日之能爱人
乎?……故欲他日爱国爱人,必自今日不欺始。欺人欺己而自谓爱国
爱人者,假爱也。亲且不爱,遑论乎疏?己且不自爱,遑论乎推己而
爱人?

此文让我感慨万千。我的眼睛久久停留于“自来滔天罪恶,盖有始于
此者矣”而浮想联翩。

作弊可耻,这已经是从古到今的道德公论,然而在行动上呢,作弊之
风一直绵延不绝。如果说陶行知当年所抨击的是旧社会的污浊现象,那么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按说这种旧社会的丑行应该消失,至少应该大大
减少吧!然而,只要稍微去考察一下现在的一些学校,恐怕很难让人不
摇头。

仅从考试方式上看,为了杜绝作弊,学校煞费苦心,严防死守。比如

“混班交叉考试”,即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个考室考不同的试卷,以防止学
生窃视;又比如将考场设置在学校操场,考生与考生之间彼此隔离——如
果航拍这个场面,应该如大型团体操一样整齐而宏伟吧!

本来考试要诚信是天经地义的,可现在有些学校居然倡导“诚信考
试”,且大造声势,让学生在国旗下宣誓,举起右手,大声呼出“诚信考
试”的誓词,宛如敢死队奔赴战场一般壮烈。可笑!

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也默许甚至纵容更甚至帮助学生作弊。这种现
象好像也是“历史悠久”了。1914年1月,陶行知还在《金陵光》上发表
过一篇题为《呜呼某校》的短文,以辛辣的笔调,形象地描绘了这样的
情景——

年考将届,某校学生某起谓某教员曰:“请先生给我们些范围。”

众学生曰:“这是要的,这班书顶难。”

某教员曰:“上班了四个月,只念了十八面书,怎样叫难?”

众学生曰:“这是要的,这班书顶难。”

既思欲保存饭碗,惟有取悦学生;欲取悦学生,惟有允其要求。
乃继曰:“那么,照书面数,逢单的就考;逢双的就不考,好不好?”

众学生曰:“好……好……好!”

考试届,某教员书考题毕,一生曰:“先生,第二个题目在书上
哪一面呢?”继又一生曰:“先生,末了一个题目我忘记了,在那一
面吗?”

某教员始则支吾两语,终则一一俱应学生所问。考试始终学生忽
而交头耳语,忽而纸球四飞。抽屉之下,几成藏书楼。一时眼手交
忙,大有偷儿之态度。教员则如知情之捕快,见若不见,闻若不闻。

记者曰:一学期而读十八面书,已届不成事体。考时复取其半,
以为范围;范围之外,复有指点;指点不足,继以夹带;夹带不足,
继以枪替、剽窃。学生以此欺教员,教员亦以此误学生,成何教员?
成何学生?更成何学校?然就吾之目光所观察,正不止某校已也。呜
呼,民国教育之前途!

一百多年过去了,陶行知当年“呜呼”的“某校”不是依然没有绝
迹吗?

我曾经听有帮助学生在考场上暗中作弊的老师说:“我也没办法啊!上
面逼得紧啊!”她所谓的“逼得紧”,是指教育bu门对学校教学分数的各
种考核,包括排名,这些考核又直接关系着老师的绩效。所以有老师激愤
地说:“应试教育逼良为娼!”

似乎很有道理,这“道理”让可耻者居然成了无辜者。然而,绝大
多数没有作弊的学校和老师,在同样的应试压力下,为什么没有被逼成
“娼”呢?如果说,只有通过和学生配合作弊才能有理想的“教学质量”,
这是对踏踏实实教书的老师和老老实实考试的学生极大的侮辱!

正如陶行知所讽刺的,这些作弊的学生和老师,面对国旗庄严得很
呢!作文、演讲无不表现出自己“爱国”的模样。然而,“欺人欺己而自
谓爱国爱人者,假爱也”。

2021年9月4日



“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

有一个判断,我估计是包括许多教师在内的大多数人
的共识:师德低下、水平糟糕的教师是个别的,品学兼
优、出类拔萃的教师也不多,处于中间状态的教师往往爱
孩子,也有把教育做好的真诚愿望,但业务素养不理想,
教育教学智慧也不够用,总之整体素质平平。

我们可以从个人素质(包括天赋)、收入待遇、制度建
设、社会风气等方面去找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从师范生的源头上就出了问题,或者干脆说,师范院
校招生时就为未来的教师队伍埋下了隐患——

,因为现在中国的师范大学(含师范学院)所录取
的新生,绝大多数都不是中学毕业生中的佼佼者,换句话
说,秀的高三毕业生往往不会把报考师范院校作为自己
的志愿。第二,相当多的师范生并非出于热爱教育而报
考师范院校,更多的是由于其他原因,“我的高考分数只能
上师范”“父母劝我,说女孩子教书也不错”“现在各行各业都有压力和风
险,相比之下,教师职业还算稳定”“虽然辛苦,但毕竟还有寒暑假”……

这样的教师,会给教育带来怎样的后果?陶行知当年早就预料到了。

陶行知先生的《师范生应有之观念》,是他1918年5月对安徽省立第
一师范学校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师生所作的演讲记录。

先生告诉师范生们,“教育乃有效力之事业”。这里的“有效力”特
指对共和国的重要性,是“能巩固共和之基础”——

教育能养成共和之要素。共和国有两大要素:一须有正当领袖,
一须有认识正当领袖之国民。盖领袖有正当者,亦有不正当者。正当
领袖,能引导国民行正当之事业;不正当领袖,能诱致国民行不正当
之事业。故又必须养成能认识正当领袖之国民,领袖正当则从之,领
袖不正当则去之。由是,正当领袖之势力日张,而不正当领袖之势力
日蹙。所以教育能巩固共和之基础也。

简言之,教育就是造就共和国的公民。而培养公民的教师,自己首先
就得是真正的公民。这是不言而喻的。

先生还告诉师范生们,“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

《论语》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非当日孔子言教育之
快乐耶?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现任教育者,无不视当教员为苦途,以其无名无利也。殊不知
其在经济上固甚苦,而实有无限之乐含在其中。愚蒙者,我得而智慧
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目视后进骎骎日上,皆我所造就者。其
乐为何如耶?故办教育者之快乐,当在手续上,而不在其结果之代



价。换言之,即视教育为游戏的作业、作业的游戏也。

我经常对年轻老师说,只有把教育当爱好(即陶行知所说的“视教
育为游戏”)才能享受到其中的快乐。我曾对一个不甘于教书的年轻老师
说:“如果你对教育职业不满意,就两个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
业心态。”这话有些“无情”,但我直言的是一个事实:如果一辈子从事
自己不爱的职业,自己痛苦,学生也痛苦。

所以,报考师范就要想清楚:我为什么要报考师范?

陶行知当初对师范生们也是这样说的——

诸君亦当自省为何不入他校而入师范学校?岂为师范学校豁免学
膳费而来乎?抑为求学之故,无他校可入,不得不入师范学校乎?或
迫于父母之命,不得已而入师范学校乎?将负大才能、抱大兴味而后
入师范学校乎?假如因免学膳费,因无他校可入,及因父母所迫而
入,姑且无论。若因负大才能抱大兴味,其将何以自待?吾见今日师
范毕业生,有一部分人不办教育,或办教育而不尽心力者,皆由初未
能自省也。然则,以上所说均成空谈矣。鄙人此番之话,方为负大才
能抱大兴味而入师范学校者言之,望诸君皆注意焉。

在陶行知看来,“负大才能抱大兴味而入师范学校者”(即有理想有兴
趣而报考师范的人)将来才可能成为真正有作为且享受职业幸福的教师。

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陶行知先生在谈到师范教育时,特别
谈到对未来先生的选择:“预备要做先生的是那种人?他对于教师职业的兴
味、才能如何?他充当某种教师是否可以胜任愉快?现在实际在那儿当教
师的是谁?师范学校所期望于他所训练的人才有多少能做适当的教师?这
也是师范学校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的建议是:谁在那儿教,谁欢喜教,谁
能教得好,就应当训练谁。”

然而,当今现实令人忧虑。2018年,安徽省(陶行知就是安徽人啊)
某县给所辖学校发了一个通知——中考成绩330分(除去体育和实验成
绩)的考生有资格被送到某专科学校,五年后就能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据网上透露,该县2018年普通高中(含民办)录取控制分数线是420
分,该县比较差的高中统招线也达到了671分!安徽省2018年高中招考总
分为880分,扣除实验和体育占分90分,卷面总分还有790分!330分,
得分率仅为41.8%!

这些中考只有330分、得分率仅为41.8%的学生,至少从成绩看来,
是“差生”,但这些“差生”居然可以免试进入师范专科学校,五年
后将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无数家长的孩子将交给他们教育培养……我想
起来就感到“恐怖”。

现在,居然公开号召连普通高中都考不上的初中生去读师专,师范生的
质量沦落到如此境地,真是让人欲哭无泪——为我们民族的未来忧心忡忡!

很多人会说,是教师待遇太低而让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这当然是事
实,国家也的确应该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但是,无论教师待遇如何提高,教
师都不可能成为超级富翁。我的意思是,仅仅靠待遇去吸引考生报考师范,
作用是有限的,就像高薪养廉一样,究竟得多高的“高薪”才能“养廉”?

国家除了提高教师待遇,还应该以各种方式创造一种全社会尊重教
育、尊敬教师的氛围,而且这些方式应该制度化,让每一个教师都有一种
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同时,所有报考师范的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都
应该郑重地思考:我为什么要当老师?

2021年9月4日



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无论是多年前的新课改,还是近强调的核心素养,
都要求课堂上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需求
来设计教学。教师的教,要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教和学成为有机的一体。有专家还为这种突出学生本位的
课堂取了一个名字,叫“生本课堂”。

其实,在陶行知1919年发表的《教学合一》一文中,
已经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谈得很透彻了。虽然和八
年后(1927年)他的《教学做合一》比起来,还没有强调
“做”,但仅就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而言,“教学合一”已经是
对传统课堂的一个革命性冲击了。

陶行知善于从大家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现其谬误:“现
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体为教
书,叫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些
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
书之外,便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
别的功课。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
打消掉了。”

明明叫“学生”,但“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难道不
荒唐吗?

陶行知从大家熟悉的“学校”二字入手,轻轻一挑,便挑破了一个滑
稽的水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因为
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它和学分离了。”

由是,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三个理由:“,先生的责任不
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
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
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关于点,先生特别强调:“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与学联络起来:一方面
先生要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学生要负学习的责任。”所谓“负学习的责
任”,就是先生自己要不断学习,吸取新知,即在教会学生学的同时,自
己也要不断学习——用今天时髦的说法,就是“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
其实,所谓“学习型的教师”就是一个很荒唐的说法,难道还有“非学习
型”的教师吗?如果不学习,还叫教师吗?

但很遗憾,现在不学习的教师还真不少,如果不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继续教育学分”,不是学校规定“书”而且每天打卡,还要考核,有
的老师恐怕除了读教材教参,很难会再读其他书。

所以今天的老师读到陶行知对“好的老师”的界定,应该问问自己:
我要求学生读书,我读书吗?

关于第二点“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根本上说,是教师对



学生的尊重。这里,陶行知如此批评道:“从前的先生,只照自己的意思
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
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这都是教学不
合一的流弊。”现在,“只管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的老师依然存在。如果
这些老师读到这里,不应该深思吗?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的课堂,彻底变革了传统课堂上的师
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
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这样的课堂,是陶行知民主教育理念的生
动体现——它意味着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与个性,意味着教师对
学生能力与潜力的无限信任,意味着师生是在探求知识真理道路上志同道
合的同志和朋友,意味着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意味着让学生成为课堂
的主人……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课堂,是以师生积极交流对话为
主的课堂,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
芒的课堂!

关于第三点所说的先生“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对教师的专
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陶行知的原话是:“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
学……”而不是照本宣科,做知识的“二传手”。

注意,这里的“学”不只是一般的阅读,更是指做学问研究。陶行知
说:“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如同柏林大学包尔孙先生
说‘德国大学的教员就是科学家,科学家就是教员’。”不断研究,就必
须不断关注相关领域前沿的动态,这样教师大脑始终江河澎湃,不至于
死水一潭。如此源源不断的活水,才可能滋润学生的精神世界。

我曾经说过,高素质教师首先应该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他当
然必须要有出色而且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艺术,但还不能仅止于此,他还
应有教学以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一技之长:教数学的,不妨在课余研究一



陶行知


点数学“猜想”;教物理的,好同时又是一个科技制作的能工巧匠;教
政治的,能不时发表一些经济学小论文;教语文的,可能又是一位楚辞研
究者……教学艺术和专业特长,对学生产生一种热爱科学、不断进取的潜
移默化的感染教育作用,也使教师本人对学生保持着一种源于科学、源于
知识的人格魅力。

“教学相长”的原意本非指师生之间互相帮助、彼此促进、共同成
长,而是指教者本身“教”与“学”的“相长”。但后人在注释时作了引
申,还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相长,也是陶行知一再强调的教
育理念。陶行知这里以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话为例,说明“教
学相长”能让一个教师快乐:“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
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
画葫芦,我却觉得有十分的枯燥。所以要想得教育英才的快乐,似乎要把
教学合而为一。”

读到这里,我们能不若有所思,进而想到自己吗?

2021年9月4日



听陶行知怎么说“新教育”

我曾经说过,“新教育”并非我们今天的“首创”,其
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美。

新教育流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欧洲国家工业
化发展、垄断进一步形成,而出现在欧洲的一种反对传统
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
革新已有教育的方方面面的教育运动。这一教育运动在实
践上表现为“新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在理论上则表现为
具有深厚自由主义色彩的理论的出现。

中国新教育运动是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初期
(1912—1930)由蔡元培、黄炎培、郭秉文、蒋梦麟、陶行
知等留学欧美的新教育家群体为主导,由众多一线教师和
国外教育专家积极参与,以民间教育力量为主体,以实用
主义教育哲学为理论基础,以提倡和实践教育民主化、科
学化、国际化和本土化为基本内容,包含众多专门化教育
运动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教育现代化改革运动。

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也深受20世纪初期国际教育思潮与运动,特别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
动”和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深刻影响,同时它积极反馈于国际教育新
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将之视为20世纪前期国际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们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促进了20世纪前期世界教育的
改革与发展。

1919年,陶行知在浙江师范学校毕业生讲习会上有过一次著名的
讲演,全面阐述他的新教育主张。该演讲录收入《陶行知教育文集》时题
目就叫《新教育》。

陶行知一开口便谈到“新教育的需要”。他说:“我们现在处于二十世
纪新世界之中,应该造成一个新国家,这新国家就是富而强的共和国。怎
样能够造成这新国家呢?”先生说,固然要有好的领袖去引导老百姓,但
老百姓怎么知道哪个领袖是好的呢?“所以现在所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国
民教育,拿来引导他们,造就他们,使他们晓得怎样才能做成一个共和的
国民,适合于现在的世界。”这里,明确了中国需要一种新教育,来造成
一个新国家。

紧接着,先生专门对“新教育”三个字进行释义。先说“新”字是什
么意思:“新字的个意义要‘自新’。今日新的事,到了明日未必新;
明日新的事,到了后日又未必新。即如洗澡,一定要天天洗,才能天天干
净。这就是日日新的道理。所以新字的第二个意义要‘常新’。又我们所
讲的新,不单是属于形式的方面,还要有精神上的新。这样才算是内外一
致,不偏不倚。所以新字的第三个意义要‘全新’。”

讲了“新教育”的“新”之后,先生又解释“新教育”之“教育”
的含义:“‘教育’是什么东西?照杜威先生说,教育是继续经验的改造



(Continuous reconstruction of experience)。我们个人受了周围的影响,常常
有变化,或是变好,或是变坏。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
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
经验。”

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陶行知先生讲了两点:,让学生有利用
自然界的能力造福于人类;第二,讲求共和主义,使人人都能自由地守
着自己的本分去做各种事业。“一方面利用天然界,一方面谋共同幸福。
可说一句,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这种能力,再概括说起来,就是
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也就是说,新教育的
目的是培养“三自”新公民。陶行知具体阐述说:“自主的就是要做天然
界之主,又要做群界之主。即如选举卖票一事,卖和不卖,到底由自己的
主张。果能自主的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人家有什么法子
对付他呢?至于自立的人,在天然界群界之中,能够自衣自食,不求靠别
人。但是单讲自立,不讲自动,还是没有进步,还是不配做共和国民的资
格。要晓得专制国讲服从,共和国也讲服从,不过一是被动的,一是自动
的,这就是他们的分别了。”

接下来,陶行知先生又讲了新教育的方法:,要“适合”,即
“杀鸡用鸡刀,杀牛用牛刀,这就是适合的道理;教育也要对着目的设
法”。也就是说,方法不可一概而论,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第二,要
“依据经验怎样做的事,应当怎样教”,即更多的时候应该从生活中学习
知识和技能。第三,共同生活,以培养共和精神,有互助的力量。第四,
有正当的游戏运动。第五,注重启发。尤其要培养学生产生疑问、提出疑
问并解决疑问的能力。第六,鼓励自治。“教学生对于学问方面或道德方
面,都要使他能够自治自修。”第七,全面发展。“全部发育身体和精神要
全体顾到,不可偏于一面。”第八,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要
和睦,“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这里,陶行知先生特别提
出,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第九,讲究效率。“要用
简便、省力、省钱、省时的法子,去收的效果。”

陶行知的新教育还包括“新学校”的概念,其内涵就是学校与社会打
通。陶行知先生的原话是:“新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所以要
使学校成为一个小共和国,须把社会上一切的事,拣选他主要的,一件一
件的举行起来。不要使学生在校内是一个人,在校外又是一个人。要使他
造成共和国民的根基,须在此练习。”

新教育所培养的新学生,也有特定的含义。这里,学生之“学”,
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说什么,学生也说什么,那便如学
戏,又如同留声机器一般了。”而“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进
一步说,不可学是学,生是生,要学就是生,生就是学。”先生还提出,
所谓“学生”是随时随地的事,不只是孩子在学校的事:“天天变动,就是
天天受教育,差不多从出世到老,与人生为始终的样子。你哪一天生存不
是学?你哪一天学不是生存呢?孔子到了七十岁,方才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是一步一步上进的。凡改变我们的,都是先生。以前只有在学校里的
是学生,一到家里就不是学生;现在都做社会的学生,是从根本上讲,来
得着实,不至空虚。虽出校门,仍为学生,就是不出于教育的范围。所以
每天的一举一动,都要引他到尚、完备、能永久、有精神的地
位,那方才是好学生。”

陶行知的新教育对“新教员”也提出了要求:“新教员不重在教,
重在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学。”这样的教员必须具备的素质:“,要有
信仰心。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
的。……第二,要有责任心。不但是自己家中的小孩和课堂中的小孩,我
应当负责任;无论这里那里的小孩,要是国中有一个人不受教育,他就不



能算为共和国民。……第三,做新教员的要有共和精神。就是不可摆出做
官的态度,事事要和学生同甘苦,要和学生表同情,参与到学生里面去,
指导他们。第四,要有开辟精神。时候到了现在,不可专在有教育的地方
办教育。要有膨胀的力量,跑到外边去,到乡下地方,或是到新疆这些边
界的地方,要使中国无地无学生。……第五,要有试验的精神。”

有了新教员,还得有新课程。这课程从社会方面讲,要合乎世界潮
流,合乎共和精神;从个性方面讲,要符合每一个人的需要。有了新课程
自然就有新教材。陶行知认为这教材应该是活的,而不是死的,要符合鲜
活的生活,而且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不要用“死书”去教“活泼泼
的人”。新教育的考试也应该和生活相联系,要考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不
考无用的死知识。

在这次演讲中,陶行知系统地论述他主张的新教育,几乎就是他的
“新教育大纲”。我理解,陶行知的新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民主教育、公民
教育。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都面临着特定的时代主题。陶行知所要解决的
问题是如何让千千万万老百姓接受教育,成为共和公民。这是以前的教育
没有解决的。这就是他的新教育。

当今中国,以朱永新老师为发起人,由千千万万一线教师参与的“新
教育实验”如火如荼,这与百多年前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中国陶行知
等新教育先驱的“新教育”有何联系?朱永新老师说:“发起于21世纪初
的新教育实验,也可以视为世界语境中的新教育在当代中国的一声回响。
因为,我们与历史上的新教育之间有一些共同的特性:都旨在对现实的教
育进行反思、批判和重构,都主张尊重儿童的个性,都建立了一批实验学
校,都试图对当下的教育和社会进行创新和改良,都是民间自发的行动,
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历史上新教育的一段新的链接和延续。”

时间毕竟过去了一百年,中国今天的教育显然和陶行知时代有了很大



陶行知


的不同,比如已经基本上没有了文盲,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了。也就是
说,陶行知的新教育所期待的“让千千万万老百姓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
实,但是否成为素质完整、发展全面的共和公民,这个任务还不能说完成
了,还需要今天的教育者继续努力。

1936年7月,陶行知在香港发表了题为《新中国与新教育》的演讲,
他说:“新教育和老教育不同之点,是老教育坐而听,不能起而行,新教育
却是有行动的。”而我们今天新教育实验也主张,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无论陶行知时代的新教育,还是今天的新教育,共同之处都是对准一
个个具体的“人”为国家培养公民。今天的新教育在汲取陶行知先生的新
教育理论养料的基础上,提出并尝试通过“十大行动”,改变师生的精神
状态,赋予师生及家长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就是今天新教育的
使命。

2021年9月4日


“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

1987年暑假,我次读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自
治问题之研究》,一下就被吸引住了。

陶行知说:“学生自治是学生团结起来,大家学习自己
管理自己的手续。”

我想到了我当年即将带高一新生时,就想:可不可以
让“学生团结起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呢?当年9月
新学年一开学,我决定在班上试试。

我先让学生们自己订立班规,人人都参与订立——而
不是少数班干部制订,更不是我这个班主任提出几条规定
让大家遵守。

我之所以让人人参与班规制订,是因为我按照陶行知
先生的指导:“我们办学的人所定的规则,所办的事体,
不免有与学生隔膜的。有的时候,我们为学生做的事体越
多,越是害学生。因为为人,随便怎样精细周密总不如人




之自为。……这就是说,有的时候学生自己共同所立的法,比学校所立
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这种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大凡专制
国家的人民,平日不晓得法律是什么,只到了犯法之后,才明白有所谓法
律。那么,法律的力量,大都发现于犯法之后,这是很有限的。至于自己
共同所立之法就不然,从始到终,心目中都有它在,平日一举一动,都为
大家自立的法律所影响。所以自己所立之法,大于他人所立之法;大家共
同所立之法的力量,大于一人独断的法。”

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充实,全班无记名投票通过了班规,于是这部“班
级法律”便成了我班权威的象征——不,还不只是象征,而是对包括
老师在内的行为规范。为什么“包括老师”呢?因为在制订班规的时候,
我和学生统一了认识:老师也是班集体平等的一员,理应和同学们一样,
接受班规的监督与制约。

实践证明,学生是能够自治的。后来我每带一个班都是这样引导学生
通过班规实行自治管理的,效果都不错。

可我的这一做法,被一些专家指责,说我“忽略了学生还是成长中的
不成熟的孩子”“放弃了教师教育和管理的主导作用”“用班规取代深入
细致的思想工作,这是把德育简单化”云云。

我不是那种不接受批评的人,但我没看出这种指责有什么道理。于
是,我依然坚持用班规进行学生自治,一直到退休前所带的后一个班。

我行我素的底气,来自心中一直装着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自治问题之
研究》。

现在,已经退休的我重读这篇文章,对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自治思想有
了比过去更深刻的理解。

表面上看,学生自治是一种管理方式,其实它同时也是一种教育行
为,不过这里的教育指的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陶行知说:“我们德育上的发展,全靠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
决的机会。所以遇了一个问题,自己能够想法解决它,就长进了一层判断
的经验。问题自决得越多,则经验越丰富。若是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
暂时结束,经验却也被旁人拿去了。所以在保育主义之下,只能产生缺乏
经验的学生;若想经验丰富,必须自负解决问题的责任。”

德育,不是教师想当然地去给学生灌输“道德”,而是让学生遇到问
题后,“有自己解决的机会”,也就是我曾经说过的,有效的德育往往是
生活中真实的具体情境中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而不是
“别人代我解决问题”。这样的体验越多,学生的成长越快。

陶行知的这些论述,已经被我几十年的带班经验所证实。所谓“学生
自治”远不只是让学生管住自己,还让学生在面对许多困难和困惑的时
候,通过各种方式自己解决。当然,在这些过程中,有时也离不开老师的
帮助,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决。

这种自我教育,是比传统德育更符合教育本质因而更有效果的教育。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
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民主教育在班级管理上的有效
体现。我甚至斗胆地说,通过学生自治,以“法治”取代“人治”,是班
级管理的一次“革命”!

是的,长期以来,中学的班级管理模式基本上是班主任“一元化领
导”的“人治”。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落后低效,而且往往产生一些教育负
效应——

班级“人治”管理,教师很累:上至贯彻落实各级领导的教育意图,
下到布置督促检查每天的清洁扫除,班主任要做到巨细无遗,可谓“事必
躬亲”“呕心沥血”!




班级“人治”管理,学生很苦:一切听命于班主任,创造精神受到束
缚,主人意识受到制约,自觉性越来越弱,而依赖性却越来越强。

班级“人治”管理,教育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对学生的
批评、表扬往往因教师当时的情绪或对学生潜在的主观印象而表现出程度
的差异或方式的不当,这也使教育的威信在学生心目中降低。

班级“人治”管理,班级成了班主任的影子:班风的好坏主要取决于
班主任个人素质的高低,而教育者所期望的学生的参与精神、主体意识、
民主观念等等渐渐淡化以至泯灭。

班级“人治”管理,师生关系成了“君臣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只
是的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教育出现了失误也难以及时纠
正,这样,我们多年来提倡的师生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则成为一句空话。

班级“法治”管理,使班主任从繁重的事务性劳动中解脱了出来。以前
我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却见事不见人:抓班级事务越来越细,离学生心
灵却越来越远,而班上纪律仍不如人意。“法治”管理,使我基本上把日常班
级事务交给了学生──根据班规,各司其职,而我则腾出大量时间研究学生
思想,深入学生心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陪伴者而非“班级警察”
或“学生保姆”。当班主任期间,我每天按学号轮流找一位学生谈心,并阅
读、写作,发表文章,出版专著。若非“法治”管理,这一切是不可能的。

班级“法治”管理,使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愿望真正成为现
实。以前,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一般只限于少数学生干部,而且他
们的“管理”也是有限的──不过是班主任的助手而已。而实施班规,不
但使班干部们全权担负起班级管理的重任,而且使班上所有学生成为教育
者和管理者。“学生是集体的主人”不再只是一种观念,而成为一种班级
制度。

班级“法治”管理,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班规使学生与班
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学生开始尝试着民主管理的实践,并在此过程中,



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
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
的平等。学生运用班规,学会依规约束自我,依规维护集体,依规防止班
主任凭自己的主观愿望或感情好恶管理学生,依规避免教育者可能出现的
教育失误。可以这样说,班级的“法治”管理,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
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
未来更加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

陶行知这些话仿佛就是对我的鼓励:“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
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专制国所需要的公民,是
要他们有被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
中国既号称共和国,当然要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想有能够共同自治的
公民,必须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所以从我们的国体上来看,我们学校
一定要养成学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否则不应该算为共和国的学校。”

这是1919年10月陶行知的声音。

我想到了并不让人乐观的现状:我们现在的学校,有多少学生真正能
够自治的管理机制?有多少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社团?如果我们连对孩子
自主举办一次演出、组织一次演讲都不放心,都急于“引导”甚至操纵,
所有学生组织和社团都成了校长和老师意志的傀儡,连小朋友的少代会所
有的程序包括排名顺序、发言稿都经过层层审查而成人化——谈何培养未
来的公民?这样的学校恐怕就是陶行知所说的“不应该算为共和国的学校”。

重读《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让班级
(学校)建设更加科学更加民主,不仅仅意味着一种管理方式的改进,而
且关键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也不仅仅是班主任(校长)个人工作艺术
的偶然体现,更是让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

2021年9月5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