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
》
售價:HK$
103.8

《
家庭经济学: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家庭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S. 贝克尔全新力作)
》
售價:HK$
81.4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售價:HK$
54.8

《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售價:HK$
173.8

《
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
》
售價:HK$
140.8

《
中国雕塑 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类专业
》
售價:HK$
86.9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售價:HK$
69.3

《
大国产业—中国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与时代机遇
》
售價:HK$
86.9
|
編輯推薦: |
立体化教学
BIM技术工程应用实践
从多种维度、多个视角展现
过程分析及成果形成一目了然
大量模型图片讲解总图各部分设计所需的单元模型元素
对当下及一定时期内的工程建设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总图设计的角度出发,以三维形式呈现总图,将总图划分为多个单元模型,通过三维软件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分析与展示。再通过三个案例向读者介绍BIM技术及Civil 3D在总图三维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三维总图设计的详细设计流程。本书第1章讲解三维总图设计的概述、类型划分以及三维总图常用软件Civil 3D的概述;第2章讲解各设计阶段三维总图设计;第3章讲解三维总图设计中的模型单元;第4章讲解三维总图设计的实现路径;第5章对方案设计阶段三维总图设计案例进行讲解;第6章对初步设计阶段三维总图设计案例进行讲解;第7章对施工图阶段三维总图设计案例进行讲解。
本书不仅适用于总图专业人士阅读,也可以作为高校教材使用,还可以指导实际项目,为总图设计及其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便利。
|
關於作者: |
从事景观、规划、总图设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1)2017年第三届“科创杯”BIM大赛优秀奖
2)2017年第八届“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 应用大赛优秀综合市政BIM应用奖
3)2017年第二届“华春杯”全国BIM技术应用大赛三等奖
4)2018年第四届“科创杯”BIM 大赛三等奖
5)2018年第九届“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基础设施中小型项目BIM应用第三名
6)2019年第八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优秀奖.
7)2019年第十届“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 应用大赛文化体育类BIM应用第三名
8)2019年第五届“科创杯”BIM 大赛二等奖
|
目錄:
|
目 录
序前言第1章概述
11三维总图设计概述
111三维总图设计工作流程
112三维总图设计工作特点
12三维总图类型划分
121按对象特征划分
122按项目类型划分
123按设计阶段划分
13三维总图软件Civil 3D概述
131软件功能介绍
132软件界面
第2章各阶段三维总图设计
21可行性研究阶段
211场址选择
212方案比选
213技术经济分析
22方案设计阶段
221场地平整
222路网布局
223分析模拟
224投标效果图制作
23初步设计阶段
24施工图设计阶段
25建设实施阶段
26运营维护阶段
第3章三维总图设计中的模型单元
31地形要素模型
311原始高程
312自然坡度
313自然坡向
314径流分析
315自然地质
316用地面积
32竖向设计模型
321竖向布置形式
322竖向表达方式
323场地排水
33土方工程模型
331土方量计算方法
332土方量计算步骤
333土方平衡工程
334二次土方精算
335土方调配
34道路设计模型
341道路技术指标
342道路布置形式
343道路交叉口设计
344广场、停车场设计
345道路工程量统计
346三维道路设计流程
35室外管线设计模型
351管线种类
352管线敷设方式
353管线综合设计
354管线工程量统计
355管网设计流程
36景观场地模型
361微地形模型
362植物模型
363铺装模型
364水体模型
365构筑物模型
366景观工程量统计
367景观效果展示
37室外高差处理模型
371挡土墙工程模型
372护坡工程模型
373室外台阶模型
374室外坡道
38总图经济技术指标统计
第4章三维总图设计的实现路径
41模型协同
411总图模板的内容及制订
412模型协同设计
413(过程)模型传递
42模型校核
421坐标校核
422高程校核
423模型检测
43模型整合
431场地与外部的融合
432场地内部的融合
433场地与建筑的融合
44可视化浏览模型
441移动端浏览模型
442场景效果图
443漫游视频
第5章三维总图设计研究案例一——某
养殖场总图方案设计
51地形分析
511高程分析
512原始地形剖面
513坡度分析
514坡向分析
515模拟结果及综合分析
52确定用地边界
53确定进场道路入口
54方案比选
541方案一
542方案二
543方案比选
55设计场地
551道路模型
552边坡挡土墙模型
553径流分析
554截洪沟模型
555排水沟模型
56总图经济技术指标
57效果展示
58设计总结
BIM实例图解——AutoCAD Civil 3D三维总图设计目录第6章三维总图设计研究案例二——某
新区基础设施总图初步设计
61场地分析
611高程分析
612坡度分析
613坡向分析
62场平工程
621竖向布置形式
622土方工程
63道路工程
631道路平面
632道路加宽超高
633道路纵断面
634道路横断面
635道路模型
636交叉口模型
637隧道模型
638桥梁模型
64边坡工程
641放坡部件
642边坡模型
65挡土墙工程
651挡土墙部件
652挡土墙模型
66模型整合
67设计总结
第7章三维总图设计研究案例三——某
高级中学总图施工图设计
71原始场地还原
711建立原始地形曲面
712原始地形曲面分析
713地质分析
72创建场地初步模型
721竖向方案确定原则
722场地初步标高确定
73创建场地内道路模型
731市政道路模型
732校园车行出入口模型
733场地内道路模型
74场地内竖向细化
741边坡支护
742场地内挡土墙
743校园人行出入口大台阶
744排水沟模型
745广场模型
746停车场模型
747田径场模型
748场地其余模型
75土方工程
751整合模型
752土方量计算
753土方调配
76管线设计
761室外管网模型
762室外管网碰撞检测
763管线工程量统计
77场地模型展示
771曲面材质渲染
772建(构)筑物示意模型
773场地与原始地形结合模型
774多视图块的应用
78二维图纸输出
781竖向设计图
782道路设计施工图
783挡土墙设计施工图
79设计总结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总图”简明解释来说是在一系列条件影响下,终完成实际平面布置和物理空间摆放,也就是“落地”,形成限定性或一定限定性的场域。总图也可以理解为因地制宜的代名词,主要工作是围绕因地制宜中的“大化”与“小化”问题,提出不同组合的解决方案并展示出来。简单来看就是关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交通组织、人流物流、损耗、工程量、造价、效率、日常维护等一系列约束条件的平衡问题。
总图是贯穿工程项目始终的专业,而非字面上的“总平面(图)”“总平面布置”,或者行内人士理解的“室外工程”“场地设计”“场布”“总平强排”等。总图是一门关于土地利用的技术,更是一项在工程项目领域协调建设场地与自然环境,内外关系与时空关系的一门艺术。
在“总图版”时代,总图绘制、修改、存储主要是靠人力来达到的。人工进行更替,哪里改了就替换哪里,不断在一个“总图版”上补充新建或改扩建的资料。为了不影响工厂的正常开工建设、生产、运行,每个工厂都需要配备一个总图设计室(组),调度足够的人手,所以才有几十甚至上百名总图人员,趴在一张巨幅总图上,呕心沥血奋战绘图的辉煌场面。一张纸质总图经不起反复修改,也不能频繁整体绘制,那一代总图人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精益求精,创造了不少佳绩,为国家的基本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制图时代,设计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但其基础制图理念是“正投影”植入特定场地中,以二维手段实现设计的目的,通过数量不等的图纸体系完成设计成果的呈现。
信息可视化时代,是将“三维实体或曲面”植入特定场地中,与现有(或规划)的环境融合为一体。我们的“总图版”可以在各种场景中被反复调取。它所集成的信息和发挥的空间大大增强。总图设计产品以“三维总图版”的形式在工程项目各个阶段和场合呈现。
三维总图设计增加了查询和观察的维度,可实现边修改、边看效果、边看地上、边看地下,全方位、立体化、多节点展现。总图成果在大地物理空间落地之前,经过三维设计的帮助,形成一个模型小样,既可以验证可行性,也便于对工程投入进行精细化管理把控。这对于产品制造来讲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对于工程建设领域也是如此。大地不可反复试错,一旦铸成错误,即成无法挽回的缺憾。
类似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形成需要各种各样的构件,三维总图设计也具备基本的单元模型。本书基本思路也是找到在设计的不同阶段需要的模型单元,整合成为整体的三维总图模型。本书在现有总图设计理论基础上,化整为零,详细进行三维总图单元构件的梳理和讲解,并由简到繁进行拼合融合,终通过案例展示模型单元在真实项目中的应用。本书弥补了单纯通过软件建立场地模型的局限,契合了建设行业对总图全流程管理的需要,对实现项目级、企业级、城市级数字化要求都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夯实新时期数字化建设的底层基础,拓展了应用场景。
以三维形式呈现总图,是本书的特色。书中使用大量的模型图片讲解总图各部分设计所需的单元模型元素,从多种维度、多个视角展现,过程分析及成果形成一目了然。本书无论是作为高校教材使用,还是指导项目实践都具有非常大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有:常辉,王磊,和倩,权杰,吴慧,王玲
|
|