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象学的心灵(第三版)(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扎哈维系列)
》
售價:HK$
107.8

《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售價:HK$
184.8

《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售價:HK$
494.9

《
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
》
售價:HK$
96.8

《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售價:HK$
94.6

《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穆旦年谱》编撰者历时二十余年心血之作,基于《穆旦评传》精心修订,文献翔实可靠,完整讲述了一位中国诗人与翻译家并不平顺的一生。)
》
售價:HK$
140.8

《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售價:HK$
107.8

《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售價:HK$
140.8
|
內容簡介: |
《多彩贵州文化学刊》是由贵州民族大学主管,多彩贵州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人文社科类学术集刊。本书是第3辑,共17篇论文,特设民族学与人类学、区域文化、文化遗产、乡村振兴、大生态、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等六大专栏,内容涉及土家族作家群、贵阳城市文化形象、贵州电影中的生态影像、“施洞型”破线绣技艺、侗戏、民族村寨等,较具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
關於作者: |
王林,苗族,贵州安顺人,教授,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博士。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主持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教务处、教育评估中心(民族教育研究所),联系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行政。承担分管部门,联系学院党的建设、党风廉政、意识形态、宗教、思想政治和安全稳定等工作的“一岗双责”职责。
黄其松,四川富顺人,汉族,中共党员,政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分管发展规划处、财务处、科研处、资产管理处、学科办、图书馆、信息与数据中心、“多彩贵州”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联系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行政。承担分管部门、联系学院党的建设、党风廉政、意识形态、宗教、思想政治和安全稳定等工作的“一岗双责”职责。
任达森,男,土家族,贵州印江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现任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分管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工作处)、研工部、研究生院、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训练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学报编辑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党委、行政,及各科研院所。联系共青团工作,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党委、行政。承担分管部门、联系学院党的建设,党风廉政、意识形态、宗教、思想政治和安全稳定等工作的“一岗双责”职责。
|
目錄:
|
Ⅰ 民族学与人类学
威宁苗语植物名词调查研究 蔡吉燕 邵选林/3
论明清时期清水江文书盛行成因 杨子奇/43
浅谈流动人类学 王俊/60
Ⅱ 区域文化
乌江流域当代土家族作家群研究 喻子涵/77
基于“五感体验”的贵阳城市文化形象建构研究 令狐克睿 惠仕维/99
敬畏与坚守:贵州电影中的生态影像建构 陈明鑫/122
黔菜资源产业化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 刘宸 何开敏 唐德昌/136
Ⅲ 文化遗产
“施洞型”破线绣技艺及图案解析 郑波/151
当下侗戏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机遇 陈英/163
基于能面制作方法的日本能乐文化研究 李爽/179
Ⅳ 乡村振兴
贵州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践的知识图谱分析 卫松 胡廷云/195
乡村旅游从带动脱贫转为助推振兴的制约因素、关键与要素:一个内生的视角 范莉娜 敖青青/213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 党旗 王红梅 卫松/226
旅游开发:贵州民族村寨振兴的案例思考 何志浪/240
Ⅴ 大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生态理论探索 金潇骁/261
黄河流域生态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刘冬 徐梦佳 杨悦 张文慧/277
Ⅵ 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多彩贵州文化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王长城 田思祺/289
|
內容試閱:
|
前 言
《多彩贵州文化学刊》(以下简称《学刊》)是由贵州民族大学主管,多彩贵州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人文社科类学术集刊。《学刊》主要刊登以“多彩贵州文化”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等,每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A 类出版社出版一至两辑,知网对集刊全文收录。
为了践行国家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类协同创新中心“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发展”的宗旨,实现其建设为服务重大决策的国家智库,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引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和理论创新的前沿阵地,高水平人才汇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国际学术合作交流重要平台的目标,及时服务国家、省、学校重大发展战略,中心将第三辑《学刊》建设成已实现相关目标和服务的专题展示平台。为此,特设民族学与人类学、区域文化、文化遗产、乡村振兴、大生态、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等六大专栏,对贵州历史文化的挖掘、当下的发展、未来的展望、产业的拉动都做出了一定探讨,对传承贵州文化、弘扬贵州精神、建设生态贵州、讲好贵州故事、传播贵州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具有学术理论和现实应用的双重价值,也是贵州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重要选择。
广大读者的喜爱与需求是我们编辑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我们将与广大读者、作者一同努力,把《学刊》办成多彩贵州文化协同创新的重要窗口,办成展示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推动多彩贵州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平台,并使之成为引领多彩贵州文化发展的一面特色旗帜。
编 者
二○二二年一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