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复利人生
》
售價:HK$
75.9

《
中国绘画:元至清(巫鸿“中国绘画”系列收官之作,重新理解中国绘画史)
》
售價:HK$
184.8

《
这里,群星闪耀:乒坛典藏·绽放巴黎(全套7册)
》
售價:HK$
259.6

《
想通了:清醒的人先享受自由
》
售價:HK$
60.5

《
功能训练处方:肌骨损伤与疼痛的全周期管理
》
售價:HK$
140.8

《
软体机器人技术
》
售價:HK$
97.9

《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
》
售價:HK$
74.8

《
奴隶船:海上奴隶贸易400年
》
售價:HK$
75.9
|
編輯推薦: |
·李乾朗、青山周平、李长声、止庵倾情推荐
·1200年前的日本匠人倾注技术、热情与虔诚造就的传奇
·精美手绘图再现日本国*级大佛的营造、摧毁与复兴
·日本金工史专家香取忠彦及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联手打造
|
內容簡介: |
公元8世纪日本天平时代,为以佛法之力平息天灾人祸带来的社会动荡,圣武天皇决定在都城奈良用铜建造一尊雄伟不下于中国唐朝的大佛像,作为日本的镇国大佛。这是日本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倾全国之力,动员260万人次,历时9年,成就了奈良东大寺大佛殿中凝然端坐的卢舍那佛像。
专攻古代铸造技术、日本金工史的作者香取忠彦巨细靡遗地推敲天平时代的铸造技术,插画家穗积和夫根据研究逐一绘出大佛建造过程,带领后人回到1200百年前的铸造现场,与古人重温奈良大佛的营建工程。
|
關於作者: |
香取忠彦
1930年出生于东京。东京教育大学教育学部艺术科毕业。东京国立博物馆名誉会员。是极少数专攻古代铸造技术、日本金工史的研究者之一。祖父香取秀真首开研究奈良大佛铸造方法的先河,发表了研究成果。香取忠彦继承祖父的论述,并深入具体考证。主要论文有:《东大寺大佛创造时的铸造技术相关调查研究》《日本铸造技术中的铸模问题》《镰仓大佛铸造考》。
穗积和夫
1930年出生于东京。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毕业。曾就职于松田平田设计事务所,现为自由插画家。活跃于汽车、男性时尚等领域,后积极投入带有历史风味的日本建筑和城町为主题的插画创作,并以本系列作品为代表。
|
目錄:
|
《奈良大佛》
前言
奈良大佛
奈良大佛的历史
奈良大佛尺寸
解说
后记之一
后记之二
|
內容試閱:
|
前 言
穿越中国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继续往西前行,就能到达昔称“犍陀罗”(Gandhara)的区域,它位于现在巴基斯坦附近。公元1世纪前后,人类在这里制作了有史以来第一尊佛像。那是一尊表现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容姿的佛像,鬈曲的螺发束起,脸庞的轮廓很深,是一尊自然而人性化的佛像。在此之前(公元前326年),犍陀罗曾遭受亚历山大大帝领军攻打,所以佛像的制作也受到当时盛行的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影响。这时期的当地雕刻就称为“犍陀罗雕刻”。
大约同一时期,住在恒河流域中游的人们也开始制作佛像。当地佛像继承了纯粹印度艺术的传统,称为“秣菟罗(Mathura)雕刻”。
释迦牟尼原本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出生于喜马拉雅山麓一个小国的王子,他舍弃了王室优渥的生活,历经漫长的苦练修行,终于找到能真正为众生带来幸福的真理,开悟而成为佛陀(佛,觉悟真理者),他教诲的道理日后形成了佛教。释迦牟尼教导众生说,人世间一切苦厄,都来自贪欲爱染之心,若要避苦得乐,必先消除爱欲之心,端正其行,端正其心。
释迦牟尼于八十岁涅槃之后,众弟子将他的教诲和他所定的戒律记录下来,整理成佛教经典。释迦牟尼的遗骨(舍利)被安置在窣堵波(佛塔、舍利塔),受大众顶礼膜拜。
当时的窣堵波是用泥土、砖块、石头等堆成圆形覆碗状,在周围的石墙和门上雕刻释迦牟尼的前世传说(降生到人间之前的传奇,称为“本生故事”)、当世的释迦牟尼行止(佛陀传)等浮雕。当时还没有释迦牟尼的形象,是以法轮(用车轮形状象征佛教的传播)、台座、佛陀足迹(释迦牟尼的脚印)、菩提树等图案来代表佛陀。佛陀涅槃后约五百年,才有佛像出现。可能是信众逐渐形成共识,觉得需要有释迦牟尼的形象来膜拜,佛像就因此诞生了。
此外,公元元年前后,佛教内部也产生了变化,一部分人对佛教有了不同的诠释,这些变化影响了佛像日后的发展。新兴的佛教东大寺的释迦诞生佛像 思想认为除了释迦牟尼之外,过去、现在、未来各世也都有佛和菩萨(为成佛而持续修行者)为了拯救世人而存在,例如药师佛、阿弥陀佛、弥勒菩萨、观音菩萨等,因此,受广大信众膜拜的各种佛像也开始大量出现。
一般认为佛陀形象应该特别尊贵,与凡夫俗子有所不同,因此佛像的外观应具有各种特点(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在常见的佛像头顶中央部分高高隆起(称为肉髻)、双眉之间有白毫(清净柔软的白色毛发,以圆印表示)等特征就是因此而来的。
佛教在公元1世纪前后经过中亚地区传入中国,4世纪传到朝鲜半岛,6世纪传至日本。佛像也经由如此遥远的路途,沿丝绸之路一路向东走来。
现在的阿富汗巴米扬峡谷附近,于4—5世纪时诞生了一座切削整座石崖雕刻成的高度约53米的巨大佛像。此外,另一条佛像传播之路经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各山麓的小城镇,来到中国的敦煌。敦煌在5—11世纪之间建造了2000多座木胎泥塑佛像,其中包括一尊高达35.5米的大佛(7世纪)。
大量的佛教经典在中国被翻译成中文,佛学成为一门学问,人们对它的钻研也逐渐深入透彻。到了5世纪下半叶,云冈建造了大约14米高的大佛石像。7世纪后半,在距日本更近的龙门(洛阳郊外)出现了大约13米高的大佛石像。
6世纪中叶,百济的圣明王向日本天皇赠送佛像和佛教经典,佛教自此渡海传播到日本。当时日本还是东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岛国。首次接触异国佛像时,日本百姓都非常惊讶而不知所措,然而双手合十膜拜佛像后,自然产生庄严之心,心中也不知不觉温暖平和了起来。这种体验一点一滴地吸引着日本人,佛教逐渐在日本落地生根。
到了8世纪日本天平时代,奈良建造了与龙门奉先寺同样的卢舍那大佛像。这是一尊高约16米的铜铸大佛像,后来受战火牵连而受损,曾经被数度修复。现在的奈良大佛是江户时代重铸的,只有台座的莲花瓣等还留存着天平时代的样貌。
一千二百年前天平时代的人们究竟如何制作大佛,是我们很关心而好奇的问题。本书将以图文的呈现方式来回溯、推敲这尊现在已几乎成为幻影的天平大佛,重现大佛铸造时的模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