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出土文献与汉唐法制史新论
》
售價:HK$
85.8

《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全5册)
》
售價:HK$
160.6

《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原创小品合集
》
售價:HK$
96.8

《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售價:HK$
49.5

《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精)--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85.8

《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售價:HK$
85.8

《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68.2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HK$
129.8
|
編輯推薦: |
人到中年,特别是对于一个男人,面临的困境应该是多方面的。但现实在剧烈震颤时,一个人该如何自处和找到自我的方向?这可能是很多中年人面临的问题。
《中年纪》一书的作者杨献平原先在西北巴丹吉林沙漠从军,并在瀚海戈壁娶妻生子,人到中年之际,从西北调到成都。其中改变的,不仅仅是生存环境的改变,随之而来的,还有情感和婚姻上的变动,以及精神、心理、肉身和现实生活等方面的篡改与磨难。痛定思痛,杨献平以自身的真切体验,置身于时代,特别是在当下的文化和社会大背景下,通过对自我的深入剖析和解构,以及对生命深邃的思考,创作了这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散文作品。
从作者至诚至真的文字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沉重,更能感受到中年人的无奈、一往无前和锥心的爱,也让我们看到了个人与时代、现实与精神的矛盾与冲突,是一部很厚重的作品。
|
內容簡介: |
《中年纪》虽是一部散文集,却写出了世界和人性的很多面,不仅写出了南太行乡野之生民源流、巴丹吉林沙漠的青春军旅、天府成都的命运嬗变,而且道出了一个中年人的现实苦厄与精神困境。
其中,《边塞军旅或青春的巴丹吉林》《沙漠里的细水微光》等作品,以回忆的方式记录和呈现了作者在巴丹吉林沙漠的青春军旅生涯,尤其是对诗人昌耀个人命运及其诗歌作品的解读与惋惜,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认知。《误药记》《混沌时刻:抑郁症与日常悬念》《抑郁记,则更集中和深切地书写了一个男人罹患抑郁症的根本诱因,特别是抑郁症这种现代病对于个人精神意志和心灵的折磨、摧毁,弥散其中的丝丝入扣的痛楚和不安,不可名状的濒死感,不仅使得一个中年男人几近崩溃,也从中能够体验到世道人心人性的幽微与无常。《成都笔记》《虚妄的行途》《邢州记》《中年的乡愁》《中年的诗歌》等,体现了时代之中个人的无力,也反映了个人在强大的现实面前的诸多惶恐和挣扎。《我深爱着的他和你》是本书,也是作者近些年来的生活的一种总结和告知。
《中年纪》可以说是一份专属于此一年代的中年男人的心灵档案,也是一部迥异于他人的中年男人的精神履历书。
|
關於作者: |
杨献平,1973年生,河北沙河人,现居成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匈奴帝国》,散文集《沙漠里的细水微光》《生死故乡》《作为故乡的南太行》《南太行纪事》《历史的乡愁》《自然村列记》《河西走廊北151公里》《丝路上的月光马蹄》《梦想的边疆——隋唐五代时期的丝绸之路》,以及诗集《命中》等。
曾获“冰心散文奖” “三毛散文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 “在场主义散文奖” “四川文学奖”等奖项。
|
目錄:
|
001 边塞军旅或青春的巴丹吉林
029 沙漠里的细水微光
050 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070 成都笔记
095 误药记
110 地下铁
130 虚妄的行途
150 邢州记
173 抑郁记
188 圣诞,夜之诗,以及一个人的内心图景
201 混沌时刻:抑郁症与日常悬念
222 中年的乡愁
241 中年的诗歌
264 中年的爱与痛
296 我深爱着的他和你
313 后记:人世磨难与精神履历
|
內容試閱:
|
边塞军旅或青春的巴丹吉林
二十三年前的那个中午特别明亮。从宿舍楼向西,穿过蝉鸣与日光的篮球场,一座红砖旱厕兀然屹立,像其他地方的同类功能建筑一样,这座厕所也分男女。但平素连个女人的影子都难以见到,只有暑假,才有几个家属带着孩子或者只身来队。男人多,小路被诸多的脚底磨得锃亮。厕所门口长着一丛红柳树,这种表皮泛红、总也长不高的沙生灌木,质地很硬,据说在古代可以做箭杆。
厕所臭气熏天,成堆的苍蝇充分发挥本性。如厕完毕,抬头看到光滑的水泥墙壁,除了臭气萦绕不去,竟然一丝灰尘都没有,这当然是官兵勤拂拭的结果。也不知道出于何种心理,我瞬
间有了要在上面写点什么的冲动。正犹豫时,一摸裤兜,居然掏出一截白色粉笔。那时候,新兵训练结束后,我和几十个同年兵一起,被分到这个连队学习无线电和雷达技术,然后再根据个人
情况,分配到各个合适的岗位去。
捏着粉笔,在弥散的臭气当中,我挥笔写道:
这沙漠由来已久,而我却像一个含苞的故事
刚刚发生,而且在起伏的沙丘
和孤单的杨树及其阴影里
一个人从远处来到,被河流敲醒
也肯定会被风抖动……
这是我到这个连队之后写的首诗。那时刚十九岁。此前几个月,我就像一只懵懂的兔子或者山猪,在偏僻的南太行乡村,尚还不知道中国究竟有多广阔,也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山外的世界以及更多的陌生人。参军入伍,在彼时年代,对于多数农家子弟来说,好像是读书之外的出路。当我穿过数千里山河,置身于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并且次一个人融入一个庞大的集体之后,我发现自己还是那个懵懂而又倔强、自卑却又狂妄的乡村青年,尽管军事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频繁而又深入,但我却没有因为某些理论与规则而变动半分,反而有所增强。
巴丹吉林沙漠的冬天西风刮骨,尘土飞扬。在紧张而辛苦的军事动作当中,我依旧想有一些自己的时间。这当然不被允许,我只好选择脚疼、感冒等时机,借以从整齐划一的队列和集体活动中解脱出来。那是一个空旷的夜晚,我一个人躺在容纳十几个人的大通铺上,忽然想写一首诗。这种自觉的冲动显然与少年时代有关,也肯定受到了生命和心灵的某种特殊遭遇,尔后产生一种隐秘的宣泄与表达欲望。翻身下地,在班长的抽屉里找到一沓子稿子,然后写下以上一些诗句。
几乎从那一时刻,我就觉得了诗歌内在的力量,或者说,除了好的语言、象征和隐喻之外,诗歌还有一种隐秘的、类似天启谶语或预言的功能。我也知道,诗歌的起源大致与巫师的卦辞或
祷告语有关,它应当是一种具有神启性质的文体。如写诗的时候,诗人本身并不清楚诗句的来源,特别是语词选择和语词组合方式,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力量或者情绪状态,让我们把那些缥缈甚至虚无的情绪、判断、认知、思想用形象化的语言组合在一起,并且逻辑无误,意象跳跃而别致,进而形成了独特而又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品。
这种奇妙的写作状态是诗歌之外其他文体感觉不明确的。我坚信诗歌写作是一种通神的行为,犹如神助、佳句天成等等,用来表达诗歌创作的过程是可信和科学的。那晚,当我写下以上诗句,内心甚至灵魂里瞬间有了一种轻盈与愉悦的感觉。
我把那首诗抄写在自己的政治教育笔记本上,郑重合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